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81|回复: 2

[热点] 南方都市报:逝者已矣,请逐一念出他们的名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7 22: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昨日,《人民日报》在其“视点版”显著位置刊发署名文章,勉力申说一则亟需被打捞的公共常识———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文章直言“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尊重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规律,正视权利意识高涨下的社会关切,善于在互动回应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级治理者必备的执政素养”,其中,如何发布伤亡人数,如何为伤亡人数“脱敏”,则是“治理者必须处理好的一道课题”。

这篇归入知名专栏“人民时评”刊出的评论文章,历数过往多次“地方的突发性灾难”之后,围绕伤亡人数问题,所得到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反面教训”,直陈公共安全事故的后续应对中,伤亡人数与公众关切之间的长久供需矛盾。昨晚,北京“7·21”大雨目前已查实的66名遇难者名单被公布,央视在其新闻节目中罕见地逐一读出了几乎全部遇难者的名字,令人动容。

人命关天,天灾抑或人祸的身后,总是那些最不愿意失去的失去,其中可能包括巨额的资财,以及那些以财产属性存在和表述着的牲畜、建筑乃至交通工具、田亩道路,当然,还可能有人,也尤其是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转引《论语·乡党》中的记述,申说“以人为本”的理念———“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问人不问马”的典故昭示后继者,对人的看重不仅是现代人类的底线准则,同样是最传统的普遍价值。

伤到人没有,伤了多少,伤情如何,不幸罹难的那些同胞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这是最简单的知情诉求,却也是最关键的政府信息公开职责。他们都曾活生生地存在于世间,他们有父母兄弟、爱人子女、朋友同学,他们曾各怀各的精彩与遗憾,绝无道理在身后孤寂地统一归为一个数字———冰冷的数字。活着的人们,有义务给出这个数字,确切的数目和姓名。于此沉重的责任而言,国民与政府,或有分工,却目标一致,尤其是后者,在公民让渡权力才得以存在的前提之下,所需要做的,不仅是灾难面前强有力的救援行动,更应是对伤亡国民的忠实与尊重。

如实记录那些刚刚逝去的生命,并通过彻底地公开来回应公众知情,不应有丝毫含糊。政府信息公开的宗旨,在于实现公民与政府的信息同步共享,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都应主动、及时地坦陈于公众。虽然“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但事关人命的伤亡数字与名单,绝不应当进入“例外”的范畴。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言,“信息公开不是一个静态结果,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重要公共信息的披露,其及时性至关重要,尤其在特殊重大灾难的救援过程中,需要不间断滚动公示政府即时掌握的最新数据,以期抚慰民心、与民信息共享。

随着资讯掌握的充裕度而进行及时修正,将不仅能更好地保障知情,同时也会最大限度收获认同。因为“相对于‘负面消息’,人们更关注的是政府对待‘负面消息’的态度(《人民日报》语)”。与之相反,公众迟迟看不到关切内容,便难免满是忧虑与猜忌,加剧各种不信任。2007年7月,山东济南暴雨,市内一地下商场在15分钟内被护城河倒灌水淹没,正是由于权威信息的长时间缺席,自然水患在几天内演绎成为事关公民知情的“红钻帝国”事件,其对涉事地方的公信侵蚀,经年难消。

世事无常,人类的强大与脆弱至今犹在悖论中。每一次灾难都显得那么猝不及防,但在度过最初的恐慌之后,活下来的人们总不免把关切投诸那些逝去的生命,以幸存者的名义———种族繁衍至今,每个人都实已难逃“幸存者”的烙印。由是延展,公众对伤亡者数字与名单的关切,有着远比任何一次灾祸更具韧性的坚持。《人民日报》文章强调“人命关天”,在比天都要大的命题之下,对生命的关切实已超出“人之常情”的范畴,时时面临人性底线的拷问。

公众对伤亡数字与完整名单的知情应予尊重,不仅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对每一个逝者曾经存在过的点滴追念,都会让公共空间平添温情。逝者已矣,准确无误地逐一念出他们的名字,不是为了忘却的怀念,而是为了铭刻的记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2: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当那些沉重的名字一一念出

66个遇难者的名字,他们的身份年龄、遇难情形,被详细公布出来,被无数陌生人一一念出声来,此刻,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重量,是灾难的痛苦,也是一次极其可贵的进步。

尽管,对遇难者家属来说,名单的公布永远无法抹去他们的悲伤;对失踪者家属来说,他们最不愿看到亲友的名字出现在以后的名单里,但是,以怎样的方式纪念这些逝去的生命,既是对死者的祭悼,更是对生者的告慰,呈现人们对生命的态度。

那些逝去的生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符号,蜷缩在抽象的数字中。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像我你一样存在过、生活过,体验过生命的美好,也遭遇过生活的烦恼。他们就是我们的妻子、丈夫、父亲、儿子、同事、兄弟……但那么一个暴风雨,他们无辜而无助地离开了我们,因为大自然的无情,也因为我们一起栖息的这个地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与脆弱。

也因此,对遇难者的尊重,往往被视作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不仅能够体现出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有效阻止谣言的产生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它使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得到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应有的尊重。这生命的代价警示我们:无论国家和个人,需要去做好我们必须做的,最大限度减少种种不幸。

虽然,我们还不习惯把那些遇难者的名单公布出来,那些在矿难中、火灾中、地震中、车祸中逝去的生命,还只能是数字。但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国旗已经为遇难者而降;那么,北京“7·21”灾害的这份遇难者详细名单,能否也开启一个示范,让“公布遇难者名单”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意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今天人们不只关心国家大势,社会走向,人们更关心个体命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人的尊严。


今天人们不仅要知道多少人遭遇不幸 还要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66位京城暴雨死难者的姓名和身份,不仅在央视公布,而且登上了《人民日报》,这也是该报创刊64年来头一遭。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说,姓名、年龄、遇难地点及原因……尽管是些简单信息,北京公布的遇难者名单,却让冰冷的数字有了人性的温度,使生命尊严在含泪注目中彰显。

从央视这样的国家级电视台到《人民日报》,都在共同回应时代的精神,今天的人们更加重视个体命运,重视个体尊严。人们不仅要知道多少人遭遇不幸,还要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传媒学者张志安评论说,《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在要闻版也登名单,很有突破性。再加上央视主播逐个念出名字,这些充分说明:对生命的敬畏、对个体的关怀、对人性的张扬,必须成为媒体的价值坐标。市场之下、网络之中,谁与民心相背、谁就会被人民抛弃。




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要还原有尊严的个体

微博上有网友说,央视主持人逐一念出北京7-21暴雨遇难者名单,虽然名字很陌生,但是很感动。

有网友说,当听到一个个名字念出的时候,眼泪奔流,不能自己。

这一刻,人们感受到的,是生命个体的尊严。过去只能从国际新闻里领略的国家对个体生命的态度,如今出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灾难的死难者不再是冰冷甚至含混的数据,而是一个个包含了自身命运的名字,一个个有尊严的个人。



历史上不再只由冰冷的数字写就 人们要历史带有温度

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占据舞台的是英雄,是大人物。普通人通常连龙套都不是,往往只是宏观描述下一组注解用的数据。

看过央视报道,有网友说,央视原本报的都是大人物的名字,而这次不一样。

主持人逐一念出了死难者的名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却让人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感动。它让这段历史带有了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10-12 05:34 , Processed in 0.0417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