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68" size="4">五</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咸丰三年,即1853年5月19日,在太平北伐军出发几天之后,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战舰千余艘,步兵二三万人,西出南京开始西征。其战略意图,在于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国京都——南京,并解决京都军民所需的财粮。西征军踏上征程,一路所向披靡。<br/> 西征军首先占领安徽和州,继经太平、池州,于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此后胡以晃即坐镇安庆,指挥西征战事。赖汉英率检点曾天养、指挥林启容以下万余人进军江西,于13日攻占彭泽,接着连克湖口、南康、吴城镇,前锋于6月24日抵南昌城下,并随之对南昌进行了围攻,但由于新任帮办江南大营军务、湖北按察使江忠源与江西巡抚张芾等顽强抵御,自6月下旬至9月下旬,南昌城久攻不下,太平军被迫撤围。<br/> 就在太平军围攻南昌之时,赖汉英率领的西征军于5月分股出江南,进攻江西。5月10日,荆门直隶知州李株榞驻师田家镇,率水军渡江至南岸半壁山,阻挡太平军通过,双方混战之中,被太平军击毙。8月,为了加固田家镇防线,清军又派粮道徐丰玉、汉黄德道张汝瀛领兵进驻田家镇,多次与太平军交战,互有胜负。太平军未能突破清军在田家镇、半壁山的防线。<br/> 太平军自南昌撤围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石祥祯率领,西取湖北;一路由曾天养率领,回安庆并入胡以晃部,进攻皖北。时年9月25日,洪秀全派石达开率兵五六千人至安庆,全面主持西征事宜。<br/> 石祥祯、韦志俊等所率太平军约万余人于9月29日攻占九江,留林启容率部分兵力驻守,大队继续西进。署湖广总督张亮基急令前武昌府同知劳光泰和总兵杨昌泗,率炮船前往田家镇扼守,以防王军西图武汉。清湖北按察使江中源亦带队赶到,并派署按察使唐树义前往督师。如是,田家镇、半壁山的一场血战开始上演。<br/> 清军编造巨筏,上置炮火,横列江面,妄图阻止太平军船只西进。10月8日,太平军一举占领田家镇对岸的要隘半壁山,为突破清军江防创造了条件。10月15日黎明,太平军水陆并举,猛攻田家镇清军。半壁山上的大炮居高临下,雨点般向河中清军水师发射,太平军完全控制了整个江面。江中源虽亲临水营督战,下令开炮迎战,但无法压住占有半壁山制高点的太平军炮火,清军纷纷溃逃,战船炮位全部为太平军所获。江中源率残部登陆顽抗,但已无法挽救败局,只得带领随从数人逃奔梅川县衙。唐树义、劳光泰、杨昌泗等率领的陆师也被击溃。徐丰玉、张汝瀛死于乱军之中。帮助清军设置拦江竹排的广济士绅张建东,也在太平军击破水师过程中被杀死。是役,太平军大获全胜,清军水陆两师近万人死伤逃亡几尽。半壁山下,浮尸满江;田镇河畔,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江水。<br/> 田镇既破,入鄂之水陆门户洞开,于是,太平军乘胜攻克湖北蕲州、黄州,直取武汉,挺进湖南。<br/> 然而,战事瞬息万变。谁也不曾想到,一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湘军走出湖南,历经湘潭、靖港之战,争岳州、夺武汉,直将天军逼至田家镇天险。田家镇防线如被突破,湘军将长驱直入,直达九江,威逼京都(南京)。死守田家镇、半壁山天险已成为太平军官兵的共同使命,这里曾是他们大败清军之地,近日虽有小胜,但并不能左右大局,他们深知一场恶战还在后头。<br/> 大战在即,太平军将士默默地祈祷,希望天帝能再次降福,护佑天军,一举击溃湘妖。</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33" size="4">六</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咸丰四年十月一日,湘军夜袭太平军营。<br/> 因白天激战一天湘军大败,不曾提防敌人会半夜窃营,故太平军有些措手不及。幸亏湘军未曾得手就被提前发现。<br/> 一时间半壁山上山下,到处灯火通明,顿时一千余名太平军将士聚集营沟。罗大纲下令发箭。突然处在明处的湘军,被飞来的利箭射倒了一片,胆小的吓得掉头就跑。<br/> 督阵的李续宾大怒,挥刀一连砍杀了四五个逃兵,高喊:谁敢逃跑,格杀无论。才将阵脚稳住。很快,罗泽南带领守营的二千湘勇赶来援助。两军在半壁山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李续宾亲自擂起冲锋战鼓。湘勇见没有退路,只好舍命的往前冲杀,渐渐地湘军占了上风。他们杀红了眼,一见戴红、黄头巾的就砍。太平军第一次遇到这么凶悍不怕死的对手,一阵撕杀渐渐不支。太平军营内早已安置好的炮火,也因两军贴身混战而不敢轻发。<br/> 韦志俊见势不妙,亲率山腰一千兵士下山救援。双方又混战半个时辰,天军仍无法扭转败局,韦志俊等只好放弃山脚的阵地,全体转移至山上。湘勇穷追不舍,被山上早已安置的擂石击退,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上了半壁山。<br/>罗泽南下令放火烧了太平军山脚的营寨,又派人砍断了栓在山脚下的铁锁桩,第二天天放亮,罗泽南、李续宾率领湘勇,拖着许多刀枪火炮,耀武扬威地搬师回营。<br/> 十月二日,也就在半壁山下激战即将结束之时,塔齐布所部六千湘勇也在富池与林绍璋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br/>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就在当年三月湘潭之战中,林绍璋十战十败于塔齐布,伤亡逃散人数近万,被毁船只近千。这不只是林绍璋个人一生中极大的耻辱,也给太平军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从那以后,太平军便无力再图湖南,而湘勇的气焰也从此开始嚣张。倘若湘潭之战也能像靖港战役那样大败湘军,说不定中国近代史上,就根本没有湘勇这个名字出现。<br/> 林绍璋复仇心切,未等塔齐布扎稳营寨,便引兵前来攻打,塔齐布悴不及防,败阵而逃。林绍璋大喜收兵。<br/> 塔齐布见林绍璋求胜心切,便与周凤山等商量出一个“引蛇出洞,伏兵截杀”的计谋。第二天一早,塔齐布带一千人马前来搦战。林绍璋见塔齐布人少,恨不得一口吞掉。塔齐布又故意拿湘潭之战的话激他,林绍璋怒火中烧,策马冲来,塔齐布与之交战不几个回合,湘勇便溃散奔逃,塔齐布也拔转马头向桐木岭奔去,林绍璋便紧追不舍。当追至三里之外的树林时,突然有数十面湘勇军旗从草丛中竖起,李元度、周凤山各带二千人马从两边杀出,将林绍璋团团围住,一场混战,太平军人马死伤过半,林绍璋败退富池镇。</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68" size="4">七</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面对半壁山、富池镇两处受挫,秦日纲坐卧不安,为了挽救败局,咸丰四年十月四日亲自督军二万,自田家镇过半壁山与罗泽南等部湘军进行殊死搏斗。然而事与愿违,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临时参与的两广兵士,不敌正规湘军,太平军大败,伤亡数千人,余部退至田家镇。虽然此时国宗韦志俊、石镇仑、韦以德等自芜湖率援军赶到,但是太平军南岸半壁山的大营大部分被湘军所控制。<br/> 十月五日,秦日纲与韦志俊再次自田家镇分路渡江,同塔齐布、罗泽南两部激战一天。不料各路兵马俱败,陷入绝境之中的太平军将士,临死不降,石镇仑、韦以德等千余将士战死沙场,不少太平军勇士不愿被掳受辱,纷纷跳崖殉难。秦日纲和韦志俊率余部再一次退回田家镇。<br/> 次日,水师仍稍占优势的太平军,为了防止湘军突破防线,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又将江中铁锁钩连于南岸半壁山下。<br/> 此时,战争已进入关键时刻,湘军控制了南岸,天军控制了北岸,谁能抢占江面的制控权,谁就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湘军兵力虽少,却斗志正旺;天军将士虽众,但受武汉新败及近日连连失利的影响,军心不稳。太平军能否稳住阵脚,成功阻击步步进逼的彭玉麟、杨载福的水师,打一场漂亮的水上歼灭战,对整个西征战事,乃至天国的安危至关重要。<br/> 十月十三日,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开始了。彭玉麟、杨载福与塔齐布等商讨,鉴于太平军江防坚固,确定将战船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斩断铁锁;第二梯队负责攻击太平军炮船,保护第一梯队;第三梯队待铁锁破除后直奔下游,焚烧太平军船只;第四梯守卫营寨,以防太平军袭击。湘军战船出动之时,塔齐布及罗泽南等率陆师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师声威。<br/> 湘军第一梯队水师由刘国斌、孙昌凯率领的二十条快船,傍南岸急浆而下,直冲江中铁锁而去。每条船中都架设一个炉灶,炉灶上安一口直径五尺的龙头大锅,锅内装满茶油,油中放着棉沙,船尾堆满劈柴,锅旁站立七八个勇丁,人人手里拿着劈山斧、铁钳,锅边立着三个大铁墩,船头船尾另站立三十名弓箭手。周国虞指挥天军水师发炮阻击,不少湘勇中弹落水,但他们仍然站立船中,昂首向前,无一人俯首避弹,太平军见此情景,相顾失色。<br/>湘军果真有如此之神勇?从《湘军志》中找到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寇炮击之,三版人皆露立,棹船徐进,有俯首避铅丸者,众目笑之,以为大耻。水军初立,谋避炮,百方皆弗良。至是,诸言避炮者尽绌。”可见,湘勇并不是不想避炮,而是站立船中实在找不到更好的避弹的办法,怎么避也显得笨拙,如是大家都说:不如干脆站直身子。所以,后来的所有战事中,如有人丑态百出的避弹,就会引起同船兵勇的讥笑。尽管如此,湘军在枪林弹雨之中昂首挺立,视死如归,确实不失其英雄气概。<br/> 由彭玉麟亲自带领的第二梯队一百条战船、二千名精壮水勇迅速跟了上来,船上装满了浸着油的火把,直往太平军船上扔;接着杨载福率领的第三梯队一百条战船二千号水勇也赶了上来,围攻太平水师。<br/> 在第二、三梯队的掩护下,刘国斌、孙昌凯第一梯队迅速靠近了铁锁,孙昌凯原是铁匠出身,他将油锅对准铁锁,指挥兵勇奋力鼓炉,不一会儿铁锁烧红了,孙昌凯抡起大斧,三两下砍断了铁锁。<br/> 孙国斌等一队水师见状,齐声高喊:铁锁断了,铁锁断了。彭玉麟及杨载福部也齐声唱和,加上半壁山前塔齐布及罗泽南几千兵勇呐喊助威,一时喊声如雷,山鸣谷应,湘军士气空前高涨。<br/> 由于半壁山和富池镇陆营失利,太平军水师的情绪波动很大,论人数,太平军水师虽有6千,但武汉之战,战船被焚毁过半,船中的火炮、弹药均已丢失。尽管近期于蕲州、田镇一带搜集的二百多只渔船,强征作为补充,毕竟派不上大用场。人员也有一半是从陆营中临时调来的,几乎没有经过水上训练。另外,在战船装备上,湘军长龙船、舢板船都安有8-4门洋炮,每营兵勇都配有抬枪、鸟枪、火炮等武器。太平军明显不如湘军。此时真正能鼓舞太平军士气的是这四道横江铁锁,许多将士坚信这四道铁锁的威力,定能阻挡住湘军东下的战船。<br/> 眼下,敌军销毁铁锁,沉入江底,太平军失去了最后的心理依托,如今只有背水一战,方能阻止敌军东下,保护京都。然而,形势对太平军愈加不利,南岸半壁山被罗泽南、塔齐布控制,山腰太平军安置的炮台,湘军反过来将火炮发向太平军战船;江面上湘军由外国侵略者提供的洋枪、洋炮压住了太平军土枪、土炮的火力;北岸清军桂明、多隆阿部见江上起火,知中路水师已发动进攻,也乘机向驻扎在田家镇的秦日纲大营猛攻。<br/> 桂明、多隆阿所率清军绿营历来是太平军手下败将,但,因田家镇防兵两天前已抽调二千人马过江南支援半壁山,力量有所减弱,加上南岸湘军陆师及江面水师得势,清军也增添了几分勇气,双方激战,势均力敌。此时的太平军可谓是三面受敌,但太平军将士毫不气馁,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br/> 一时间,田家镇上,长江水面,半壁山前,到处都是刀枪剑炮的海洋,箭在飞,火在烧,刀枪相搏,鼓角争鸣,杀声阵阵,炮声隆隆,横江铁锁之间爆发了一场亘古未见的恶仗,直杀得天昏地暗,直战得地动山摇。湘勇为了升官发财,个个不顾生死,凶狠狰狞;太平军为了心中的天国,人人舍生忘死,奋力搏杀。双方兵勇死伤者纷纷掉进水中,已死的随波逐流,未死的在风浪中挣扎,鲜血染红了整个江面;半壁山前嘶喊哀叫之声震憾山河,田镇河畔尸横遍野之状惊天骇地。半壁坚峰似在低首垂泪,悠悠江水犹在呜咽悲号。<br/> 经过几个时辰的激战,终以太平军失败而告终。北岸秦日纲、石祥祯见大势已去,率部撤退黄梅;南岸败阵将士,则由林绍璋、罗大纲收集向江西瑞昌撤离。<br/> 太平军之败以水师最为惨烈。陆师陆路撤退较易,而水师撤退却陷入绝境。<br/> 突破铁锁的湘军水师未给太平水师喘息的机会,趁势向下游追击太平军战船,杨载福部舢板船疾驶武穴、龙坪一带,见人就杀, 见船就烧。船到龙坪时,东南风大作,杨载福又命令战船杀回田家镇。而此时彭玉麟所率第二梯队又正从田家镇向下游冲杀,太平水师便被夹在两路军马之中,加上东南风起,船只无法下撤,除周国虞所率二十几条战船冲出重围以外,其余船只均被湘军一炬化为灰烬。<br/> 是役,太平军阵亡将士数千,被毁战船三千余号。湘军也扔下了近千具尸体,被毁战船一百余号。<br/> 太平军从湘潭作战失利到田家镇、半壁山防线被突破,不仅损兵折将颇多,损失最惨重的是前后有近万艘战船被敌军焚毁、击沉,从而使湘军水师得以在南京上游江面横行无忌,这不仅直接影响西征战场上的陆路作战,而且使京都受到愈来愈大的威胁。从此太平军在全国范围内由全面进攻转入战略防御。</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33" size="4">八</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田家镇一战大捷后,曾国藩为优恤死者,激励生者,在田家镇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名为田镇昭忠祠,凡哨长以上将领,均供有神主,哨长以下的勇丁,则将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刻在石碑之上,据说这样的石碑共有八块。曾国藩还亲自为昭忠祠题写了一联,上联是:巨石咽江声,长鸣今古英雄恨;下联是:崇祠彰战绩,永奠湖湘子弟魂。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田家镇祠堂、石碑和挽联已不复可见。<br/> 然而,田家镇对岸的半壁山上,危崖峭壁之中却留有“铁锁沉江”的石刻,虽为彭玉麟表彰战功,以贬义军所题,却成为了太平军保卫战略要地,誓死捍卫天国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至今,半壁山西麓尚有太平军烈士葬墓“千人冢”,其墓碑犹存。</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66" size="4">九</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4">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当年东吴的孙皓阻拦晋军,后晋抵御后汉,均在田家镇与半壁山之间用一道铁锁在长江之上拦截对方的军队,但都以失败告终。太平军虽也未能逃出失败的命运,但自始至终不曾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情况发生。太平军将士宁可跳崖捐躯,宁可跃水殉难,宁可血染江河,宁可陈尸荒野,也不肯向敌人屈服,表现了这支农民军队反帝反封建的坚强决心和勇气。<br/> 历时十五年、遍及十七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其规模之浩大,战事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影响深远,为农民革命战争史上所罕见,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在这次战争中坚韧不拔,英勇奋斗,不仅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勇敢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br/> 田家镇、半壁山有幸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铁锁沉江”的字迹刻在了半壁山上,同时,“铁锁沉江”这段悲壮的英雄故事也永远刻在了田镇乃至武穴人民的心中。 </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3809f7"> </font><font color="#f70968">注:为了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田家镇、半壁山那一场战争,本文参考并引用了《湘军志》、《天国志》、《广济县志》、《清史稿》、《血祭》、《太平军西征》、《中华演义》、《曾国藩》、《清朝秘史》等资料,特此作注。</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9 8:46: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