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3433|回复: 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文化] 为广济正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4 00:4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为广济正名
——《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读后感
    读完七秩龄童先生发表在武穴论坛上的《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的文章后,感觉有些问题值得商榷,因些,特写一篇读后感,供乡人讨论。
    七秩龄童先生这篇文章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思想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由来,并运用历史沿革、文化变迁、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等诸多要素,极力佐证确立武穴为市名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文章有理有节,有根有据,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许多知识。
    然而,我是一个“广济”的铁杆支持者,对广济建市易名武穴深感遗憾。前几天与武汉的一位武穴藉教授小聚,不知怎么谈到广济武穴的名称上来,他情绪相当激动,说过三五年后,什么事也不做,专门来为广济正名。不仅是这位教授,同许多有识之士闲聊此事,皆扼腕长叹,痛心疾首,几乎无不欲为“广济”正名而后快。
    下面,我将也按照七秩龄童先生所提到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思想意识等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正名“广济市”的几点思考。
    1、历史背景。
    广济唐代立县,时称永宁县。唐天宝元年(742)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蕲州郡为蕲州,广济仍隶属。南宋高宗南渡后,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恢复县置。元代,广济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蕲州路为府,广济属之。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广济属蕲州。清代,初属蕲州,康熙三年(1664年)属黄州府。清末废府立道,广济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初,广济仍属江汉道。1926年废道,广济直属湖北省。1932年10月,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广济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鄂东行署。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隶属湖北省黄冈专区(地区)。 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从历史的沿革可知,广济之名很有历史渊源,是一个宏大而不可割裂、深厚而源远流长的历史。
    这段历史长河中,串联着四祖道信、名将余玠、帝师金德嘉、硕儒舒其志,串联着治世名臣刘天衢、吴亮嗣,柔肠侠客肖光际、朱辟虞,串联着忠肝义胆宋关佑、张朝宗,名医杨际泰、胡献琛,串联着水杉之父干铎、竹艺大师章水泉,外交家陈家康、戏曲家方掬芬,串联着居正、饶汉祥、陈康、兰桥、陈金钰、张春森、郭超人、陈播等时代精英;这块肥沃的土地里,蕴涵着山的雄峻和水的灵秀,匡山胜景声名远播,“广济十景”闻名遐迩;这块英雄的土地,兵家必争。樊哙石佛寺大战英布,朱远璋武山湖鏖战陈友谅。太平骁将陈玉成、东吴主帅周瑜、唐末名将薛仁贵、抗战名将冯玉祥、刘邓大军都曾在此留下深沉的足迹;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神话般的人文精神和普世智慧。曾经的广济,庙宇林立,香火极盛,有“佛国”之称。据广济县志载,至乾隆年间,县内大小庙宇300余座,有僧尼及皈依弟子数千人。仅梅川灵山一带,就有大小庙宇36座,僧尼70余人,时人称其为释门“小西天”。隋唐时期,在梅川出生的司马道信7岁向佛学经,14岁师从禅宗三祖僧粲,后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四祖。与僧徒弘忍曾在大金一带说经传教。
    真不敢想像,如果抛开“广济”这个特定的名词,来谈这些历史典故和风云人物,还会有多少现实意义?试想一下,我们说广济的金会元,广济的杨济泰,广济的章水泉,这很自然,如果我们说武穴的金会元,武穴的杨济泰,武穴的章水泉,就觉得很别扭;我们说“武湖明月”“梅浦清流”“横岗耸翠”等是“广济十景”之一,这很自然,如果我们说是“武穴十景”之一,那就有种莫明的尴尬。如今的“武穴”,已将这些厚重而奔放的历史阻隔在广济历史的长河之外,广济的河流到了公元1987年就戛然而止。
    从历史背景来讲,“武穴”之名真的是一个太过幼稚的名称。1987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170号)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县级)。因市区唐称武家阅,民称武家穴,后简称武穴,故名。由此可知,武穴只是一个集镇的名称,其历史内涵、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怎么也不能与建自唐朝,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广济县相提并论。弃“广济”而名“武穴”,这是一种历史的抹刷,一种文化的丢失,一种精神的麻木,一个品牌的遗弃。
    而七秩龄童先生在文中的历史背景结尾写道:由于武穴从清末开始即在全省县级市镇里独占鳌头,名气己远大于梅川,也比“广济县”名的知名度高。须知:县改市的争报单位不止是武穴独家,在群雄角力中,广济想易县为市,作为策略,先提有历史荣誉的“武穴”作为市名,先占天时之利,可以慑服兄弟县,也容易为有决定权的上级接受。
    看了这一段的前半部分,觉得有点吃惊。当时的武穴比梅川出名这点我能认可。但作为本土广济人,我可从来就没有觉得武穴这个名字比叫了1400余年的广济知名度还高。莫非真的是应了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被浮尘遮望眼的不知是无知的我,还是七秩龄童先生及其同僚。前些年,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播王佳婉在到中央电视台作客时,与央视主持人张羽一起解读宋楚渝“寻根之旅”,当谈及到“连宋大陆之行给台湾带来的寻根情怀”的话题时,张羽突然问:佳婉,你是哪儿的人?此时的王佳婉,并没有说出有知名度的武穴,而是饱含深情地说:“我祖籍是在湖北的广济。”
    看了后半部分,觉得先生所言确立武穴为市名的理由和“策略”有点牵强和可笑,其取名的短视性由此可见一斑。有历史荣誉的武穴?占天时之利?慑服兄弟县?让有决定权的领导接受?我真的不知道武穴的历史荣誉与千年广济比多在哪里?真不知道武穴到底占了什么天时?若说历史荣誉与天时,原广济县治梅川,千百年来,不知为广济这个地方争得了多少荣耀,留下了多少辉煌的历史人物和业绩,其所占天机不知胜过武穴多少倍。试想一下,四祖道信这个影响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历史名人就出生在梅川,他还是我们县治梅川这个地方第一任县太爷的公子。按照先生这个确立武穴为市名的理由,单凭这一点,叫梅川县就不为过。然而,这1000多年来,梅川怎么就没有想到要取广济而代之呢?难道这1000多年里的文武官吏就没有一个有今人这般智慧通达,都是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庸才?退一万步讲,按先生所言,即使武穴真的比广济有知名度,武穴终是广济的一个集镇,它的一切荣誉也是广济的荣誉,它的一切天时也是广济的天时,功高不能盖主。广济不能慑服兄弟县,武穴更不能。这是一种策略误判或是一种主观借口。如果照先生这个思维逻辑来讲,武穴市今后若申报中城,一定得取名田镇市、广药市、祥云市。照此类推,江苏省应该更名为南京省,甘肃省应更名为兰州省,吉林省应更名为长春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00:44:03 | 只看该作者
    2、时代背景。
    谈到时代背景,我想先来谈谈我们身边几个颇有影响的城市,恢复历史名号的成功案例和历史思考。
    2010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后的天气预报中,“襄樊”被改为“襄阳”。
    襄樊建市于1950年,由当时襄阳县的襄阳与樊城两镇组成,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襄樊更名为襄阳,数年前民间就已开始热议。据悉早在2001年,多位学者讨论“襄樊何不称襄阳”的文章也见诸报端。2007年起,襄樊市政府正式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十年磨一剑”,经过长达近10年的奔走与努力,襄樊终于更名为襄阳。历经60年的“襄樊”终于让位于有着2000年历史的“襄阳”。
    名正则言顺。襄阳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正名襄阳市后,以隆中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区成为了襄阳“十一五”时期旅游优先发展区域和项目。以国家4A级景区的古隆中为龙头,打造“智慧之父诸葛亮”品牌,建起“三国旅游链”。
    关于荆州市名的更改和恢复的历程更是令人反思。
    荆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东征西讨,最后死于伐随途中。公元前689年,其子熊赀继将都城从丹阳迁至战略要冲郢(即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北5公里处),并采用板筑法建起高大而坚固的城垣。楚文王继承乃父遗志,尚武强国,很快便灭掉了息、邓、申、夔诸国,扩充了楚国的版图。楚都郢(即现荆州)作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达411年。
  千百年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量入修赋的楚康王,水淹纪南城的孙武,“白衣渡江”袭荆州的孙吴吕蒙,大意失荆州的刘备关羽,都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地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江陵县荆州镇。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属省辖市。1955年,沙市市划归荆州专署管辖。1979年,沙市市复为省辖市。1983年划出荆门县改荆门市,为省辖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潜江、仙桃、天门三市划出为省辖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1994年成立荆沙市时,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从此改名失荆州》。文章表达了对改名荆沙市而没有取用荆州之名的无限悲哀和深深遗憾。幸好在1996年恢复了被改掉两年的“荆州”之名,一座具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城之名得以保全绵延。
    再说说另一座城市的易名,与我们有点想像。只不过,他们是以山为名,而我们是以镇为名。我觉得都是不可取的。1987年,安徽省徽州市的徽州地区被命名为黄山市。徽州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徽州之名由歙州诏改而来。以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是在中国地图上把一座历史名城给抹掉了。此外,江苏省淮阴市改为淮安市也颇受诟病。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例子是辽宁省铁法市为了发展本地旅游而更名为“调兵山市”,其理由据说是金代名将金兀术曾经在该市境内的一座山上调兵遣将,这也在一时成为人们的谈资。可见,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更名不慎,将直接影响地方道德文化、精神文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七秩龄童先生在谈到确立武穴市名的时代背景的时候,罗列了许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武穴集镇和武穴码头的繁华与卓越的人为印象,佐证武穴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成就了它成为市名的先决条件。我觉得理由很空洞,没有说服力。说来说去,还是说武穴是个码头,很有名气。然而,这沿江的码头很多,也没有见过那个城市将码头名字确立为市名。就像不可能随便将出名的站牌名确立为街道社区名一样。不过,这这部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先生很客观地写了这样一段话:县改市时,并不知会建京九铁路,更不知有高速公路和近年才知道的“高速铁路”。这段话表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深水良港正值红火,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尚未提上国家议事日程,所以,当时定市名武穴是恰当的。
    当时是恰当的,那现在还是不是恰当呢?当时是合理的,现在还是不是合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名称的改变就是一段历史的断裂。因为没有站在文化的角度去反思,没有站在人文的层面去论证,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到现在才会留下“当时我们不知道深水良港还会有不良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京九还会通铁路,我们不知道沪蓉还会有高速”的遗憾。
    对于繁芜的城市改名理由,许多专家提出,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中国品牌网专家组成员绍兵则更明确表示:“如果城市更名后弱化或淹没了原有的文化就得不偿失了!”我想广济更名为武穴,就是对我们原有文化的弱化和淹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00:46:01 | 只看该作者
    3、思想意识。
    说句心里话,在我内心深处是特别赞成市名采用“广济”二字的,因为广济二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是皇帝御赐的名号。公元741年,李隆基皇帝改年号开元为天宝,他亲自从广施佛法,普济众生八字中提炼出广济二字,作为敕封四祖降生地佛国永宁的新县名。这便是广济县名的最初由来。二是有佛教的因缘。广济是四祖道信降生地,释国“小西天”所在地。前面已综述,此处不用多言。三是具有普世价值观。广济二字抛开佛教含义,本身就具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思想,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意境。四是具有超凡脱俗的豁达观。抛开儒佛的含义,广济二字具有道家的洒脱和飘逸。道德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广济,顾名思义就是以站立红尘之外的高度俯视众生,抛开名利得失而普济苍生。广济之所以能长久成为县治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广济千年的文化根基里具有外其身而身存的精神元素,正是因为广济世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里具有后其身而身先的豁达情怀。五是具有雄视寰宇的大气。抛开儒佛道等宗教含义,我们从广济二字的字面上看,就具有一种胸怀天下,雄视寰宇的大气。济,经济,救济,济世之才,济世之举,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济”字前面再加个“广”字,更不得了,广,广大,宽广,广博,广袤。由此可见,若以广济二字为我市之名,绝对不辱没我们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也对得起千百年来广济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
    从七秩龄童先生文章的第三部分思想意识看,先生好像没有沉不住气,有点恼羞成怒,逼人就范的嫌疑。文章说乡人怀念“广济”故名是可以理解的,但,反对采用“武穴”作为市名,就是看不起商人和商业经济,是上纲上线,是正统观念和轻商观念在作怪。
    先生这段话让我完全看不懂。采用武穴作为市名,与商人有什么关系?与商业经济有什么关系?难道武穴这个名字就只剩下商人与商业这点内涵吗?如果只有这点可怜的内涵将它作为市名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先生极力维护和呼吁正名武穴市就是为了商人和商业吗?可是我在思考广济与武穴的时候,从来就没有与商业商人挂起钩来,如果不是先生提醒,我压根儿就不会想起这些。也许先生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当时政界人士的想法。难怪广济市一留神就陷入了龙潭虎穴,成为了武穴市。这是其一。
    其二,先生说不赞成用武穴作为市名,就是吃肉骂娘,对武穴发展看不顺眼。这可是乱扣帽子呀!比如说我,我赞成用广济作市名,但,我从来就没有对武穴的经济发展看不顺眼。不但看得顺眼,还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武穴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直接改变着我们家乡和我们每一个家族每一个人的生活面貌。
    其三,先生说如果上纲上线,查到思想意识上来,还是正统观念和轻商观念作怪呢。这个可严重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纲上线,现在改革开放了还要上纲上线?另外,轻商的观念前面讲过了,现在就不谈了,我不明白先生所指的正统观念是什么观念?正统观念是好的观念呢,还是非正统观念是好的观念?看到先生这些话,我的思想一时意识不过来。
    其四,有人问,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呢?我怎么答复人家的问话呀?先生的回答是顾左右而言他,举了汉口等不是很相关的事例,也根本没有说出武穴二字内涵到底是什么。只是很勉强地说,原来广济文化人成堆,不可能随便将武穴镇取名武穴,从而论证采用武穴作为市名便具有不可挑剔的合理性。最后,只能是很苍白地说武穴二字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不足,思想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去云云。其实,翻开广济县志就可以看到,武穴就是由武家阅演绎而来,变不出什么新花样。
    其五,从字面上看,武穴二字很不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武,武力,武斗,武夫,就是粗暴,就是争斗,就是战争。现在世界需要和平而不是战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国国情来讲,文化大革命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是不爱武装爱红装。道家是很讨厌武。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儒家也很讨厌武。从下面孔子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就可以看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佛门也是很讨厌武的。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穴,洞穴,孔穴,墓穴,巢穴,土穴,水穴,龙潭虎穴,还有先生隐喻的那个穴,反正穴字很难成为褒义词。这两个如此不吉祥,如此令人不堪字组合在一起,怎么能够传承我皇皇广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呢?
    敬请七秩龄童先生批评指正。同时谨以此篇祭奠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心灵家园——广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7-14 02:44:06 | 只看该作者
呼吁已久,愿有力者更改新历史!
调查为证,请当局者为广济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7-14 07:43:1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说的很透彻了,支持
广济有无可争辩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从七秩大师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武穴”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出的,这也是事实。
应该理解和尊重那时当事人的选择。。
历史本就是的错误遗憾的大杂烩。。后人再痛心纠结也没必要

目前政府要做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在挖掘‘武穴的文化潜力下工夫。注重保护历史遗存和自然环境

什么时候能以经济促进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
城市环境可以靓丽宜居,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改名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7-14 07:47:47 | 只看该作者
污穴不叫了吗?要多叫,叫得国家治理了污穴的天,治理了污穴的官,再叫广济,就现在这样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叫不得广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4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南望北 的帖子

讨论而已,事实已无法改变。
谢谢支持!

点评

置顶,永远顶下去  发表于 2011-7-16 23: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4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hlx 的帖子

嗯,就事论事而已!
无论是广济和武穴,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做好本职工作,过好每一天。
问好,hl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1:4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性情中人008 的帖子

呵呵 ,性情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7-14 13:23:33 | 只看该作者
结果已定,何必翻来覆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7 02:47 , Processed in 0.2820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