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标题: 论考余玠故里(挑战百度) [打印本页]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1 21:50
标题: 论考余玠故里(挑战百度)
   论考余玠故里
余玠,(1198--1253年) ,南宋时我国著名的战略家\军亊家\抗蒙名将。他的出生藉贯问题, 浙、赣、鄂三省却有不同说法, ,甚至为之争执不休,现就三地之说略作归纳分析,以还一代伟人真实籍贯。余玠故里在湖北省(淮南西路)黄冈市(蕲州蕲春郡)武穴市(广济县)余川镇(安乐乡)青蒿村(青蒿铺)余凹佐证如下:
一、浙人观点,余玠开化人,其证据<<开化县志>>说余玠” 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浙人余炳松的<<余玠籍贯考辨>>称,其子余如孙在<<玠公墓志>>的碑文里写有” 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说什么玠的“ 居住地址和出生籍贯好比铁板钉钉,具再也明白不过了,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歧议呢” ?甚至大有推翻<<宋史. 余玠传>>之势……
二、赣人<<江西通志>>称余玠:“分宁人(今修水),侨寓蕲州”。
三、湖北人《广济县志》1994年版载:(余玠)“字义夫,生年不祥。出生于橫岗吴大村余家垸”。(撰写此志时, 武穴还没有清<<广济县志>>, 后向故宫博物院借回的現清代<<广济县志>>。)
四、余玠幕僚阳枋《余大使祠堂记》载“蕲州人”。
五、余氏家谱载:“余玠(?--1253年),南宋将领。字义夫,号樵隐,蕲州广济人”。
以上为浙、赣、鄂三地志载、谱载,阳枋《记》载及余炳松《考辨》,五者说法各不相同。再看我国史载:《宋史.余玠传》载: 余玠, 字义夫, 蕲州人”。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1994年版):“分宁人,侨寓蕲州。”  《辞海》(1988年版):“余玠(?—1253),南宋大臣。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字义夫。出身寒士。”  蔡东藩著<<宋史.通俗演义>>第九十三回载:"淳祐三年,宋廷又命余玠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玠系蕲州人氏......"
    至于浙人两种说法(志载、考辨)自相矛盾,前者“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 后者“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不能自圆其说。更何况“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的地名的说法有些不妥,凡属志载、谱载及前人在载名人出身地时,都没有这种载法,要么衢州开化、要么衢州芳山、或开化芳山,故此碑文可能有增字的可能,应不足为据。综合以上十种之说,余玠为蕲州人占有八说(国史、赣人、湖北人、祠记、谱载),并且国史都定为(湖北)蕲春人。“国以史为据”, 余玠的藉贯大前提为蕲州人无可非议。
再看余玠的具体籍贯,南宋时广济属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北宋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淮南西路辖10州计36县,其中蕲州辖蕲春县(州直县)、蕲水县(今浠水县)、广济县(今武穴市) 、黄梅县、罗田县。蕲州所辖5县之中,惟有余玠属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人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其佐证如下:
(一)、清<<广济县志>>康熙丁未六年(1667年)版卷之九<<人物>>中载:“余玠,字义夫,安乐乡①人,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读书青著寺②,后为白鹿洞……”“玠闻命不自安一夕暴卒。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焉,为祠祀之。卒归栖县东青蒿里” 。
(二)清《广济县志》同治版载:“青著寺在层峰面山,为余玠渎书处,寺左有塔圮”。
(三)、《修水八贤》人物简介中也载:“ 余玠年幼启蒙于层峰山青著寺,长成后曾入白鹿书院深造”。
(四)、《余氏谱谍》留给后人的信息有:“余玠原配夫人为邻村苏氏之女。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余玠还有一位继配夫人,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式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
(五)丶镇内蚂蚁河村永丰寺,为余玠继配夫人黄婆避难寺。寺内供有黄婆塑像丶黄婆墓石碑及黄婆灵位,黄婆塑像是当地乡亲为纪念她在此避难守寺而立。
(六)从以上《广济县志》资料和《修水八贤》人物简介资料可以看出,余玠故里为广济县(今武穴市)安乐乡(余川镇)人;再看《余氏谱谍》中载:“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苏姓祖坟葬在余公山西,余玠墓在余公山东头中)”。此山原名“蜈蚣山”, 就在余玠出生地余凹对面,更何况有志载:“卒归栖县东青蒿里”, 如果余玠 不是青蒿人,那有“归栖” 之词。
    (七)丶余玠籍贯为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人氏不是孤立存在,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遗址。1丶青蒿村余凹,是余玠生长的地方;2丶青蒿村邻山--层峰山上青著寺,是余玠读书的地方;3丶青蒿村余公山余公墓,是余玠安息的地方;4丶余川镇内蚂蚁河村永丰寺,是余玠继配夫人黄婆避难的地方,寺内并供有黄婆塑像;5丶余玠继配夫人黄婆墓在蚂蚁河岸(现已毁),其墓碑仍藏于黄婆寨永丰寺;6丶<<清.广济县志>>从康熙丁未刻印本(1667年)丶"故宫博物院藏书"--乾隆辛未刻印本(1794年)到现代<<广济县志>>均载有余玠传,乡贤余玠祠,清代诗人为余玠的读书处丶余玠墓赋有诗词。
综上所述,余玠故里,十说之中八说为蕲春人也;其具体籍贯,有七项佐证为余川镇青蒿人。从囯史到县志,从文载到遗址,抗金名将余玠南宋时系: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安乐乡青蒿铺余凹人 ,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余凹人,这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难怪  姚从吾《余玠评传》:同意广济人说。他的观点是:余玠可能家在蕲、广两县的边界处,古属蕲春,今入广济。  陈世松《余玠传》认为:作者阳枋是余玠知重庆后的第一批入幕的幕宾,又与余玠关系十分密切。阳枋写余玠为“蕲春人“,无异于余玠亲口说是“蕲春人”。因之他坚持余玠为蕲春人说。
_百度百科” 载:“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应改为:”余玠(1198-1253)字义夫, 南宋名将。南宋时蕲州蕲春郡广济人,( 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人)”。

作者: 江涛    时间: 2012-8-11 23:24
论据翔实,有理有节。
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广济的人文历史!
干先生辛苦了!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1 23:25
file:///C:/DOCUME~1/games/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3220.png
    余玠墓立于南宋末期,原墓为半圆形,四周用条石垒砌,墓前立有石碑,三门四柱,盖头雄伟,两侧立有石雕镇墓兽。在余公墓往南下30米的路旁,竖有一块高2。5米,宽1。5米,厚0。2米的”万岁碑”(故文官过此下轿、武官则要下马)。原墓石1968后就片石无存,此墓为后立。 现为黄冈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1 23:56
file:///C:/DOCUME~1/games/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6476.png
合川余玠钓鱼城护国门
宋淳佑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他针对蒙古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冉进、冉璞兄弟的建议,“守蜀之计在于守合州,守合州之计在于守钓鱼城”。充分发挥四川大山深谷,激流险滩的优势,依山为垒,修筑钓鱼、天生、云顶等十余座山城,将有关府、州、县治迁徙其上。最重要的山城共有八座,号称“八柱”,大小山城星罗棋布,形成了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全川防御体系。淳佑三年(1243年),钓鱼城正式修浚,宝佑六年(1258年),大汗蒙哥分三路南下,欲一战灭宋,以忽必烈攻襄阳、潭州,以另一支军攻淮南。蒙哥自率军4万,号称10万,由陇州(近陕西千阳)入大散关,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蒙军从利州(今四川广元),仅仅10个月,攻陷成都以及川西北全部府州。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初二,蒙哥汗亲督全军攻城,一直到是年夏七月,竟然不能入鱼城一步。蒙军大将汪德臣反而战死,蒙哥痛心愤怒之余,命人在新东门对峙的脑顶坪筑台楼以观虚实,被当时城中主将王坚发现炮击,大汗竟为炮风所中。王坚又命人以鲜鱼面饼投掷城下,并致书蒙哥“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城亦不可得也。”蒙哥得书后,伤痛迸发,愤激道:“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 随后死于军中,当他殒亡消息传到欧洲,欧洲人奔走相告:“上帝之鞭折断了!”(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第三册)此战也使南宋延缓了10余年的生命。钓鱼城在元代被毁,今天只能从它的遗址想见当日情景了。钓鱼城的城墙(包括南、北两道一字城),总长约8公里,它沿着陡峭的山岩,用巨大的条石垒砌而成,许多地段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易守难攻。城墙顶部,是石头砌成的跑马道,宽3.2米,可以同时通过三匹马或五位战士。城墙之上,有高约2米的雉堞,城上还有不少墩台和炮台,墩台用来放哨巡逻,长2米,宽0.5米。炮台用来发射滚木擂石和火药武器,宽达2.8米。除主城墙外,在钓鱼城的东部和南部,还采取了内外城的构建,以两道城墙构成了双层防线。除主城墙外,钓鱼城还修筑了两道一字城,从主城墙延伸到山脚下的嘉陵江岸边。北一字城从出奇门往北伸入江,已经湮灭为良田。南一字城从飞檐洞经小东门延伸。两道一字城和主城墙联成一体,将鱼山分为东、西两半,高峻的城墙曾使蒙古丞相史天泽仰望高城哀叹:“云梯不可接,炮失不可至。”钓鱼城门有八座,分为:护国门、始关门、小东门、新东门、青华门、出奇门、奇胜门、镇西门。护国门是最大的一座,两面都是悬崖峭壁,当年鱼城军民在这里是以栈道出入,因此相当难攻。现已成为重要景点之一。新东门就是炮打蒙哥的地方,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城门。镇西门则是击毙汪德臣之地。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2 07:47
转帖                 改写世界历史的古战场:重庆合川钓鱼城
钓鱼城,屹立在重庆市合川海拔标高391.22米的钓鱼山上.枕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之口,形势险绝壮丽……它是宋蒙(元)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场.760多年前的南宋晚期,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余王介为抗击蒙军入侵,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冉进、冉璞兄弟的建议筑城钓鱼山,并徙合州及石照县治其上,屯兵积粮作为重庆屏障.公元1243年1279年,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借钓鱼城天险,婴城因守,浴血奋战,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抵御了蒙、元倾国之师,创造了守土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取得了击毙蒙哥大汗(元宪宗),迫使蒙古帝国从欧亚战场全面撤军的辉煌胜利。
钓鱼城由此以“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伟绩震惊了世界!在钓鱼城2.5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内,现存有8公里城垣、8道城门,以及炮台、墩台、栈道、暗道出口、水军码头、兵工作坊、帅府、军营、较场、天池、泉眼、脑顶坪(蒙哥中炮伤外)等宋、元军事及生活设施遗址。还有唐代悬空卧佛、千佛石窟、弥勒站佛、和古遗址钓鱼台、800年古桂树、天泉洞、薄刀岭、三龟石、护国寺、忠义词、三圣岩、鱼城烟雨、鱼山八景等名胜古迹……





作者: 李云福    时间: 2012-8-12 10:19
难怪我上学时老师说余玠是横岗吴大余湾这一说。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3 21:23
湖北历史人物
【人物名称】余介
【字号又名】字义夫
【性别】
【民族】
【朝代】南宋(?-1253)
【籍贯】湖北蕲春
【分类号】
【主题】(军事)
【资料来源】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生平简介】
    余介(?-1253) 字义夫。蕲春人。南宋末将领。初投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以功补进义副尉。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以来,屡与蒙古军战,有功,升淮东制置副使。淳祐元年(1242年)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大改弊政,招募人才,整顿财赋,又开屯田,发展生产。在含州筑城堡10余座,以加强防务。八年,升兵部尚书。十二年,在嘉定击退蒙古军。宝应元年,左相谢方叔诬其擅专大权,遂服毒自杀。
【照片】

作者: 苏伟峰    时间: 2012-8-13 21:29
干仕钓叟 发表于 2012-8-13 21:23
[/td][/tr]
[/table][/td][/tr]
[/table]

辛苦了!致敬!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3 21:35
       余玠有一子一女,儿子叫余如孙,取名出自“生子当如孙仲谋”,据说这句话也引起猜忌,但如孙并未子承父业,一直当文官。余玠死后,被谢方叔领头的一干人污蔑声名,革职削官,家产充军,如孙受到牵连,被迫改名,后来还是被贾似道杀害,受到牵连同样冤枉的还有余玠的部下王惟忠。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3 21:50

{:soso_e181:}
谢谢你对的关注!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5 08:25

        余介,载《宋史》列传第175;四川社科院研究所历史学家陈世松先生著有《余介传》;台湾大学教授、著名史学专家姚从吾(1894—1970)写有《余介评传》;武穴市工商联老干部、市内知名学者史纪先生写有许多关于余介考证文章,都对南宋民族英雄余蚧作了极高的评价。姚从吾称“余介”是“一位卓越有远见的战略家兼政治家”,又是“一位超时代的天才军事家”。余介被奸臣所害,在四川巴中县逝世,当地人给他立墓,墓前跪着奸臣谢方叔和败将余晦两个石头人。余介去世的恶耗传到家乡,余凹人在祖坟山(青蒿铺余公林),仿造其当年为龙图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的“官服”一套,立“衣冠冢”一座,至今尚存

      青蒿铺余公林,是我家祖坟山,我爷爷奶奶皆葬于此。余介我先祖。斌哥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5 08:30
斌哥         贾似道到黄州府还真派人挖了我家祖坟山,取走皇帝赐的玉带,我余姓后代代相传,痛恨贾贼,不想贾似道.
谢谢。斌哥
斌哥         贾似道到黄州府还真派人挖了我家祖坟山,取走皇帝赐的玉带,我余姓后代代相传,痛恨贾贼,不想贾似道死于龙海,天道也。——我一定带你去木棉庵的,再九龙岭下,九龙岭这一端是木棉村,那一端是我下乡的浮山农场。
453木棉庵·龙海论坛·目镜伯烧烤拍摄

451木棉庵·龙海论坛·目镜伯烧烤拍摄


作者: 晚枫    时间: 2012-8-15 09:57
资料很详细,值的学习!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5 13:20



如下是我六年前在秦淮河畔应湖北省武穴市政协邀请写的《闲说余玠》,以正视听。
闲说余玠 (海峡博客斌哥)
名将余玠因一琐事殴人犯命案,出逃家乡武穴后从军;转战南北,抭蒙治蜀;功勋卓著,官至兵部尚书及宋龙图阁大学士;深为人妒,旋遭陷害,忧愤尽忠。平反后魂归故里,己是很多年后的事了。玠公先遭陷害,家人后遭迫害,一代名将一塚荒草淹没了,惜哉!
余玠的出生、出走,衣冠塚都在武穴,说武穴余姓都是余玠的后人,是不科学的。
因武穴余姓是一小姓,分居在武穴城区余祥垸、四望镇余家湾、余川镇的下余川、莲花塘余八角、青蒿村;自古不同谱。
世居余川镇青蒿村的一支余姓族人(我的家族),至今只有三十来户,二、三百余口人;青蒿村是余玠衣冠塚所在地,余玠的出生、出走也在这里,因而被人们认为是余玠后人,虽然我们余氏祖谱上有余玠的记载(但我未看过祖谱),我的太祖父、母、祖父、母也葬在余玠墓旁,却是后来迁入的。我们也认为余公山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山,至于余玠与我们有多大的联系,未经考证,所以,我们也没有认为我们就是余玠的后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余姓族人缄口不谈玠公事,玠公的后裔无人考证,玠公生平秩闻也鲜有流传。
但我的叔祖父(享年93岁),曾对我讲过我们与余玠一些有关的事,记述如下:
一、“后人要勤耕读,不要为官
纵观我们这支余姓族人,自余玠后,再无人当过七品以上的官,也没有人中过举人或秀才,大多是手艺人或以耕种为生。
从改革开放以后,余氏子孙才不断有人考入大专院校,但仍是从政的少,多数从事教育或医务工作。是否是受到这一训诫影响,则不得知。但一点,我们从小常常听族中老人讲述大人的故事(余姓族人称余玠为大人),最后往往有“功高震主、忠臣不得好死”的结论。余玠忠心保国被奸臣陷害的故事,自小我们就熟知,倒是很自然的事。
二、苏、余祖坟山的官司
据祖叔父所言,余公山原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因与苏姓族人为山权的官司,经官判名为余公山。
大约在宋末元初(具体已无从考),据闻,当年苏轼孙子因避战乱,一路风尘来到青蒿村,又偶患小疾,见青蒿铺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便决定客住此地,不想不久便在此病逝。
苏家人将其葬与余玠坟同一山上,后由此致使苏、余二姓为山权而打官司(此时余玠已平反)。
广济县令因苏、余二人皆是一代名人,双方都不便得罪,难以裁判。便与苏、余二姓商议,到实地察看,再行判决。据传,余姓族人从县城梅川开始派人沿途分发发饼(武穴的一种糕点),并让人说,“今天去余公山看热闹”,县令坐轿自梅川前往青蒿铺(距梅川10余华里),沿途见百姓纷纷朝青蒿铺方向湧去,甚为奇怪,便问路人,“你们做什么去?”路人皆答“到余公山看热闹去”。县令心中想:“世人皆知此山名为余公山,那必定是余家的山”。
但当时,苏东坡的后人,在黄州府势力颇大,他不敢得罪上司,到了现场,便心生一计,令苏、余两姓人,各选派一名代表,分乘两匹马,余姓从东往西、苏姓从西往东纵马,以碰头处为界。从山界的现状看,从东往西山势平缓,从西往东山势陡峭,因而使余姓占了大半山权,由此,此山定名为余公山。苏、余两姓也自此不睦,双方不结亲不通婚。
文革时破四旧,反封资修,这一戒律才打破。但我一姑姑与苏姓一青年恋爱结婚,因叔祖父的反对,结婚没多久就离婚了。这是我所经历的一件事实。
三、毁于文革的御碑、余玠墓
我小时常在余公山下玩耍,山下大路旁,有巨大一青石御碑,高两米余,宽一米五许,厚约二十厘米。碑文上有 “文官见此碑下轿,武官见此碑下马”。文革开始,此碑被造反派作为是“四旧和”封、资、修的东西,命人抬到青蒿铺背后的水塘,被人们用作洗衣之用。文革中期,可能是年久风化的原因,一日,此碑突然变得粉碎,我也到现场看过。我儿时曾在此碑上坐着戏水。
余玠墓被掘于1968前后,因青蒿修粮站,在余公山脚打地基,掘了余玠墓,时值文革期间,余姓族人皆不敢出面阻止。我去看过掘后的余玠墓,见有雕花青砖,四处散落,圆拱型的墓室内空无一物。因是衣冠塚,所以无赅骨。传说皇帝所赐的蟒袍、玉带,也早已不见踪影。估计,墓早已被盗过。掘时,也有一些陪葬品、如玉一类被掘墓者拿走。现今所见的余玠墓,是族人后迁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回青蒿铺,从本家的一个叔父处了解到,余玠墓碑在文革时已被族人藏了起来,后我从本家叔父家的柴堆里找到此碑。是一块汉白玉,上书“宋大学士余玠之墓”。现仍藏于族人家中。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于秦淮河畔
后记:事隔二年后,我查阅了余氏宗谱,我们还真是余玠后人。而且余氏门弟显赫,有一门三宰相四太守之说。

作者: 苏伟峰    时间: 2012-8-15 20:25
精彩!有趣!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5 21:50
苏伟峰 发表于 2012-8-15 20:25
精彩!有趣!


           之所以写此文稿,实为武穴鸣不平。
           宣传武穴历史上最大的名人,是武穴人的义务和责任。本来余公与岳飞齐名,论贡献余公还要大,他不仅维持了南宋半壁江山,还改写了世界历史!

作者: 苏伟峰    时间: 2012-8-15 22:20
干仕钓叟 发表于 2012-8-15 21:50
之所以写此文稿,实为武穴鸣不平。
           宣传武穴历史上最大的名人,是武穴人的义务 ...

得想个法子,让国内学术界引起争论才好!争论不休,我们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16 23:16
岳飞为什么能够家喻户晓呢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7 09:01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2-8-16 23:16
岳飞为什么能够家喻户晓呢

岳飞和余介是同时代人,同样具有影响、同样命运的忠将。因为岳飞比余公早,同一个时期宣传同样的人只取早出名的人,这是很正常的?
谢谢你的关注:{:soso_e181:}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17 11:48
那个什么北纬30度应该提他一笔

不知道相关部门干什么去了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7 18:41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2-8-17 11:48
那个什么北纬30度应该提他一笔

不知道相关部门干什么去了


     北纬30度到蕲春、去黄梅,就是无缘武穴。我们也只有望"梅"止渴!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18 11:08
这个节目偏不到武穴是央视相关组织者的无知无耻

央视也不过如此,小肚鸡肠
如此胸怀,难堪大任,有损央视权威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18 11:23
 武穴市位于鄂东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地处北纬 29 ° 50 ′ 30 ″ -30 ° 13 ′ 23 ″,东经 115 ° 22 ′ 2l ″ -115 ° 49 ′ 9 ″。东邻黄梅县,南与江西省瑞昌市及我省阳新县隔江相望,西北与蕲春县接壤。
作者: 广济小虫    时间: 2012-8-18 21:06
 余玠(1198-1253年)民族英雄,南宋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出生于浙江衢州的开化县金水乡芳山村(即今村头芳林)叔祖后裔定居蕲州,余玠宦迹至此,谱为同宗,《宋史》误作蕲州人。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

http://baike.baidu.com/view/67144.htm

上边的措辞在逻辑上很矛盾啊——“出生于浙江衢州的开化县金水乡芳山”,“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19 21:48
广济小虫 发表于 2012-8-18 21:06
 余玠(1198-1253年)民族英雄,南宋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出生于浙江衢州的开化县金水乡芳山村(即今 ...


    所以说开化的余玠资料(包括百科)纯属牵强附会,自相茅盾!

作者: 彭康华    时间: 2012-8-20 09:40
学习了。。。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20 15:01
22楼  小虫的点评不知所云
大家可以看看

想必兄台的意思是说:(字面意思)武穴人偏偏不吃好吃的东西,而吃的喝的偏偏又是不好吃不好喝的东西
引申的意思就是说:武穴人不识货,好东西视而不见,如同垃圾,而不好的东西当作宝贝,还向外宣传

那么我也来评论一下:
第一: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你不能把你认为好吃的就说是好吃的,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的,苍蝇说大便好吃,我估计你肯定不同意;
第二:我承认你有发现新事物的眼光和能力,但以此来要求其他人具有跟你一样的认识,这一点你就自不量力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让大多数人接受,马克思的唯物论到今天还没有让多数人(就全世界而言)接受,我就不信你比爱因斯坦高明,比马克思伟大。
第三:就算你发现的新事物是全世界最好的食品,你也没有权利来否定武穴酥糖,武穴山药,且不说它们已经取得了什么省名牌产品,相关地理标志等等殊荣,它们已经与武穴融为一体了,你去否定它们,如果你是武穴人,我也不想说你,只能说是你骨子里的自卑思想在作怪,如果你不是武穴人,说明你不怀好意。
第四:武穴也跟其他地方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有美的也有丑的,对于好的美的,要肯定,要去宣传,去发扬光大,对于丑的坏的,要勇于揭示和批评。但有些武穴人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爱得不得了,对于丑的恶的,极力掩饰,谁要是说武穴不好就跟谁急;另一个就是恨得不得了,坏的还是坏的,好的也说成坏的,在他眼里,武穴一无是处。

作者: 广济小虫    时间: 2012-8-21 13:17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2-8-20 15:01
22楼  小虫的点评不知所云
大家可以看看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评价广济的客人,客人说的话可能不全是真话,也可能不一定是假话。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评价广济的主人,主人的用心可能真的有些良苦,或者主人真的有些缺少见识。

......

多少有些感慨,多少有些无奈。
广济人民养的鸡都到别人家生蛋去了,因为家里鸡窠箩可能没有搞好...
广济人民养的鸡很会生蛋,但那或许是往日的故事...

广济达人与仁人志士们需要加倍努力,这个故乡才有可能像新闻联播那样越来越好。

语无伦次或矛盾百出中或许透露着更深层次的清晰话语,就连佛陀某一天布道了一大通之后也居然说“我什么都没有说..." ——所以弘扬广济县的文化,有时候来一点胡话和醉话,或许比那逻辑分明的长篇大论更有益于展示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
作者: 江涛    时间: 2012-8-21 14:14
精彩的对白,向广济小虫和长江浪人致敬!
作者: 桂渔美    时间: 2012-8-22 21:23
原来钓叟是余玠后人,我还以为您姓“干”呢。余姓老师,我真的不认识呢。问好老师!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22 23:24
感谢江版关注  见笑了  {:soso_e113:}
作者: 干仕钓叟    时间: 2012-8-25 20:27
桂渔美 发表于 2012-8-22 21:23
原来钓叟是余玠后人,我还以为您姓“干”呢。余姓老师,我真的不认识呢。问好老师!

我姓干,余玠是家乡余川的骄傲,应该让全世界知道余玠的贡献.
作者: 长江浪人    时间: 2012-8-25 20:44
首先让全体武穴人知道就不错了


作者: 葱葱乱草    时间: 2012-8-31 14:46
武穴人要扬武穴文化,为武穴呐喊!

作者: 燕山上人    时间: 2012-9-1 21:19
干先生,最近干什么?没新内容了?
作者: 桂渔美    时间: 2012-9-2 22:41
干仕钓叟 发表于 2012-8-25 20:27
我姓干,余玠是家乡余川的骄傲,应该让全世界知道余玠的贡献.

“干”姓老师认得好几个呢!我小学老师中就有“干”姓的。但是“钓叟”的年龄应该比他们大吧。我不敢乱猜。




欢迎光临 武穴论坛 (http://bbs.wuxue.cc/)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