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674|回复: 14

[原创]铁锁沉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9 08: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 size="6">铁 锁 沉 江</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68" size="6">江 涛</font></p><p><font color="#3809f7">   <font size="4">初春的阳光静静地洒落下来,千年古镇——田家镇静谧安祥地沐浴在和暖的晨辉之中。<br/>   漫步蜿蜒江堤,春风拂面,阳光和曦;青山昂首江渚,碧水酣畅东流;河岸杨柳依依,鸟兽和鸣;山边厂房林立,车水马龙;堤内小桥流水,楼宇生辉;俯首可闲看帆影交错,举目可欣赏怪石奇峰;时有几对少男少女牵手于树荫幽径之中,三两农夫农妇荷锄于田畴阡陌之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br/>   然而,在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如果徘徊于吴王庙前,叩问鲁肃府第,抑或登临孔明祭风台,遥望抗日军民阻击日寇的玉屏山……纷纭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交替古今,历史的风风雨雨顷刻间萦绕脑际。特别是枯坐于太平军炮台之侧,怅望着对岸的半壁山,看江水奔涌,听惊涛拍岸之时,咸丰四年太平军与清军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便会蓦然呈现眼前。</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66" size="4">一</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咸丰二年(1852年),洪秀全在金田揭杆而起,打响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的规模浩大的反清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军一路开疆辟土,争城夺池,越湖南、攻武汉、取金陵、占安庆、克九江,大有摧枯拉朽之势。<br/>   就在清绿营军节节退败、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曾国藩以及其组建的湘军,走上了历史的舞台。<br/>   1854年2月,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带领1.7万水陆湘勇,自衡州起程,迎战太平军。3月下旬由长沙抵岳州。4月上旬在岳州等地与太平军初战失利,退保长沙。4月下旬,湘军与太平军在靖港激战,曾国藩亲自执剑督战,但湘军仍然水陆皆败,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阵亡官勇500余名,急得投水自杀(未遂),被迫率部再次退回长沙。他因此受到清廷革职处分,并令其赶紧“督勇剿贼”。5月初湘军又与太平军在湘潭展开激战,这一战从此改变了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命运,此役湘军大获全胜,太平军被毁大小船数百只,伤亡逾千人。由此,湘军开始反攻,太平军转入防御。<br/>   1854年7月上旬,曾国藩以2万之众自长沙北上,水陆并进,再次对太平军发动进攻,25日战领岳州。8月11日激战城陵矶,太平军节节败退。9月3日,抵湖北监利,22日进驻嘉鱼,直指武汉。<br/>   1854年10月13日,太平军武汉失守,退守蕲春、田家镇一带。<br/>   武汉地处南京上游,南控湘赣,北扼荆襄,它的失守,使田家镇与半壁山这一长江天险,成为了太平军阻击清军继续东下的重要防御阵地,一场不可回避的战火,即将在这里熊熊燃起。</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68" size="4">二</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当武昌被湘军攻破之时,太平天国国宗石祥祯、韦志俊和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殿左七指挥周国虞等率领残部连夜向长江下游奔去。第二天下午,在樊口遇到检点陈玉成率领的救援先头部队。陈玉成告诉石祥祯等人:武汉伦陷,东王杨秀清急命翼王石达开重兵驻守九江,燕王秦日纲领军来援,目前正在蕲州。经过商议,大家都认为此时不宜反攻武昌,不如全部撤退至蕲州和援军会合,再定对策。<br/>   经过两天行军,武昌撤退的二万人马,和秦日纲统率的三万人马在蕲州会师。<br/>   当天夜间的备战会议上,众将议论纷纭,秦日纲只是眉头紧皱,不发一言。此时,年仅二十岁的太平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陈玉成力排众议,认为锐气正盛的曾国藩定会乘攻陷武昌之机,挟江之险,顺流东下,而太平军新败,军心不稳,尤其缺乏箭弩、火药,不宜与清军硬战。蕲州一带,地势险要,关隘繁多,此处江面狭隘,水流湍急。离蕲州不远的田家镇与江西半壁山隔江相望,形势尤为险峻,易守难攻,乃百战之地,天军只需在此扼险而守,将水陆大军驻屯于此,凭借地势,以逸待劳,再派一支劲旅于蕲州,阻击清军来犯,若其强行通过蕲州,待其被阻田家镇时,也可形成夹击之势,那时,田家镇、半壁山便是清妖葬身之所。<br/>   秦日纲拍案叫好,遂命陈玉成领一万人马——水师三千,陆军七千,屯军蕲州,自己与石祥祯率二万人马驻田家镇,韦志俊、罗大纲、周国虞等带二万人马过江南守半壁山。<br/>   韦志俊乃北王韦昌辉之弟,虽然年龄只有二十六七岁,但饱读诗书,处事老练稳重,对南岸驻防作了精心安排。他吩咐罗大纲带八千人,在半壁山脚安营下寨,林绍璋带五千人驻富池镇,周国虞带六千人搜集船只,扼守江面,自己带一千亲兵将营设在半壁山半腰上,以便各方兼顾。<br/>   此时,指挥全部西征战事的翼王石达开,写信嘱咐秦日纲,湘军锐气正盛,水师难当,应约束官兵,坚固营垒,待机而进,不可轻动。东王杨秀清还专门派人从天京送来一座木簰,作为江中宝垒。<br/>   故此,太平军愈加重视设防,自田家镇至蕲州沿长江北岸40里建筑土城,营寨相连,炮台相接;并在田家镇与南岸半壁山之间横架铁锁四道,以水船、木排托承,排上安炮、船上置枪,排、船尾部系铁锚沉入江底以固定位置;半壁山下,共扎营盘六座:大营一座,小营五座。营盘四周挖一条深一丈多、宽三四丈壕沟,将离半壁山五里远的网湖水引来灌满。沟内竖立炮台十座,再用木栅围住。沟外密钉五丈宽的一排排竹签、木桩。林绍璋也在富池扎了四座营盘。<br/>   田家镇、半壁山如同一道铜墙铁壁,营垒森严,旗帜林立,鼓角时鸣,战船逡巡于江中,杀气腾腾地等待着清军的到来。</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33" size="4">三</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湘军占领武汉后,声名大噪。清廷赏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曾国藩于得意之余,即筹划大举东犯,并决定以夺取九江为第一目标。他与新任湖广总督杨霈商定了一个水陆并进,夹江而下,首先突破太平军田家镇、半壁山防线,进而夺占九江的三路进军计划。其兵力部署是:南路由新任湖南提督塔齐布和知府罗泽南分统湘军兵勇沿长江南岸进攻大冶、富池和兴国、半壁山;北路由杨霈督陕西提督桂明率绿营兵进攻蕲州、广济;中路以水师顺江而下,由参将杨载福、同知彭玉麟率部先发,曾国藩与李孟群率后队继进。预定三路会师于田家镇,总兵力约2万余人。<br/>   1854年11月11日,塔布齐和罗泽南各领湘军6000人,分别进攻大冶和兴国。陈玉成自蕲州领兵过江来援,怎奈关山阻隔,援兵到来之时,城池已被攻陷。由于陈玉成一直牵挂于江南战事,分兵过多,因此,削弱了蕲州的防守兵力,以致后来湘军水师得以轻过蕲州。<br/>   攻陷大冶和兴国后,塔、罗两部开始向半壁山和富池逼进,田家镇、半壁山防线,便开始面临南岸的军事压力。</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66" size="4">四</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田家镇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外可扼险固守,内可屯兵进攻,与之隔江相望的半壁山,孤峰昂举,悬崖如削,突兀江心,屹如关隘,二者互为犄角之势,此处河宽仅560米,河道如束,窄如咽喉,实乃荆楚要塞、武汉门户、南京屏障、长江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br/>   当年东吴阻挡晋军,后晋阻挡后汉都在此地用过铁锁锁江的办法据险守防。晋军王濬、后汉王彦章分别用火炬和火炉烧断铁锁,冲关而过。曾国藩也想效古人之法。<br/>   曾国藩认为,此役宜“先攻田镇对岸之半壁山,夺其要隘,则铁锁一岸无根,当易拔去。”因此命南岸部队先行进攻。<br/>   太平守军一部分是武汉败军,一部分是精锐救兵,败军复仇心切,救兵气势张扬,在此已守候半月有余,正巴望着湘军到来决一雌雄。<br/>   太平军先在半壁山下小胜湘军,击毙湘勇50余名;后在江面上烧沉湘军战船数艘,接着,在离半壁山太平军营寨二里路的马岭坳,同罗泽南部进行了交战。罗大纲一马当先,从左堤直朝罗泽南杀来,罗泽南本是一介书生,那里是罗大纲的对手,急忙闪开,幸得六品军功彭和祥过来救援。交战不到十个回合,彭和祥被罗大纲一枪刺中咽喉;右堤那边,湘军一百多名敢死队直冲太平军营寨,这时,从山腰上雨点般飞来石块,候选知县李杏春、蓝翎千总何如海顿时被石块击毙。罗泽南只得鸣金收兵。<br/>   太平军虽在湘军立足未稳之时,得以小胜,但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br/>   在去年战役中,太平军利用地形的险峻以及防御工事的坚固来对付清军,但这次他们却改变了策略,转而采取在营垒之外进行野战,从而给了敌人个个击破的机会,表现出太平军田镇防线的将领在武昌之败后的冒进思想。<br/>   《天国志·翼王世家》中对这段战事有这样的记述:“九月,武汉陷。东王闻,急命燕王秦日纲赶湖北,节制鄂赣诸军……时日纲陈兵田家镇、半壁山,悉力镇守。达开以湘军锐气正盛、水师难当,乃遗书日纲,嘱以约束官兵,坚守营垒,待机而进。惜日纲不听,竞引兵酣战连日。”文中明显透露出对秦日纲不听石达开之言的不满,并认为是因为如此而招致大败。<br/>   这已是后话,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太平军去年在此地是如何大破清军的。</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9 8:46: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08: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68" size="4">五</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咸丰三年,即1853年5月19日,在太平北伐军出发几天之后,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战舰千余艘,步兵二三万人,西出南京开始西征。其战略意图,在于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国京都——南京,并解决京都军民所需的财粮。西征军踏上征程,一路所向披靡。<br/>   西征军首先占领安徽和州,继经太平、池州,于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此后胡以晃即坐镇安庆,指挥西征战事。赖汉英率检点曾天养、指挥林启容以下万余人进军江西,于13日攻占彭泽,接着连克湖口、南康、吴城镇,前锋于6月24日抵南昌城下,并随之对南昌进行了围攻,但由于新任帮办江南大营军务、湖北按察使江忠源与江西巡抚张芾等顽强抵御,自6月下旬至9月下旬,南昌城久攻不下,太平军被迫撤围。<br/>   就在太平军围攻南昌之时,赖汉英率领的西征军于5月分股出江南,进攻江西。5月10日,荆门直隶知州李株榞驻师田家镇,率水军渡江至南岸半壁山,阻挡太平军通过,双方混战之中,被太平军击毙。8月,为了加固田家镇防线,清军又派粮道徐丰玉、汉黄德道张汝瀛领兵进驻田家镇,多次与太平军交战,互有胜负。太平军未能突破清军在田家镇、半壁山的防线。<br/>   太平军自南昌撤围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石祥祯率领,西取湖北;一路由曾天养率领,回安庆并入胡以晃部,进攻皖北。时年9月25日,洪秀全派石达开率兵五六千人至安庆,全面主持西征事宜。<br/>   石祥祯、韦志俊等所率太平军约万余人于9月29日攻占九江,留林启容率部分兵力驻守,大队继续西进。署湖广总督张亮基急令前武昌府同知劳光泰和总兵杨昌泗,率炮船前往田家镇扼守,以防王军西图武汉。清湖北按察使江中源亦带队赶到,并派署按察使唐树义前往督师。如是,田家镇、半壁山的一场血战开始上演。<br/>   清军编造巨筏,上置炮火,横列江面,妄图阻止太平军船只西进。10月8日,太平军一举占领田家镇对岸的要隘半壁山,为突破清军江防创造了条件。10月15日黎明,太平军水陆并举,猛攻田家镇清军。半壁山上的大炮居高临下,雨点般向河中清军水师发射,太平军完全控制了整个江面。江中源虽亲临水营督战,下令开炮迎战,但无法压住占有半壁山制高点的太平军炮火,清军纷纷溃逃,战船炮位全部为太平军所获。江中源率残部登陆顽抗,但已无法挽救败局,只得带领随从数人逃奔梅川县衙。唐树义、劳光泰、杨昌泗等率领的陆师也被击溃。徐丰玉、张汝瀛死于乱军之中。帮助清军设置拦江竹排的广济士绅张建东,也在太平军击破水师过程中被杀死。是役,太平军大获全胜,清军水陆两师近万人死伤逃亡几尽。半壁山下,浮尸满江;田镇河畔,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江水。<br/>   田镇既破,入鄂之水陆门户洞开,于是,太平军乘胜攻克湖北蕲州、黄州,直取武汉,挺进湖南。<br/>   然而,战事瞬息万变。谁也不曾想到,一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湘军走出湖南,历经湘潭、靖港之战,争岳州、夺武汉,直将天军逼至田家镇天险。田家镇防线如被突破,湘军将长驱直入,直达九江,威逼京都(南京)。死守田家镇、半壁山天险已成为太平军官兵的共同使命,这里曾是他们大败清军之地,近日虽有小胜,但并不能左右大局,他们深知一场恶战还在后头。<br/>   大战在即,太平军将士默默地祈祷,希望天帝能再次降福,护佑天军,一举击溃湘妖。</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33" size="4">六</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咸丰四年十月一日,湘军夜袭太平军营。<br/>   因白天激战一天湘军大败,不曾提防敌人会半夜窃营,故太平军有些措手不及。幸亏湘军未曾得手就被提前发现。<br/>   一时间半壁山上山下,到处灯火通明,顿时一千余名太平军将士聚集营沟。罗大纲下令发箭。突然处在明处的湘军,被飞来的利箭射倒了一片,胆小的吓得掉头就跑。<br/>   督阵的李续宾大怒,挥刀一连砍杀了四五个逃兵,高喊:谁敢逃跑,格杀无论。才将阵脚稳住。很快,罗泽南带领守营的二千湘勇赶来援助。两军在半壁山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李续宾亲自擂起冲锋战鼓。湘勇见没有退路,只好舍命的往前冲杀,渐渐地湘军占了上风。他们杀红了眼,一见戴红、黄头巾的就砍。太平军第一次遇到这么凶悍不怕死的对手,一阵撕杀渐渐不支。太平军营内早已安置好的炮火,也因两军贴身混战而不敢轻发。<br/>   韦志俊见势不妙,亲率山腰一千兵士下山救援。双方又混战半个时辰,天军仍无法扭转败局,韦志俊等只好放弃山脚的阵地,全体转移至山上。湘勇穷追不舍,被山上早已安置的擂石击退,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上了半壁山。<br/>罗泽南下令放火烧了太平军山脚的营寨,又派人砍断了栓在山脚下的铁锁桩,第二天天放亮,罗泽南、李续宾率领湘勇,拖着许多刀枪火炮,耀武扬威地搬师回营。<br/>   十月二日,也就在半壁山下激战即将结束之时,塔齐布所部六千湘勇也在富池与林绍璋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br/>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就在当年三月湘潭之战中,林绍璋十战十败于塔齐布,伤亡逃散人数近万,被毁船只近千。这不只是林绍璋个人一生中极大的耻辱,也给太平军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从那以后,太平军便无力再图湖南,而湘勇的气焰也从此开始嚣张。倘若湘潭之战也能像靖港战役那样大败湘军,说不定中国近代史上,就根本没有湘勇这个名字出现。<br/>   林绍璋复仇心切,未等塔齐布扎稳营寨,便引兵前来攻打,塔齐布悴不及防,败阵而逃。林绍璋大喜收兵。<br/>   塔齐布见林绍璋求胜心切,便与周凤山等商量出一个“引蛇出洞,伏兵截杀”的计谋。第二天一早,塔齐布带一千人马前来搦战。林绍璋见塔齐布人少,恨不得一口吞掉。塔齐布又故意拿湘潭之战的话激他,林绍璋怒火中烧,策马冲来,塔齐布与之交战不几个回合,湘勇便溃散奔逃,塔齐布也拔转马头向桐木岭奔去,林绍璋便紧追不舍。当追至三里之外的树林时,突然有数十面湘勇军旗从草丛中竖起,李元度、周凤山各带二千人马从两边杀出,将林绍璋团团围住,一场混战,太平军人马死伤过半,林绍璋败退富池镇。</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68" size="4">七</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面对半壁山、富池镇两处受挫,秦日纲坐卧不安,为了挽救败局,咸丰四年十月四日亲自督军二万,自田家镇过半壁山与罗泽南等部湘军进行殊死搏斗。然而事与愿违,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临时参与的两广兵士,不敌正规湘军,太平军大败,伤亡数千人,余部退至田家镇。虽然此时国宗韦志俊、石镇仑、韦以德等自芜湖率援军赶到,但是太平军南岸半壁山的大营大部分被湘军所控制。<br/>   十月五日,秦日纲与韦志俊再次自田家镇分路渡江,同塔齐布、罗泽南两部激战一天。不料各路兵马俱败,陷入绝境之中的太平军将士,临死不降,石镇仑、韦以德等千余将士战死沙场,不少太平军勇士不愿被掳受辱,纷纷跳崖殉难。秦日纲和韦志俊率余部再一次退回田家镇。<br/>   次日,水师仍稍占优势的太平军,为了防止湘军突破防线,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又将江中铁锁钩连于南岸半壁山下。<br/>   此时,战争已进入关键时刻,湘军控制了南岸,天军控制了北岸,谁能抢占江面的制控权,谁就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湘军兵力虽少,却斗志正旺;天军将士虽众,但受武汉新败及近日连连失利的影响,军心不稳。太平军能否稳住阵脚,成功阻击步步进逼的彭玉麟、杨载福的水师,打一场漂亮的水上歼灭战,对整个西征战事,乃至天国的安危至关重要。<br/>   十月十三日,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开始了。彭玉麟、杨载福与塔齐布等商讨,鉴于太平军江防坚固,确定将战船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斩断铁锁;第二梯队负责攻击太平军炮船,保护第一梯队;第三梯队待铁锁破除后直奔下游,焚烧太平军船只;第四梯守卫营寨,以防太平军袭击。湘军战船出动之时,塔齐布及罗泽南等率陆师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师声威。<br/>   湘军第一梯队水师由刘国斌、孙昌凯率领的二十条快船,傍南岸急浆而下,直冲江中铁锁而去。每条船中都架设一个炉灶,炉灶上安一口直径五尺的龙头大锅,锅内装满茶油,油中放着棉沙,船尾堆满劈柴,锅旁站立七八个勇丁,人人手里拿着劈山斧、铁钳,锅边立着三个大铁墩,船头船尾另站立三十名弓箭手。周国虞指挥天军水师发炮阻击,不少湘勇中弹落水,但他们仍然站立船中,昂首向前,无一人俯首避弹,太平军见此情景,相顾失色。<br/>湘军果真有如此之神勇?从《湘军志》中找到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寇炮击之,三版人皆露立,棹船徐进,有俯首避铅丸者,众目笑之,以为大耻。水军初立,谋避炮,百方皆弗良。至是,诸言避炮者尽绌。”可见,湘勇并不是不想避炮,而是站立船中实在找不到更好的避弹的办法,怎么避也显得笨拙,如是大家都说:不如干脆站直身子。所以,后来的所有战事中,如有人丑态百出的避弹,就会引起同船兵勇的讥笑。尽管如此,湘军在枪林弹雨之中昂首挺立,视死如归,确实不失其英雄气概。<br/>   由彭玉麟亲自带领的第二梯队一百条战船、二千名精壮水勇迅速跟了上来,船上装满了浸着油的火把,直往太平军船上扔;接着杨载福率领的第三梯队一百条战船二千号水勇也赶了上来,围攻太平水师。<br/>   在第二、三梯队的掩护下,刘国斌、孙昌凯第一梯队迅速靠近了铁锁,孙昌凯原是铁匠出身,他将油锅对准铁锁,指挥兵勇奋力鼓炉,不一会儿铁锁烧红了,孙昌凯抡起大斧,三两下砍断了铁锁。<br/>   孙国斌等一队水师见状,齐声高喊:铁锁断了,铁锁断了。彭玉麟及杨载福部也齐声唱和,加上半壁山前塔齐布及罗泽南几千兵勇呐喊助威,一时喊声如雷,山鸣谷应,湘军士气空前高涨。<br/>   由于半壁山和富池镇陆营失利,太平军水师的情绪波动很大,论人数,太平军水师虽有6千,但武汉之战,战船被焚毁过半,船中的火炮、弹药均已丢失。尽管近期于蕲州、田镇一带搜集的二百多只渔船,强征作为补充,毕竟派不上大用场。人员也有一半是从陆营中临时调来的,几乎没有经过水上训练。另外,在战船装备上,湘军长龙船、舢板船都安有8-4门洋炮,每营兵勇都配有抬枪、鸟枪、火炮等武器。太平军明显不如湘军。此时真正能鼓舞太平军士气的是这四道横江铁锁,许多将士坚信这四道铁锁的威力,定能阻挡住湘军东下的战船。<br/>   眼下,敌军销毁铁锁,沉入江底,太平军失去了最后的心理依托,如今只有背水一战,方能阻止敌军东下,保护京都。然而,形势对太平军愈加不利,南岸半壁山被罗泽南、塔齐布控制,山腰太平军安置的炮台,湘军反过来将火炮发向太平军战船;江面上湘军由外国侵略者提供的洋枪、洋炮压住了太平军土枪、土炮的火力;北岸清军桂明、多隆阿部见江上起火,知中路水师已发动进攻,也乘机向驻扎在田家镇的秦日纲大营猛攻。<br/>   桂明、多隆阿所率清军绿营历来是太平军手下败将,但,因田家镇防兵两天前已抽调二千人马过江南支援半壁山,力量有所减弱,加上南岸湘军陆师及江面水师得势,清军也增添了几分勇气,双方激战,势均力敌。此时的太平军可谓是三面受敌,但太平军将士毫不气馁,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br/>   一时间,田家镇上,长江水面,半壁山前,到处都是刀枪剑炮的海洋,箭在飞,火在烧,刀枪相搏,鼓角争鸣,杀声阵阵,炮声隆隆,横江铁锁之间爆发了一场亘古未见的恶仗,直杀得天昏地暗,直战得地动山摇。湘勇为了升官发财,个个不顾生死,凶狠狰狞;太平军为了心中的天国,人人舍生忘死,奋力搏杀。双方兵勇死伤者纷纷掉进水中,已死的随波逐流,未死的在风浪中挣扎,鲜血染红了整个江面;半壁山前嘶喊哀叫之声震憾山河,田镇河畔尸横遍野之状惊天骇地。半壁坚峰似在低首垂泪,悠悠江水犹在呜咽悲号。<br/>   经过几个时辰的激战,终以太平军失败而告终。北岸秦日纲、石祥祯见大势已去,率部撤退黄梅;南岸败阵将士,则由林绍璋、罗大纲收集向江西瑞昌撤离。<br/>   太平军之败以水师最为惨烈。陆师陆路撤退较易,而水师撤退却陷入绝境。<br/>   突破铁锁的湘军水师未给太平水师喘息的机会,趁势向下游追击太平军战船,杨载福部舢板船疾驶武穴、龙坪一带,见人就杀, 见船就烧。船到龙坪时,东南风大作,杨载福又命令战船杀回田家镇。而此时彭玉麟所率第二梯队又正从田家镇向下游冲杀,太平水师便被夹在两路军马之中,加上东南风起,船只无法下撤,除周国虞所率二十几条战船冲出重围以外,其余船只均被湘军一炬化为灰烬。<br/>   是役,太平军阵亡将士数千,被毁战船三千余号。湘军也扔下了近千具尸体,被毁战船一百余号。<br/>   太平军从湘潭作战失利到田家镇、半壁山防线被突破,不仅损兵折将颇多,损失最惨重的是前后有近万艘战船被敌军焚毁、击沉,从而使湘军水师得以在南京上游江面横行无忌,这不仅直接影响西征战场上的陆路作战,而且使京都受到愈来愈大的威胁。从此太平军在全国范围内由全面进攻转入战略防御。</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33" size="4">八</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田家镇一战大捷后,曾国藩为优恤死者,激励生者,在田家镇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名为田镇昭忠祠,凡哨长以上将领,均供有神主,哨长以下的勇丁,则将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刻在石碑之上,据说这样的石碑共有八块。曾国藩还亲自为昭忠祠题写了一联,上联是:巨石咽江声,长鸣今古英雄恨;下联是:崇祠彰战绩,永奠湖湘子弟魂。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田家镇祠堂、石碑和挽联已不复可见。<br/>   然而,田家镇对岸的半壁山上,危崖峭壁之中却留有“铁锁沉江”的石刻,虽为彭玉麟表彰战功,以贬义军所题,却成为了太平军保卫战略要地,誓死捍卫天国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至今,半壁山西麓尚有太平军烈士葬墓“千人冢”,其墓碑犹存。</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66" size="4">九</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当年东吴的孙皓阻拦晋军,后晋抵御后汉,均在田家镇与半壁山之间用一道铁锁在长江之上拦截对方的军队,但都以失败告终。太平军虽也未能逃出失败的命运,但自始至终不曾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情况发生。太平军将士宁可跳崖捐躯,宁可跃水殉难,宁可血染江河,宁可陈尸荒野,也不肯向敌人屈服,表现了这支农民军队反帝反封建的坚强决心和勇气。<br/>   历时十五年、遍及十七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其规模之浩大,战事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影响深远,为农民革命战争史上所罕见,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在这次战争中坚韧不拔,英勇奋斗,不仅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勇敢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br/>   田家镇、半壁山有幸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铁锁沉江”的字迹刻在了半壁山上,同时,“铁锁沉江”这段悲壮的英雄故事也永远刻在了田镇乃至武穴人民的心中。 </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3809f7"> </font><font color="#f70968">注:为了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田家镇、半壁山那一场战争,本文参考并引用了《湘军志》、《天国志》、《广济县志》、《清史稿》、《血祭》、《太平军西征》、《中华演义》、《曾国藩》、《清朝秘史》等资料,特此作注。</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9 8:46:4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09: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铁锁沉江!江涛为我们呈现了当年一段历史,堪称经典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09: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p>看了一小半,没看懂</p><p>所以放弃了</p><p>&nbsp;</p><p>&nbsp;</p>[em04][em04][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5: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江版了解不少人文历史呢!</p><p>感觉是男性与女性写东西不同呢</p><p>大气......</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12: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想也不敢想去写这样的东西.太难写了.也许因为我是小女子吧,男人就是男人!写东西都不一样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19: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我也只看了个开头,是涛版一贯的文风,特亲切.后面我不看了,我对历史呀战争呀没啥兴趣[em12][em12]不过涛版洋洋洒洒大文章,我还是佩服得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2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p>江版的文章,让我学习了武穴的人文地理!</p><p>谢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06: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邵卫斌</i>在2007-9-19 9:44:29的发言:</b><br/>好一个铁锁沉江!江涛为我们呈现了当年一段历史,堪称经典之作!</div><p>感谢邵版的鼓励!</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06: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焚情欣儿</i>在2007-9-19 9:56:31的发言:</b><br/><p>看了一小半,没看懂</p><p>所以放弃了</p><p>&nbsp;</p><p>&nbsp;</p>[em04][em04][em04]</div><p>呵,肯定有点难看是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8 07:02 , Processed in 0.0481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