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干仕钓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文化] 广济历史名人——天才军事家余玠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8-12 12:42:43 | 只看该作者
广济小虫 发表于 2012-8-11 23:52
文天祥祠也值得广济人baidu一下

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坐落在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南宋民族英雄 ...

广济小虫有才华,见识广、见地深,有战略眼光。

点评

先生过誉小虫了。坚决支持乡贤们为复兴和发展家乡的优秀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  发表于 2012-8-12 1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8-12 13:58:5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写的非常好 其实就应该像这样有什么历史什么的都说出来 借用武穴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武穴的历史!!!! 谢谢楼主的分享 下次回家我肯定会去膜拜一下余玠故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8-12 17:10:1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略读!写的很好!但我建议你以后写文章考虑年轻人的阅读兴趣,更要考虑大家文化层次问题。为啥就不能把照片摆在前头呢?我文化层次就不高,要不是知道是你写的,我不会看的,余玠是名人,宣传他是对的,是不是今后考虑一下怎样引起大家很快就了解余玠牛在那里!我只是随便说说,有不对之处,莫见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8-12 18:39:06 | 只看该作者




余玠人文资源值得广济人深入挖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8-12 18:44:09 | 只看该作者










修水余玠“故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8-12 18:50:51 | 只看该作者
  
                            探访名将余玠故地                           
                                                                                       
                             
www.jx.xinhuanet.com                                  2008年07月20日 09:19:46                               稿件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南宋后期,蒙古军队集结几十万人进军川蜀之地。名将余玠临危受命担任川蜀地最高统帅,成功打破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正当这位从九江修水走出的名将不断高奏凯歌之时,朝廷却金牌召回,之后仅48岁的他突然死去。后世学者将其比作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数百年后,余玠被当地人奉为“修水八贤”。因为他是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长茅人,所以散居省内外的余氏均称“长茅堂”。如今在他的故乡,他和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诸多先贤一起“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他是庐山白鹿洞学子
    7月的烈日似乎要把大地烤焦。从修水县往南30公里,一处名叫眉毛山下的黄沙镇汤桥村,就是余玠故乡,亦称黄沙镇长茅。长茅包括原修水县汤桥乡,上世纪90年代汤桥乡并入现在的黄沙镇,其中心就是现在黄沙镇的瑶村。
    长茅余氏发源于此,高官进士极多,特别是宋代名人辈出,因而远近闻名,成为当地旺族。关于“长茅”一词由来,在当地流传极广,《余氏家谱》记载,唐末农民大举义旗,时局动乱,余氏先祖良于唐僖宗朝乾符四年由安徽休宁分迁分宁(今修水),初到此地,寓居一山清水秀的山坳里,取名“安居坳”。余良伐柏建宅时,见一古柏空心丈二,内生一从长茅丈二,于是,宅竣工后余良在门楣竖“长茅堂”金字巨匾。
    在瑶村的池书记看来,唐后至今长茅余氏名人难计其数,每人都有一段传奇,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余玠。
    研究修水历史文化多年的江西省中外散文诗歌协会成员谢小明说,南宋后期,蒙古军队向南宋王朝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在集结几十万军队多次进攻两淮地区一些州府受挫后,他们把矛头指向川蜀之地,企图占据川蜀,切断南宋的一条重要财源,再顺江而下,逼抵都城临安。危难之时,有一位因抗蒙屡建战功得到朝廷提拔重用的名将受命担任川蜀地的最高统帅,他就是余玠。
    199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这样写道:余玠“分宁人,侨寓蕲州”。“实际上余玠是分宁(今修水)人,少年时曾为庐山白鹿洞学子,后随父母外迁,寓居蕲州(今湖北蕲州)。”谢小明说。
    他抗击蒙军战果显著
    从瑶村走出的余玠后来成为了响彻华夏的民族英雄,在抗击蒙军的历史中他最先却是以一首词登场。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近三旬的余玠以一首《瑞鹤仙》词拜会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赵葵把余玠留在幕帐,授予进义副尉(后勤官员)。
    之后他屡建奇功。嘉熙元年(1237),已升淮东制置司为参议官的余玠在安丰战役中直接因军功进官,得到京官工部郎官的身份。第二年,蒙古军队80万围庐州(今合肥),两淮将士奋力抗战,余玠率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的精兵增援,尾随追堵,合力击败蒙军。淳祐元年(1241),蒙军再度出河南,破寿州,围安丰,宋军组织抗击,激战40余日,击败蒙军。战斗中,余玠亲率水师上阵,又立下战功,拜大理寺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第二年的5月,余玠随赵葵赴临安入朝“奏对”。理宗殷切希望他“为西蜀经久之谋”,余玠当即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年底,余玠再度擢升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
    余玠没有食言,一年之内,四川共经历大小战斗36次,宋军战果显著,迎来了持久抗击蒙军的良好开端。
    他被金牌召回离奇死去
    抗战取得节节胜利,枢密院发出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淳祐八年,他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淳祐十年,他被擢升为龙图阁学士,同年,理宗下诏:“余玠任西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运图。畴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实际上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被打破了。余玠并没有停止,淳祐十年10月,蒙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军经成都抵达嘉定(今四川乐山),余玠亲自率领宋军迎敌,一举粉碎了蒙军的进犯。
    嘉定之战虽然大捷,但却生内讧。此时,一向支持余玠抗战的理宗皇帝在权相谢方叔、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徐叟的煽动下,对余玠也心生疑惧,担心他拥兵擅制。于是,在宝祐元年(1253)5月,宋理宗颁发金牌召余玠回朝。余玠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不信任。连年的征战和总揽军政已使他心力交瘁,因而大病起来。朝廷得知余玠病重,又颁发一道诏书,赐余玠资政殿学士。诏书还在路上,余玠却病逝在官所,时年48岁。
    1937年秋,修水《八贤祠志》修成时,李烈钧撰序,冯玉祥、林森、于右任、居正、邵力子、戴传贤、李宗仁、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人们在流传下来的《八贤祠志》民国26年手抄油印本中看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了“余义夫公像赞:十年西蜀,治臻上理。宋室屏藩,惟公是倚。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他与先贤一起被纪念
    如今在他的故乡,他和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诸多先贤一起仪型百世。
    池书记介绍,宋代长茅余氏处于鼎盛时期,读书做官者极多,修水长茅余氏有榜眼1人、探花两人、进士53人、丞相两人、尚书8人,相传当时做长工的出去都会做官回来,仅宋代就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长茅三神童”等美誉,这些历史既在史料中有记载,也在当地广泛流传。
    南宋名人朱熹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为余氏所写《重修宗谱序》载“‘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重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显江右之文献,竖豫宁之望族。”如今长茅余姓始祖余良墓前还竖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字样的碑文。
    这些人物在《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宁州志》、《江西通考》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尤其提到“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绝古无今,南宋庆历六年丙戌岁(1046年),礼部尚书余良肱的7个儿子和其堂兄工部尚书余从周的两个儿子同科高中进士,“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故事名震京师,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余氏祠堂中,余玠和诸多长茅堂余氏先贤一起被后人供奉,在以前,修水有一座当地最有名的八贤祠堂,祠址在县城原云岩禅院右后,现在义宁镇第二小学后侧,祠堂曾竖立着余玠和黄庭坚等8位贤士牌位,只可惜在“文革”之中遭遇毁坏,后人已无缘见其全貌了。(余昌清 刘睦兴 记者刘国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8-12 18:56:40 | 只看该作者
《南宋名将余玠籍里考析》文史资料丛书发行
      由开化县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南宋名将余玠籍里考析》一书日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23日下午,开化县政协文史委在余玠的故乡村头镇举行首发座谈会。县政协副主席程育全、村头镇的主要领导以及该书的编委会成员出席了座谈会。
    《南宋名将余玠籍里考析》历时三年,数易其稿,倾注了文史工作者的不少心血。尤其是执笔撰稿者退休老师余炳松先生,二十多年潜心研究,并自费赴湖北四川等地调查访问,写下了二三十万字的手稿。当中的一些章节还在衢州市的内刊《历史文化研究》中发表。文史委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集县内的文史专家对书稿进行讨论和加工,其间县政协文史委还组织部分文史工作者赴鄂赣的武穴、修水等地考察研究,与当地的余玠史料专家进行交流对接,向当地的文史工作者学习取经,并临余玠墓实地勘访。全书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观点新颖,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这对历史人物余玠的研究领域无疑是作了一件大好事,它揭开了关于余玠籍里数百年来纷争不一的谜,并首肯开化既是他的祖籍,也是他的出生之地的史实。
    该书的出版发行,对挖掘我县的历史文化,丰富开化的人文史料,提升广大群众的爱国爱乡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回顾了该文史资料出版的艰辛历程,并就文史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南宋名将余玠籍里考析》的出版发行,成为启动开化文化名人系列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从而推动我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座谈会上,县政协副主席程育全向村头镇政府赠送了该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8-13 14:59:36 | 只看该作者
“《南宋名将余玠籍里考析》的出版发行,揭开了余玠籍里数百年来纷争不一的谜,并首肯开化既是他的祖籍,也是他的出生之地的史实。”大家对这段文字有何感想?人家在争取名人籍,从出生地、祖籍开始,这意味着什么?余玠就是开化人,有你武穴什么事?
广济人、武穴人,大家都应该像干事钓叟、广济小虫先生那样行动起来,为抢救广济文化中的名人文化
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谢谢广济小虫先生,{: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20:53:17 | 只看该作者
"广济小虫'您好!
       您真是一位有心人,发出了开化和修水关于余玠 的资料,其精神令吾敬佩!看了我的两个帖子后,您对余玠 籍贯持何观点,武穴人是否有必要抢救余玠故里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8-13 23:45:06 | 只看该作者
干仕钓叟 发表于 2012-8-13 20:53
"广济小虫'您好!
       您真是一位有心人,发出了开化和修水关于余玠 的资料,其精神令吾敬佩!看了我的 ...

先生的拳拳之心值得所有热爱武穴这片热土的人们学习和致敬。保护和挖掘广济文化,包括名人的祖籍和客籍(如苏轼之于眉州眉山与黄州东坡,周恩来之于淮安与绍兴)的精神与物质文化资源,永远都是值得故乡人民大力推崇的大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3 18:55 , Processed in 0.0583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