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3061|回复: 29

[禅宗文化] 汉文帝初立庐江寻阳县五百年足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07: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汉文帝初立庐江寻阳县五百年足迹
                             
       毛泽东怀古吟唱道:“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借郭璞(276-324)《江赋》“流九派于浔阳”,以“茫茫九派”代指往东流去的滔滔长江。这“九派浔阳”,也就是本文要说的“汉人所谓浔阳九派者也”(何绍基语)的寻阳之地。
       从行政区划上说,查最新纪录: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更江西德化县为“九江”县,民国廿五年(1936年)划九江城关为“浔阳特种甲级镇”后,才得到公认:这“九江和浔(寻)阳”为江南所专有呢。
       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曾提到长江北岸田镇以下地方,古曾有寻阳、浔阳、寻阳镇、浔水镇、寻阳县、寻阳郡等地名和行政区划名,可知上述地名咸在长江之北。直到公元327年左右,才因海水倒灌,作为彭蠡泽鄱阳湖往江南“大搬迁”的先遣“部队”,在郡首长温峤(288-329)和县首长周访(260-320)率领下,将郡、县机关“逃水荒”迁到本郡的江南柴桑县后,这上面提到的一串名称,正如顾祖禹说的:才逐渐“江北晦,江南著”的。这期间,寻阳、浔阳之名有几千年的历史空白,要由后人补写。这补写的主脚,则非武穴莫属。
    《新唐书•地理五》:“广济有铁”,其实广济无铁。但有一个连唐时人都视为古迹的大至以平方公里计的炼铁工场,有结成墩子的铁渣,有成吨重的废铁块,和用于运送的己经炭化的船舶。还有其地名为“铁石墩”,显示武穴上古有“冶铁工矿”。古书《禹贡》出现了“銕”(古铁字)和“镂”(软铁)为东夷人贡物的纪录,显示古武穴先民与东夷人的关系,和用烘炉“产业化”冶炼的经历。
       4000年前,原居黄河流域属于东夷民族的古鄩国于夏相时被消灭后,其遗民分三支南逃,其中一支投亲靠友来到长江中游北岸,与古东夷亲族英、舒、蓼、六连为一体,成了没有国土的“寻”人,或以捞捕为生的“浔”或“鲟”人。
       公元前646至前621年,楚庄王灭英、舒、蓼、六,武穴先民也成了楚人,所以清武穴《康熙志》云:此时武穴先民己“稻饭羹鱼,唯楚之利然”。
       公元前221年,秦分天下36郡。乐史(930-1007)《太平环宇记》:“蕲之广济。秦汉时六”。武穴六成面积属《禹贡》扬州星野的九江郡,与“六”连成一体。四成面积属荆州星野的今蕲春县辖。
       公元前206年楚灭强秦。今英山籍人英布受西楚霸王项羽封“九江王,都于六”。九江郡治原设今安徽寿春境,因英王封王迁于六。武穴时在番阳湖水面中,行政与六为一体,又今武穴武山湖武山寨近处有英布九江王府和王城旧址,再英布受封九江王后,即背叛项羽,自称“武王”隐退于九江王城,故可断定:今武穴市境为秦时英布揭杆起义之地,又为项羽封英布“九江王,都于六”的建王城所在地。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0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大师给力啊。把反秦起义头子的老巢找出来了。。
那武穴该是实至名归了。呵呵

感谢又一佳作,坐等下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08: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点英布的历史。。

英布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人给他相面,说他将来受刑罚之后能成为王,可谓是大起大落的极品富贵。


等英布长大,果真因为犯罪被脸上刺字发配到骊山为秦始皇修墓。沦落到骊山刑徒,英布依然向别人吹嘘:有人给我相面,说我受刑之后称王,看来是真的!  工友们只是摇头,给秦始皇修墓的刑徒,没人能活着出去,还说什么称王,纯属扯淡!


英布是几十万骊山刑徒当中最不安分的一个,也是最有胆识的一个!应该说,他是几十万刑徒当中的老大,在这里历练的各路豪杰,都听英布的话,都是英布的铁哥们!
英布不想死在骊山,也不想长期被人奴役,他要向自己的宿命迈进,成为一片土地上的王!


某天深夜,英布带着忠心追随他的人逃出了骊山,他们一口气逃到了鄱阳湖,英布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战斗团队。便在那片湖区做了好汉(强盗)。。。
从此掀起了反秦大旗。
后跟随项羽,做了他的先锋,立下赫赫战功。。


这里说的湖区应该就是武穴与九江之间某个区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14: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帝初立庐江寻阳县五百年足迹

       汉文帝初立庐江寻阳县五百年足迹
                                     下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二年,裂九江郡为淮南、衡山、庐江三个郡国,分封淮南王刘喜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而于今田家镇至龙感湖间古北江沿境地设寻阳县治,以示对古寻人在此生存蕃息的纪念。原武穴上司的六安国,据《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城形势二》:“六安初属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分置衡山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国除。二年(前123年)改为六安国,仍都六(安),有县五。今(清初)庐州府西境至寿州南境是其(辖)地。”说明至西汉时,六安仍是有五个县的“地区极”单位。
      从公元前164年于庐江郡立寻阳县,至公元304年将庐江郡的寻阳县和武昌郡的柴桑县合立寻阳郡,长达468年间,古武穴人是与今安徽省的十一个县编在“一个郡里的郡友”。如今,原庐江郡的安徽“老郡友们”,怕是连寻阳、永宁、广济、武穴的行政区划名都有陌生的感觉;不必见怪,因为我们分开太久了,我们分开1800年了啊!后来公元579年于寻阳故地立永宁县离开江西,从公元291年算起,与隶于江西的寻阳郡相处288年多的郡友们,也分开长达1500多年了。
       常言说“方言是群体生活的足音”。笔者1984年与刘启宇、芦源赋两先生合著《广济方言志》作调查时,发现对江长江南岸上起瑞昌市,经九江市下抵彭蠡县的若干滨江地方,至今仍有多处插花保留着满口的今武穴口音;不由人不想:这是长达700年同郡相处留下的烙印。同样,社科院方言所首次将武穴划属江西次方言区。后笔者偕同方言所郑张尚方先生晤所长李荣先生后,同意将武穴改为下江官话区。结果见于方言所第二次发布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区划图。这就说明,原庐江郡友们可能不记得幼时的郡伴了,而幼时的郡伴,却深深带着庐江郡域的语音烙印,从未“数典忘祖”呢。
      庐江郡立郡时辖12县,包括寻阳,全是“省”六安国后的原六安属县,而后,除寻阳县外,全在今安徽省。立郡时户124387,口457333。平均算,时武穴人口约千户,3800口。
      庐江郡有众多的历史光荣。若从“六安国”算起,上溯至公元前600年以外,长达1100多年,暂时保留发言权。若仅从庐江郡数起,今武穴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304年的468年间,行政隶属于庐江郡,因此这468年间庐江郡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今武穴人也应当“与有荣焉”。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从寻阳渡江至天柱山,封南岳。”司马迁从行:“得观禹迹九江”。
      公元前73至前49年,汝南人桓宽任庐江太守。桓宽是有名的古文《盐铁论》的作者。其时有位庐江人朱邑在北海作太守,他的为官箴言:“子孙祭祀我,不如百姓纪念我”。
      公元199年,周瑜攻寻阳,破庐江太守刘勋军。时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恂情而死,时人伤之,作《孔雀东南飞》,传颂不止。
      公元214年,此际寻阳归东吴属地,吴将吕蒙率诸葛瑾驻寻阳内外,屯垦养兵。
      公元226年魏将曹休破诸葛瑾别部于寻阳,寻阳属魏。第三年228年曹休失利寻阳,寻阳复入吴。
      公元291年,西晋惠帝设江州,统十郡,州治豫章(今南昌)。湖北东部,江西绝大部份,和福建、浙江北部属之。寻阳行政中习开始转向今江西省方向。
      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裂庐江郡寻阳县和武昌郡柴桑县,由两倒合立寻阳郡,治所设于江北寻阳,隶属江州。郡太守温峤(288-329年),寻阳县令周访(260-320年)。两县人口:2720户,16008口。平均算之寻阳县1350户,8000人。

点评

蕲之广济。秦汉时六”,此“六”应该是“六国''.楼主知识丰富,武穴人对楼主的论点要认真求证之,千万不能作为一家之言。  发表于 2012-7-8 15:5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09: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七秩龄童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15: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才,钦佩之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19: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楼主,太长,且看不大懂,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3 16: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楼主知道武穴的由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3 19: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不找的出来是那派的猿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8 12:10 , Processed in 0.0529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