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17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街谈巷议] 武穴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9 00:4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偶见此文,建议武穴人或对武穴有兴趣的人可以细细品读。
尽管很长,还是希望大家耐心细读!
里面一定有你所不知的关于武穴——这个出生成长的故乡的很多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0:49:08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说:“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是以土地所有权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的历史。”毛泽东曰:“历史不可割断。”
建制依于地理,沿革衍为历史。继为沿,革为改,沿革必系于朝代。本文以时间为经线,将武穴及周边地区历史与地理结为一体,博采成篇沿革出,是为其历史之地理,亦为地理之历史。其目的是使我们不仅要知道武穴的今天,还要知道武穴的昨天和前天,继往开来,在武穴这块具有希望的土地上,谱写出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广济县前身为永宁县。今武穴市境历史上曾先后以国隶属有英、六、弦、匡、潜、舒、吴、越、楚、衡山、淮南等国;以州隶属有荆州、扬州、江州、豫州、郢州、北江州、西江州、南豫州、雍州、司州、义州、光州、高州、罗州、蕲州、黄州等;以郡隶属有九江郡、衡山郡、庐江郡、武昌郡、江夏郡、弋阳郡、西阳郡、寻阳郡、蕲春郡、齐昌郡、建昌郡、永安郡、义城郡、南新蔡郡、新蔡郡等;以县隶属有蕲春县、寻阳县、九江县、蕲阳县、柴桑县、齐昌县、苞(褒)信县、安宁县、新蔡县、永宁县、广济县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0:56:31 | 只看该作者
目   录
一、上古至东晋   
(一)先秦以前   
(二)楚汉相争
(三)两汉
(四)三国
(五)两晋



二、南北朝
(一)南朝刘宋
(二)南朝萧齐
(三)南朝萧梁及北齐
(四)南陈及北周
三、隋唐及五代十国
(一)隋朝
(二)唐朝
(三)杨吴及南唐
四、宋元明清
(一)北宋
(二)南宋
(三)大元
(四)大明
(五)清初
(六)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
五、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及护法运动
(二)北伐战争及大革命
(三)土地革命战争
(四)抗日战争
(五)解放战争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二)十年文化大革命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七、武穴地理
(一)地质构造地理
(二)远古水道地理
(三)山川湖泊地理
(四)气候及资源地理
(五)区位地理
(六)人文地理
(七)现今行政区划地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1:00:18 | 只看该作者
一、上古至东晋
(一)先秦以前
据考古学家在武穴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的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
《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荆州东境的大别山麓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即英山、六即六安一带),扬州西境之九江是为舒国、潜国辖地,故今武穴市境先后当属英、六和舒、潜等国地。
公元前655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是为仙居县光山。轪县故城(今浠水西南四十里巴口下)古隗性子爵弦国。颛顼之裔在光山境建有黄国,黄州属黄国地,公元前648年被楚所灭。公元前646年,楚灭英。前622年,楚灭六。楚穆王五十一年(前615年),群舒叛楚,楚派军镇压,控制了淮南江北地。公元前608年,楚灭舒蓼。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楚镇压了再次叛楚的群舒,与吴越三国定盟,将群舒之地(巢湖以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划为楚之东部疆域。楚共王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楚灭舒庸。楚东六、蓼、英、舒、潜等国,系吴楚争衡之要地,原为吴之属国,后均为楚所灭,属楚地。
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年),楚共王出兵伐吴,兵至衡山(今黄冈市),揭开了吴楚百年相互攻伐的序幕。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楚令尹屈建伐舒鸠,灭之,成为楚之与国。楚昭王五年(前511年),吴伐取楚之六、潜。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统帅,伍子胥为副帅渡淮河,出隘而西,与楚军令尹囊瓦相会于大别山,在柏举(今麻城柏子山与举水间)大败楚军,是为柏举之战。吴楚争战相持阶段,伍子胥屯兵于阖闾山,地在阳新县安乐里。西周时,大别山南麓曾建有匡国,国灭后此地称匡山,与庐山隔江相望,总称为匡庐。有称蕲春周代称蕲国,查无历史资料。此间今武穴西北境当属弦国地,东南部当属潜国境。
西周之际,汉水以南皆百越(鄂国为扬越人所建),扬越域括今黄石,楚地不到今大冶,故今武穴市地境属周王朝扬越境(今黄石西塞山为吴楚两国边界)。春申君(黄歇)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以其地介于蕲春、申息之间,故曰春申。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地尽属越,会稽、九江(治所今安徽寿县)、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是也。其后今武穴市境又有较短时期由吴转属越国境。进入春秋中期,楚地已濒今九江,楚成王时,大冶铜绿山成为囊中之物。楚宣王时,楚灭邾(今山东邹县),俘其民,徙其君于黄国境立之,故曰邾也,是黄冈名邾之由,地在今黄冈西120里之新洲区邾城镇。楚国东侵,武穴地归楚境。
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无疆伐楚,楚大败之,楚越争战,楚占越江北故地。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设郡江东。
接着秦楚争战,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拔西陵(故城在黄冈西北一百二十里之邾城镇,为古西陵国都)。
《路史国名记》载:黄帝元妃嫘姓故国地,含今黄冈、新洲、黄陂、红安、麻城境。西陵国有栽桑养蚕织衣历史,故嫘祖成为有熊国(今新郑市)轩辕帝元妃后,始教民养蚕织衣。
公元前278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郢都(今江陵纪南城)失守,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在郢设南郡,治所在郢(今江陵东北),后迁治江陵(今江陵县)。秦还在故鄂国置鄂县(今鄂州市),江汉间地属荆州南郡。
公元前279年,秦在故黄国地邾城改西陵置邾县(今黄冈市西北一百二十里之邾城今为新洲区治),并以霍山之别名衡山(大别山北麓主峰海拔1774米)置衡山郡,郡治邾,是当时鄂东最大的城市。
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后,在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扬州西境江北有九江置九江郡,辖境约当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今武穴市境当属扬州九江郡。
中国设县,由楚人所创,秦因之。秦赢政二年(前219年),秦始皇二次东巡时,经南郡进入江南,曾在鄂县(今鄂州市)樊口入驻两个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6-19 09:12:51 | 只看该作者
南往北好像是百度贴吧的吧主,另一个武穴论坛的版主,为什么不把几个论坛链接组合起来。壮大武穴论坛的人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6-19 11: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6-19 11:21:42 | 只看该作者
对收集整理编排此文的人员表示敬意。
是学习了解武穴历史的好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13:52:22 | 只看该作者
能力、精力有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13:54:17 | 只看该作者
(二)楚汉相争
秦末楚汉之际(公元前206年),共敖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南郡。秦亡,项羽封共敖为临江王,居江陵。同年,楚霸王项羽以秦衡山郡置衡山国,故番(鄱阳)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灭秦,又从项羽入关,故分封吴芮为衡山王,国都治所在邾城(今武汉市新洲区治),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湖北红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今安庆市)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今武穴市境当为项羽楚属吴芮诸侯衡山国。汉刘邦五年(前202年),刘邦派兵征临江王共教,占领江陵,原临江王辖地成汉之南郡。同年,徙封吴芮为长沙王。
陈胜吴广起义后,黥布在九江(今武穴黄梅)、英山一带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今黄梅县城关西15里之瓦石山(今大河镇附近)筑有东黥城、西黥城,在蔡山附近筑有九江城(今蔡山镇西北三里汪家圈),又称兰池城,秦灭后归附项羽。刘邦命樊哙征九江王黥布,在九江郡西境(今武穴市石佛寺镇胡罗玉村)筑城屯兵,以抗黥布,今樊哙城已经湖北省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武穴市甘霖寺和石佛寺镇冯秀村察山庙均供有樊哙王塑像,武穴市龙王庙(龙隐寺)为樊哙夫人由汉水乘船经长江到樊哙城上岸处。

(三)两汉
楚汉之际,项羽封英(黥)布为九江王,都六,即秦之九江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黥布归附刘邦,改为淮南王,同时亦称九江王,仍都六,六即安徽寿州六安县,今为六安市,古淮南国都。
汉初高祖刘邦四年(前201年)定鼎天下后,以秦扬州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寿县)西境置衡山郡(即改项羽封吴芮衡山国复为衡山郡),治所仍在邾,割南境分置庐江、豫章二郡,仍属扬州。庐江郡治所在舒(今安徽舒城县),汉辖境相当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广济、黄梅以东长江两岸县地。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南昌市),辖今江西、福建两省地。庐江郡以今武穴市自马口、大法寺、四望、大金、石佛寺、花桥、郑公塔、莲花塘一线至黄梅县城向东的长江南北两岸地区(含江南今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等地)设立寻阳县,寻阳县治所故城在今黄梅县境龙感湖之北。今武穴市东南部当属汉扬州庐江郡寻阳县,西北境当属汉扬州衡山郡蕲春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又以原九江郡长江以北地改为淮南国,治所仍在寿春,衡山郡、庐江郡均属淮南国。长江以南(今江西、福建两省)豫章郡仍属扬州。武穴市东南部当属淮南国庐江郡寻阳县,武穴市西北部当属淮南国衡山郡蕲春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六安国。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灌缨在寻阳县境长江南岸筑湓口城(今九江市西20里),在今九江市城区凿沧浪井,人称灌缨井,唐诗人李白曾有“浪动灌缨井,寻阳江上风”之句。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荆州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长江两岸,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和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域。同年(前201年),以今蕲春境 水中多产水芹菜,即蕲菜,义为蕲菜之春,故置蕲春县,治所今漕河镇。今武穴市余川镇大部、梅川镇全部及四望、大法寺一部分至田镇马口一线的西北部丘陵、山地属荆州江夏郡蕲春县(含今团凤县巴河以东湖北蕲春县、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封长沙国丞相利仓为侯国,次年四月封利仓为轪侯,城在今浠水西南四十里山之阳,南对五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今长沙出土马王堆汉墓即是利仓夫妇,轪侯国是其封地,后改轪(音代)县,现属浠水县境。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淮南国境内分置为三郡:衡山郡、庐江郡、淮南郡。今武穴市境西南部当属汉淮南国衡山郡蕲春县,东南部当属汉淮南国庐江郡寻阳县。庐江郡属十二县在淮水之南,故别为淮南庐子国,当以舒(城)桐(城)庐(江)三县为中心。汉武帝元狩初(前128年),改淮南郡复为九江郡,辖境缩小。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衡山别为六安国。同时分衡山郡及荆州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今武穴市西北境及蕲春县以西为汉荆州江夏郡蕲春县,今武穴市东南部及黄梅县等地属汉扬州庐江郡寻阳县。
汉析鄂县立下雉县,地在今武穴市西南阳新之富池口,是以绝豫章之口也。王莽新朝曾改下雉为润光县,东汉复为下雉县,晋省入阳新。东汉光武帝十年(34年),废六安国,改衡山曰六安,以其所领五县划属庐江郡,郡治舒。
今武穴市大法寺镇有座山叫刘主山,故名卧龙山。相传刘秀遭新朝王莽军队追赶,曾在此山中避难,后来刘主建立了东汉政权,故改卧龙山为刘主山。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丁未,祝阿侯陈俊卒。子陈浮嗣爵。建武三十年,以祝阿益封济南王康(光武子),故陈浮由平原郡祝阿(今属山东)徙封蕲春,因陈俊名列云台第六,故立其子陈浮为蕲春侯国,传三世,复为蕲春县。
后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淮陵候王霸子刘符,徙封轪侯国,是为轪侯。刘符子度尚,娶尚明帝女即浚仪长公主,为黄门郞。轪县地在今浠县西南境。
后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封梁王刘畅舅阴棠为西陵王国,称西陵候。梁节王畅明帝子,阴贵人所生。楚西陵邑汉名西陵县,地在今黄冈西120里新洲邾城镇。
后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庐江国。章和二年(88年),汉和帝继位,改徙恭为彭城王,六安复为庐江郡,惟郡属寻阳县在今湖北和江西境。章和间王景为太守,在庐江郡推行牛耕,修治勺陂,由是境内丰给。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东汉豪强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割据扬州,今武穴市境东南部属袁术扬州庐江郡寻阳县。建安三年(198年),庐江郡舒县人周瑜(时年24岁),受孙策命,为建威中郎将。建安四年(199年),周瑜、孙权从孙策征庐江太守刘勋,进寻阳,破刘勋。袁术所属庐江郡入吴,被孙策控制管辖。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孙策被刺伤而死,孙权控制了江东六郡,时建威中郎将庐江郡舒县(今属安徽舒城)人周瑜,在寻阳县境长江边及富水(今黄石阳新县富池镇一带)训练水军,与蜀联合抗曹。鲁肃(临怀东城人,今安徽定远县)率部众从周瑜至江南,瑜荐之孙权,颇受敬重。
建安十二年(207年),吴分荆州江夏郡和扬州庐江郡立蕲春郡,领皖县、居巢、蕲春、寻阳四县,属荆州。今武穴市西北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部属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
吴初,晋宗为吴将,叛于魏,曹操以吴荆州蕲春郡改置魏扬州蕲春郡,并以晋宗为魏蕲春太守,自此庐江郡、蕲春郡皆属魏。今武穴市西北境属三国魏扬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境属三国魏扬州蕲春郡寻阳县。
三国吴还在寻阳江北境(武穴黄梅)及巴水(今团风和浠水县间巴河流域)侧屯田,引水灌溉,发展农业,以供军需。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周瑜镇江夏,曹操率23万大军(不是传说中的83万)乘排从汉水下,驻浦口,屯兵乌林(今团风镇),前锋至赤壁(今黄州),欲从赤壁渡江南,未即渡,周瑜密使走舸百艘,出富水火烧江北曹船,是为赤壁之战,今谓赤壁之战古战场在蒲圻,非也。
赤壁之战前,魏由汉水东下灭吴,吴王孙权命鲁肃在寻阳县西(今武穴市田镇鲁肃府遗址)组织前战指挥部,扼守田镇半壁山要塞,以图天下。诸葛亮由江夏赴田镇在此与鲁肃畅谈天下大势,商定联吴抗曹大计,赴江南柴桑舌战群儒,与孙权共图抵抗曹操。蜀主刘备曾在田镇牛官矶(后因刘备登船处称刘官矶)登船赴东吴求亲。
208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曾在象山寺(今田镇上郭村)祭东风,孙吴联军出富水(吴军屯所地富水今阳新县境),入长江西上火烧赤壁(今黄州东坡赤壁,并非今蒲圻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加之军中瘟疫致死者半,曹操遂引军北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曹魏、孙吴、刘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今洪湖乌林镇及监利华容道和湖北蒲圻赤壁传是赤壁古战场系以讹传讹所致,黄冈日报曾有专论辨诬),周瑜联军火烧曹船后退归散花州(今浠水县散花镇),在此散花犒赏军士。孙权、周瑜还曾在今浠水县南二十里处筑有城山,在县城西北二十里神山屯兵,以抵挡曹操东进。
经赤壁之战三足鼎立后魏得南阳、襄阳、南乡三郡,蜀得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吴得江夏、桂阳、长沙三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道卒巴丘(今湖南岳阳),棺椁运抵柴桑,诸葛亮再次由鲁肃府乘船赴柴桑吊孝,以巩固继续联吴抗曹大计。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征庐江、九江、蕲春、广陵等郡十余万人东渡长江伐吴。
吕蒙随周瑜破曹操于乌林(今团风县城团风镇),攻曹仁于南郡,又从吕蒙拒关羽,建安十九年(214年),以功任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下雉(富池)东北今武穴市田家镇有甘宁庙。
四川忠县人甘宁自蜀欲东入吴,因黄祖在夏口不得过,乃留依祖,祖三年不礼之。祖都督苏飞数荐宁,祖不用,宁恐不获免,独欲闷,不知所出。苏飞曰:吾欲子为邾长。如是去就。苏飞白黄祖,听甘宁之邾县(今新洲邾城镇),于是宁归吴。甘宁由刘表归孙权后,吴分鄂县立新城,旋改新城为阳新县。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使朱光为庐江太守,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孙吴派吕蒙袭破之。同年,曹操在吕蒙袭破谢奇后,又派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吕蒙等又破擒朱光。魏始还庐江郡、蕲春郡归于吴。皖、居巢二县在魏则属庐江郡,在吴则属蕲春郡。自此今武穴市西北境又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西南境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
魏吴均设荆、扬二州,双立。魏荆州治所襄阳,吴荆州治江陵;魏扬州治寿春,吴扬州治建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6-19 14:48: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3 16:58 , Processed in 0.0713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