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346|回复: 23

[人文文化] 湖北武穴(广济)古来寺--供奉的是神猴(齐天大圣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 1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湖北黄冈地区下的县级市武穴市(广济县)的太平山,太平山上有座寺院叫西来寺,里面供奉的就是一只神猴,很可能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原型,并且太平山上还有着许多和花果山及其相似的景点。

    说武穴市(广济县)的太平山的古来寺,古来寺供奉的是神猴,始建于隋末唐初,是为了纪念一个猴子而建的,当然开始这个猴子不叫孙悟空了,那是吴承恩给起的,在建的时候还没有吴承恩呢,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900多年。

    相传隋朝以前,这里处在深山狭谷之中,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特别是野兽较多,常常出来不是伤人害畜,就是损坏庄稼,搅得家家不安,人人提心吊胆。有一年,一只神猴出世,专门为百姓做好事,遇到豺狼虎豹伤人吃小孩,就以自己的神功,制服那些凶猛野兽,碰上野猪损坏庄稼,就去追赶。自此,这一带家家平安,人人心里踏实。
   
    人们为纪念神猴的功德,建起一座西来古寺,到了明末、清初,寺中的菩萨换成了“孙悟空”的形象,还有如来佛、观世音和菩提老祖等,取名“群仙阁”。所以当地人都说湖北的太平山就是花果山,孙悟空就是那只神猴。

      武穴市(广济县)的太平山 的古来寺,古来寺北面有个大石洞,叫仙人洞,东西相通,有八百米长,洞内怪石嶙峋,大的有几十吨重,小的也有几百公斤,有一石叫“仙人打坐”,很像一位老者在此打坐练功,传说是菩提老祖曾在此打坐修炼。寺的西南面有个桃树岭,传说是神猴栽种的桃树,除自己食用外,人们也可尽情享受。彭河水库离太平桥不过1公里,上有“白马寺”,乃唐僧所骑之白马;下有“黄牛院”,即为牛魔王,再到山下,有个藏秘洞,里面泉水长流不息,恰似《西游记》所描写的花果山水廉洞。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曾长期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职,当时广济县属于蕲州管辖,吴承恩并在蕲州写出了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书中描述的孙悟空、玉华府、豹子山等人物风景以及故事情节等都可在穴市(广济县)的太平山的山水人物、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中找到出处。

       总之,吴承恩笔下的高山、深涧、奇峰、怪石、青松、翠柏、瀑布、桥梁、飞禽、走兽,几乎都与太平山的自然景观相吻合。


3.jpg
2.jpg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蕲州荆王府,为吴承恩晚年成书说再添佐证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成书时间和地点历来是史学界的难解之谜。

    吴承恩的家乡所在的江苏《西游记》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曾根据其年鉴和小说中所述的地名进行过许多探究,虽然大家曾有其成书于晚年和中年之争,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事《西游记》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任何一部小说,哪怕是象《西游记》这样的以神魔化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也不可能不在它的某些情节中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某些生活经历。尽管经过作者头脑的艺术发酵以后,这些经历已经变形,但是只要认真观察,总会发现作者有意或无意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在古典小说研究中,这些痕迹在有关作者和写作时间的考证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从《西游记》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这三回书中所描写的玉华县和玉华王故事的考察,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教授和国内的陈毓罴教授等著名“西研会”权威在1981年出版的《中华文史论坛》第二辑,《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第631期和江苏省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研究》的报刊书籍中都一致认为在这个故事中,明显的带有吴承恩所任职的荆宪王府的影子,吴承恩是依据他非常熟悉的荆宪王府,写出了书中的玉华县。从而为《西游记》成书于吴承恩晚年说的合理性增添了更多的证实。

穷10余年心血,得出《西游记》蕲州成书论

      蕲州城小,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翻开历史,“蕲州”这个名字已经存在1400多年。从北周到清初,蕲州一直作为州、路、府、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蕲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这座长江之滨的州城日渐繁华,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被明世宗朱高炽的第6个儿子荆宪王朱瞻岗看中,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将自己的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迁到蕲州,从此便有了荆王府。
      虽然历史的年轮已经过去了500多年,可在蕲州,无论您碰到谁,仍都可以为您讲上两段《本草纲目》、《西游记》,讲几个关于李时珍和吴承恩的趣事轶闻。

      1990年,专门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蕲春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郑伯成先生,从1974年《贵州丛刊》、80年代末扬州大学彭海教授发表的关于《西游记》研究等浩繁的文史资料中读到了有关《西游记》成书于湖北蕲州的记述,就悄悄开始了《西游记》成书地的研究考证工作,他先后130余次深入到蕲州的大街小巷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不料竟发现蕲春有许多风俗与《西游记》有关,有许多传说与《西游记》结缘。

      其后,他又将考察范围扩大,遍访县内各类庙宇和历史遗迹,发现县内诸多山水名谓与《西游记》故事中的地名十分接近,其地形地物与书中所描写的也极为相似。如相传隋朝以前,向桥这里处在深山峡谷之中,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特别是野兽较多,常常出来不是伤人害畜,就是损坏庄稼,搅得家家不安,人人提心吊胆。有一年,一只神猴出世,专门为百姓做好事,遇到豺狼虎豹伤人吃小孩,就以自己的神功,制服那些凶猛野兽。人们为纪念神猴的功德,建起一座西来古寺,称之为神猴庙。不仅如此,该县横车的马华、株林的河边、达城都发现有大圣庙或猴王庙的遗迹,这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900多年。到了明末,寺中的菩萨换成了“孙悟空”的形象,还有如来佛、观世音和菩提老祖等,取名“群仙阁”。

     同时在景点上,蕲春很多景点原型和吴承恩描述的花果山很多相似。如位于蕲春北部的太平山古来寺的北面有个大石洞,叫仙人洞,传说菩提老祖曾在此打坐修炼。寺的西南面有个桃树岭,传说是神猴栽种的桃树。再到山下,有个藏秘洞,里面泉水长流不息,恰似《西游记》所描写的花果山水帘洞。总之,吴承恩笔下的高山、深涧几乎都与太平山的自然景观相吻合。这一发现,使郑伯成兴奋不已。

      尤为甚者,在《西游记》中,也随处可见蕲州的山水形貌和乡风民俗。荆王府的主人荆宪王系明仁宗第六子朱瞻纲,这里可算是个小小的“朱子国”。于是这个“朱子国”便成了《西游记》中“朱紫国”的原型;荆王府里有个“玉华宫”,《西游记》里便有了个“玉华县”,而且玉华县的设置、礼仪等,与荆王府十分相似;明朝蕲州有个“医圣”李时珍,医术高明,而孙悟空在朱紫国行医治病手段和用药方法则与之相似……

      不仅如此,在艰苦的史海觅踪中,郑伯成还发现,吴承恩晚年因一宗冤案获罪,出狱后赴蕲州(今蕲春县蕲州镇)任荆王府“纪善”(明代亲王属官,行“讲授”之责)。现收藏于江苏淮安县的吴承恩半截棺头板,上面亦有“荆府纪善”字样。吴承恩的晚辈吴国荣在《射阳先生存稿跋》中,也提到此事。这些物证和史证,说明吴承恩晚年确实生活在蕲州。正是这个时期,吴承恩写成了《西游记》。

      郑伯成通过诸如此类的考证,写成了《〈西游记〉与湖北蕲州》、《神怪侠笔吴承恩》、《灵猴孙悟空》等三部著作,得出了《西游记》成书于蕲州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承恩的家乡——江苏省极具权威的《西游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权威专家蔡铁鹰教授不远千里,两次来到蕲春,对《西游记》中所记述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进行了专门考察,结果发现郑伯成先生所考证的《荆王重修昭化寺碑》(荆王府由江西南昌迁来蕲州后,朝廷主持捐资千金,将城北缺齿山下一座佛寺改建,定名为昭化寺,以期昭示感化荆王府中那些作恶多端的王子王孙)碑文记载:“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朝夕颂经,坚守法戒。”这位名叫悟空的和尚的事迹与《西游记》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孙悟空极为相似,而且《西游记》中的地名,如麒麟山、凤凰山、狮子洞、莲花洞、白节山、宝林寺等佛地仙境,也都可以在蕲州境内找到同名同景......

       “孙大圣”这个全国人民都爱而崇之、崇而信之的神话英雄人物,蕲春人民爱得更深、敬意更诚、既崇且信,尤甚于其他各地。与吴承恩蕲州仕官、撷取蕲春民间故事于《西游记》之中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吴承恩仕官蕲州——撷取蕲春民俗(包括赛二郎神、民间故事)演化入《西游记》部分情节后,反过来促进了蕲春民俗的发展(如立庙、产生新的传说故事)……因而心悦诚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蕲州就有“赛二郎神”的习俗,习俗中的主角便是“孙悟空”;而在明成化时,蕲州昭化寺就有一个和尚叫“悟空”,有史为证。
在1923年6月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的胡朴安先生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对蕲州“赛二郎神”的习俗是这样记述的:“蕲俗以六月某日赛二郎神。一人前导,山民呼行者,举行者名,则元人小说所载孙悟空也。是日,蕲人无远近,皆来就观,辍市肆,肃衣冠,立于门,出只鸡百钱为寿,必请命于行者,以致于神。一不与,则行者机变毕动,矫捷若生,击人瓦屋器皿,应手皆碎。乾隆十年,知州钱鋆悉取像焚之,二郎神为故。”这一习俗中的“行者”孙悟空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相像,但名字却来自“元人小说”,源远流长,且整个蕲俗活动中没有八戒、沙僧、唐僧和白龙马的形象,这与所有受《西游记》影响而后有的各种民间活动均有别。
说到“悟空”之名,《朱氏十一修宗谱》上有记载说,明嘉靖戊戍年进士顾问撰写过一篇《荆王重修昭化寺碑》文:“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何须羡遣西域,请骨流沙,周围千间浮屠,数级之为盛哉”,始有昭化寺,僧诵祝“圣寿齐天,福利藩封,绵绵延延,兴载万载”。这里的“圣寿齐天”,与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名号几乎一致,“悟空”之号也早于《西游记》成书。
“在《西游记》问世后的一百多年,人们已经先后在福建福州、广东潮州给这位神话英雄人物建立了庙宇,叫齐天大圣庙。”这是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中的一段文字。袁先生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了两处“齐天大圣庙”。而蕲州所在地的蕲春,一县之内就有三座“大圣庙”、一座“猴王庙”和有“僧悟空”的昭化寺共五座寺庙。横车镇马华山的大圣庙、青石镇桐梓大圣庙、株林镇株林大圣庙、株林镇达城猴王庙的规模、塑像以往大都差不多,以马华山大圣庙为例;该庙一进两重,有两根大架梁,整个建设相当于“明三暗六”的古式祠堂。大圣像是木雕而成,高约两米,眼珠和脸腮是红的,金箍棒握在背后,左手搭在前额,作瞭望状。传说大圣像的喉管是用金子铸成,后被人偷走,又用银子重铸。人们祭祀大圣的香火不断,尤以农历六月六日(也就是蕲俗中的“六月某日”,亦称“半年福”)前后几天最盛,游人、香客如潮。现马华山大圣庙被重修,颇具规模。昭化寺在蕲州缺齿山,与李时珍陵园遥遥相对,交通方便,规模宏大,山光水色,风景独特。
至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蕲春民俗中(包括寺庙中)的孙悟空有什么特殊关系,人们的普遍认为是:吴承恩在浙江长兴当县丞受冤后,折归淮安之间,后又到蕲州任荆王府纪善(文书之类官员),目睹了蕲俗,并“演化”到《西游记》中。反过来,《西游记》成书后,各种有关孙悟空的习俗又得以推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中有一个朱紫国,朱紫国里有麒麟山,还有赛太岁大王爷爷部下先锋,强夺民女和金毛犼变的赛太岁一天杀害两个宫娥等情节。其实,这朱紫国的原型就是蕲州荆王府。
蕲州荆王府二百余年历十代荆王,虽有不少习诗书重礼仪的佳话相传,可府内荒淫暴虐之事亦不乏其例。天顺五年,朱见潇继荆王位后,见母亲喜欢弟弟朱见溥,担心王位旁落,先寻一个机会把母亲赤身祼体关进一间房子,使母亲又羞又气又饿而死,随后又在后花园将朱见溥棒击致死。霸弟媳何氏为妾。之后,他又霸从弟朱见潭之妻茆氏,将见潭之母活埋。此外,他多次集合恶少到各地掠人妻女。朱紫国的故事中,赛太岁使皇后三年拆凤;荆王府中,见溥之妻何氏被见潇霸占三年,直至见潇被明孝宗处死并由见溥之子朱佑橺继位;朱紫国里,赛太岁一天杀害两个宫娥;荆王府中,朱见潇动辄掠人妻女,杀人越货。太岁是凶灾之神怪,朱见潇所作所为赛过了太岁。可以说,“赛太岁”的原型是吴承恩在荆王府听到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笔底腾挪变幻构思而成的。
朱紫国中孙悟空悬线拿脉和马尿治病的情节与李时珍悬线拿脉和马尿诊病的传说几乎无二。朱紫国中,孙悟空将三条金线交与宦官,吩咐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却将线头从窗棂儿穿出与我。”诊断之后厉声高呼“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症”。李时珍的传说中,李时珍在太医院为皇妃治病,又不能面见皇妃,只能悬线拿脉,皇妃先把丝线的一头系在椅子上,继而系在猫腿上,李时珍则先诊为“此物无脉不是人”,继而诊为“此是孕畜不是人”,直到王妃将丝线系在手腕上,李时珍才诊出病症并治好其病。孙悟空诊病以马尿为丸,让朱紫国王吞服,李时珍的传说亦有马尿治奇痒的故事。无论是悬线拿脉,还是马尿为丸,无论是治病手段还是用药方式,两者都如出一辙。李时珍是万历初年从太医院辞院判回乡的,其时他的诸多神奇医术的传说已在民间流传,这在与他同时期的许多文人笔记中均有记载。吴承恩亦在万历初年来荆王府任纪善,对李时珍的传说故事亦应有所闻。
朱紫国故事中的习俗与蕲州同。朱紫国端阳节“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朱紫国王因惊恐时“吃那粽子,凝滞在内”。“解粽”“斗龙舟”是楚地人纪念屈原的世代风俗,端阳“看斗龙舟”自古是蕲州一大景观,糯米粽子是蕲州人所喜爱的食物之一,插艾和饮菖蒲雄黄酒在蕲州更是历代盛行的习俗。至于朱紫国故事中,孙悟空扎条草龙,让娘娘跨上后再使起神通,把娘娘带回朝中的凤阁龙楼,这在蕲州一带(含蕲春、浠水、罗田、武穴、黄梅等地),至今还有道士扎草龙的故事流传,说的是道士跨上自己扎的草龙从甲地飞往乙地或是把物品放在草龙上从甲地送往乙地,因而草龙有道法不能亵渎的习俗也一直在民间流传。
更有意思的是朱紫国的国名和周围的地理位置与荆王府惊人的相吻合。荆王府是明代朱氏皇族的诸子庶孙的封藩之地,是名符其实的“朱子国”(书中演化为“朱紫国”)。对朱紫国,吴承恩是这样描述的:“门楼高耸,垛迭齐排。周围活水通流,南北高山相对。六街三市货资多,万户千家生意盛。果然是个帝王都会处,天府大京城。……三关严锁钥,万古乐升平。”这里“门楼高耸”两句是蕲州古城墙的写实;荆王府坐落麒麟山(朱紫国也有个麒麟山)南麓,与凤凰山“南北相对”,它前有长江,周围有赤东湖、雨湖等众多湖泊,且湖泊之间水波相连并与长江相通,不愧“周围活水通流”。荆王府是“朱子国”,自然是“帝王都会处,天府大京城”,而蕲州又历代被称为“三楚锁钥”。由此不难看出:朱紫国的地理环境就是荆王府的地理环境。
依麒麟山而建的荆王府遗址仍依稀可辨,保存完好的蕲州北门古城遗址是古蕲州城的门户也是进入荆王府的必经门户,至今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里有一个“九头虫”作怪的故事,这九头虫“前有眼,后有眼,八方通见;左也口,右也口,九口论言”;“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在与孙悟空、猪八戒打斗时,“半腰里又伸出一个头来,张开口如血盆相似,把八戒一口咬住鬃,半拖半扯,捉下碧波潭水内而去”。可它与二郎神打斗时却吃了亏:“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下来”,“至今有个九头虫滴血,是遣种也”。
九头虫即九头鸟,学名鬼车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研究《西游记》的专家们都认为:直接影响吴承恩创作九头虫故事的“大概”是南宋周密的《齐野东语》。《齐野东语》的记载是:世传鬼车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滴血人家能与灾咎。……景定间,周汉国公主下降,赐第嘉会门之左。……贵主尝得疾,一日正昼,忽有九头鸟踞主第捣衣石上,……命弓射之,不中而去。是夕主夢,信乎其为不祥也。”到了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则认为:直接影响吴承恩创作九头虫故事的“大概”还有吴承恩任荆王府纪善时的所闻所见,特别是宋王禹偁在蕲州任上死于“蕲州鬼”(即蕲州鬼车鸟)的故事。《一统志》和《黄州府志》均记载了这则故事:王禹偁从黄州贬官到蕲州任上时,听到怪声,当地人告之这是“蕲州鬼”叫。王非常厌恶,且有惊恐之状,不久就病死于蕲州。苏轼后来听说此事,作了一首《禽言诗》:“使君向蕲州,更唱蕲州鬼。我不识使君,宁知使君死。人生作鬼会,不免使君已老知何晚!”在这则故事之后,还有几句小记:此鸟“或谓即枭鸟,俗名扛丧,闻其声即恶,为不祥。”王禹偁是北宋文人,因贬官而来蕲州,吴承恩亦是文人,且因冤狱而来蕲州,这一点应该说吴承恩的心理上有更多的共鸣。
再者,蕲州东北向的横岗山民间素有“小武当”之称,传说是武当祖师真武大帝的行宫,真武大帝常来此巡游,有真武大帝“时时刻刻在武当,来来往往在横岗”之说。吴承恩创作的九头虫的故事有“真君大帝”二郎神巡猎至此而弓射九头虫,直至哮天犬咬其一头。这“巡游”如出一辙,“真武大帝”与“真君大帝”也仅一字之差,周密等人的故事虽有“直接影响”吴承恩创作九头虫故事的可能,却无二郎神的精彩内容,从这一点看,蕲州的习俗传闻和“蕲州鬼”的故事更接近吴承恩创作九头虫的故事。
蕲州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且湖泊纵横,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更利于吴承恩对凶禽九头虫和水族龙王故事的联想和创作:万圣老龙招九头虫入赘为婿。这又是其他任何九头鸟的故事中所没有的情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承恩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直到年过花甲才以南国子监生员身份入京选官,选得一个正八品的县丞赴浙江长兴县上任,主管粮马之役。隆庆二年春征,知县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归与吴共同商定:春征时督催税粮的,里递(粮长)一职由大户担任,归随后便赴京入觐,上司又派一署印官(代理县令)。里递是个苦差,大户不愿干,便贿赂署印官,并由此改为贫苦小户担任里递。为此,“小民”联名向上司诉告,署印官受惩,吴承恩也以“贪赃”而牵连入狱。一年以后,真相大白,吴承恩纯属冤枉,为恢复名誉,便有了“荆府纪善之补”,也就是蕲州荆王府任纪善(相当于文秘)。
吴承恩任荆府纪善,在他的墓葬棺木上也得到了证实:1974年12月,吴承恩的墓葬被当地农民挖掘,棺材板上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之柩”字样。但也有人认为:“荆府纪善”乃是虚衔,吴承恩并不一定赴任。持这种观点的人其主要理由是:吴氏因蒙冤而心灰意冷,有可能会不赴任蕲州,而近年来,研究《西游记》的专家们已经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对于蒙冤后的荆府纪善之职,吴承恩不可能拒不到任。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其一:吴承恩在长兴蒙冤时是一“赃官”,按明制,吴氏自县丞改调王府官属,是对“赃官”从轻发落的一种处分。因为在明人眼里,一般重地方官职,轻王府官职,政府官员有了过失就“轻任”(即贬任)王府官员。也就是说,吴承恩由蒙冤入狱到平反只给一个处分,他不可能不到任,即使本人有意呈请解职归田,也得上任之后过一段时间才行,他是非上任不可的。何况,吴承恩连棺材板上都刻了“荆府纪善”几个字,也说明他对此官职还是乐意的,也不会拒不到任的。
其二,尽管历练过牢狱之灾,吴承恩并不曾心灰意冷。他在出狱后不久写过一首《送我入门来》的诗,“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梅花开未开?安排事,付与天公管领,我肯定排!”还说,“狗有三分糠性,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他认为自己“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他“未许壮心灰”,还要“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更表明吴承恩感受到人已老矣,但并未心灰意冷,他的“壮心”不已,还要“漫说些痴话”,完成《西游记》的创作。既如此,荆府纪善他不可能不到任的。
其三,吴承恩当长兴县丞时是“贫官”,“贫而无子,家四壁立”。他出狱至去世的十余年间,除荆府纪善之外,没有任何资料提及吴承恩到其他地方任过职或发过意外之财。在如此拮据的情况下,十余年生活何为?如何专心著书?而他寿终之后,棺葬甚丰,且棺木为六块整板用榫拼合,没用一根钉子,棺板上等木质,厚度达五至六寸,非“大富”不可能如此棺木,且一墓三棺,与第一夫人和第二夫人合葬一处,这些都远非“贫官”所能为。而这一笔甚丰的资财,只能来自“荆府纪善”之补。而据《蕲州志》载:当时的荆府广纳人才,无论医、巫、卜、技、诗、文、弹、唱,只要重用者,皆可厚赐。
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上指出:《西游记》“系由历史民间口头相传逐渐积累而形成”,“是演化小说而非创作之小说”。吴承恩出任荆府纪善,他在这块土地上的“积累”一定是丰富的,“演化”也一定受到影响。应该说,吴承恩出任“荆府纪善”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可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里讲了一个玉华县的故事:西游记路上有天竺国下郡叫玉华县,县主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受封于此,称玉华王,在此已有五代,有贤名在外。宫内有三个小王子,拜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师,谁知惹出九头狮子怪,几经苦斗,才收服妖精,通过玉华县。
这里的玉华县写的就是蕲州荆王府,《西游记》的研究专家们对此已无异议。
《西游记》里大大小小写过十几个王,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惟独这个玉华县是一个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地方,玉华王也是一个贤主,没有受到一句非议,显得特别突出。是什么原因呢?专家们认为:吴承恩领略了官吏们的横虐,深知无官不昏,而惟有荆王给了他补偿蒙冤时名声受损的机会,又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他把玉华王写成贤良之主是怀着“报恩”的心态而写的。当然,“朱紫国”也写的是荆王府,朱紫国君主却写得十分昏暴,那是因为朱紫国的背景是以第三代荆王朱见潇的暴虐来写的,是历代荆王引以为耻的,吴承恩当荆府纪善时是第五代荆王,也是荆王府经历朱见潇之乱后出现的“重诗书,习礼仪”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荆王自然也就成了吴承恩笔下的贤明主子了。
说玉华王写的就是荆王,理由还有如下几条:
首先,玉华王出自皇家宗室,受封于此,在此地已五代。这与荆王的身份一致,荆王在蕲州也正是五代。而且“玉华”正是荆王府的一处宫名。玉华王可以看作是荆王府的明确代称。
其次,《西游记》其它凡有王处便称国,惟独玉华王所在地称县不称国,这是因为荆王是皇帝之宗室,若称“国”恐有谋反之嫌(三代荆王朱见潇就因有谋反嫌疑被严惩过),吴承恩不愿无端地给荆王制造麻烦,所以称其地为县。玉华县有的地方称“县”,有的地方却又写作“玉华州”,曾一度被许多人不理解。其实,当时荆王府所在地的蕲州,既是蕲春县治所在地,又是蕲州的州治所在地,它便是玉华县为何称“县”又称“州”的最好解释。
再次《西游记》写玉华王府,“府门左右,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这是典型的王府建制,如果没有王府生活经历,是不会分得如此清楚的。
还有,玉华王有三个小王子,荆府中也有三个小王子,玉华王的三个小王子拜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师,而荆府纪善名义上正是王子的老师,三个小王子拜师“不摆驾,不张盖”,摆宴席庆贺却不举行任何仪式,而吴承恩虽官为纪善,名义上是小王子的老师,但他又是王府属员,朝廷官员,不可能由“王”主持什么礼仪,只能是“不摆驾,不张盖”,既强调了小王子的谦恭,又突出了老师的尊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蕲俗“赛二郎神”,蕲地三座“大圣庙”和一座“猴王庙”,可以证明《西游记》特别是孙悟空在蕲地的影响比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影响更突出。除此之外,蕲地还流传有大量的与《西游记》特别是孙悟空有关的传说,仅笔者目前已搜集和掌握的就有30余篇。这里的“蕲地”,不仅仅包括蕲春,也包括旧时蕲州与所辖的浠水、罗田、黄梅、武穴。而这里所指的“传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西游记》中的人物特别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展开情节的,二是一些传说中其故事核与《西游记》中某个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
蕲地流传的这些与《西游记》相关的传说,有许多是在《西游记》成书后人们再进行的口头创作,就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问世后,人们又创作出许多新的三国故事、水浒故事一样。但也有许多故事可以肯定地说并非受《西游记》成书的影响。比如蕲春刘河镇石鼓冲村“狮子洞”的故事,其大概情节是:在周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山石洞,洞主有十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财万贯,人称这洞为周十万洞。后来,有一小伙子当了洞主的入赘女婿,当他得知洞主被仇家杀死后,前去报仇,并一口气杀掉了仇家二十余口人。恰好上天文殊菩萨路过,见他杀人过多又妖气太重,便用佛法让他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九头黄狮,文殊收为坐骑。从此,人们便把周十方洞叫狮子洞。这个故事就与《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
与《西游记》相关情节有着惊人相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浠水县华桂山“唐勒华桂”的故事,说的是唐明皇夜往华桂山,见远方一对亮闪闪的“灯笼”向他冲来,他立即用玉雕弹弓连发了两颗金弹子,打灭了一对“灯笼”。众人赶去看时,原来是一条水桶般的巨蟒毙命于山丘,两颗金弹子正好射中了巨蟒的一对眼睛。这与《西游记》中红鳞怪蟒的故事就如出一辙。再如,黄梅、武穴一带四祖、五祖的传说中,栽松道人变个枣儿在水井中让周姑娘吃了而孕并成为四祖,五祖在慧能头上敲了三下,慧能便悟到师傅让他三更去传授衣钵,如此等等,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枣儿钻到妖怪肚子里去,孙悟空也是师傅在头上敲了三下而三更去接受师傅真传。这些传说故事与《西游记》中的情节,其故事完全一致。
还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罗田惠兰山的传说:这一年,山里来了一个佘大仙,他要人们每年三月三用一对童男童女祭祀他,否则就作祸。在又一年三月三这天,出外学武归来的陈蕙、陈兰兄妹俩艺高胆大,替换了童男童女,并在佘大仙毫无防范之际先下手为强,射杀了佘大仙,原来是一条黑蟒。而《西游记》通天河的故事中,庄主也姓陈,妖精也是一年要人们祭祀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降祸生灾,孙悟空和猪八戒也是变作童男陈关保、童女陈一秤金,他们也是出奇不意地先下手打败了妖怪。可以说,蕙兰山的传说与通天河的故事是同脉同根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上文有关蕲地(含浠水、罗田、黄梅、武穴)的传说故事均引自1989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黄冈地区民间故事集》一书。同样在这本书里,人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蕲春、浠水、罗田、黄梅、武穴等县市的部分民间故事或故事核与《西游记》中的某些情节惊人的相似,而在黄冈(含团风)、麻城、红安、英山等县市则找不到这种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唯一合理的说法只能是:吴承恩到荆府任纪善,“纪善又是一闲职,因而有时间到附近各地去搜集创作《西游记》的素材。蕲州不仅是荆王府所在地,也是蕲春县治所在地,同时也是蕲州州治所在地,而对于他这个王府的纪善来说,到蕲春乃至蕲州所辖境内去搜集素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吴承恩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再经过笔底的加工,最终把一些民间传说演化到《西游记》中,这应该是蕲地民间传说与《西游记》中某些情节有惊人相似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活泼,特别在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上,更具表现力。而这些大众口语化的语言,既不具备东南闽、沪、浙的语言特色,也不具备北方、西南方的语言特色,所具备的是地地道道的江淮语言特色和鄂东(特别是蕲春)的语言特色。如:
1、八戒上前扯住老高道:“爷,请我拙荆出来拜见公公、伯伯,如何?”(十九回)
2、八戒道:“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二十三回)
3、他(行者)一只手扯住妇人道:“亲家母,带你女婿进去。”(二十三回)
4、“是你孙外公……。”(孙悟空在诸多妖魔面前皆如此自称)
5、行者骂道:“你这个剥皮的畜生!你弄什么脱壳法儿,把我师父摄了……”(二十四回)
6、妖怪说:“我费了许多心,安排这个素宴要与你耍耍,却不知这个扁毛畜生从那里飞来,把我的家火打碎。”(八十二回)
上述六例,在人物称谓上,口语与蕲春完全相同:爷,是蕲春人对父亲的称谓(而非其他地方对祖父的称谓),对岳父也可同此称呼;拙荆,是对他人言及妻子时的谦称;公公,是媳妇对公爹的称谓;伯伯,是女子对夫兄的称谓;娘,除对母亲的称谓外,还可对岳母如此称谓;亲家母,蕲春方言口语中,儿女亲家的双方父母互称亲家、亲家母。而此处的“亲家母”,则是对同辈人的岳母娘的称谓,这是全国任何地方都不没有的称谓。对此,唯一的解释,或是吴承恩笔误,或是吴承恩对这一称谓还有些囫囵吞枣。在这几例人物称谓的口语上,完全与蕲春相同。孙悟空对所有妖怪的言语中,都自称是妖怪的“孙外公”,这也与蕲春人骂人的口语完全相同:女性骂人自称是对方的姑奶奶,男性骂人往往自称是对方的“外公”。为什么独称“外公”呢?因为被骂对象不一定同一姓氏,对异姓者直接以父系长辈相称肯定不合适,这就可以从母系长辈相称了。至于骂人为“畜生”(蕲春地方读音ch6u)、“扁毛畜生”,这在蕲春则十分普遍了。只是“畜生”和“扁毛畜生”所指略有区别:前者指兽,后者指禽。
7、二神道:“……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十五回)
这里的“鸦鹊”一词,在全国各地少见,而在蕲春则司空见惯:鸦鹊,是蕲春一带对喜鹊的别称。因鸦鹊瘦(少肉),人们还常称长得瘦的人叫“瘦鸦鹊”,蕲州属县黄梅在清末时就有一个机智人物叫“桂鸦鹊”,亦可见“鸦鹊”是鄂东特别是蕲春的一种口头语言。
8、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被八戒“一钯筑死,原来是个玉面狐狸。”(五十九回)
9、八戒“手起处,钯头着重,把个龙子夹脑连头,一钯筑了九个窟窿。”(六十三回)
10、八戒“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梅、桂、杏、枫俱“挥倒在地”。又“索性一顿钯,将松、柏、桧、竹一齐皆筑倒”。(六十四回)
1l、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索性等我祝他一祝。”(五十六回)
以上四例,皆用了一个动词“筑”(含“祝”)。其实,全书用了“筑”字的有近百例)。这个“筑”字是地道的蕲春方言口语,意思是以重物用力往下夯。如:把屋基筑结实,筑墙,(用杵)筑糍粑。而这种方言口语,早在明末的《蕲州志》上就出现过:“景星念贼起,已必死。贼起振衣,反向景星一笑,倒持其槊,筑景星背……。”
12、只闻得一阵香风,劈手把“压帖儿”刮在空中……。(十三回)
劈手,地道的蕲春方言,形容出手犹如出刀一样快,此句有“顺便起手,突然”的意思。
13、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二十回)
12、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第二回)
无论是“滴答”还是“滴”,在蕲春的方言口语中,都是“办事不利索,不干脆,有些小气”的意思,象屋檐上的水滴,断断续续的又滴个没完。
15、那三个魔头……问曰:“唐僧蒸了几滚了?”(七十七回)
滚,是蕲春方言口语。如:滚水(开水)、滚粑(热馍)、他头烧得好滚(他发烧了头好烫)等。这里“蒸了几滚了”,指的蒸唐僧。那锅里的开水翻了几翻。
16、先锋道:“大王吃了他不打紧,猪八戒也做得人情,沙和尚也做得人情,但恐怕孙行者那主子刮毒。”(八十五回)
刮毒,蕲春方言口语,有“狠毒到底,一点情面也不留”的意思。至今“刮毒”一词在蕲春的方言口语中还很有市场,如:脸上无肉,做事刮毒;拜年拜到初五六,油罐盐罐刮了毒,指罐底,与“毒”同一方音);这个人好刮毒哟。
17、大圣……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谵言谵语。”(二十七回)
18、“一冲一撞赌输赢,谗语谗言齐斗嘴。药杵英雄世罕稀,铁棒神威还更美”(九十五回)
19、“与老孙谗言谗语,嚷了一会,又与他交手,斗了有一个时辰。”(六十一回)
谗言谗语(即“谵言谵语”“谗语谗言”)是蕲春方言口语,有用诽谤的语言挑拨离间的意思。
20、八戒就绰经说道:“大王,没用的和尚,放他去吧。”(三十三回)
绰经,蕲春方言,是“着个着经”的变音,有正儿八经、假装认真的意思。
21、“原说只做和尚,如今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三十七回)
22、“一齐看处,只见星月光中,阶檐上,真个放着一柄金厢白玉圭。”(三十七回)
三十七回中的这两处文字,“务脚”是蕲春独特方言,即“焐脚”,指两个人睡觉,相互暖脚。“阶檐”是蕲春民居建筑中的一个独特的称谓:在屋檐滴水处以内至房屋外墙之间石垒土筑的阶檐。似台阶而非台阶,似走廊而非走廊。
23、行者在旁,忍不住喝了一声:“……这谎脱了节了耶!”(四十回)
24、行者闻言,坐在上面暗笑道:“好妖怪呀!老孙自归佛果,保唐师父,一路上也捉了几个妖精,不似这厮克剥。”(四十二回)
25、鼍龙进礼道:“小弟早有简帖拜请舅爷,想是舅爷见弃,着表兄来的……”(四十三回)
这三例中的“脱节”、“克剥”(刻薄)、“见弃”,均属地道蕲春方言。
26、行者道:“三辛逢初六。今朝是辛酉日,一则当斋,二来酉不会客……。”(四十二回)
“酉不杀鸡…‘酉不会客”是蕲春比较流行的两句话。酉属鸡,在蕲春还有一个流传相当广泛的民间故事:有结拜的四兄弟,老四最穷,想到大哥家打牙祭,大哥却说:“今日逢酉,酉日不杀鸡,会客不相宜啊!此故事告诫人们冷不向灯、穷不向亲的道理。”俗语源于故事,是地道的蕲春方言“土特产”。
27、婆婆道:“……假如不从,就要害你性命,把你们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儿哩。”八戒道:“若这等,我决无妨。他们都是香喷喷的,好做香袋,我是个臊猪,就割了肉去也是臊的,故此可以无伤。”(五十三回)这里的“香袋儿”,是蕲春等地的典型的民俗之一:家庭主妇用棉织品和丝绒织成袋包状,内装切碎的蕲艾、雄黄、苍术、香草等配制而成的香药,可驱昆虫,可散浊气。人们(尤其是孩子)佩戴香袋(亦称香包)几乎成为蕲春等地人们的必需了。
蕲春的方言口语,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还可以举出许多来:
28、“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第二回)
29、“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几儿唆。”(二十七回)
30、“师父就想起你来,说我们不济,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三十回)
3l、行者道:“不消谢他,转是我们与他作福,收到了一个童子。”(四十三回)
32、“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呆子晃一晃,又丢下口去就了了。”(四十七回)
33、“你今果有手段,即与我比势。……但说比势,正合老孙之意思。”(五十回)
34、唐僧欢喜道:“好啊!你今日却怎肯这等勤谨?快去快来。”(八十五回)
35、八戒道:“樵哥,我知你府上也寒薄,只可将就一饭,切莫费心大摆布。”(八十六回)
36、“那凤仙郡……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八十七回)
37、“我师父亦不能认,上桥顶就拜,却被他侮暗灯光,将器皿盛了油,连我师父都摄去。”(九十一回,九十二回亦有相同意思的话)。
38、大开了门,跑出一阵牛头精,邓邓呆呆的问道:“你是谁,敢在这里呼唤!”(九十一回)
39、“白日家说胡话,呆呆邓邓的。”(九十三回)
在以上诸例中,牵带,蕲春方言有牵拉、连带的意思;气不忿,蕲春方言有气愤不平的意思,其中“忿”方言读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8 13:27 , Processed in 0.0502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