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七秩龄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资讯] 南宋统帅余玠评传 长郡 史 纪 敬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8:37:40 | 只看该作者
     余 玠仕游入幕淮东受知赵葵
      1234年是宋季的大事之年。第一件大事当然是宋人梦寐求之的残金政权垮台。这年2月9日(端平元年正月初十己酉)金哀宗自缢身亡,金国被宋蒙联军灭亡,煎洗了积怨百年的“靖康”之耻,人人额手称庆,民心自然大喜。其次,大宋理宗皇帝赵昀,也是个传奇人物,他虽然是赵匡胤的第十世皇孙,出于支系旁门,却是早己挤出“封荫”,搬出“王孙府第”,成了绍兴市越西门内“寻常百姓”之家名叫赵保长的儿子,名为赵与莒的城市贫民子弟。赵与莒成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独相”史弥远以“奇货可居”,从民间选入宫中,加以“包装”,才被送上皇帝位上的。于是,这第二件大事则是:这位“平民皇帝”坐了九年皇位,这年开始亲政,改年号“端平”,史称“端平更化”。他亲政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任用真德秀(1178-1235年)、魏了翁(1178-1237年)等十余儒家治政,号为“真儒之用”。这秀才当家,不知柴米,说起来一大套,行起来“一锅粥”,其时并无建树可数。不过,儒家治国,虽无大建树,而其时民心却为之振奋。这第三件大事则是:这年7月(六月),理宗令准淮东制置使赵葵等趁金政权灭亡,率军乘时“北伐”,举图收复汴京、应天(商丘)、河南(洛阳)“三京”,史称“端平入洛”。  
      余 玠时年38虚岁,己隐居家中娶妻育子,躬耕田园多年。殊不知他本人却是在潜心研究兵法,定身立谋,许身报国。凡想成大事的人,都知道“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正如孟子说的“乘势”与“待时”的辨证关系。“甘罗十二为丞相,子牙八十遇文王”,说的是:时也,命也,运也!人生际遇各不雷同。余 玠人到中年,逢着如此“大好形势”,时不我待,正是到了以谋干主,实现负鼎之愿的大好时机。更不可错失的机遇是,赵葵主持的率军北伐,由于配合作战的大员们,嫌赵葵“主动出击”与宋代长期以来形成的战略防御思想不合。(注意啊,至今治史的人,还有“北伐”必败之说!)不积极配合,终因“粮饷不继”,为蒙军所乘,七月“败还”。“事后诸葛亮”们指责赵葵不自量力,启衅了蒙宋兵祸。朝庭则对赵葵以“师退无律,致后阵败覆”,对他作了“削职一秩”处份。(《宋史理宗记》)而“犟驴子”赵葵认为:管他娘的,只要让我在职就行,仍然壮心不己,积极招兵买马,进行总结备战,图更加积极地实现其“抚定中原”的既定目标,更需如今说的“干部决定一切”的人才为之辅佐。据魏了翁《鹤山集卷29》载《奏北军当思调伏庶内外相安》一文说:其时驻在扬州和泗州“垦田治兵”的赵家军“皆类新兵”,说明“端平入洛”不成功后,赵葵利用战后时间,大量补充了兵员。余 玠精辟分析当时的形势后,于是作出判断,决定带着家僮,身穿貂裘,负笈离乡,正在战争的当儿,出门远游淮东,找他久己心仪的赵葵。到了淮东,进了制司“招待所”,得到了以士子接待的礼遇。在“招待所”里住了多日,赵葵从前线“战败”归来,才抽空接见他。余 玠举绍兴四年(1134年)宋将李横、岳飞襄汉之战中大举“北伐”打败伪齐李成,收复襄阳、邓州、随州、鄂州、唐州(唐河)大片国土的例子,赞同赵葵对时局的分析,与其“分享”失败经验,分析“北伐”得失,并向赵葵呈新制长短句《瑞鹤仙》,表达“要乾坤表里光辉”的胸臆。赵葵闻弦歌而知雅意,两人心意相通,对余 玠自然十分赞赏。故《宋史•余 玠传》说:余 玠“受知阃制”赵葵。
       赵葵是头年(1233年)十一月才上任淮东,任制置使的。(《宋史》卷32)而余 玠写长短句《瑞鹤仙》,描写的是暮春景色,余 玠入幕淮东制司后两年无战事,所以本文从姚从吾、陈世松两位学者的断定:余 玠入幕赵葵为端平元年(1234年)。

      宋时名将一般都有两大作风:一是战略上趋于保守,宁可被动防守打成败仗,也不主动出击而招来一旦失利。赵葵不计个人得失,则是力主“北伐”主动出击者。二是对己对人,舍取间都极有分寸,赵葵也不例外。他不随便接受赏赐,也不随意进行施舍。除非有功酬功,有劳付劳。余 玠入幕赵葵的军营,不象有些穷酸,入幕就要选个好“差事”,小事不干,大事干不来。也不似故事书说的,有本事的人,都是坐在家里,就会有人来光顾。来了请他“出山”的人,也故作姿态,逃避不见,一旦千呼万唤请你出了山,还得筑台子拜将,第二天就有安排好的套路,让你一举服人,才使读故事的人过隐。姜子牙、韩信、诸葛亮等,都是一鸣惊人出人头地的。又如岳飞,本来是穷小子从军,由“敢战士”(敢死队员!)出身,而《说岳全传》则编了个岳飞“校场比武,枪挑梁王”的“落难英雄”故事来包装他。赵葵是实际人,无功不得授禄,新进来的人,安排可以,但还得从基层做实事干起。赵葵虽然对余 玠的“笔试”卷子“阅而壮之”,到了分配工作,也不例外,还是得从品级之外的进义副尉“试用”一年。那两年,淮东无战事。淮东制置司于北伐前己将驻地由扬州移到泗水之滨的泗州前线,有大量的战备工作要作。美国大发明家艾迪生说过,学机械有出息的工程师必先从金属铸造实际入门,由搬泥巴沙型初级事干起。余 玠“一鸣惊人”的事还在两年之后。他入幕到了赵葵的淮东“军区”,自己就主动积极参加备战劳动,“修车马,备器械,以为野战计;固城壁,浚壕堭,以为强边之图;宽民力以固邦本,衍军储以实塞粟。”的基层工作。一年后,以“明敏达练,受知于制阃”赵葵,也只是升之为地方“民办”类别的“从八品”后勤文员“将作监主簿”。
    《宋史》是由元臣阿鲁图(?-1351年)任总裁监修的“官书”。阿鲁图是成吉思汗时四杰之一的博尔术的重孙,监修宋史时为中书右丞相。由于元季短,成书时间仓促再加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叙事不免舛谬疏略”,缺漏、讹舛颇多,写出来的东西情节经不起推敲。章太炎说过:《宋史》虽然芜秽,然而删剃其繁,就得增补其缺,看来史料就不充份了。就是明朝遗文,今存都者也不及百分之五,即或修改《明史》都很难。云云。(见北京图书馆《文献》第十二辑)就《宋史•余 玠传》仕游入幕淮东的事来说,史笔录为:“杀人亡命”,史笔并不合史实。按蒙古当时来说,杀人逃仇,无律可治,反是津津乐道为人称颂的“英雄”行为。而用中华传统文明标准来衡量,个人历史上就带了污点了,即或有其事,下笔也会为“贤者”讳。尤其是“杀人亡命”还与“从军自效”相链接,“参军动机”不纯,更不会在名人传记里录此“秽行”的。人文评论家们既肯定余 玠为一名将,又无法更订原始的史笔,就只好在开脱“罪行”上下功夫。如1994年版《广济县志》引用陈世松说,就记为“余 玠由于失学感到苦脑烦闷,经常邀朋友坐茶馆。不料一日口角中与卖茶老翁抓扯推掀,失手使老翁跌地死亡。余 玠认为与其在国难当头时为官司缠着,倒不如从军自效,立功赎罪。因之脱身逃出家乡。”其实余 玠为了逃避法律追诉,逃脱惩罚而从军的说法,稍以逻辑推理即可以被否定。
      请先看余 玠见赵葵“阅而壮之”的《瑞鹤仙》原文:
      怪新来瘦损,对镜台,霜华零乱鬓影。胸中恨谁省,正关山寂寞,暮春风景。貂裘渐冷,听梧桐,声敲露井。可无人,为向楼头,试问塞鸿音信。争忍,勾引愁绪,半掩金铺,雨欺灯晕。家僮卧困,呼不应,自高枕。待摧他,天际银蟾飞上,唤取嫦娥细问:要乾坤,表里光辉,照余醉饮。
      收入《宋词三百首》同“瑞鹤仙”词牌的词共有周邦彦、袁去华、陆淞、陆睿、吴文英五首。填词到了体格神致浑成境界者,因为关系天份高低,学力深浅,非可一躐而至,一蹴而就。余 玠并非向赵葵卖弄文学,而是向主帅表达以身许国的壮志与抱负胸怀,虽用的是“长短句”形式,不免铺张,却不能对着真人,尤其是当着赵葵说假话。所以从写实的长短句中露出的消息,就是对照着本人当时的景况。他穿着貂裘,带着书僮,住进有“金铺”的宾馆,不是收容的“亡命之徒”的样子,再说有“金铺”的居所,也不是容留招收的兵勇的处所。
     其二,再假若真是亡命浪迹,岂敢只两年就因为亲丧“守制”回家,还大摇大摆地挺身“蕲州保卫战”。虽然当时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 余 玠以“在逃犯”出门混了两年,回来也还只是个民办级别的“从八品”副科待遇,岂就能免受当地官府的追捕?由此也知为了逃避惩罚“亡命从军”说不是事实。
     再次,即或有杀人的事,是年轻盲动行为,也与入幕淮东动机无必然联系。历史是少不了时间、地点、情节三针一线,缺一不可。由于论史者没有人知道余 玠时年己达三十八虚岁,早己过了青年盲动期,所以用年青盲动,过失杀人来为其解脱,也于理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08:15:01 | 只看该作者
         余 玠(余姓姓氏)的世系源流
      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们都很重视出身。各姓世系谱谍作为门第推究出身的文书档案,也自然受到重视。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史记“取之谱谍”。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讲究从姓氏谱谍中寻找史料。尚可喜(1640-1676年)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04年)首次尚氏《重修家谱序》云:“谱谍之兴,前代最重,凡名公巨卿,世家大族,莫不有谱。非徒以叙昭穆,别亲疏,实以见创业之艰难,成功之不易,而祖宗之德流衍绵长。此家谱所以同乎国之史也。”就是不要数典忘祖的意思。这一论断是出了名的。
      宋真宗咸平二年(1999年)正月十八日(2月6日),皇帝下《命文武群臣修谱诏》文武群臣各述身世,“既称世系,必究血源”。追祖宗呢。时礼部尚书余奭这年正月二十干支甲戌日(2月8日)进了一份《呈谱表》说:余家系承黄帝,传脉于叔虞,在唐州受食邑算起,到了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由(或“繇”)余以伐戎之策《兵法六篇》献秦穆公。“秦穆公则用由余之谋,伐戎王,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赐姓为“余”算第35代,名余辅。由余用于秦穆公事见《史记•秦本纪》。止于唐玄宗工部侍郎“十载翰林”的余钦,说了八十一世,与据《风俗通》所载余氏为秦季由余之后相通。又过了五代,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陷长安,波及东南各省。世居新安江畔休宁县的良、从、衮余氏三兄弟,因为逃避战乱分别徙居于分宁(江西修水)、韶州曲江(广东韶关)、杭州之钱塘(浙江杭州)。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的曾孙余烈,时为长公主附马,挈妇将雏,避走湖北广济双城铎白免山“隐居野处,繁衍生息”,为广济始祖。从余烈到1197年余 玠降生,其间相距271年。南宋时,广济余氏至少也重修过一次族谱,谱谍中夹着一张岳飞任职于蕲州时为余氏修谱写的“余氏谱谍,子孙保之”手迹一帧,可视为证明。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用书的功夫在于辨识。修纂族谱,必追究血源,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上古无文字记载,文字记载之始于口口相传,很难说不出错;次说修谱的目的在于叙忠臣、孝子、名宿、武将,列长幼尊卑之序,免不了把旁宗支系入正统上归纳,美其名曰“归宗”;再次,为了功利目的,抬高门第,少不了有意“找祖宗”,把假话编为真话来说者也有之;另外因外因也会造成缺失,后来重修时,又不得不将几条断线接续成长线。以余 玠世系说,其前第七世祖为余靖(1000-1064年)。历史明载,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就世系说,是休宁余氏第三房人,余 玠一支于战乱中由三房投奔进入长房的可能也有,原住广济的长房人不发达移就入嗣三房的可能也有。清乾隆《浙江通志》引开化县《乾隆志》说:余 玠先祖于宋高宗南迁“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清雍正时《江西通志》也说余 玠“分宁(修水)人,侨寓蕲州”。今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名人大字典•宋史卷》余 玠条采用的就是《江西通志》的说法。不同说法出现的原因,当是因为宋元之际改朝换代,战乱频仍,余氏处于战乱徙流之中,相互投奔,比如余 玠的先人从临安而开化而分宁而蕲州州城到广济定居下来,甚至定居到了广济又走过回头路都有可能;还因为余 玠去世后,受贾似道迫害,家人四散磔离,远的竟逃到宁夏甘肃,其后余阙人娶的是西辽耶律氏为妻,融合成少数民族唐兀族的一员的也有了。
      上述《余氏谱谍》中提到,由余《兵法六篇》,不见其它史载。要是真有,可比《孙子》兵法早出多年了!据说,余 玠用兵手中握有先秦旧族贡献给他的、
余家兵法《由余兵法六篇》,那才是真有家学渊源的兵家了。

      附:余玠身世考补充
       最早就这个问题发表见解的是明季太仓人张溥也(1602-1641年)录于《宋史记事本末》里的《宋余 玠守蜀论》一文。据他说:余 玠出身于白鹿洞书院的诸生,可是文没有大儒行事的修养,武不似哙武出身的莽夫,而是政治实用型的统帅。深刻理解张氏文章论述,可以作如是说。此文是收入《余氏谱谍》中评论余 玠生平的惟一外人著述,观点至少得到余氏后嗣的认同。以成败论英雄,大概是以实践检验人生的意思,也只有用成果作为检验,合乎客观标准。
      从南宋末到整个元季,对历史人物功过的研究,最是中国历史的冷门。专授辽夏金元史的姚从吾教授(1894-1970年)指出:欧洲的东方学家们,汉学家们,以及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们,对于南宋与蒙古的关系如何,他们所知,尚不甚多;即使是德国(姚早年留德)傅朗克教授(1863-1946年)编的《中华通史》,对余 玠在山城设防,保卫巴蜀,与蒙哥汗的战死钓鱼城,一些大事,都不甚了了。(《余 玠评传•序言》)姚从吾是针对外国人说的,就国内而言,何尝不是如此。比如,近人集72名人《元曲三百首》,人们爱的只是击节而歌,而于作者,就不甚了了。稍作统计,不知、不全或不录生卒年月的就有57人。又试看元季的知名作家关汉卿、董解元、马致远、杨显之、王实甫、君祥(《赵氏孤儿》作者)、李好古、郑光祖(《倩女离魂》作者)、王冕、高明(《琵琶记》作者)、施耐庵、罗贯中等这些名人,至今他们的生卒年月仍付阙如。早些年,文史专家吴泽教授提倡“历史文学要关注民间历史”。主张上索之于国史,下掘之于家谱,用史识(当然也带了框框!)掘出史实,用史实反过来可以丰富史识。可是文抄公们是宁可“暂付阙如”也不躬身民间的。人物的成就有偶然性因素。但殊不知,偶然后面必然性规律所起的作用。
      前人评价余 玠,多以岳飞作比较。其实,余 玠所对的“敌人”蒙骑比金掳野蛮凶残,成就比岳飞高,后来的政敌谢方叔也不是秦桧 ,其处理人际关系也多技巧艺术,其最终的因劳成疾病故也不是“暴卒”,而是“暴下卒”(时疫大泻!),更与“下药害死”或“仰药自尽”无关。可是长期被误会了。除文前引的两个故事外,连有名的历史文学家蔡东藩(1877-1945年)《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之《宋史演义》中也误会了。这一点下文会详说清楚。
      余 玠的成就除了自身天分聪颖之外,也是一步一步从战争中学会战争的。先见赵葵,赵葵知其“明敏达练”,没有战事,看不出真本事。继以参赞孟珙(1195-1246年)指挥收复蕲州,余 玠从书本所学韬略,付诸应用成功,为孟珙赞赏,孟珙以事迹上奏朝庭,才为赵葵、魏了翁括目相看,上达理宗天听,承认了他的从八品“国家干部资格”。接着在五年大战中,配合老将杜皋(1173-1248)取得安丰、庐州两大战役的胜利,经过五年的战争实践,为老将杜皋推崇,才真的名震朝野,迅速成长为经略一方的西壁统帅。用了八年时间,余 玠才真的成为胜无不胜的军事指挥家。从余 玠的环境说。家乡广济是历史上有名的移民落脚点。据口碑相传,秦汉以前的土著居民,只有七个姓氏。其余172户(族)计129姓全部都来自陆续迁入的“移民”,且移民高峰在宋季,计91户(族)。宋季迁入的91户(族)中,74户(族)来源于江西。迁入广济的移民中,不少为武将文臣,缨冠世族,例如陶渊明、苏东坡、余靖、岳飞、文天祥,以及从他们一道来的武将们,都有后人落籍下来。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宁可终老桑梓,也不愿轻徙异动。移民则大多数是迫于战乱远走,背井离乡,需要团结抗争意志,开拓冒险精神。广济先民性格任侠义勇,强悍好斗,敢于闯荡,而且有农闲习武自卫的传统,大概就是移民精神的体现。
      鄂东毗邻江西、安徽,历史上三省的关系密切。就余姓说,有一支人就在庐山不远的修水,同祖共脉,宗族交往更非一般。所以《湖北通志》引《广济县志》承认余 玠为广济人,而《江西通志》则有余 玠为“分宁(今修水)人,侨寓蕲州”的说法。这也就是陈世松《余 玠传》里认为他是在修水长大的,可以就近上白鹿洞书院“就近就读”的根据。
      余 玠有两兄弟,弟余璇,字贞夫。兄弟两人一文一武。余璇妣张氏,无后,为宋翰林院学士。哥哥余 玠则热心研究兵法,也许是性格使然,走上了率兵打仗的人生道路。兄弟成名不仅为余氏两人;稍后于南宋丙申年(1266)两兄弟与文天祥同届登榜进士的梅应春、梅应申兄弟,也是广济邑人。
      以上就我所知,难免偏执,请作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08:55:50 | 只看该作者
     余 玠参赞蕲州之战受孟珙器重推举
      1236年,宋理宗端平三年,蒙太宗八年。3月,蒙太宗第三个儿子阔出率口温不花及察罕自随州、光州(璜川)、舒州直捣黄州、蕲州  。4月10日(三月初四庚申日)还攻陷广济县城,毁其县署,将广济县衙门赶到长江中的荒洲上设治,几十年没有迁回梅川镇来。蒙将口温不花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兄别里古台的次子,善带兵,较少扰民,被视为蒙古族人的贤者。察罕(?-1255年)是少数民族唐兀人,少时为成吉思汗收养,功封御前首千户。1235年刚从阔出出征宋境。
      宋将孟珙(1195-1246年)枣阳人,是从父亲孟宗政于军中长大的忠顺军“少帅”。孟宗政则是从赵葵父亲赵方拔擢而起的名将。孟珙少年从父出征,嘉定十年(1217年)曾大败金兵于枣阳。父死后,率其所统忠顺军与蒙军联兵合围蔡州金庭,是首先攻破蔡州南门的勇将,也是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的“抗派”。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 珙 传》载:理宗三年,孟珙守黄州,节制黄、蕲、光、信四郡军马。蒙大将口温不花来攻。蕲春太守张可大、舒州太守李士达两人弃郡跑了,光州太守董尧臣降蒙,蒙军合三郡军马进攻黄州,太守王 览,守将万文胜与蒙军交战不利。孟珙孟率“忠顺军”入城保卫,卒全其城。他闻知蒙军攻陷了中原重镇蕲州,即率其忠顺军立即移师赴援。同时,还有一支由大将李虎率领的7千人的队伍,本是应援襄阳路过蕲州的,也应命留了下来,合力进攻蕲州城,一举粉碎了蒙军的占领。
      这时,正值余 玠请假回乡处理亲丧。按中国官场成规,死了父母亲长,要辞官回家守制,三年孝满,才能请求“起复”使用。但也另有一条,军人可以例外:“惟从戎许其墨”。如果形势和上级需要,不必死搬条文,但也要耽误不少时间。对于余 玠来说其时己年届“不惑”,为国家建功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看来半生有梦,到了四十中年,仍然一事“无成”,也许是合了“君子瘗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命运!哪知幸运之神还是没有忘记他,让他充份展示军事指挥才干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次战事,对于余 玠军事天才的公认是十分关键。因为赵葵虽然对他颇为器重,然而不敢贸然肯定余 玠有实际的作战指挥能力。这时战火烧到了家乡,岂能坐视!于是他不待招唤,闻警挺身而出,进了孟珙的帅营,替孟珙参谋策画,很受赞赏。当发现余 玠军事指挥才能不亚于自己时,迅即将其事迹通报淮东,且上奏朝廷。两个伯乐都看中了这匹“千里马”,哪肯放过?尽管这时余 玠还只是“从八品”待遇,不够朝庭下文任命的资格,还是请求破格直接由朝庭下文“起复”。理宗知情后,也很惊喜,旋命知制诰的刑部尚书洪咨夔(1176-1236年,临安即杭州人)下达《余 玠起复宣教郎、襄阳府通判兼制置司机宜文字制》,说:“尔以明敏练达,受知于制阃。秋防敌迩,辟置自助。起之垩室,贰政要藩,且参幕府之画。不以家事辞王事,其礼之变乎!移孝为忠,勉图协济”。(制文保存于洪咨夔《平斋集》中)制文说到余 玠以“明敏达练”得到了制置使赵葵的知遇。这一句显示:赵葵虽然只给余 玠从八品待遇,却是未忘向上司(如魏了翁等人)夸奖过余 玠的学识才情。接着说蕲州于“秋防”敌人来了,余 玠立即主动请求参战。还指明是含着眼泪,“移孝为忠”,穿着孝服“贰政要藩,且参幕府之画”,参加了主将孟珙的参谋策画。这一句则显示:蕲州方面及时上报了余 玠的功劳,并且作了力荐,推介余 玠这人是可以“贰政要藩”的罕世将才。这上报的人是谁,当然只有孟珙才最有发言的资格了。他既可将余 玠的卓越表现及时告诉淮东,也可以上奏朝庭。由中央政府“组织”部门制文“起复” 余 玠为“宣教郎”一职,也只是“从八品”级别的小吏员而己,却让从地方级别“转正”为“国家干部”的正式级别,具有朝庭命官的正式名份了。
       为什么朝庭要命余 玠去襄阳京西而不回淮东?则是因为其时正好“同佥枢密院事”的二品大员蒲江人魏了翁(1178-1237年)奉命督视京湖军事途经淮东,余 玠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干经过赵葵和孟珙的汇报,为其特别赏识,准备要了余 玠带到襄阳去协助赵范,以协调襄阳“南军”主将李虎与“北军”主将王旻、李伯渊两部交争不和。这“南军”主将李虎,上文己交待率 7千人赴襄阳途中,曾被留下来参加了蕲州的应援战。笔者想,很可能在蕲州的暂短接触中,李虎很佩服余 玠的才干和为人。此事也只有孟珙才能向魏了翁说起,并建议魏了翁带着余 玠去襄阳,有利于调停李虎与王旻、李伯渊之间的矛盾。

      后因魏了翁一行尚未成行,而王旻、李伯渊降了蒙军,李虎又因乱纵掠,彻底烧毁了一座襄阳古城,使余 玠只得返回淮东制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11-27 10:16:5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跟着大师学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8:12:10 | 只看该作者
    余 玠淮东五年累彰其功渐历峻职
      1237年,余 玠回到淮东的第二年,蒙军口温不花与宋将杜皋于安丰(寿县)进行了有名的“安丰之战”。杜皋(1173-1248年)字子昕,邵武人(属福建),入幕淮东后,知安丰。杜子昕老成于事,工于备战。蒙军来了,他凭城固守。赵葵指挥各路援军“协力捍卫”,蒙军败退。理宗于役后下诏书说:“赵葵应援安丰,俱能命将出师。捷书上闻,联深嘉叹。可令学士院降诏奖谕其功”。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官复原职。余 玠则在安丰之战中带兵作战,立了大功,官升三级。以“权发遣招信军”兼淮东制司参议官。 招信军是路下的州级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按宋制外郡主官概以京官出任,而余 玠虽然有了“国家干部”的级别,却无京官名份,只是一般“干部”,要升擢,只好用“权知”,也就是“摄理”的意思。随即,于次年元月,补了余 玠工部郎中的京官身份,开始“渐历竣职”。
      濠州到安丰一线,淮流“浅涩”,利于蒙古骑兵运动开展,所以蒙军首选安丰为侵陷的目标,但没有成功。
      1238年,蒙古成吉思汗收养的唐兀人义子察罕升了马步兵都元帅,率兵80万围庐州(合肥)。时老将杜皋知州,仍以坚守的办法,另派出舟师扼住淮水要害,堵住蒙军的归路。六合人赵时甦集民勇10万人参加庐州保卫战。蒙军不得手,转战滁州,赵葵命招信军余 玠提精兵应援,尾随追堵,蒙军败于天长而去。理宗闻信,下扎褒奖:“淮东所遣援军,当此天寒,深为不易”;“招信余 玠之援亦来,军威不为不壮”。
      1239年,察罕主政河南(洛阳)辖三十多县,在汴京大造舟揖,准备再次南侵,宋人不安。在长江之滨长大的余 玠,熟知水性,奉赵葵之命,亲率舟师由泗水溯淮河,经毫洲入汴京,进行长线奔击,沿境与察罕所率蒙军鏖战。这谙习骑术的察罕,遇上了暗习水性的余 玠,好似那黑旋风在浔阳江里遇上浪里白跳张顺,哪是对手,连连败绩。余师所向皆捷,且“全师而返”(《理宗记》)。《元史•张柔传》评说:“宋兵持舟揖之利,驻毫泗,犯汴洛,以扰河南(洛阳)”,指的就是余 玠深入敌后进行的骚扰。
      1240年,余 玠连升三级,由制司“参议官”升淮东提刑,兼淮东制置司参谋官,负责濠东诸县的应天(南京)、泗州、永平、海州、邳州、徐州、涟水一线屯戌军马及防务。
      1241年,蒙军察罕会同各路兵马出河南(洛阳),破寿州,围安丰与南宋“会战”四十余天,败绩。余 玠率舟师亲自上阵,打败了察汗的进犯,又立战功。战毕,即拜大理寺少卿,升淮东制置司副使,当了“大军区”的副司令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8:20: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光临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42:19 | 只看该作者
       理宗坐论“胡”运,余 玠奏对良谋
      早于1234年初宋蒙联军消灭了残金政权之后,尽管由于南宋方面有心收复“三京”失地,派赵葵率军“北伐”出兵“入洛”,蒙宋关系紧张起来,但仍有使节往返应付。而暗地里,双方都磨刀霍霍,积极备战。史实证明,蒙庭早己要对南宋“躬行天讨”。(《元史》卷119《塔思传》)
      1235年春,蒙军即分兵两路攻宋。一路是由太宗窝阁台三皇子阔出带兵由淮河而下,直侵淮东;另一路由由二皇子阁端领征金政权时的总帅完颜仲德苦心经营,藉之“以图巴蜀”的后方基地“秦、巩”(天水和陇西)。金亡后,汪古族人汪世显交结蜀边十八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号称50万人的“征蜀大军”,于1234年陷“蜀口”沔州(略阳),1236年八月占“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的战略要地汉中,九月于强宁县西北的平阳关一战,竟全歼宋军主力曹友闻部。汪世显此际说:“吾己撤蜀之藩篱,行寝其堂奥矣”。 1236年秋,阔端乘机大举侵蜀,汪世显与宗王穆直、先锋按竺尔合力攻打成都,10月19日(九月十九日壬申日)陷成都。不足四十天,下全蜀54州,制置使丁黼遇难。1237年6月,蒙军都元帅塔海绀卜(绀卜:西夏语“大臣”音译)自金州翻过大巴山入蜀时己“如入无人之境矣”。1239年秋,蒙军从万州(万县)突过长江,企图掠施州以进湖湘,为名将孟珙堵于归州(秭归)击败而归。1240年孟珙任四川宣谕使(-1242年)。1241年春,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在成都复立其城,部将田世显“挈成都归附元蒙”,陈隆之被掳,不屈被杀于汉州。1242年春,蒙将也可那颜自商州、房州入蜀,攻
打泸州,全国震动。
      由于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被蒙军俘虏不屈被杀,其部将田世显挈成都归附蒙古,川西失20余城。同时京西、淮西相继残破报警,全国振动。南宋朝庭在主政者李宗勉(?-1241年)、游似(?-1252年)两人累请下,朝庭展开了“战与和”的大讨论,强烈要求理宗“移畏虏而畏天,易信和而信守”。值蒙古窝阔台汗驾崩,六皇后脱列哥娜(乃马真氏)称制,内部各种势力纷争混乱。理宗审时度势,明确表示:易和为守,“当为必守之规”。
      1242年五月,赵葵擢升同知枢密院事入临安。余 玠奉命入朝奏对,面谒理宗。回理宗问时,除了表示抗蒙决心,提出了治蜀初步方略外,还提出反对浮夸虚妄,要求文武同重并用的主张。理宗表示,余 玠是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卿宜少留,当有擢用”,并诏颁侍从、台谏“各举文武大小之臣,庶使务当其用”。六月,余 玠擢权工部侍郎、四川宣谕使。这是一项只管“宣谕德意,不预他事,归即结罢”的差事。惟此时己将在任的孟珙调任京湖,镇守襄阳,余 玠上任即负有主待全盘的的实际责任。七月,余 玠向理宗行“陛辞礼”,理宗谕:“今日之事,不必问胡运衰与不衰,但自靠实理会,治内规摹。为四蜀经久之谋,勿为一时支吾之计”。 余 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庄严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庭。”十二月,余 玠行蜀途中,擢升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经过一番讨论,并正式决定,以重庆为四川制司驻地。
      此际,孟珙则主镇襄阳,为京湖制置使。1240年,因为四川势危,曾以“四川宣谕使”入蜀,至1242年余玠入蜀前返襄阳。按宣谕使“掌宣谕德意,不预它事,归即结罢”职司知,孟珙入蜀,只是应援慰劳性质,并无实际大权,而孟珙的实职仍在“京湖”。孟珙与武汉关系密切,包括武汉洪山的命名,洪山宝塔与宝通禅寺,大东门前的道观的修建,留下逸事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1-12-4 18:08:46 | 只看该作者
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佑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
余玠不是武穴人啊,这是百度百科里的资料。楼主作何解释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12-4 20:07:17 | 只看该作者
余玠墓就是武穴青蒿村青蒿铺后余灵山上,村民中还有很多关于余玠的很多传说,已经把余神化了。楼上的怎么说余不在武穴呢?孤陋寡闻了吧。不过看了楼主的文章才知道那里只是余玠的衣冠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8:54: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余 玠是不是武穴人,请彭先生阅10楼《余 玠的籍贯成份与个人出身》内容。先生其它疑惑,也正是本文为什么再写《余玠评传》的宗旨,请先生细阅前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5 05:45 , Processed in 0.0513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