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请给孩子玩的权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2 18:0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font face="新宋体"><font size="4">日与朋友谈起孩子,朋友皱眉:“儿子这次考试不理想,回家教训了儿子一顿”。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位朋友的孩子,今年9岁,上小学3年级,除了每周正常的上课以外,每周六周日,朋友都给报名学了钢琴、笛子课,也就是说,孩子没有一天可以休息的时间,每天都在上课。<br/>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最主要的方式。“玩”不仅仅是娱乐,使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也是一种锻炼,可以强健孩子的体能;更是一种学习,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具体去实践,这样既能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才能,又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此外,孩子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还能发展交往能力,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因此,只要孩子玩的适当,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br/>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于是今日送进兴趣班,明天请来好家教,学了钢琴学舞蹈,学了微机学素描,白天上学来回接送,晚上作业挑灯陪读,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这样才觉得没浪费时间,才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总希望孩子能够知道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将来能成就一翻事业,其实不然,这是拔苗助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虽然经过一番努力,会培养出一些对家长、老师百依百顺的“好孩子”来,但那种丧失了自我、缺乏个性的好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呢?到头来,家长们就只有内心失落唉声叹气的份了。<br/>年轻的的爸爸妈妈们都不知道究竟该怎样侍奉自己的孩子了。9岁的孩子,正是爱玩的时候。孩子喜欢玩,就应该让他适当地去玩,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玩是娱乐,是锻炼,也是学习。只要孩子玩的正当、适当,不玩物丧志,不仅不能影响学习,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反而还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玩,可使孩子增长知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开动脑筋,想象着,试验着,既能增强想象力,又能锻炼创造才能。玩,可使孩子增强体能,玩的过程中,孩子既能增强能力,又能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玩,可使孩子增强友情,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必须要与别人打交道,孩子也不例外,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学会与小伙伴相处,能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友谊。<br/>为什么这些年来患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多动症、厌食症的儿童越来越多?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而有些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大不如前?原因虽然很多,但有几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大人们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幼苗宠爱捧惯使他们的免疫力下降,对孩子们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又使他们茫然无所适从,生活上,饮食结构一味追求高精尖而使营养失衡;思想上,“听话的好孩子”的理论说教使孩子难以张扬个性;学习上,则竭力将过多的东西硬塞给孩子,使他们稚嫩的肩头压上不堪承受的负担。有的专家已经发人深省地指出:这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最残酷的行为,就是大人们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权利!<br/>为什么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蛋壳”心态?——自我封闭、情感脆弱、经不起敲打、容易失去平衡、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研讨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从家庭方面来说,有许多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娇生惯养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畏难和偷懒心理,以至于有的上了小学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剥鸡蛋壳。而平时他们又很少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因而一遇环境的改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从学校和社会方面来说,当前的应试教育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当代社会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孩子们之间难得在一起成群结队地玩耍。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时间少,心灵的沟通本来就少,见面之后往往是以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多而真正从心灵上给孩子以慰籍的少。长此以往,心灵上孤独的孩子产生异常的心理就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br/>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材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做法却实在有些离谱。本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游戏,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瞪着好奇的眼睛,观赏这个生气勃勃、瑰丽多姿、变化无穷、具有无限魅力的大千世界,随着年龄一天天的长大,他们脑子里的疑问也越来越多,由好奇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解开这些谜。然而,我们的大人们,却把孩子们的这些兴趣一点一点给抹杀了。所以,这些年来,孩子们游戏的领地在不断地丧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把一项项功利的目标硬塞进孩子的游戏中。孩子们几乎已经没有“玩与不玩”的自由选择,游戏中再也没有自由戏耍的独立天地。游戏完全成了工作,成了功课,成了苦役。难怪很多孩子都喊出同一句话:我要把钢琴砸掉!<br/>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强迫学习、过度学习,只能引起儿童的厌学心理,阻碍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人们认为自己是在“爱”孩子,但有时恰恰忽视了,“爱”首先是以“尊重”为基础的,尊重儿童也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失去了“尊重”的爱只是一种占有,带给孩子的也只有伤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所说的给孩子玩的权利,并不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放任,任凭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而是要把握一个“度”。家长们要注意了解孩子的内心意愿,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特长,注重培养孩子认知事物的兴趣,善于因势利导。科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之上的,家长应让儿童首先“成为儿童”,让儿童按“儿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br/>其实,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会有这种拔苗助长的心态?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应试教育害了他们!<br/>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和学习生活单调,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根据诸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厌学面高达1/3以上,其中不乏一些学习优秀学生。<br/>“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学习的压力真的很大,让我喘不起气来。——学习给我的压力真的很大——我希望你们都能够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有个好的将来,不要像我竟输给了学习。所以,我必须选择离开。”2004年3月11日下午,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的两名女高中生陈薇和陈艳玲,在写下上面这些遗言后,拥抱着从楼顶跳下。还有报道一15岁孩子因为父母要求苛刻,每天回到家就开始在耳边不断的督促学习,连看电视的时间都不给,因此导致孩子压力过大,而将父母双双砍死。这一串串血淋淋的教训,又说明了什么?当看到这则消息时,笔者难过之余想,这些个可怜的学生和全国许多因学习压力而自杀的学生一样,他们并不是“输给了学习,而是输给了教育,输给了教育体制。为了考高分,上重点,家里和学校的双重压力让孩子们苦不勘言,因为压力大而导致学生坠楼自杀、患抑郁症、精神错乱的在报纸上屡见不鲜,作为学校,学校升学率低要受家长指责,升学率高的名校校长日子竟然也不好过。尽管高考考得不错,一些名校的校长仍收到家长投诉,理由是,你们常搞跟高考无关的事,放学太早,管得太松!<br/>现在的家长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br/>综合以上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与不合理之处,可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势在必行。<!--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3-12 22:18: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得有道理,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3-13 08:14:52 | 只看该作者
劳逸结合,才会产生最高效率。不管在什么教育制度下,玩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3-30 20:49:04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99ff">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学校、社会一个都不能少。</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9 00:55 , Processed in 0.0456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