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407|回复: 22

[人文文化] 广济县名称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9 15: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来气温不断变冷,人口不断南迁。北方河水不断干涸。今武穴市版图归属不断变化。 黄河下游早在宋朝就已干涸。

       现在的黄河下游是古代的济水,又称广济河。山东济南市在济水之南故名济南。古代济州也因济水而得名。济水的上游有两条:一条是桐柏山下来的,而另一条是古称大王山和其南边的匡山流来的。济水与长江相连。汉江以东的长江在唐朝叫沧浪之水而在宋代改叫大江。

      南朝宋代山东人为了躲过北方魏国战乱,纷纷从济水逆流南下,进入大王山和小匡山。恰好在两山之间有一条大峡谷,峡谷之中也是沧浪之水,那时的长江西起浠水(原兰溪)东至安庆不是一条小江而是茫茫沧浪之水又叫沧海。大王山与小匡山均是沧海之中的大山。沧海之中的三座仙山是一尖山,双峰山,紫云山。太平的小镇“海子地”得名于此。 只需要在大峡谷中稍加开凿高坡,水运便可直入济南市。隋朝实现了这个创举,南至长江北上荷泽引入济河北通到水泊梁山西通洛阳,这是历史上的大型水运工程--通济渠。 唐朝,通济渠是连接长江与济水的交通大动脉。有必要因通济渠而设置新县。广济县,终于在唐天宝元年建置。

      广济县因广济河得名;同样佛教在这里盛行,又叫广济佛国。广济河又叫五丈河,水面宽约五丈。五丈河是当年漕运的大通道,当时起名为漕河。唐朝的蕲春县衙是设在现在浠水的兰溪。唐朝的漕河是广济县、蕲春县的界河。属广济县所辖,唐朝诗人李白诗歌中所描述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描写广济县的。广济沧浪书院也因沧浪之水而得名。

      唐朝武则天当政,武姓人氏由四川长江东下定居今湖北,鄂州废于唐元和初年,始置黄州。原鄂州改名为武昌。广济县则归属于蕲州。 广济河到宋代水位不断下降,官方疏河多次尚能通航,水浒英雄宋江从江州北上水泊梁山走的就是广济河相连的通济渠。后来宋辽,宋金大体上边界战争也是以通济渠划定,战争不断,广济河废而不用淤于平地。今天不见五丈河的影子但还保有漕河的历史名称。 尽管南宋通济河漕河废而不用,但是当年的武穴以北江口为起点的北江航运依然很兴旺。而且是黄金水道。具体航线是北江口流入武山湖,太白湖接龙感湖,太湖,贵湖(唐代诗歌所谓五湖)至安庆大雷口,与南江相会合。

      南江即现在的长江航线。 到了明朝,北江口住的人越来越多,龙以武姓为多,“北江口”正式改名为“武家穴站”。所以明朝的官方水驿北江是西起武家穴站,东至大雷口站,是鄂赣皖三省交通要道。 武家穴站,简称为武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5: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3: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济武穴考
转太白鱼歌

武穴市原来是广济县。广济县始设于唐朝天宝元年。广济县之前是永宁县。永宁县之前广济地盘一部份是蕲春郡,一部分是九江郡。再往前查,商朝属英。西周为鄂、英交界属英。秦朝属庐江郡。西汉属江夏郡为杨州刺史部辖,西晋同西汉。东晋始设江州,分设雷州。今武穴分属两州以古北江为界。南朝宋代开始大规模移民开发太平山,五峰山头陀寺建立,鲍照读书台建成。文化发达,经济增长。南朝今广济县属江州。隋朝统一后,用郡县制,今武穴分属九江郡,蕲春郡。唐朝初废蕲州设鄂州,今武穴属鄂州辖于江南道。唐朝元和年间废鄂州另设黄州、蕲州。蕲州领蕲春、黄梅、广济三县,广济县始设于唐朝天宝元年。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来气温不断变冷,人口不断南迁。北方河水不断干涸。今武穴市版图归属不断变化。 黄河下游早在宋朝就已干涸。现在的黄河下游是古代的济水,又称广济河。山东济南市在济水之南故名济南。古代济州也因济水而得名。济水的上游有两条:一条是桐柏山下来的,而另一条是古称大王山和其南边的匡山流来的。济水与长江相连。汉江以东的长江在唐朝叫沧浪之水而在宋代改叫大江。 南朝宋代山东人为了躲过北方魏国战乱,纷纷从济水逆流南下,进入大王山和小匡山。恰好在两山之间有一条大峡谷,峡谷之中也是沧浪之水,那时的长江西起浠水(原兰溪)东至安庆不是一条小江而是茫茫沧浪之水又叫沧海。大王山与小匡山均是沧海之中的大山。沧海之中的三座仙山是一尖山,双峰山,紫云山。太平的小镇“海子地”得名于此。 只需要在大峡谷中稍加开凿高坡,水运便可直入济南市。隋朝实现了这个创举,南至长江北上荷泽引入济河北通到水泊梁山西通洛阳,这是历史上的大型水运工程--通济渠。 唐朝,通济渠是连接长江与济水的交通大动脉。有必要因通济渠而设置新县。广济县,终于在唐天宝元年建置。

广济县因广济河得名;同样佛教在这里盛行,又叫广济佛国。广济河又叫五丈河,水面宽约五丈。五丈河是当年漕运的大通道,当时起名为漕河。唐朝的蕲春县衙是设在现在浠水的兰溪。唐朝的漕河是广济县、蕲春县的界河。属广济县所辖,唐朝诗人李白诗歌中所描述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描写广济县的。广济沧浪书院也因沧浪之水而得名。

唐朝武则天当政,武姓人氏由四川长江东下定居今湖北,鄂州废于唐元和初年,始置黄州。原鄂州改名为武昌。广济县则归属于蕲州。 广济河到宋代水位不断下降,官方疏河多次尚能通航,水浒英雄宋江从江州北上水泊梁山走的就是广济河相连的通济渠。后来宋辽,宋金大体上边界战争也是以通济渠划定,战争不断,广济河废而不用淤于平地。今天不见五丈河的影子但还保有漕河的历史名称。 尽管南宋通济河漕河废而不用,但是当年的武穴以北江口为起点的北江航运依然很兴旺。而且是黄金水道。具体航线是北江口流入武山湖,太白湖接龙感湖,太湖,贵湖(唐代诗歌所谓五湖)至安庆大雷口,与南江相会合。南江即现在的长江航线。 到了明朝,北江口住的人越来越多,龙以武姓为多,“北江口”正式改名为“武家穴站”。所以明朝的官方水驿北江是西起武家穴站,东至大雷口站,是鄂赣皖三省交通要道。 武家穴站,简称为武穴。 北江也是黄州蕲州与江州的界河,也成为湖北江西两省边界。直到清朝末年,北江不适合轮船洋商航运而停止,长江航运主走南江。两省交界便以南江判定,划定人为张之洞。

同治年间,武穴作为通商口岸向西方列强开放。所以到了中华民国武穴港从一个小站迅速扩大为30万人口的市镇。有小汉口之称。从武穴到南京上任的广济籍官员络绎不绝,出任民国政府部长级官员数以十计。特别是以右派元老居正为首的司法院简直成了湖北省广济县同乡会。公元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始设武穴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3: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黄州府广济县(现在的武穴市),古称“佛国”,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广济县。县名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

  《清史稿·地理志》:广济,冲,繁。(黄州)府东二百五十里。明隶蕲州领属。顺治初改属。东:大阖。东南:太平。西南:积布,即古高山也。大江自蕲州入,东南流,入黄梅。东有梅川,下流入午山湖。西南有马口湖。通江有马口巡司,后移武穴镇。东南龙坪镇巡司。西南田家镇,水利同知驻。镇对半壁山,束江流最狭处,咸丰中置砲台。有广济、双城二驿。

  《读史方舆纪要》:广济县,汉蕲春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宁县,属蕲州。天宝初,改曰广济。宋因之。绍兴初,废为镇,寻复旧。嘉熙中,徙治大江中洲。元还故治。

广济县古地图

广济县古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3: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由老祖达摩传慧可、僧璨、司马道信、宏忍,衣钵止于六祖惠能。达摩禅宗初入中国逢着乱世,并不受人们普遍欢迎,达摩东奔西跑寻求支持。至四祖时逢着大统一的唐朝,物质生活方面有了“小康”的样子,人们才关心起“精神文明”来。四祖带着宏忍在永宁这块地方广建寺庙,达三百所以上,带的弟子达千人以上,有作为的高僧达118人之多,可以与孔子“弟子三千,贤人72”的功业相提并论了;连地方永宁也有佛国之称,且佛教的禅宗从印度“引进”,也是经过四祖的这番操作之后,才中国化的。

    众所周知,禅宗衣钵相传,止于六祖惠能,而同时形成“南能北秀”两宗。南宗又称之为顿悟宗或名顿契宗,以惠能为祖师,是正宗。北宗又名为渐宗或名渐悟宗,以神秀为祖师。北宗神秀被武则天接到宫廷奉养,称为国师;而南宗惠能则长期隐修于山林。惠能圆寂往生于公元714年。他带的徒弟以法海为首,出名的有十位,另有一位湖北襄阳人,名叫神会的,因年岁小,当出家跟着惠能六祖时时,还只十三岁,没有位置。可是二十年之后,唐玄宗时的贤丞相宋璟,大诗人、右丞王维都信奉佛教。由他俩带头,迎迓六祖的小徒弟神会主持京城的荷泽寺,开“无遮大会”,宏扬南宗佛法,打倒北宗,王维还亲自动笔写《祖师记》扩大影响,使禅宗几乎取代了佛教所有宗派,到“禅学”即成了“佛学”的同义词的地步,被称为“禅宗七祖”,影响可大了。

      公元741年,李皇帝隆基改年号开元为“天宝”时,为志开元盛世,也办了几件大事,以示政绩。其一件大事便是:从“法力广大,普济众生”八个字中炼出“广济”两个字来,作为敕封四祖降生地“佛国”永宁的新县名。这便是广济县名的由来。有人说因永宁两字多处“重复”,才改名广济,不足为理,本文前己表,不再“重复”!值得一说的,倒是以“广济”两字作为寺庙的名称,在中国可谓是多不胜数,今佛教协会就设在北京的广济寺。但“广济”二字用得最早,且以之作为县治名号的,唯武穴一家,别无分店的啦。

    谁若否认得了此判断的,请给指正。


点评

农禅双休不知道持续了多少年?  发表于 2012-5-16 18:33
一个庙30个人左右....  发表于 2012-5-16 18:32
非宏忍,弘忍也...  发表于 2012-5-16 18:31
颇有道理。  发表于 2012-5-15 2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4: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清康熙丁末《广济县志》载,佛教净士宗创造人之一慧远于东晋太元初(公元376--380年)卓锡广济,在双河口(今蓝杰村老虎垅附近)立寺庙,后于太和六年去庐山。

南北朝时,在梅川出生的司马道信7岁从僧学经、14岁师事禅宗三祖僧粲,后继承衣钵,是为禅宗四祖,在黄梅破额山锡。唐代,境内寺庙大兴,香火盛极一时,有“佛国”之称。主要古庙依次有:黄牙寺、大寺、青著寺、幽居寺、头陀寺、南山寺、禅居寺、真武殿、马口寺、元寺庵、万寺等。

现正式批准登记场所有16处,分别为:林隐寺、栖贤寺、武圣寺、龙隐寺、龙湫寺、龙池寺、禅居寺、孝友寺、象山寺、妙音寺(含显通寺、大寺)、圆通寺、面佛寺、公兴庵、甘霖寺、仁寿寺、普慧寺;临时登记场所10处,分别为:水寺、吕祖寺、高峰寺、石门寺、乌林寺、荆林寺、白发庵、玉石寺、普济寺、大茂寺。

点评

在广济佛国的时候是不是都农禅双休了呢?  发表于 2012-5-16 18:12
楼主有没有研究一下广济佛国的庙里分别住有多少个和尚呢?  发表于 2012-5-16 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武穴市前身是广济县。
据《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浔阳二县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置永宁县。隋废,并入蕲春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永宁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见1994年版《广济县志》)。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复县。元属蕲州路。明属蕲州。清属黄州府。同治年间辟为通商口岸。1914年属江汉道。1951年8月2日设县级武穴镇(1950年12月22日黄冈民政752号)。1953年撤销武穴镇(1952年10月8日黄冈秘347文件)并入广济县,县驻地由梅川镇迁此。1970年属黄冈地区。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据康熙县志记载: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唐讹为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载:武穴古为长江著名穴口之一。初为小渔村,明季成为市镇,更名为武家穴,后简称武穴。一说因濒临武山湖(古称青林湖),是汉九江王英布(又称黥布)秦末起事之地,据说英布曾自称“武王”,故名武穴。《晋书》载今武穴境内曾建有九江王城和府邸,今故址犹存。
现辖武穴、刊江、田家镇、万丈湖4街道8镇:
梅川镇
自唐武德四年(621年)至1953年历为广济县治。
余川镇
原名松山嘴。1958年成集镇,以遍山松林命名。后以境内余川改称今名。
花桥镇
以街中跨溪小桥得名。
大金镇
原称苏家垴。因大金河得名。
四望镇
原称新庙,因庙得名。后以境内四望山改称。
石佛寺镇
因寺得名。
大法寺镇
因寺得名。
龙坪镇
古名鸿垴洲,昔每当汛期堤溃水冲,遗下水坑。明嘉靖年间改“坑”为“坪”,故名。

点评

“千年古镇”看来没有那么多啊...  发表于 2012-5-16 1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3 2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让我增广见闻了!{: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大秦》古地理名之惑(壹)之古代四大名水之一的济水  

2008-06-06 15:59:46|  

以前拜读《大秦帝国》时,很多地理名令我很困惑,他们究竟在哪啊?怎么地图上就找不到了呢?以下是在下读时曾遇到的难处,并把曾困惑过我的地方给尚还处于困惑之中的读者解答出来!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历史教材第一册第42页《春秋列国形势》一图中,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穿越山东而入渤海,与黄河大致平行的一条河流,图中标为“济水”。但随着时间的飞逝,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占,今天,人们对济水知之甚少,几乎被淡忘了。其实,济水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直至今日,它的历史痕迹依存。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可见,济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而且是现今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正如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所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这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可见,济水的荣耀与骄傲,它曾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大秦》古地理名之惑(壹)之古代四大名水之一的济水  

2008-06-06 15:59:46|

以前拜读《大秦帝国》时,很多地理名令我很困惑,他们究竟在哪啊?怎么地图上就找不到了呢?以下是在下读时曾遇到的难处,并把曾困惑过我的地方给尚还处于困惑之中的读者解答出来!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历史教材第一册第42页《春秋列国形势》一图中,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穿越山东而入渤海,与黄河大致平行的一条河流,图中标为“济水”。但随着时间的飞逝,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占,今天,人们对济水知之甚少,几乎被淡忘了。其实,济水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直至今日,它的历史痕迹依存。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可见,济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而且是现今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正如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所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这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可见,济水的荣耀与骄傲,它曾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1 04:54 , Processed in 0.0513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