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文化] 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8 22: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

  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隆盛阶段。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隋唐佛教具有承先启后的特征,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这种情形,恰巧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兴衰命运相吻合。用唯物史观观之,这种吻合绝非历史的偶遇,而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说明中国佛教的繁荣,始终建立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基础之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 ①尽管宗教的兴起总是与社会的苦难背景相关联,但宗教的真正繁荣也不可能脱离开强大的物质基础。
  隋唐佛教的隆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佛教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隋唐时代,佛教管理体制的完善、寺院经济的发展以及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无不与君王的狂热崇佛具有直接的联系。
  隋唐两代,君王大多崇佛,甚至佞佛。其中有个别皇帝并非真正信仰佛教,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佛教的大力扶植和积极利用。
  据史书记载,隋朝第一个皇帝文帝杨坚出生于尼姑庵中,并由尼姑智仟仙扶养长大,在庵中度过了13年。《隋书》记云: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 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 ①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及《续高僧传》(卷二六)同样有所记载。
  由于隋文帝少时受佛教环境的熏陶,所以他信佛甚笃,推崇备至。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大肆灭佛,至隋朝,佛教方由衰而盛,这的确有赖于隋文帝崇拜佛法。隋文帝即位之年(公元581年),即奖挹佛法,普诏天下,按人头出钱出物,营造经像。《龙藏寺碑》记录: 往者四魔毁圣,六师谤法。……慧殿仙宫,寂寥安在。珠台银阁,荒凉无处。……大隋……上应帝命,下顺民心。……澍兹法雨,使润道身。烧此戒香,令薰佛慧。修第一之果,建取胜之幢。拯既灭之文,匡已坠之典。 ②隋文帝大兴佛法,主要表现为广建寺塔、广度僧尼、大写佛经、广交僧侣、大作佛事等五个方面。仁寿年间,文帝三次下诏,在全国113个州,共建舍利塔113座。从隋代开元之初,至仁寿之末,短短23年, 所度僧尼,二十三万人.①这个数字相对于当时国家只有几千万的人口总数而言,已实属可观了。隋代之前,佛教典籍已汗牛充栋,隋文帝下令甄别真伪,刊定正本,法琳的《辩正论》里详载:
  ① 《马克思致阿?卢格》,《马恩全集》第27卷,第436页。
  ① 《隋书》卷一《帝纪?高祖上》。
  ② 《金石萃编》卷三十八。
  ① 《大正藏》卷五十二,509页。
  自开皇之初,终于仁寿之末,……凡写经论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 ②《隋书》也有记载: ……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竟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③隋文帝不惜工本,大写佛经,以至于流传于民间的佛经远远超出了儒家的六经。可见,佛教从隋文帝始,其社会地位已高居儒、道之上,成为隋王朝钦定的官方意识形态。另外,隋文帝笼络和尚、广交僧侣、广作佛事的情况,也是相当突出的。据《续高僧传》记载: 释法论,姓孟氏,南郡人。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文帝时幸仁寿,论往谒见,特蒙接对,躬身展礼。帝美其清悟,为设净馔于大宝殿。论即坐上诗,叙谈帝德。高祖重加叹赏。 ④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崇尚,隋文帝大行布施,一掷千金,并受戒、释囚,禁毁佛像,令史臣王勋为尼作传。关于隋文帝重金布施之事,《续高僧传》卷一七《昙崇传》有记载: 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匹,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匹,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①隋炀帝杨广阴狠险毒,用轼父屠兄的手段而得皇位。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昏荒暴君,居然与其父隋文帝一样推崇佛法。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杨广还是晋王,任扬州总管,他将智f和尚召到总管驻节之地,设 千僧斋 ,受 菩萨戒 ,并撰《受菩萨戒文》,被智f恭维为 总持菩萨.受 菩萨戒 后不久,他又写过一篇《宝台经藏愿文》,极尽虔诚之事。杨广称帝之后,钦令大兴佛教,造寺,治经,铸像,度僧。法琳《辩正论》卷三记载: 大业元年(605年),为文皇帝造西禅寺,式规大壮,备准宏模。……
  又于高阳造隆圣寺。
  又于道场设无遮大会,度清信士女百二十人。奉为文皇帝敬造金铜释迦坐像一躯,七尺二寸。……
  又于并州造弘善寺。傍龙山作弥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扬州造慧日道场;京师造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又九宫为九寺,于泰陵、庄陵二所,并各造寺。
  平陈之后,于扬州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合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
  修治故像一十万一千躯;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
  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 ②隋炀帝或在两都,或巡游南北,常常将一群僧、尼、道士、道姑陪其左右。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正月二十八日,隋炀帝下《行道、度僧天下敕》,上云:
  ② 《大正藏》卷五十二,509页。
  ③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
  ④ 《大正藏》卷五十,500页。
  ① 《大正藏》卷五十,568页。
  ② 《大正藏》卷五十二,509页。
  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贤圣:……谨于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并为一切:上及有顶,下至无间,蝖飞蠕动,预禀识性,无始恶业,今生罪垢,藉此善缘,皆得清净。三涂地狱,六趣怨亲,同至菩提,一时作佛。 ①俨然一副从头 佛化 到脚的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2:31:56 | 只看该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少时有疾,其父李渊到寺院祈祷菩萨保佑,病愈后造一尊石佛像供养寺内,以示 还愿.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载,李家父子太原起兵时,曾在兴国寺门外以 兴国 两字大作文章,意指菩萨暗示李家起兵可得天下。李世民继位后,虽口称唯好孔孟尧舜, 朕于佛教,非意所遵.②实际上,却对佛教表现了异常的热心。他佯托为报 母恩 ,舍宫为寺,大行布施。史料记载,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下诏: 朕丕承大宝,奄宅域中;……永怀慈训,欲报无从,静言因果,思凭冥福。通义宫皇家旧宅,制度弘敞,以崇仁祠,敬僧灵祐,宜舍为尼寺,仍以兴圣为名。 ③ 欲报靡因,唯资冥助。敬以绢二百匹,奉慈悲大道。倘至诚有感,冀销过去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④隋末农民大起义使部分寺院毁损,僧尼减少。唐太宗以微不足道的小事作借口,两度下诏,要全国各地普度僧尼。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闰十一月,唐太宗下了一道《为殒身戎阵者立寺刹诏》,要在当年各战阵之处,广修寺庙,以 超度 阵亡者。唐太宗还专门下敕,颁发《佛遗教经》,发至京官、州官人手一册,用以监督僧尼遵行经中规定。敕文曰: 往者,如来灭后,以末代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扩持佛法。……
  《遗教经》者,是佛临涅槃所说,诫劝弟子,甚为详细,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宏阐。宜令所司,差书手十人,多写经本,务在施行。所须纸、笔、墨等,有司准给。其官宦五品已上及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见僧尼行业与经文不同,宜公私劝勉,必使遵行。 ①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潜出国境去西域学佛的玄奘载誉而归,唐太宗立即召令到长安相见,并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法令,倾城轰动。玄奘到长安后,在唐太宗的直接扶植下,设立译场讲坛,集中沙门精学分子,创立法相唯识一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宿疾日见好转,认定是 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 ,于是要求 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 ②当时, 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 ③成为初唐以来最大的度僧活动。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饵长生之药得暴疾而崩。卒前,仍向玄奘询问佛教因果报应之说,甚为信纳。
  ① 《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大正藏》卷五十二,卷三十八。
  ② 唐太宗:《贬有瑀手诏》,《全唐文》卷十。
  ③ 唐太宗:《舍旧宅造兴圣寺诏》,《全唐文》卷九。
  ④ 唐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手疏》;《全唐文》卷十。
  ① 唐太宗:《佛遗教经施行教》,《全唐文》卷九。
  ② 唐太宗:《诸州寺度僧诏》,《全唐文》卷八。
  ③ 唐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卷五十,页259。
  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和利用佛教。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是女皇武则天。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氏两次伪造瑞石,文曰: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① 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 , 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 等,暗示武氏作天子乃佛的意志,为武氏登基广造舆论。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沙门表上《大云经》,并造《经疏》,称经中所说 即以女身当王国土 者,应在当今的武则天。于是,武氏 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 ②并于当年正式称帝。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印僧菩提流志译出《宝雨经》十卷,此为第三次翻译,新增了佛授记 日月光天子 于 摩诃支那国 , 故现女身为自在主 ③等内容。这段伪造的经文,正中武则天之意,译者大受赏赐。
  武则天差人去于阗取回梵本《华严经》80卷,召译者实叉难陀进京。武则天亲自组织这部经卷的翻译,由于阗僧人实叉难陀任主译,菩提流志、义净等人助译,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到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十月,历经四载,于洛阳大遍空寺将这部恢宏佛典翻译出来。女皇亲受笔削,并制序文。这部佛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长安中(公元701- 704年),武则天将知名禅僧神秀请至京师。神秀 肩舆上殿 ,女皇 亲加跪礼,时时问道.④武则天派人邀 禅宗六祖 慧能进京,未逞,竟将慧能的 得法袈裟 弄到长安, 供养 于宫中道场。可见武氏信佛崇法之甚。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四月,武则天决定在洛阳城北邙山的白司马陂铸造特大佛像,并向僧尼摊派,让全国的僧尼每人每天出一文钱。至冬日,大像铸成,女皇亲 率百僚礼祀.⑤女皇如此佞佛、媚佛,以致武周之世, 公私田宅,多为僧有! ① 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②唐玄宗尊崇道教,是有名的道教君主,在位前期曾对佛教有所限制,后有所变。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亲自为《金刚经》作注,并颁布天下。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华,玄宗给予厚礼殊荣,为密宗一派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宪宗更是狂崇佛教,迎佛骨便是突出的表现。据传,凤翔法门寺的 护国真身塔 中有佛的 指骨.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二月,宪宗派遣太监率领大群和尚 奉迎 佛骨,第二年正月迎至京师长安。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往各寺礼敬,再次煽起全国性宗教狂热。两《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 王公、士庶,竞相舍施,惟恐弗及!百姓有破产充施者,有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③宪宗以后,唐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皆崇尚佛教,或斋僧万众,或敕街建寺,或广度僧尼……,无不热衷于佛事。
  ①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② 《资治通鉴》卷二○四。
  ③ 唐译《宝雨经》卷一,《大正藏》卷十六,284页。
  ④ 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大正藏》卷五十,755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
  ② 《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环传》。
  据上罗列种种,可以看出隋唐君王大多推崇佛教,甚至佞佛媚佛。其中各自对佛教的态度和崇佛的原因略有出入。比如,唐太宗晚年以前,一直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因为道教创始人姓李,与唐代皇姓一致,太宗自以为皇家李姓是道教李老君之后裔, 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 ④武则天举佛抑道,却另有政治原因。因为武氏直接面对的政敌是唐李家族,为了夺取和巩固自己的皇权,她需要制造舆论,其中抑道扬佛,是为贬黜李氏宗系的重要措施。
  尽管隋唐君王崇佛的原因有细微的差别,但共性是主要的。列宁曾说: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
  牧师安慰被压迫者,…… ①君王扶植佛教,原因在于利用佛教,他们看准的正是僧侣阶层不可低估的 牧师职能.隋文帝对灵藏和尚说过一句话: 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不殊。 ②意思清楚了然:皇帝用暴力 禁人为恶 ,防止人民犯上;僧侣帮其 度人为善 ,让人民自觉地放弃暴力,冀存来世。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目的,就在于此。至于君王个人的真正宗教信仰,反到降至次要地位,显得不怎么重要了。
  ③ 《两唐书 宪宗记》。《资治通鉴》卷二四○《唐纪》。
  ④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① 《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第638页。
  ② 《续高僧传》卷二十一《灵藏传》,《大正藏》卷五十,610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3 11:37 , Processed in 0.0512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