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205|回复: 8

[武穴资讯] 地貌苍桑巨变与新兴商埠武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11: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地貌苍桑巨变与新兴商埠武穴
      长江之水由大别山与幕阜山接壤处的田镇要塞窄口子挤了出来后成扇形散开,止于安庆间250千米的地段,便是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千米的巨水古彭蠡泽的所在位置。到了秦汉之际,由于年复一年的江水泛滥泥沙沉积,泽底升高了约40多米之后,古彭蠡泽便面积缩小成水流多股并流,分合变徙不定,和水草迷茫一片的“浔阳九派”之地,又称为番阳湖之所在。这时的番阳湖是今鄱阳湖的前世,主水面在今湖北省和安安徽省境界,而长江主泓道,其时则是穿番阳湖而过的一条江水。
      公元三世纪至四世纪间的汉晋之际,长江发生了一次大海浸,彭蠡泽面积再次扩大。海水退了之后,彭蠡泽水开始脱离长江主泓道不断南侵。到了南朝宋文帝始光二年的公元425年,导致今江西鄱阳湖盆地内的两个古县城鄱阳和海昏先后陆沉,也就是说:鄱阳县城淹没了,海昏县从此消失了。且由于水面的不断扩大,遂演变成今天的鄱阳湖水面。原来在大江之北的寻阳郡和寻阳县呢,释惠远《庐山记》载:“晋永嘉末,周颛镇江州,屯浔水城,为贼杜弢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是时浔阳犹在江北。咸和以后,始移于江南。晋张僧鉴《浔阳记》则指示说:“浔,水名也。寻旧县在江北,(以)今蕲春郡(为)界。晉溫峤移於此(江南)。”寻阳南迁是温峤任江州剌史时事。查温峤327年时忙于讨叛救晋成帝,而死于英年41岁时的公元329年。由此可推寻阳郡、县治南迁的时间在大海浸开始后的公元327至329年间。
      位于江北的古寻阳县治,有的说在今武穴花桥境内,有的说是今黄梅县蔡山古城村,或者这两处都成为过寻阳治所。今黄梅蔡山有古梅一株,树龄长达1600年,号名“晋梅”;山上有古寺名“江心寺”。唐李白从江夏东下寻阳,曾在寺里留宿一夜,并写下《夜宿江心寺》诗。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空惊天上人”。由寺名“江心”,和“晋梅”、“李诗” 的佐证,可知大致在寻阳迁移长江以南后,这寻阳治所就被水淹成四面环水的孤洲了。
      鄱阳湖由湖北迁江西前的公元前206年,楚灭强秦,古“英”(今英山)人英布(因受过黥面之刑,亦称黥布),得秦番(古鄱字)阳令吴芮之助,起事反秦于番阳(湖),史称“番君”。《晋书•志•第四》提到今武穴境内有“汉九江黥布王府”;又清季道光年间进士何绍基(1799-1873年),于1871年出了木刻本书《长江图说》。这本书明确指称:广济县城梅川镇“西南八十里又东为武山湖,湖滨有武山,相传为九江王英布宅,其湖曰连城湖。”只是因为他弄不清楚被封为“番君”的英布,怎么到广济称起九江王了,故用了“相传”二字。其实,《晋书•志•第四》提到今武穴境内有“汉九江王府黥布旧城”原文,是公元373年晋开帝元康元年事:其时今黄梅、武穴境内来了不少由河南逃避战乱而来的移民,新蔡郡只好在今武穴境内设立“办事处”管理侨民。后来移民多了,竟直接设立“南新蔡郡”治,《晋书•志•第四》:记载:“于九江王府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晋史》是官修正史,不但提到了有“九江王王府”,还提到有“黥布(九江王治所的)旧城”,这就不属于民间相传的故事了,而是史实。现在我们既己弄清楚了鄱阳湖的前世与今生后,即可肯定今武穴确系秦时英布起义反秦的发祥之地,并且因为占武山为王。据《史记•高祖本纪》于汉四年(前203年)再封疮为淮南王时,历史记载的是:“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大会垓下”。汉王“立武王黥布为淮南王”,另外《史纪•荆燕世家第二十一》也提到“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其击项藉”等,可知英布还确曾自称“武王”于武山。(或因英布称“武王”而呼古青林山为武山,暂存疑。)
      番阳湖从湖北(和安徵)地界“迁”到江西后,于长江南岸留下了一个彭泽县,作为曾经是彭蠡泽东岸标志的纪念,于长江之北呢,时间的指针飞快转到了明季。这时,武穴市鸿脑洲靠了北岸,“龙坑”变成了今地名“龙坪”,长江中游北岸今地貌也基本形成。到永乐皇帝朱棣时代,江南的农业生产己有了空前的规模,各府州县都有大批存粮,可以百事俱兴了。于是在北京皇宫、京杭大运河开始修建和疏浚的同时,鄂东黄广大堤工程也于永乐二年(1404年)以“部臣监筑”的方式动工兴筑了,故称“官坝”,又名“皇堤”。在修筑大堤时,于今“下港村”处的位置遇到了麻烦。其处水深凶险,淤泥无底,正位于长江的一大“穴位”上。限于当时条件,施工时只好因地制宜,绕了个大弯子,使大堤修成“凹”字形。老武穴城区遗下的地名西坝街、后坝街、大坝上(街)、老坝头(街),串起来便是这条“凹字形堤”的大概位置。武穴本是天然良港,修堤以后凹字形江湾成为行船避风、加粮添菜的绝好入选地,加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由何庭昌和刘氏八个秀才牵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下港村贡生张庭献出面,建议将凹字形江堤牵直后,于是为未来湖北七大商埠之一的兴起铺就了极有利的地理环境。
      从地图看,长江流经湖南岳阳至安徽安庆间,长江主泓道成一反“S”形,今武穴地理位置正好在反“S”形的正中拐点上。关于武穴的得名,要言之:因为这新兴的港口商市位于长江流中游“北南背反”拐点的要穴上,占据天然良港优厚地理位置;又因是英布以番君称武王起义反秦和修建有九江王王府和王城的故址之处,故而于明季当这地方初具商埠雏形时,武穴的文人们便于更古青林湖名为武山湖的同时,亦为这长江要穴之地取名为“武家穴”或迳称“武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5 1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又长学问了。
祖屋就是大坝上的,才知道是皇堤啊。

令我不解的是苍桑变化的江岸之处,水茂鱼丰的八户塘是如何形成的。其年代,地势,建筑可有的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候下文即上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老,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23: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真武不足以当之,
武穴港也曾辉煌一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17: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谁都把武山湖当排污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9: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武穴往往不可分。说武穴,不得不扯到(成)黄梅;说黄梅,有时候又不得不扯成武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个图慢慢琢磨~~~

武穴境内古长江的流向!!
http://bbs.wuxue.cc/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21: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路没有优势了,武穴的发展近年来有点迟缓,没出现新兴的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2-18 04:31 , Processed in 0.0370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