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47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文化] 万历年间武穴籍的四位进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4 09:5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万历年间武穴籍的四位进士
      明朝神宗皇帝朱翊钧坐位四十八年(1572~1620年),万历是神宗的年号。万历年间,武穴学子中进士的共有四位,依序为王士谟、舒其志、吴亮嗣和胡士容。实则还要加上一位:刘天衢,共是五位。不过,刘天衢是中了进士之后的第二年进入万历年间;进入万历年号,刘天衢己在朝为官了。于是,写万历四进士,却得介绍五人。
      刘天衢字一登,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以监察御史起家,历任陕西参议、云南副使、山西按察使(正三品)等职,赠太仆卿。他当官时,张居正为首相(也是湖北江陵人,故又称其为“张江陵”!),执掌国柄。张相是前朝入阁重臣,向来威望极高。当国以后,严课吏职,信守赏罚,一声令下,虽万里之外,都能朝令夕行,所以,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在位时,能起衰振隳,纲纪修明,国内殷富。但张相在朝,也有三大毛病:一是威高震主,连神宗皇帝也怕他三分;二是好谀自尊,即是同僚阁臣,也得让他七分;三是黜陟多由一人爱憎,不免失于公正。有一次,御史傅应祯等几名后生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向皇上参了张居正一本,惹了大祸。张居正将他们一锅儿下到狱中,虽然并无加害之意,却有煞煞年轻人锐气之心。刘天衢与张居正是大同乡,对张执弟子礼。这次见将傅应祯等几名御史下到了牢中,知道张相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要求请见张相。刘天衢进得张府,先就连声喊好,大有为老师助威,要表态与老师党同伐异的味道。张居正觉得刘天衢话很投机,连叫“安坐,安坐!”,刘天衢谢了又谢。坐下来后,刘天衢进而数落傅应祯辈不晓得天高地厚,竟敢冒犯老师虎威,反正话是说了又说,并不及具体内容,教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张居正听来,因为有了先入之见,听来句句入耳,于是笑容可掬,表示欣赏,还连着叫家人掇出茶来,要与刘生“看茶”长叙。张刘天衢说着说着,话锋一转,下面的话却是:“言官其职在言,言者无罪。老师教训在理,送进牢中,却未免失于偏颇!”张居正听着,听着,也知失于孟浪,便自我解嘲地笑着说:“谁说不是,老夫也正要将渠等放了呢!”
      王大谟字惟尹,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初任太湖县令,迁刑部郎中,历云南督学,广西参政(从三品)等职。以善断冤案称著。他入朝为官时,朝中内阁以张居正为首,还有吕调阳、张四惟、马自强、申时行四人。这四人都是张居政罗致的人物,所以话还是张居正一人说了算。他听说:万历六年七月,张居正回鄂奔父丧,不但不守制,还连首相“办公室”也搬回湖北江陵老家来了,事无巨细,都得由京城用快马递呈到湖北来请张相决定。阁老之一的吕调阳见是如此,内心惭愧,成天睡在家中,称病不出来见人。到了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太后归政神宗。神宗对张居正来个总清算,次年张居正全家遭祸。接位的首辅为申时行,在位没有一年,御史羊可立与李植、江柬之三人相结,并得到神宗的宠信,与相臣申时行、王锡爵相构,水火不容。这时的朝庭大臣,上既不能匡主,下也不能益民,皆尸位素餐;于是一般官员也只能上班喝茶、聊天、下棋、看邸报度日而己。到了万历十四年以后,言官蠭起,明朝的门户之祸大兴,皇帝倒是置身事外,不入帮派的官儿更无事可做了。与王大漠同时的有一位同邑的贫贱骄人名冠学海的,这时宦游到了京城。任刑部主事的王大漠无事可“主”,便从冠学海游。寇学海由京城归乡时,王大漠索兴辞官不做,回到家乡来与寇先生朝夕相伴,“分派”在广西黎平当过知府的汤之相负供养;他二人则住进名之为“二余斋”的小茅屋里,以吟咏应酬,力振楚风为无可旁贷的责任。
      舒其志字元绪,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会试头名进士。初为行人,两年后升四川参政兼督学、迁江西按察使(正三品)。舒其志及第时,万历朝政己进入多事之秋。要之是:万历皇帝日夜沉湎于酒色之中,对北边努尔哈赤即将兴兵问鼎中原熟视无睹;对众多皇子都在经营帝位活动无动于衷;对各地方官员横行霸道不闻不问。舒其志及第的第二年,万历想扩充宫殿,前卫千户仲春迎合皇帝,奏请用开矿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中官们则利用这个机会无田不掘,将大片农田毁得不成样子;而奸人则假名横索,稍不如意,辄劾其阻挠治罪,抡夺奸淫,无所不为。这样敛到的钱还是不够,又在各地增加税吏,强行纳税。于是全国各地都邑关津,中央派下的税官林立,水路陆路行不几十里,就会碰到征税的旗杆。税吏们贪得无厌,还命所带的衙役到各乡下肆行杀夺,各家的盐、米、鸡、猪,其被其劫掠一空。舒其志是清官,他上任于江西按察使时,一些贪赃之徒听说他要来,便主动请辞,以避其锋芒。淮王朱翊具有个儿子名朱常洪,以王族子弟不知何为王法,为所欲为。开始则跟矿官们学坏,继之则跟打家劫舍的强盗勾结,在九江、武穴一带剽掠为恶。舒其志闻知,将其捉拿归案后,迳送交淮王。朱翊具惧于民愤,不得不将这个宝贝儿子按律问斩。
      吴亮嗣字明仲,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时年三十二岁。他及第后,初为南充县令迁升兵部给事中,也还是七品官。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升到太常寺少卿转中宪大夫时,才只是正四品官。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卸任回籍,年底逝世于家乡。吴亮嗣官位品级不高,但一直在京城为官,政务活动量大,因此留传于民间的轶史佳话却最多。民间传说万历皇帝为风流天子,按照薛仁贵救过李世民的模式,也编了出吴亮嗣是万历朱翊钧应梦贤臣有故事,说他能在皇宫里自由进出,与皇帝朱翊钧称兄道弟,为辅佐万历做了不少“好事”等等。但岂不知这时的万历皇上早己沉湎于酒色,荒怠于政事,阁僚们上班,与闲居无异。吴亮嗣应试前的阁老于悂、赵志皋、张位、沈一贯四人,皆同年生人,迂事也无龃龉;这四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只因为宫中上下否隔,却只能很无赖地以:雨听帘外残荷响,晴数窗内日影移为“工作”,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待到吴亮嗣及第时,内阁只有朱赓一人在职,其余的有人三召不至,有的家居十多年不上班。比如于慎行,召他来掌詹事不至,将之抬进京城三天就死了。三十六年(1608年)七十四岁的朱赓卒于官,内阁解体,又只剩下叶向高一人;六部里的刑部、兵部、吏部尚书,由赵焕一人“兼了”。当时各地郡守十缺其六,不是因为无人想做官,而是几千人都呆在京城等下任命文书;可是吏部没有“掌印”官,不能给牒,要上任的官则无法离京赴任呢。
      万历皇帝不管政事,内阁无法施政,中层的忧国忧民之士呢,惜乎都进入了门派,党争日炽,门户之祸大起。在野的有东林党,由撤职的吏部郎中顾中宪为首,讽议时政,裁量人物。在朝的当政者以宣崑党汤宾尹、顾天埈为首,各召朋徒,干预时政。在朝的言路则有齐、楚、淅三党,其中楚党的领袖人物就是吴亮嗣、和黄州人官应震、麻城人田金生。吴亮嗣与东林党交恶,起因于东林党顾中宪向内阁叶向高推荐凤阳巡抚李三才入阁,御史刘光复则揭发李三才盗用皇木经营私人园囿。案子推到吴亮嗣身上,命其去凤阳调查,吴调查后既不肯定事有,也不否定事无。后来东林党人入了政府,于是吴亮嗣成了东林党人伐异的目标。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赵南星入主吏部,便首先将吴亮嗣给裁了下来。
      胡士容字仁常,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长洲嘉定知县,继迁大名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吏部郎中大司徒、蓟州参州,江西副使、陕西副使右参政(从三品)等职。胡士容及第时。万历皇帝己二十年不上朝理政,吴道南为阁臣五年,未见过皇帝一次面。而明朝末年,另一股称之为魏忠贤的太监集团,其政治势力又迅速崛起。魏忠贤把持特务机关,高压专制,闹的社会鸡犬不宁。胡士容为官清正,与魏氏集团坚决斗争。左都御史崔益秀(正二品官)借端生事,魏忠贤矫旨定胡士容死罪,只是惧于民变,不敢行刑。胡士容在牢中直等到思宗朱由检登位(1627年),清算了魏忠贤集团之后,才平反出狱。
      以上五位进士都有传记,本无需吾侪置喙。但是这五位武穴籍进士却正好接踵及第,且均匀分布于万历四十八年。今借四(五)人事略,可以珠串起整个万历年间一幅完整的图画,供人们遥想、回眸一番万历年间的历史景象,才是本文下笔的愚意。说起来,这位万历皇上,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明君,却具有代表性:他创造了古今中外君王缺勤率第一的吉尼斯纪录。在当政的权臣来说,也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基于“君臣否隔”,长期处于半瘫痪、无政府状态,也算得上举世无双的创纪录。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国家大批精英的“名节之士(互)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老百姓吃够了苦头,那不必说了;但从“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看起来,万历皇帝却实实在在是民族、国家和历史无法交待的大罪人呢!
      万历年间,国家君王虚立,干臣尸位,算得上是“自由”“民主”主义者难遇难逢的“理想”天地。天上月亮失明,群星自然璀璨。七秩龄童曾在一文中统计过:我国那时的文坛,就曾大放异彩:如脍炙人口的名著《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榜》、《聊斋志异》、《牡丹亭》、《浣纱记》、《二拍》、《三言》、《李姬传》、《清忠谱》、《秋柳》(即《涓涓凉露欲为霜》)等,都是万历朝文人留下的佳作。此例是为有“自由”空气说,作出的最好注脚了。可是稍为看看这些名著的内容,却大都告诫后世“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还从来没有人称赞这四百多年前的万历年间是太平盛世的。也无怪乎清人总结明世,于《神宗本纪》作赞时,首先提到的倒是:“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等四句,偏偏提起的,是虽然有过失却不失为伟人的张居正;盖因为“江陵秉政”(张居正江陵人!)才“国势几于富强”的缘故。(旧稿重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2-4 10:54:13 | 只看该作者
       明代五位进士,
       武穴历史名人;
       广济文化亮点,
       刚正不阿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2-4 13:21:06 | 只看该作者
真能挖,这是历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2-4 23:01:17 | 只看该作者
史老史海钩沉
书中书写春秋
胸怀港城武穴
心系广济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09:13:44 | 只看该作者
          敬谢应和。
       江班竹的话,桴鼓相应。历史明镜,宜为纲鉴。比如万历时作土地求钱,到处开矿想找金子银子,以济财政,“中官们则利用这个机会无田不掘,将大片农田毁得不成样子”,是老朽十多年前下笔为历史描绘的图景。对照目前武穴到处动土捣老房子,建新房子,就有将武穴整体市容挖得“不成样子”的后虞呢;毋谓杞人忧天,宜应慎重对应!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4-8 10:18:43 | 只看该作者
谁要是将这五位名士写成传记,由市民协筹资公开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4-8 10:19:18 | 只看该作者
每人一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4-10 21:13:4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现在能够多出一点武穴籍的官员,多为武穴发展谋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2-11 09:37:31 | 只看该作者
以古看今,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13 22:17:28 | 只看该作者
红辣子 发表于 2013-4-8 10:18
谁要是将这五位名士写成传记,由市民协筹资公开出版!

趁风捡栗子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30 15:13 , Processed in 0.0605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