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362|回复: 1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资讯] 广济文化的春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5 23:12: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今天,晓青主席主持召开广济与禅宗、打造武穴外滩文化座谈会,这是我开的许多会议中特别有意义的话题。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文化讨论会,在我印象中应该是第一次,让我感觉到武穴文化的春天来了。
    首先,我想说一下武穴文化。近期,参加了文联等单位举办的各种会议,多次提到武穴文化一词,说来说去,都说不清楚武穴到底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有人说,武穴是吴头楚尾,南北交汇,江湖勾通,人文交错的地方,我们的文化都是与全国一样,是共性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有人说,武穴有深水良港,商会众多,是码头文化;有人说,武穴是禅宗四祖道信的诞生地,曾有“佛国小西天”之称,是佛教文化。在这方面,我也没有作认真的研究,今天,借这个机会,简单说一下我个人对武穴文化的肤浅认识。
    首先,可以肯定武穴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性文化,这种文化分别由不同的子文化集合而成,这些子文化分别是佛教文化、码头文化、山乡文化、湖泊文化、戏曲文化、商贸文化、战略文化、武术文化。这些子文化连同竹艺文化、食品文化等汇集成一个共同的名字——广济文化。其中,佛教文化和码头文化是广济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
    先说佛教文化。曾有研究佛教的学者说,禅宗创始人是道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道信之前,禅宗都只是小打小闹,甚至从一祖到三祖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跟随修持,更谈不上什么宗派。一祖达摩于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达广州,梁武帝并不认可他,只好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二祖慧可从达摩学道六年,达摩圆寂后,到东魏的邺都(今河南安阳市北)弘法,当时学者并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并加以暗害。慧可四处避难,流离于邺卫(今河南安阳、汲县)之间,到了晚年还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三祖僧璨得慧可衣钵后,恰逢周武灭佛,他就隐居在舒州的皖公山(今安徽境内),“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所以从禅宗一祖到三祖都没有多少门生,更别谈什么宗派。而四祖司马道信,7岁学经,14岁向三祖学法,静修禅业,26岁得承衣钵,45岁在广济破额山(现为黄梅辖区,后改名为双峰山)正觉寺传法,有僧徒500多人,他主张禅农并重,让僧徒都定居寺庙,过集体生活,实行自产自给。从此改变了以往佛徒“一衣一钵,随缘而生”的云游生活方式。从此,禅宗就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前些年,本焕大师到黄冈寻根禅祖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到黄梅四祖、五祖寺,而是直接到了武穴梅川镇四祖的出生地,看了浴佛井,叩拜了四祖父母墓。在参观完浴佛井后,本焕大师特别激动,举臂高呼,没有四祖就没有禅宗!没有四祖就没有禅宗!所以说,司马道信是禅宗的创始人,一点也不为过。
    道信之后,武穴逐步发展成为了佛教之乡,到乾隆年间,县内大小庙宇300余座,有僧尼及皈依弟子数千人。仅梅川灵山一带,就有大小庙宇36座,僧尼70余人,留下了大法寺、石佛寺、五里庙、大藏禅寺等大量佛教人文元素,称为释门“小西天”,并且,我们原来的县名广济就是取自“广济佛法,普济众生”之佛教之义,因此,广济有着独特的佛教文化这一点相信世人是不会否认的。
    广济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码头文化。武穴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武穴港是长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早在明代成为临江重镇,清初发展成为“商贾杂处鳞聚之要埠”,《烟台条约》辟为外轮停泊港口,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
    码头港口的繁荣,也形成了广济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商贸文化。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列入开发计划,民国中期成为鄂省“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门”、“鄂东门户”之称。由来自江西、福建、徽州、湖南等地的“同乡会”,构成了武穴的“八大商帮”;由浙江、扬州、河北、天津等地的“商会”,构成了武穴“十小帮”。武穴的商贸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武穴人,给予了他们天生的商贸智慧,使一大批武穴商人开拓进取,叱咤商场。
    武穴的文化分子中,不仅有江文化,还有山文化和湖文化。因此,山乡文化和湖泊文化也应该是广济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南北朝时期建立永宁县到解决前,县治梅川就是经济、文化重镇,这里呈现给社会的大都是山乡文化,山环水绕,松竹扶风,庙宇林立,商贾云集。而居于武穴境内的太白湖、青林湖、武山湖、黄泥湖等为湖泊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考证,黄梅戏发源于太白湖,因广济、黄冈一带长期发生水灾,有一批逃难的人就唱采茶戏混饭吃,他们大都流离在太泊湖和龙感湖一带,后来,就形成了黄梅戏,这批人中有一支逃难到了安徽,黄梅戏才在安徽落地生根。然而,我们的文化中自然还保留着湖的气息和湖的文化。
    戏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戏曲文化当然应该成为广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武穴的戏曲首推文曲戏,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汉剧、京剧、黄梅戏、黄梅调、地方采茶等戏曲活跃在城乡舞台。
    值得一说的是广济文化中还蕴含着两种“武文化”,一是战略文化,武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田家镇半壁山“楚天锁钥”天险,有大别山余脉天然屏障,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抽剑挥戈。周穆王、陈胜、吴广、樊哙、恒玄、朱元璋、张献忠、孙传芳等都在武穴留下了足迹。二是武术文化,武穴的岳家拳在武穴薪火相传,2007年、2008年分别被列入国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完了对武穴文化的肤浅认识,下面我想简单说一下如何打造一座文化城市的小小建议。既然今天的课题是广济与禅宗,我就从如果擦亮佛教文化这一品牌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跨越发展,综合实力连年稳居黄冈第一,然而,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极不匹配,远远落后于黄冈其他县市区。我们天天谈文化,却没有一个人能准确说出武穴文化的内容和架构,没有推出一位在外面叫得响的文化名人,没有打出一张能够体现武穴精神的文化品牌,没有打造好一处有武穴因素的人文景观,反而将我们仅有的一张文化名片却玩丢了,这张名片就是“广济”。
    说到佛教文化,我们不得不谈到“广济”,“广济”二字既是整个广济文化内涵的集合,同时也是广济佛教文化的代名词,广济异名武穴,本身就是抛弃了武穴文化的根基,断裂了广济厚重的历史,丢失了武穴的人文品牌。当然,我这只是从文化角度来讲,并不是说一定要将武穴换回广济,至于要不要换回广济,历史会给出一个自然的答案,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今天重点要做的是如何找回属于我们的文化,如何将文化的品牌擦亮。就佛教文化而言,我想,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推出一位禅宗。我们不是没有名人,武穴的名人比蕲春的李时珍,比浠水的闻一多,比英山的毕升不知要响多少倍,而我们却将他冷在一边,当别人在我们身边打文化牌时,我们却只能羞惭的面对,手中迟迟打不出一张牌。武穴就是四道司马道信的故里,只是因为我们迟迟将这位先哲束之高阁,让这一名牌效应统归黄梅名下。现在,黄梅已蠢蠢欲动,不但,与我们争夺四祖传教破头山(解放前广济辖地,解放后土地置换给了黄梅),现在又在争夺四祖出生地,居然还有学者说四祖是黄梅人。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在进入武穴的各大路口都打出“禅宗四祖道信故里欢迎您”的旗号,在梅川广场或市区各大型公共场地竖立大型四祖道信塑像,认真规划好浴佛井、四祖父母墓、永宁县衙、四祖学堂等一系列围绕四祖出生、成长、学习、修行、生活等人文景观,并付诸实施。
    二是打造一座佛山。古灵山曾有大小庙宇36座,如果我们现在建设16座,哪怕是6座,与禅宗四祖的出生地县衙、浴佛井、学堂等遥相呼应,与梅川的梅浦清流、白石堆瑶、灵山浮渡等古景对应成趣,佛教文化之风便会扑面而来。
   三是推出一条佛教旅游风景线。推出禅宗,打造佛山后,再结合横岗山、大藏禅寺、石佛寺、大法寺、仰山寺、圆通寺、龙湫寺、孝方寺等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精心构建佛教旅游风景线,力争与黄梅四祖寺、五祖寺构成一条一代禅宗从出生到成长,从修行到弘法,从圆寂到禅宗发扬光大的旅游线。让到四祖、五祖寺旅游观光的人必到武穴观瞻四祖诞生地的大乘气象。
    如果做好了以上三件事,相信佛教文化便活生生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今天我也只是纸上谈兵,希望今天这个座谈会不是和某些会议一样也是纸上谈兵。真正做好以上三件事,靠梅川徐平权书记、周清军镇长是没有用的,他们的财力不足以支撑如此宏大的工程,必须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重要建设工程向国家、省争取立项。
    不管前程如何,有了今天这个会议,我相信武穴文化的春天来了,广济文化的春天来了。
   
                                     (  2012年3月13日政协《广济与禅宗》座谈会上即兴发言整理)

点评

广济文化和武穴文化应该还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前者重点在禅宗文化、后者侧重于码头文化,不知版主意下如何?  发表于 2012-10-15 22:3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3-16 07:45:43 | 只看该作者
有搞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3-16 08:00:29 | 只看该作者
很赞的讲解。学习了。

“广济异名武穴,本身就是抛弃了武穴文化的根基,断裂了广济厚重的历史,丢失了武穴的人文品牌。”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3-16 10:08:13 | 只看该作者
是“抛描”还是“远航”?——我想,武穴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确需要有一个深层次的探讨和定位。这个定位决定了我们是要建设“武穴”文化,还是要建设“广济”文化,或是拿出道信那般的魄力和勇气,突破体制的局限,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重新打造出起一个全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乃至震撼力的地域精品文化。“广济”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是一种如鄂东春水般滋润乃至浸淫万物的文化;而“武穴”文化则是一种比较崇尚“革命”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排他意识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非此即彼”的单选倾向的文化,是一种与武穴的山水地理特质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文化——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山水特质,它塑造了武穴文化不同于黄冈所有其他县市的地域文化——它与九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黄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黄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蕲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国祚命运更有着不可抗争的联系.........然而,它有时候却似乎总有一种欲望和冲动,想挣脱这些联系,并独立地迈出自己的步伐,但往往总是因为内功或信念不足而有些腿软,并且方向也不十分明确,以致被风吹掉了帽子也全然不知......广济文化的最根本特质在于,它是一种将革命的文化、革新的文化与强大而难以抗争的传统习俗乃至鄙陋惯性进行了完美糅合的文化。不可否认,在发扬和传承广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把握广济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我们的确需要建设一些文化的灯塔,但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建设灯塔,或者只是为着急切地解决我们的目前之需而仓促地建设某些个灯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努力去寻找是哪些思想与文化的巨人综合地或主要地影响了广济、鄂东乃至国家的人文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我们需要传承的是这些文化巨人的哪些思想内核与人文精髓,而不是简单地接过他们梵钵或袈裟。而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为我们文化的灯塔找到一些历史的守护神,不让它们再毁于张献忠们的铁蹄与怒火,不要再毁于军国主义的飞机和大炮,不要再毁于滔滔的大江之水,不要再毁于我们某些派别之间的观念之争......如果找不到这些个守护神,再古老的熊家大院、再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再恢宏气派的妈祖庙或商帮会馆,再古朴优雅的江汉书院,再多藏书的太傅藏书阁与白堂藏书阁,再准确全面的"鸿脑洲记",乃至“永乐大典”的宏篇巨作,也无法让我们的未来不站在江边吟唱:“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并把这种“人道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若如是,则武穴永远也无法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昌明之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3-16 10:29:08 | 只看该作者
此贴要顶{: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3-16 10:57:27 | 只看该作者
LZ想法确实好,只怕武穴市府没有这样的魄力和远见。
因为文化和旅游品牌是个系统和长远的工程,我们起步已经那么晚。要想做好是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的。而武穴市委和市政府给人的感觉就是重工轻文,毕竟工业的政绩是可以立杆见影的,哪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乐此不疲。他们在武穴为官只有几年而已。可能不会做这些短期内不见成绩,好的远期效果留给后任的事情。
现在的官员不一定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要造福自己的前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3-16 11:25:17 | 只看该作者
完全赞同楼主意见!
但对其中一人有异议。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抽剑挥戈。周穆王、陈胜、吴广、樊哙、恒玄、朱元璋、张献忠、孙传芳等都在武穴留下了足迹。”
张献忠算哪门子英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3-16 12:48:10 | 只看该作者
广济异名武穴,本身就是抛弃了武穴文化的根基,断裂了广济厚重的历史,丢失了武穴的人文品牌。

楼主观点的确是打造广济佛教文化的可行办法。。。

可惜时间要长,领导难得有此耐心。。。

武穴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张名片能拿出手。。。。

也是武穴人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3-16 12:54:14 | 只看该作者
禅衲容易制,但禅宗出家、居家的修行理念远远没有深入人心。
修庙容易,传法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3-16 13:00:08 | 只看该作者
武穴文化的春天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3 19:23 , Processed in 0.0584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