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作者:黄大维 邓 妮
禅宗,汉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的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识心见性,一悟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一、 禅宗概述
(一)、禅宗一祖与西来庵(华林寺)、达摩洞
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到处以禅法教人。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相传达摩在师父圆寂之后,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后因与梁武帝见解不合,所以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境内,随后他在洛阳嵩山一带游历并传授禅法。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期间,达摩来到北魏少室山五乳石洞面壁9年,参禅打坐,伺机传法。后遇慧可诚意求法,立雪断臂,达摩遂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衣钵传之,慧可因此被尊为禅宗二祖。
华林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的爱国华侨和香客游人来此观光朝拜。华林寺前身是“西来庵”,据说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并於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结草为庵”,潜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请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传心法要,大阐宗风,被世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华林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隋、唐、宋、元、明诸代,传灯不绝。华林寺前身叫西来庵。隋代以前此地为珠江岸。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全国(即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传教。他首先在今西来初地处登岸,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后世信徒尊奉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因而称其当年登陆地为西来初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庞察室,改西来庵为华林寺,成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达摩洞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西北约2公里五乳峰下的阜丘上.建筑物仅存一座大殿,两间小亭和一所重修的千佛阁。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深广各三间,是河南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这所小寺院是达摩的后裔为了纪念达摩而修建的。大殿门口的砖雕对联刻着“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简明地说出了达摩的身世和来历。在五乳峰离绝顶数十米的地方,有一深约5米,宽约3米的天然石洞,这就是达摩面壁九年处,人称“达摩洞”。相传达摩到少林寺后曾在此洞内面壁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内石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后寺僧唯恐影石有失,将影石凿下放入少林寺。洞前现存有明代万历年间石坊一座、明代苏民望题七绝诗一首,洞内还有达摩、慧可石雕像等。
(二)、禅宗二祖、三祖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1、禅宗二祖慧可与二祖寺(司空山)
禅宗二祖,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禅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司空山,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发祥地,为禅宗二祖慧可修行成正果之地(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诏灭佛,禅宗二祖“大祖禅师”慧可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和4卷《楞伽经》,于南梁太建八年(576)隐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禅,传衣钵于僧璨,使印度佛教禅宗中国化,并成为佛教主流教派)。世传东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归隐山中,遂名山为“司空山”。古称“司空原”的司空山,在安徽岳西城西四十公里的店前冶溪两镇交界区。据《太湖县志》记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载:世传周朝“淳于司空居此”,山因之得名。山上有传衣石,为释教二祖慧可传衣处,并有“二祖禅堂”。司空山二祖慧可大师传衣钵于三祖,即天柱山僧璨大师。依佛教禅宗思想论说:“潜山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璨的‘合掌立化’之地,岳西的司空山是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所”。据此可知,司空山的地位在佛家心中似高过遥相对峙的天柱山。
2、禅宗三祖僧璨与三祖寺(天柱山)
禅宗三祖,僧璨,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後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僧璨出家后,逢周武灭佛,他就隐居在舒州的皖公山(即天柱山今安徽境内),“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在隐居期问,他曾与道友去去广东游罗浮山。后又回到舒州。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圆寂。唐玄宗溢为鉴智禅师。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
僧璨不但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起着推重作用,而且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三)、禅宗四祖、五祖
1、禅宗四祖道信与四祖寺(黄梅西山寺)
禅宗四祖道信(580-651),俗姓司马,生于永宁县,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父司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司马申为首任县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马道信出生。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后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元泰定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他的一生大体经历了密怀斋检、随师修禅、附名吉州寺、传法双峰山几个阶段。
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禅宗五祖弘忍与五祖寺(东山寺)
弘忍(601年-675年),俗姓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后迁居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后道信圆寂,由弘忍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中国的禅宗在弘忍时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学禅的人越来越多,弘忍的门徒数以万计。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
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654年),唐咸亨三年(672年)建成,由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创建。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东山,又名冯茂山,海拔八百米,气候宜人,宏伟辉煌的庙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它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禅宗六祖与光孝寺、南华寺
惠能凭作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秘得五祖真传衣钵,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宗师。六祖惠能不仅在佛教界有极崇高的地位,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孔子、老子齐名,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
禅宗六祖,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六祖故居位于新兴县集成镇南端约一里处夏卢村,现与集成墟连成一片。由于夏卢村距国恩寺仅有一公里远。至惠能成佛后,因卢姓名声享誉内外,故改由夏、卢姓为村名,曰夏卢村。后又因“夏”与“下”同音,又俗称“下卢村”。唐武德三年(620年),惠能之父从范阳被贬至此入籍为民。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降生于此。稍长,卖柴养母。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后落发于广州光孝寺,不久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韶州(今韶关市区)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六祖传人及其足迹
中国禅宗发展到唐代,如日中天,六祖惠能大师门下涌现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弟子,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为最知名。惠能南宗正是通过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形成了唐代中国佛教“一花五叶”(南岳怀让系后衍化出沩仰、临济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五叶流芳”的兴盛局面。
1、青原行思
行思,又名青原行思(671-740),俗姓刘,唐佛教禅宗高僧,庐陵(吉安)人。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慧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行思禅师为西汉王朝宗室后裔,其故里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城西北三十公里之严田乡龙云下刘村。自幼出家,生性沉默,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观礼。当时,六祖座下众徒很多,龙象之才亦不少见,而行思禅师却独居徒众之首,其修证境界,犹如当年二祖不言,达摩便谓他“得髓”一样,足见他已得六祖之髓。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即回到吉安青原山净(一作静)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开法化众,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其禅风素来以扑朔迷离著称。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为其禅风素来以扑朔迷离著称。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为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塔曰归真。
青原行思自己也于世不闻,但其弟子们却大弘其禅法,法席大盛。希迁门下的惟严,传法于于昙晟,昙晟传良价。良价于大中末年开始,在新丰山接诱学徒,后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来寂,居抚州(江西抚州)之曹山传扬师说,后移宜黄,师徒共创“曹洞宗”。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传崇信、宣鉴而至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帅扶植,经常徒众不下千人,唐懿宗赐号和紫袈裟。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受到广州地方官支持,形成“云门宗”。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经桂琛而至文益,先居临川(江西抚州)开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凉寺,死后李璟追谥为“大法眼禅师”,遂成“法眼宗”。也正因为如此,惠能禅宗法门,青原行思的传承之功也是不可磨灭的。
2、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677~744),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人,惠能大师高徒,后弘法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怀让禅师,从小喜欢阅读佛经。15岁从玉泉寺恒景法师出家,10年后受戒学法,经嵩山慧安指点,前往曹溪,参访六祖惠能大师,亲侍惠能15年。先天二年(713)始来衡山,居般若寺(今福严寺),在此弘扬佛法,四方僧徒前往归敬,禅师于此大弘禅宗心法,更随机教化,令弟子得悟心性。在南岳磨镜台曾以“磨砖成镜”为喻,启发马祖道一向内参究心地法门。玄宗天宝三年(744)圆寂于南岳。唐敬宗时,追谥“大慧禅师”。世称禅宗七祖,又尊为观音大士。他的弟子将其法语编录成《南岳大慧禅师语录》,通行于世。
怀让禅师是佛教中国本土化后产生出来的高僧。他身居承先启后的地位,开启了禅法在中国普传的先河,不仅促成了日后禅宗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宗派之一,也促进了整个佛教的兴盛,更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3、南岳石头希迁
六祖惠能大师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圆寂后,曹溪僧众多慕名来青原山依止行思,其中著名者有后来被誉为禅宗八祖的石头希迁(700—790)、荷泽神会等人。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僧。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希迁年轻时即沉毅果断,自信力强。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参同契》。
石头希迁禅师旋赴曹溪,投禅家南宗惠能门下,受度为沙弥。惠能逝世时,他还没有受具足戒。不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因机辩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称誉。不久,行思又命希迁持书往参曹溪门下的另一位宗匠南岳怀让,经过一番锻炼,再回到静居寺。后来行思就付法与他。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希迁离开青原山到南岳,受请住衡山南寺。寺东有大石,平坦如台,希迁就石上结庵而居,因此时人多称他为石头和尚。代宗广德二年(764),希迁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弘化,和当时师承南岳怀让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马祖道一,称并世二大士。希迁弟子甚多,晚年付法给药山惟俨。于德宗贞元六年(790)逝世。
希迁的禅风,带有哲学思索的倾向,和同时的马祖道一之盛倡大机大用相比较,它是近于静态的。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禅思。希迁的禅法,经他的门下天皇道悟弘传,到五代时,更衍为云门、法眼两系,他们同样着重在“一切现成”,都和希迁所主张的“即事而真”的宗旨一脉相通。禅宗五家中,沩仰一家早绝,其余四家除临济外,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曹洞禅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希迁的禅思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4、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709-788,或688年—763年),俗姓马,又称马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禅师,开创南岳怀让洪州宗。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市马祖镇)人。史书说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脚下有二轮文。谥号大寂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极盛,号称“八十八位善知识”,法嗣有139人,以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马祖道一是四川历史上最具影响文史名人之一,与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齐名。
代宗大历4年(769年),马祖道一来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开元寺(今佑民寺)说法,四方信徒云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和师傅怀让相比,道一是广授门徒的禅师。怀让那一辈人如果是静修僧的话,马祖则是开宗门的一代。江西的法嗣,据史书说,广布天下,影响深远,称洪州宗(洪州禅),与青原一系下的石头宗遥相呼应,自此禅宗大盛于天下。日本哲学、佛学、汉学大师铃木大拙指出:“马祖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胡适称马祖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
5、丹霞天然禅师
希迁的门人颇多,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
丹霞天然(739~824),唐代禅僧。法号天然,以曾驻锡南阳(河南省)丹霞山,故称丹霞天然,或丹霞禅师。籍贯不详。原习儒业,应科举途中偶遇禅僧,乃转入佛门。首参马祖,后礼石头,随侍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谒马祖,受‘天然’之法号。石头希迁见天然聪明,向他略说戒法。他竟然掩耳说“太多也”。希迁叫他试着做些动作,他竟骑到“圣僧”(文殊菩萨塑像)头上去。由此可见他的放任不拘的性格。此后又去参马祖,到天台山居花顶峰三年,此后到余杭参谒牛头宗的国一(道钦)禅师。元和初(806)到洛阳龙门香山与马祖法嗣的伏牛(自在)禅师为莫逆之交。后在慧林寺住时遇上天寒,乃焚烧木佛御寒,受到主人的讥讽。他却自辩说是为了火化木佛寻找舍利。主人说:“木头有何也?”这正中了他设下的埋伏,他立即辩解说:“若然者,何责我乎!”
元和十五年(820)想归林泉终老之所,门人在南阳丹霞山建草庵接他来住,三年间门下参禅者达到300人,此处发展为一个大的寺院。天然上堂说法,常提醒弟子和参学者要“保护一灵之物”(意为本有佛性);认为禅法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非普通思维可以理解,反对执意地外求佛法,主要是讲修行应内求自心觉悟的道理。天然于长庆四年(824)去世,年八十六岁。
二、价值分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广义上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禅宗文化则是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结合的典型代表。如今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文化线路丝绸之路即将成为人类同有共享的文化遗产。留下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也正式启动,而禅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部人类文化交流史,更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文化演进、发展过程。因此,中国禅宗文化理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三、工作建议
作为佛教本土化、民族化的杰出代表,禅宗文化已对中国社会变迁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和社会作用。如果说,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历史2000年之久,那么佛教的禅宗文化,就占据了1500多年的历史地位。因此,中国佛教民间化、民族化的两大宗教流派禅宗与净土宗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禅宗更是地位独特。
在此,我们郑重建议,除了已列入嵩山天地之中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达摩洞以外,其余文化遗迹如广州西来庵、二祖寺、三祖寺、四祖寺、五祖寺、南华寺作为中国禅宗文化遗址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正让全人类同有共享!我们期望着国家主管部门予以高度重视,期待有识之士积极呼吁,我们深信,作为人类文化家园之一,禅宗文化遗址群将会呈现愈来愈重要的精神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