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残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记] 如佛菊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09: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瑜--人中之龙,英雄气短

在三国那片群星璀璨的天空,赤壁周郎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流星。华丽地滑过,留给后人无尽的嗟叹。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大概是对周瑜最为高度的形象概括。一部《三国演义》,周瑜的戏份在篇幅上应该算是除刘备、曹操、诸葛亮之外最为浓墨重彩的,超过了东吴两代主公孙策、孙权。当然这与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有莫大的关系,时势的巧合把他推上南北对话的舞台,这位三国时代江南才俊最为杰出的代表,比诸葛亮真实,比司马懿男人。

赤壁鏖兵,三足鼎立。此一役,名垂青史。触摸赤壁火样的泥土,越过长江点点轻帆,遥望江南,宛若见:白衣儒将豪气冲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一张琴,小乔伴舞,轻音里,万里山河失色,金戈铁马下,江南还是那个江南。

再翻那副画卷:曹操百万大军挥师南下,称与孙权会猎于吴。吓得孙权帐下尽皆失色,降声一片。直到周瑜列出曹操四忌,孙权才定下决心,联刘抗曹。周瑜也就成为孙刘联盟实际上的运作者。凭着自身超人的谋略和胆识,展现了一个男人的谋略和智慧。

顺着演义的脉络,看三国赤壁之战:儒雅周郎中军帐里服程普,三江口上拔头筹,一艘楼船窥曹寨,群英会上戏蒋干,将计就计困二蔡,假戏真做打黄盖,借力凤雏计连环,驱龙借风行兵略,运筹帷幄气如虹,一火烧开长江水,兵不在多在人谋,直叹天下多俊杰,谋勇并存人中龙。这一战中,尽管演义中神化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但丝毫掩盖不了周瑜作为一方主帅真实鲜活的面孔。周瑜不是完人,他在没有诸葛亮那样处处被神秘光环笼罩下行走在演义舞台,个人形象比诸葛亮更真实。

继续往后,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赤壁完胜之后,无论他之前之后如何容不下诸葛亮落得个气量狭小的身后评价,但若放在真实的人性分析上,他更是一个性情中人。战南郡、取荆州、招刘备入赘东吴,直到被诸葛亮气死柴桑。周瑜,一心为主,自他出场到三十六岁身亡,战场上亲冒锋镝,大帐里指挥若定,主公面前恩信有加,三军部下莫不服从。能文善武,倜傥风流。被气死也缘于个人于国家的追求,在那个时代,无可厚非。与同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相比,窃以为,周瑜无私心,更坦荡,更像个男人。在血与火的交锋里,在刀与枪的碰撞中,敢于担当。于公,光明磊落;于私,问心无愧。

只可惜,一代人中之龙,终究英雄气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歌行》里看枭雄  
  一部《三国演义》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里面包含了诸如《隆中对》 、《出师表》、《诫子书》、《七步诗》、《讨操檄文》以及《短歌行》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曹操,作为演义主角,东汉末年风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赤壁大战前夕,滔滔长江之上横搠写下千古名篇--《短歌行》,以诗言志,常读常新,如饮甘醇。这里,抛开历史,谨结合演义试读一把曹操这位一代枭雄赋予诗歌的情怀。
 
大战前夕,以酒为媒,长江之上,大宴群臣。时,“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曹操”饮至半夜,豪情勃发,横搠立于船头,写下十六句一百二十八个字,以推进手法言情写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时的曹操,已成功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声威震天下。但自董卓之乱后,汉末的江山群雄并立。素怀大志的曹阿瞒正踌躇满志追剿刘备,并吞东吴。奈何强敌联手,双方对阵于长江两岸。身为一代枭雄,此时的阿瞒早已视天下为己有,只把孙刘联盟看做疥廯之疾。但奈何人生苦短,征战经年却仍只见天下烽火连天。回首过去的岁月,满怀感慨,于是,这位主儿把政治与文学寄予杯杯美酒,用文字呼唤天下归心。把酒一盏,豪情反问--“人生几何”?在满堂文武面前慷慨而歌,表述自己为了天下而忧--“忧思难忘”。

身逢乱世,出身汉庭。曹操之志在巧妙的文字里面飞翔,宛若他的政治手腕游刃有余于复杂的汉末江山。为了图天下,在刀枪里出政权的时代,曹操雄起于诸雄之中,“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残忍在他的文字里面却成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尽管也曾赤脚迎许攸,但也曾杀害吕伯奢一家老小无辜。但这些,似乎仍然掩饰不住他对英才的爱慕和招揽之意,只恨天下英才不能为他一人所有。每遇贤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厚待所有为其所用的智勇权谋之士,以“鼓瑟吹笙”尽酬其“我有嘉宾”。一代雄才用最文学的汉乐府方式呼唤人才,渴望他们为自己打天下,治理天下。

大战前夕,仍在为人才而忧虑,为人才们的选择而“忧从中来”。曹操戎马之间,武以制暴,文以收心的谋略就这样在文字里面传遍大江南北。他在向人传示:枭雄用人,不拘一格。但有才干,任他“越陌度阡”,均可与他与他满堂贤才一起“ 契阔谈讌”。这样的攻心之术在金戈铁马的阵前不得不让人佩服,无怪乎一代伟人M泽东也对他赞誉有加。

魏武挥鞭,百万雄师南下;兵锋指处,万里山河变色。胸怀天下的曹操,此时此刻,宛若看到战乱之后的“月朗星稀”,江南士子惶惶然“何枝可依?”,不由得对那些或在孙刘麾下,或在田野的贤才们深深担忧,于是自誉为“周公吐哺”,为他们的去留归依指明了“天下归心”的方向。

借景抒情,以文言志。曹操在这篇传世之作中,不仅用文学的方式展示了他作为一方霸主的个人魅力。同时更深层地集中体现了个人抱负和权谋之术。试看当时天下:群雄并立,天下有才识的人或隐于山林,或择主而事。任谁也不能揽尽天下英才。曹操这个极其多疑矛盾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极尽所能排除异己,一方面想天下士子归心,好比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绝不篡位称帝一样,他对人心的洞察已经达到了一个人所罕及的高度。在那样的演义环境下,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一个人物形象在这一次短歌中得到了丰满和升华。这一诗作在那样的场景下诞生,不仅能鼓舞斗志,激励军心,更充分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霸主的文韬武略。站在这样一个角度,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篇安民告示、招贤榜。

治军治国先要治人。一篇《短歌行》放进《三国演义》最经典的战场前沿,在“滚滚长江东逝水”里,荡涤千百年,让人深思。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在那个年代,民众对士子望族的盲从让曹操更深的认识到士子的作用,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欲图天下的雄心壮志。

一杯酒,一柄搠;一轮明月下慷慨高歌。歌里,走来一个丰满的曹操,行走在历史的长河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0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两篇三国吧先
楼里有人说过男人不该写太细腻的
那就铁血理性点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如风  心若水



1



雨季,陌上,风柔,轻寒。

点点雨雾,把复苏的萌动铺满。几支柳,蜻蜓点水,腰肢柔软。雨幕茫茫,归燕蹁跹,寻觅着,熟悉的檐。

起伏的山川,远去了熟悉的容颜。踯躅的足迹,泥泞着沧桑的脸。手中的笔,提起又放下,留不下一个标点。

炊烟,又见炊烟。佛门的梵音,穿越丛林,寂然了山村,带来了黑暗。那一刻,天亦无语,疲惫的心,站在雨里,竟然润不透那片干涸。何处有当年?

雨,是湿的。行走在风里的雨,敲打寂寞的栏杆。独活的心,怎敢奢望缠绵?遥远的痴望,恰似,庭筠的花间,只是,意已阑珊。



2



临窗,捧茶,虚空,枯禅。

袅袅雾气,模糊了双眼。那片花黄,是谁忘了梳妆?窗前的灯,缘何刺不透窗外的黑暗?眼里,唯余茫然。

悄然撕去的纸,一张一天,月月年年。叠加流逝的时光,再也不敢说,永远。那殇,精彩了昨日,孤独了明天。

凉了,满上。却不敢去看,那杯口的清亮。怕着,水中花的灿烂,镜中月的杳然。佛曾谓我:纵马关山豪情日,莫忘种玉在心间。

冷雨敲窗,淹没了守望的月亮。好想知道,可见到那个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



听琴,抚剑,心宁,神敛。

风来日,雨来。菊开时,天渐寒。一骑红尘向天国,几多怅然凡尘里。莫若豪情满江湖,当是相约有归期。前生五百年,今生五百年,只为那一个回眸,风停,雨住,月老从此不上线。当笑苍天无眼。

铺开纸,研浓墨。笔如风,风起处水漫金山,雷峰塔倒,空空如也又如何?断桥一伞,原本南柯。且把清茶当酒,嚎哭当歌,向天三敬,一炷清香燃尽,回归尘世之我。

不问情,不问天,人如风,心如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来个婉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油之腻



每次吃饭,当有人抱怨菜里面油放得太多,或者有人质疑是否地沟油的时候,总不自觉地想起两个故事。



一个疑似杜撰,但在儿时的乡村记忆里却很真实。故事大概发生时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吧,也就是我们这些人还在童年的时候。一年正月,有人拎着一包红糖去亲戚家拜年,按照当时的风俗,女主人会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面,招待客人。面是乡下那种自制的油面,肉是早就切得很匀净的几块熟腊肉。锅里面熟了,盛到碗里,女主人会把几块腊肉热了,用筷子把它们很艺术地摆放在面的上面端给客人。客人接过筷子,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跑厨房拿了个干净碗,把那几块肉一块块夹到那个干净碗里,再挑出些面条。向下管这叫一种礼节。这时,主人家一个小孩的一直就跟着那碗面条,直勾勾地看着客人一块块地夹那些肉,说了句:“你别数了,我妈都数过好几次的。”



另一个是真实的经历。九十年代初的高中年代吧,我最好的一个兄弟来自乡下,寄宿在学校,平均每月才回家一次。那时候学校吃的是那种每人一个饭盒蒸的饭,菜是各人自家带来的腌菜。俺那兄弟似乎很少从家里带腌菜,偶尔会带一罐头瓶炒黄豆,一般都是两罐头瓶子糊状的肉油,就是现在看上去很腻的那种。吃饭的时候,打开罐头瓶,用勺子舀了些,拌到饭里面,就是一顿了。后来我知道,那些是她母亲每年养一头猪,过年的时候杀了,好的卖了,剩下的肥肉之类的都腌制了,然后腌制的熬成糊状,作为他在学校的菜和营养。我吃过那种饭,很香。一种终生难忘的香味儿。



每每想起这两件往事,总会生出一种对油的膜拜心理。总会想起六年中学年代里那些返销粮户口食油配额的年代。一家五口人,我们姐弟三个上初中高中,人均每月配额七两菜油,母亲基本都用来给我们炒了带到学校的腌菜,为了让我们吃好,我们姐弟的腌菜总是泛着油花。而家里,吃的都是母亲在秋冬季节上山采摘油茶籽换回的劣质籿籽油。



一晃,那些油荒的日子都已成为过去,大大方方吃油炸食品不再是奢望。任何一个饭局或者很平常的一顿居家饭菜,油,慢慢成了一种腻的代名词,短缺的话题已经悄然离去。有时吃着晚饭看着新闻,说起地沟油,母亲也会感慨地说:“还不如那些籿籽油,安全,卫生。”



偶尔,总会怀念,那碗香喷喷的油面,那冒着热气,香气扑鼻的油饭,还有那泛着油花腌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9: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品三国》之---死



从的卢妨主到赤兔之死
  
  三国是个依靠冷兵器征战的时代,战马,在那个时代与战争息息相关。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一说即可见一斑。但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作者浓墨重彩写过的战马只有两匹:刘备的的卢马和关羽的赤兔马。
  的卢原本是刘表手下张武坐骑,后张武谋反被赵云所杀,获得此马献给刘备称为皇叔坐骑。刘表曾言:“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后,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卢于是被刘备厚爱。直到远征西川,为了表达对庞统的厚爱,与他换马而骑,不了落凤坡前,庞统乘骑白马被认作刘备,人马双双死于乱箭之下。
  再看赤兔马,此马原本董卓所有,为笼络吕布送给了他。后,吕布死,此马再次被曹操作为笼络人心的工具赐给了关羽。从此相伴直到关羽兵败麦城,身首异处,赤兔马也绝食而死,人马双双成就一段忠义绝唱。
  在唯心的学说里,无论的卢还是赤兔,其因果循环都是冥冥中自有注定,马与主人之间,双双的相互拥有是一种物界的缘,这份缘,没有语言的交流,只有生死的相随。曾经,马革裹尸、老马识途演绎了多少经典的悲情故事,在那样的落寞里,的卢没有机会背回庞统,赤兔也没法回川中奔丧。罗贯中用他的笔墨给这两匹马画上别样的句号。绝世好马在这样的情节里,成了主人形象的道具。
  马是通灵的。在很多时候,的卢和赤兔身上的忠义或许比人更可靠,正所谓路遥知马力。



杨修死了
  杨修死了,死于一块并没吃进他嘴里的鸡肋。而在他大快朵颐与人分享一盒美味酥的时候,他得到的是嘉奖。
  杨修死了。多数人认同的是---他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至于主子生妒,直应了前人诗文:“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杨修之死,引来多少后人慨叹,总把一个天妒英才加于这位相府主簿身上。其实细究,杨修之死并非巧合,而是一种必然。
  首先,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其父杨彪与曹操政见不合,已然为杨修之死埋下了伏笔。得以重用不过曹操弄人之术,借重杨家威望而已。
  其次,身处侯门,杨修犯了历代帝王将相之忌,与曹植交好,参与到了相门嫡庶之争,这不符合封建王朝一个门客的要求。
  第三,迂腐的士大夫习气难掩杨修张扬而或者有意的表演欲望,一次次猜破曹操心思,把领导的高深当做小聪明予以揭示。显才的同时触犯了领导的尊严。
  杨修是个书生,出身侯门,跻身相府,但其思想深处的灵光挥洒得不是时候,没有遮掩住为人臣子应有的韬光养晦,不善于成全领导,。高调的处事方式总把曹操置于尴尬的境地。严格意义上说,曹操一代枭雄,能把一个政敌之后留在身边并加以重用已经很不错了。但东汉的士林要么归于隐士,要么归于名家,他不属于政客。东汉的士林风气和复杂的政局把杨修送上风口浪尖,他能看破园门之阔,却看不透侯门之深,于是,他死了。
  

祢衡之死

祢衡,书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然,仅半个章节就死了。祢衡之死,堪思而不堪叹。

曹操欲招安刘表,贾诩言需名士,孔融荐祢衡。荐书上庙堂,有这么一句夸赞祢衡:性与道合,思若有神。但,祢衡出场藐视曹操,辱尽相府文武,以致裸衣击鼓,被迫往使荆州。荆州刘表,识破曹操,借黄祖之手杀之。换得身后诗评: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人固有一死,然祢衡之死,值得深思。东汉末年,一面狼烟遍起,一面士林之风风靡。彼时士林,多以先隐世,后出仕。似竹林七贤逍遥山野者寥寥无几。而且,遍观当时士林,清傲无处不在,但学得满腹经纶,莫不目中无人。祢衡之甚,以致送命。

再抛开士林之风看祢衡。孔融荐词谓其“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只此一句,观祢衡之举,令人哑然。何谓性?何谓道?性道结合,圣人乎?尝闻圣人谦恭律己,温而文雅,道之所至,如沐春风。而祢衡,迂腐之士,狂妄之徒,视庙堂为污垢之地,觑天下英雄为行尸走肉。修性至淡,修道至无为境界之人,绝不会如此看人待物。藏拙于外,藏慧于内,审时度势,伺机而为,以春风化雨之势施展平生所学,方为真才俊。是以,祢衡死于黄祖之手,虽未连环借刀杀人之计必然结果,也算咎由自取。

无论是史还是演义,曹公阿瞒,堪为实干家。祢衡,生于当时,实为误国之空谈书生。一介狂儒,抱圣人之典,是为道行浅薄,东施效颦;目中无人,天地唯我,是为性入痴魔,远未至明心净性之堂奥;口出狂言,放浪形骸,是为标榜自我,狂妄自大也。夫为士者,当有谦谦君子状,飘飘隐者风,海纳百川怀,登高望远志,躬行报国行。如梦一步登天,一言兴邦,无异痴人说梦,自取灭亡。诚如是也。

祢衡之死,当为后世士者戒。



樯橹灰飞烟灭时,生死皆如尘烟杳。掩卷常思三国事,生死一念看前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9: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阳伴菊无四季

  浅浅的秋阳,驱散仲秋、到深秋的凉意,绽放着这个季节的魂。

  由着心灵的节拍,落寞地行走在荒野,秋水与长天之间,昨日飘零的雨雾在山与水间,在原野上沉淀。
一株秋菊,不羁地傲立,脱俗地凄美。娇嫩的花蕊,挣脱缤纷落叶的萧条,伸展在渐黄的草丛。驻足,怕惊扰了那一缕淡淡的幽香。

  沐浴着阳光,把一路的疲惫丢弃。伸出手,去轻抚那花底的绿叶,绿野仙踪般的娇嫩,写满诗意的章节,熬过狂躁的夏,依然绿得如此深沉。呵护着,低头轻嗅,浅吟低唱的泉水声可是你心中纯美的音符?还是我无法抑制的心弦?源自泥土,最原始的气息如此浓烈,漠然了身外的荣衰,荡漾着不可亵渎的圣洁。

  双雁南飞,流水的节拍里,秋阳照亮你的容颜,你的容颜醉了我的眼神,我的眼和神迷离在你那似卷似扬的,妖娆着而又冰洁的花蕊里,直侵蚀着我的骨髓、魂魄。
      轻轻拨开,苦苦追寻的菩提让我无法抑制地皈依,缠绵着根须与大地,超然着世俗,书写着传奇。无语相对的花和眼,不言离弃我和你。

  轮回的脚步,催促秋阳向西,不舍的温度,已把我化身你根部的尘泥,让我的精髓,融入你的血液;让我的精气,衬托你傲秋的艳丽。你的孤寂,我来收集。在每一个冬季,我用我的宽广来容纳你,温暖你,生生不息你。

  远去了红尘的灿烂,挡不住的热烈,化作不能作为你身旁那棵相伴小草的叹息。淡淡的风里,捎来斜阳不舍的那丝暖意。
       我知道,今夜,你还会住在我的梦里,一如往昔。

点评

纤巧灵秀,一腔柔情,是惜花呢,还是惜人呢。  发表于 2012-9-26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9: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的乐章

秋菊

无视身边的荣衰
向着渐冷的风,盛开
眷恋山野,丛林,草地
拒绝柔弱,拒绝沧桑
傲然绝世菊花台

秋枫叶

当秋风吹来
把飘零演绎成风采
回望光秃的枝桠
没入尘泥去等待
生生不息的存在

秋风

温柔地把候鸟呼唤
催动云朵,锁定目标向南
远去了湿热,也没有凛冽
就着秋阳把大地渲染成
一幅丰收的画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之惑
  朋友小聚,人不多,四个。小县城里,有俩算是当地权势部门官员,但也是性情中人,多年相交,一起就兄弟相称了。
  席间,三两杯白酒下肚,不自觉又掏出香烟,点燃一支,边喝边抽边唠嗑。官员老哥见我摸出香烟,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你那位子也不差,老抽这种烟也不怕掉底子哈。”一时让我感慨不已。无端地想起一位在邻县创业的同学说的话,在他那,香烟已经被划分阶级了:二十元以上一包的那叫烟,抽那种烟的叫烟民;二十元以下的叫草,抽那种烟的叫草民,是所谓烟草也。
  我是个普通工薪族,抽的也就是很大众很普通的十七块钱一包的黄鹤楼,其实对于月工资不是很高的我来说,一天一两包这样的香烟占据了我工资很大的份额,已经很奢侈了。常常捎带些给老爸抽,不能说是买的,只能说是人送的,免得挨骂。几十年烟龄的老父亲总抽那种三五块一包的低档香烟。
  儿时记忆里的那个大集体年代,爷爷父亲都是自己种些烟叶,土法烤制了,切成细细的烟丝,仔细用防潮的油纸包好了,偶尔拈出一撮,或用些薄纸卷了来抽,或揉捻成小团放进长长的自制竹烟斗,吧嗒吧嗒地释放出烟的味道。及至慢慢地,开始有了带包装的香烟,几分钱一包的那种;再后来,有了带过滤嘴的,几毛钱一包。那都是身份的象征。
  时代在进步,消费水平也紧跟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到了八九十年代,香烟,这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性消费品的玩意儿,却愈来愈被国人演绎出别样的风景。常常记得一些那个年代的说法值得玩味,“烟抽红塔山,这样的干部不一般;烟抽阿诗玛,这样的干部顶呱呱。”“烟是介绍信,喝酒是打钢印”。一位部队当兵的同学回家探亲,聚会时说,为了那次探亲花了近两百块,因为那里流行“两条阿诗玛,给你半月假”。现在回味起来,香烟,这个每年为国家贡献无数税收的消费品,如此具有讽刺性。
  抽的人不买,买的人不抽。时下,对于香烟市场来说,以礼品和人情的名义占据了市场更大的份额。网络曾经盛传的“高价烟”事件可见一斑。而在我们现实生活里面,香烟很多时候被人为的推向极端。还是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吧,其实很多烟民怀揣两包烟,一种很普通,一种很高档。普通的自己抽,高档的那是人际交往时装门面的。而每逢谁家有个婚丧喜庆需要宴请宾客,宴席上人均一包香烟那是必不可少。往往,一桌饭菜的钱比香烟花的钱还少。逢年过节,走门路,看领导,一般那都少不了带上两条香烟的。还得依据别人地位、胃口来选定品牌。专卖店有门路能买到市面上罕见的香烟那叫一个本事。
  是啊,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草民来说,香烟已然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寂寞时,开心时,独坐时,两指夹一只香烟,看青烟袅袅,把自己的思绪飘散于云里雾里,消遣着自己的身体。偶尔,也消遣着一些感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22 11:25 , Processed in 0.0616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