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七秩龄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 上得凌烟阁的武穴共产党员前辈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6-2 22:34:56 | 只看该作者
1931年3月,黄梅形势紧张,古角苏区严重受挫,宿松县委机关从古角北山寺迁回西源山区,王新儒、祝尔昌等县委领导和广济中心县委、黄梅县委部分领导干部亦随同到宿松山区隐蔽,直接指导、领导宿松党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中共宿松县委决定召开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

http://www.aqtj.gov.cn/aq/tjjgdj/ShowInfo.asp?InfoID=3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2-6-2 22:43:49 | 只看该作者
太平洞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讲讲革命纪念地的景点——太平洞。

太平洞位于五祖镇西冲村普安寨上,1861年,太平军首领王先明在普安寨扎营,改普安寨为太平寨,将普安寨下面的山洞改名为太平洞,并且在洞口的大石上篆刻“太平洞” 三个大字。

由于地壳的变迁,此洞是由巨石分裂崩溃堆积而成,进洞口有三个,洞内全是大小石块垒成,石与石之间的空隙,大的形成洞中洞,小的形成通道,洞内有三处稍平的洞,面积各有十平方左右,洞内最高处有十五米,藏五十人以上的有五处,洞深百余米可容千人左右。三个洞口分别在上、中、下,下洞有地下水,三洞可互通,但要下吊上爬。第二洞口居高临下,可观察洞外情形。洞口前,有约十平方米的石平台。

下面讲讲为什么要在太平洞中进行斗争呢?

1930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奉命离开黄广苏区,进行北上,黄广苏区人民反“围剿” 斗争就进入了最艰苦时期。红十五军留下来的伤病员和保护伤员的干部,连同蕲黄广三县的特务连和部分赤卫军集中起来,进行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九团,保卫苏区,开展反“围剿” 斗争。

此时,国民党十三师三十七旅七十八团进驻黄梅县城。78团团长张亚益,他和县常备队、地方团防,天天向苏区进攻。红九团和苏区人民多次击退了国民党军对四山的进攻,但是损失很大。因此转移到垅坪山里坚持斗争。为了保存实力,中心县委由李敬云主持,在扯旗尖召开会议,决定分散活动,一部分向北突围,一部分转移到皖南、赣北,一部分留下来坚持斗争。

留下来的同志,在敌強我弱的情况下,利用山区的特点,转入到山洞里坚持斗争,等待大部队回来。

山洞斗争情况:

1931年4月7日,中心县委李镜云等五百余人开始在洞内进行斗争,是哪些人呢?有红九团、赤卫军、苏区干部、红军家属等人。其领导人有:中心县委李敬云、县委李芳、赤卫总队长张静、红军营长袁金山等。

进洞不久,袁金山向县委建议:许多人孤守一洞,如果围困时间长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就不好办了,应该从红军和赤卫队中,分出一部分人到洪楼的城墙洞和江河的石山洞,互为犄角,万一突围,便于互相掩护。中心县委同意袁金山的建议,于是转移出去两百多人到趸期寨下面的名城墙洞、石山洞等山洞。所以洞内还有300多人。

垅坪山原福主庙村有个叫洪介人的人,他的儿子洪恒在一次放牛时突然发现了这个山洞,马上上县告诉他父亲。国民党64团陈金武接到洪介人的报告后,立即指挥其第一营和清乡团共千多人,攻打太平洞。

陈金武到西冲后,立即摆开阵势,占领至高点,先用机枪组成火力网,对太平洞口进行猛烈长时间地扫射;然后将洞口周围的树木砍光,便于观察;再把太平洞周围的村庄房屋烧毁,将居民全部赶走,筑栅栏、设哨所,进行围困。

在严密封锁的基楚上,敌人多次向洞内发起攻击。由于洞口狹小弯曲,巨石坚硬,便于守护。洞口由党员负责守卫,配有步枪和驳壳枪,洞口外怪石垒垒,枪炮无济无事,这真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

有一天,国民党军一个连长,站在洞旁的山坡上,正在指手画脚地指挥士兵进攻太平洞,被洞内了望哨的战士发觉,他快速出枪射击,“砰” 的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陈金武恼羞成怒,在洞口处堆满稻草,撒上硫磺和辣椒粉,点火熏洞,用十几乘扇柜将刺鼻的浓烟向洞中风灌。洞内的指战员通知大家用湿衣捂住嘴鼻,伏在地上。由于洞内石头层层阻挡,烟是进不到深处的,被迫从石縫又向外出,洞内无一伤亡。

国民党军看洞内没有什么动静,又从附近八个村庄拉民伕挑来大粪千余担,用水稀湿,向洞里灌。由于乱石重叠,粪渣被阻,粪水从石缝向里流淌,虽然有臭气但无关紧要。粪水沉淀之后,可以解渴。妇女主任张仙芝,就是用这沉淀的粪水,止住洞内的孩子哭渴之声。战士们笑着说:“蒋该死的还是有点‘人道’ 主义,给老子送水来了。”

陈金武见状,命令向洞内投放地雷。一声巨响,炸碎了洞口的几片巨石。25磅的地雷爆炸,犹如雷震,弹片和碎石片溅进洞内,洞门口有人震昏了,有人流血了,但战士们并没有吓到,相反增加了对敌仇恨,增加了坚持洞内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洞内战士们怒吼地回答“野兽们,放吧!地雷是接不到我们出洞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时间长了没有吃的,由于天久不雨,洞内地下水渐渐不够吃用,有些人体力不支,渴饿而死。

此时,有的人要求拼个死活,突围出洞。在组织的同意下,大队长李万福、中队战士方电龙、柳二水等三人,就是从侧洞口突围摸出去的,转移走了。

陈金武改变手法,利用骗术骗,说什么“保卫人道,可以让老百姓出洞”, 指挥员张静收到用竹竿吊进洞内的一封信。经研究:做好分批出洞的准备。先叫洪立生、项顺生两个小孩爬出洞观察,随后洪雄飞、洪山水、洪元凉、孙建军、洪协和等人,扶老携幼爬出洞,后面武装保卫。当出洞一走到太平洞对面的山坡上,张静猛然发现有敌人埋伏,立即大喊:“赶快分散,冲出去!”喊声未落,枪声四起,可怜死的死,捕的捕,冲出去的为数不多,红军家属洪四英,母子四人抱在一起倒在血泊中。

时间又过去十多天,洞内可吃的东西不多,先后饿死几人,再不出洞,就会全部饿死在洞内。于是县委决定冲出洞,与敌人决一死战。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将近200人的队伍,从三个洞口鱼贯而出,出洞不远,遭到敌人的阻击,除打死外,被俘97人,在北门山惨遭杀害。

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谱写了一曲忠烈的壮歌,我们怀念先烈,先烈们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2-6-2 23:05:39 | 只看该作者
彭维甫
  姓 名:彭维甫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北广济(今武穴)
  出生年月:1897年
  牺牲日期:1931年05月

 奶名应民,化名李少彭。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3岁丧父,随母讨米度命。外婆怜他幼小,节衣缩食,送他读书。1925年,曾在太平乡余冲村岭脚下垸设馆教私塾。1926年底,干仕、余川等地相继成立农民协会。他星夜来到干仕,找到干仕党支部负责人干仲儒。从此,投身革命。1927年2月,由蕲春李少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便积极为党工作。同年3月,当选为农民协会主席,带领农民打击土豪劣绅,惩治贪官污吏。这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岭脚私塾教师。白天教书,晚上写标语。先后在下汪、大坡、王冲、三门冲、十八堡、上彭等地,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吸收党员40余人。1930年初,广济革命进入高潮。中心县委决定将广济划分为复盛、复祥、复兴3个区。他被选为复盛区组织委员,6月,又当选为中共广济县委委员。在荆竹、芦河、车坊、十八堡等地,领导成立赤卫队,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同年底,国民党调动大批兵力,对鄂东地区进行疯狂的反革命围剿,广济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不少同志被杀害,组织被摧毁,广济革命力量暂时退据黄梅考田。这时,党组织派他到阳新找特委请示工作。1931年5月,在阳新作战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2-6-3 01:19:27 | 只看该作者
革命烈士刘德利人物简介  刘德利 (1912-1934) 。 湖北广济(今武穴)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曾在红一、红四军任职。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后,留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后任红二十五军特务营营长、红二十五军二四六团团长和八十二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八十三师师长。1934年2月6日在赤南葛藤山区战斗中牺牲。战斗经历  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从师刘宜廷启蒙,后就读于刘月弓先生的经学。他勤奋好学,喜读《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等英雄列传,深受老师赞许。1925年,从师刘汝翼(共产党员,1927年底,任中共广济县委第一书记),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开始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6年冬,北伐军进入广济,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他率先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1月,经曹塘党支部书记刘培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积极领导革命群众开展打击土豪劣绅的活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坚持战斗在太白湖的芦苇荡中。1930年5月,在刘陆溪地区担任赤色先锋队大队长。5月25日,率领队员配合鄂东游击队,一举消灭了国民党郭汝栋部驻童司牌的一个排。随后又配合红军攻打县城梅川和田家镇”、“六村”、黄梅雷家咀等地驻军。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1月,任红二十五军特务营营长。1933年元月上旬,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从红二十五军中抽出一个团和一个特务营,连同皖西商南地区的部分地方部队,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又称八十二师),任八十二师师长,坚持商南山区的武装斗争。当时,商城南部山区的形势很紧张,八十二师处于敌人重重包围之中,开始活动是在一个方圆只有百余平方里的狭小地区。但是,他英勇善战,指挥八十二师予敌以沉重打击。他率领部队打桃树岭伏击战,消灭敌人十二师一个营。在福田河西南的黄土岗配合红二十五军把敌人五十四师一六二旅所谓“钢三团”、“钢四团”全部击溃。上磊子夺粮之战,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拦截了敌人运送大米、油盐、军装、罐头等物资的竹排,共夺得140多万斤物资,不仅解决了军民三个月的粮食问题,而且使敌人的给养更加紧张,迫使敌人不得不稍稍收敛其军事行动。英勇牺牲  1934年2月6日,在河南商城火炮岭(今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火炮岭)以南阴阳山指挥我军与敌七十五师激战时,英勇牺牲。  葬于今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南溪村火炮岭(南溪中学北侧500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2-6-3 01:25:10 | 只看该作者
杨愈烈士

小时,读私塾。1921年,考入幽居寺高等小学,1923年,考取广济县立梅川初级中学。在此,结识了宋振东、朱谟等同学,并参与了抵制日货宣传活动,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1925年秋,父亲卖掉家里8亩课田,让他进入襄阳大学。1926年,离开襄阳,来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学习结业后,回到家乡,与刘汝翼、宋振东等在花桥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不久,中共刘陆溪支部成立,他为支部成员。1928年3月,他组建了中共郭德垸支部,担任支部书记。1929年春,广济革命处于低潮,根据组织决定,他利用姓氏关系,隐蔽于杨明旺垸,坚持秘密宣传发动工作。秋后,革命形势好转,从他旺垸回到郭德垸、胡从立一带,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0年秋,任中共复盛区区委书记,不久,调任团委宣传委员。11月下旬,国民党十三师进犯广济,12月5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押在郭德垸敌人牢房里。他的脚筋被敌人割断,行走困难,但几次审讯,都弄得敌人狼狈不堪。在牢房里,鼓励战友要坚持斗争,革命总有一天要成功。敌人对他无可奈何,1930年12月10日,用担架把他抬到刑场,脱掉上衣,刽子手兰太和举起屠刀,朝他身上乱砍。他满身鲜血直流。直到剩下最后一口气,还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杨愈(1904--1930)  乳名洋尔,化名欧阳广。广济(今武穴)人。小时读私塾。 1921年考入幽居寺高等小学,1923年考取广济县立梅川初级中学。在此,结识了宋振东、朱谟等同学,并参与了抵制日货宣传活动,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1925年秋,父亲卖掉家里8亩课田,送他到襄阳深造。1926年离开襄阳,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学习结业后,回到家乡,与刘汝翼、宋振东等在花桥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不久,中共刘陆溪支部成立,他为支部成员。1928年3月,他组建了中共郭德垸支部,担任支部书记。1929年春,广济革命处于低潮,根据组织决定,杨愈利用姓氏关系,隐蔽于杨明旺垸,坚持秘密宣传发动工作。秋后,革命形势好转,从杨明旺垸回到郭德垸、胡从立一带,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0年秋,任中共复盛区区委书记,不久,调任团委宣传委员。11月下旬,国民党十三师进犯广济,12月5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押往郭德垸敌人牢房里。第二天国民党军副团长假惺惺地说:"杨先生,你年轻有为,为什么要当共产党?当共产党有什么好处?现在,只要你写一份脱离共产党的自首书,我就放你。"杨愈镇定自如地回答:"你问我为什么要当共产党,我可以这样回答,为人类求解放。至于共产党的好处,几个月也讲不完。你要我写自首书不当共产党,那办不到。"翌日,国民党区长兰太和又来审讯,他拍着桌子嚎叫:"杨愈,你当共产党不怕杀头!你想造反是不是!"杨愈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地回答:"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怕杀头的。我们就是要造旧世界的反。兰太和,你这个双手沾满人民血的刽子手,有何资格来审我!"短短几句话,气得兰太和麻子脸紫一阵、白一阵。随即唤出叛徒郭太学,叫他用尖刀将杨愈的脚筋割断。杨愈忍着剧痛,指着郭太学骂道:"可耻的叛徒,遗憾的是我认错了人,让你玷辱我们党。"在牢房里,他鼓励战友要坚持斗争,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敌人对他无可奈何。1930年12月10日,用担架把他抬到刑场,脱掉上衣,刽子手兰太和举起屠刀,朝他身上乱砍,杨愈满身鲜血直流;还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2-6-4 15:51:10 | 只看该作者
何长工红八军

1929年12月,程子华发动大冶兵暴,计五个连的国军驻军部队在兵暴中加入红军,组成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程子华,党代表陈奇。加上1929年10月时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的红十二军(由阳新、大冶、鄂城的游击队于1929年9月合编而成),红五军第五纵队兵员达到约6000人,开创了鄂东南根据地。因此于1930年4月15日提出从速成立第八军。1930年6月下旬,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后,在大冶由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当时下辖三个纵队,分别由原第五纵队的三个支队改编而来。序列如下:
军长:李灿,何长工
政委:邓乾元
参谋长:卢匿才
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军医院院长:欧阳修
第一纵队
纵队长:程子华,李锷,陈毅安
政委:郭一清
第二纵队
纵队长:谢振亚,卢匿才(兼)
政委:石衡中,黄克诚
第三纵队
纵队长:何时达,刘文祺
政委:徐策,彭雪枫
1930年7月,红八军以两个大队组成军留守处,该部随后与广济、黄梅、蕲春三县的游击队合编为红八军第四纵队,纵队长陈奇。同时,从赣西北的岷山、赤湖游击区抽调约480人与约420支枪至阳新,成立了红八军第五纵队,纵队长黄刚。(这两个纵队随后于1930年10月,合并成立为红十五军。)
1930年8月,在平江长寿借,红八军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合编为第四师与第六师,各支队合编为5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何长工
政委:袁国平
参谋长:卢匿才
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第四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卢匿才,黄叶珍,黄云桥,邹平
政委:石衡中,黄克诚
参谋长:彭绍辉
第一团团长:周玉成、龙云
第二团团长:叶长庚
第三团团长:黄云桥,吴自立,胡金生
第三团政委:黄克诚,王愚
第六师(下辖第七团、第八团)
师长:郭炳生
政委:彭雪枫
第七团团长:吴自立,龙昌汉
第八团政委:乐毅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八军各师由红三军团直辖,红八军军部被取消。至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该红八军番号正式取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2-6-4 16:07:35 | 只看该作者
尽快修复周吉可烈士故居

来源:合川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1日 

     本网讯(记者  徐丽华)谢庆炳、杨芝富、张秀兰等代表建议,尽快修复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的红军将领周吉可烈士故居,并将其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合川籍红军将领周吉可革命烈士,出生于太和镇亭子村董家湾。他是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8月牺牲于长征途中,年仅29岁。因其曾改名匿踪,且英年早逝,在全国开展党史征集活动时才摸清他的生平事迹,1988年5月才由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2006年,全国隆重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时,周吉可烈士被列为“从重庆走出的红军将领”之一,《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其女儿周美瞻曾呼吁珍惜这一笔革命烈士的宝贵财富。

     周吉可烈士故居距太大路2.2公里,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占地1800平方米,呈三合院形式。解放后,其房屋分给12户社员居住。目前,经当地政府与居民协商,居民户愿迁出,将房屋恢复为周吉可烈士故居。


周云  文/图
     在英勇牺牲的众多红军烈士中,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草地上,长眠着一位来自合川的红军高级指挥员,他的名字就叫周吉可。
    “合川有个太和镇,太和出了个大英雄!他投笔从戎当红军,赤胆忠心闹革命!红军将领周吉可,赤色军魂万古存!”
     说起周吉可,那真是合川人的骄傲。他不仅是红十五军的创始人之一,而且还是红军中非常出色的政工干部。在周吉可的家乡合川,他的英雄事迹要么被编成快板宣传,要么被编成故事广为传唱。
     周吉可(1906~1935年),原名周先哲,学名周祯,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人。1923年春入铜梁县立中学,次年秋转合川中学。在合川中学读书期间,参加了合川旅京学生、共产党员唐木森、石天柱、黄肇纪等在家乡组织的“读书会”,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1926年考入成都私立志成法政专科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上海大陆大学学习,编辑《曲线》刊物。1929年转学中华艺术大学,参与“反帝大同盟”、“中国革命互济会”活动,积极营救难友,编辑《互济报》,发展党的组织。193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随何长工、滕代远赴鄂东南红五军,6月被派去协助陈奇、柯庆施工作,任行动委员会成员,指挥红军第八军四、五纵队。
     不久,部队进入长江北岸黄梅县考田镇,扩大了革命武装,拓宽了游击区,打开了蕲春、黄梅、广济局面。遵照中共中央指示,1930年10月16日,红八军四、五纵队扩编成立红十五军,周吉可任军政治部主任。1931年1月,红十五军挥师北上,到河南商城与红一军会师,两军合编为红四军。周吉可先后任红四军十师政治部主任。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并,扩编为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周吉可任政治部秘书长。1932年9月,在黄安河口战斗中,身负重伤。1932年10月至12月,周吉可带着战伤,随军转战于鄂、豫、陕、川边境,最后到达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1935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机关渡过嘉陵江,6月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在长征第一次过草地途中,周吉可因伤病齐发,牺牲于川西,年仅29岁。
     作为红军之中出色的指挥员,周吉可对革命赤胆忠心,对同志满腔热情。在革命斗争中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他曾在一夜之间率领部队,突进到七八十公里外的敌占区打粮草;在双桥战斗中,活捉敌军师长岳维峻,经领导同意后,他以向红军供给10万套棉军衣为释放条件,做通岳维峻的工作。红军将士得到棉衣,全军为之振奋。在麻城战斗中,红军缴获敌军5门野炮,每门野炮均无准心,他耐心作俘虏的教育工作,很快从水井里面捞出5个准心,使“死炮”变成了“活炮”;在部队转战过程中,他总是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伤员,将不能继续前进的伤员妥善安置在可靠的农户家里。
      红军将领周吉可,真乃是鞠躬尽瘁为革命、死而后已留美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2-6-4 16:08:26 | 只看该作者
父亲81年前寄绝情家书 原是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

2011年04月29日 08:38 来源:重庆晚报 

周美瞻展示父亲周际可生前照片

  年轻父亲抛下家人和两名幼女远赴上海,从此再未回家。他在给家人最后一封信中说:“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此后,如同人间蒸发。

  父亲去了哪里?他为何要抛下妈妈、妹妹和自己?父亲离开时年仅一岁的周美瞻,长大后凭着父亲留下的那封看起来有些绝情的家书,走遍大江南北,终于找到答案———父亲的“狠心”,是为了更伟大的事业。

  周美瞻是原重庆乡镇企业局退休职工,目前住在江北区北滨路。她为重新“认识”的父亲感到骄傲———红十五军的创建人之一,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周际可;牺牲时仅29岁。

  ■重庆晚报记者 姜莹 实习记者 弋静 文 重庆晚报记者 张质 摄

  一封看似绝情的家书

  “每次与家庭写信,都把我思想扰乱得很复杂……你们也不必与我写信来”

  周美瞻老人已85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这封81年前的信。这封信共有13页,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笔字,字迹已变浅变暗,有些模糊了。周美瞻还在有些地方做了备注。信纸是淡黄色,主人还细心地在每页信纸背后,重新贴了一层纸,加了双保险便于保护。

  “我经常拿出来看,又怕翻坏了。”周美瞻轻抚着信说。这封信是父亲写给祖母的,写信的时间是1930年3月15日,落款为“先哲”。周美瞻称,这是父亲的学名,周先哲,号际可。

  从母亲口中周美瞻了解到,1928年夏,父亲就离开家乡直奔上海,改名周际可,进入国民党左派创办的大陆大学。当时,她只有一岁多,妹妹仅几个月大。刚开始,周际可还常写信回家,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婆婆骗他说妈妈和叔叔生病了,他没有回来;家人想尽办法托人在上海找他,他仍避而不见。”

  这封来信有看似绝情的文字:“每次与家庭写信,都把我思想扰乱得很复杂,请你们原谅我,以后我是很少与家庭写信的,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你们也不必与我写信来,有书信往还,反令你们对我倍加怀念。”

  这是周际可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

  为何抛妻弃子一去不回

  “我不是一个无感情的白痴和缺少理智盲动的青年,我有我的伟大事业……”

  在这封家书中,周际可还告诉家人:“我现在决定于日内同友人赴北京,再转道满洲,俟机经日本到欧洲再为深造。”

  在家乡,关于周际可的传闻多起来:有人说曾经在武汉见到过他,西装革履坐在人力车上,叫他也不理;还有人说,他可能在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叔叔怕连累家人,把父亲的信件、书籍一把火烧掉,仅留下最后的一封信和照片,以及一张砚台。后来数十年间,父亲的历史问题更像一座大山,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张永芬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等着爱人归来。哪怕在最黑暗的日子,母亲都告诫女儿:“不要害怕,要相信你父亲绝对是好人。”

  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去了哪里?为何抛妻弃子?

  “在那段看似绝情的文字里,我看出了父亲内心的挣扎。”周美瞻哽咽着说,父亲在信中也流露出远大的理想与激情:“请你们相信,我不是一个无感情的白痴和缺少理智盲动的青年,我有我的伟大事业……”

  他是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

  开国上将证实了父亲身份

  重庆解放后,周美瞻被选调到市委机关工作。她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通过组织部门给上海、武汉去函去电打听,还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1985年。1983年合川党史征集座谈会中,时任重庆市民盟秘书长兼顾问的陈彝荪,谈到他曾在上海由周际可介绍入党。1985年春节,这个消息几经辗转,传到周美瞻一位成都亲友的耳中。

  周美瞻第二天就赶到陈老家中。老人向她证实:周际可1927年就成为共产党员,“听人说他当时是沪西地下党负责人之一,他和互济总会组织部长王弼于1929年10月发展我为中共地下党员。际可是1930年或1931年受组织派遣去武汉,不久就牺牲了。”

  一年后,周美瞻找到上海市委党史办“互济会”的回忆材料撰写人,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郑绍文。

  郑绍文称,周际可当时是上海大陆大学学生,发起组织反帝反封建的“曲线社”,这是沪西地下党领导的最大的赤色群众团体。1930年1月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周际可。直到1935年他在南京国民党监狱坐牢时,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鄂豫皖苏区的调查报告,在一张红军人员战斗序列表中,有周际可的名字。

  事后,郑绍文向红四方面军打听到:周吉可(周际可参军后改的名字),党员,曾任红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红四军十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牺牲于川西。这是军事科学院在红军《团以上烈士英名录》的记载。在《中国工农红军史略》一书,周吉可被认定为红十五军的创建人之一。

  郑绍文带着周美瞻提供的照片开始四处求证。最终,开国上将王宏坤给予了证实。王宏坤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与周吉可有密切的工作关系。据他回忆,1932年他在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任师长时,周吉可任师宣传部长。进军川陕后,1933年七八月间,周就调往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看到周际可的照片,王宏坤认定就是当年的战友周吉可。听说在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了。那年,周吉可年仅29岁。

  父亲身份尘埃落定,周美瞻终于明白:父亲抛妻离子,改换名字隐匿行踪,都是为了党和革命事业,也是为了保护家人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今年是父亲诞生105周年,周美瞻最想有关部门能出面修复父亲在合川太和镇的旧居,使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绝情”家书(摘录)

  请你们想想,我回到家里来,虽然是暂时可以给你们精神上相当安慰。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家庭经济必然是一天天破碎,要想再过像二十年前父亲在时经济还没崩溃前的快乐生活,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请你们相信,我不是一个无感情的白痴和缺少理智盲动的青年,我有我的伟大事业。

  二姐早就有读书的要求,现在我深恨没有满足她高尚的志愿……女子与男子现在有什么不同,她是很可以继承家庭的遗产的,二姐读书与我们留学是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的。

  每次与家庭写信,都把我思想扰乱得很复杂,请你们原谅我,以后我是很少与家庭写信的,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你们也不必与我写信来,有书信往还,反令你们对我倍加怀念。

  聂荣臻元帅1920年

  给父母的家书

  “男(意即儿子)此次来法,说好的很多,说歹的也不少,男身列其境,无一样不比我们中国好点,不独学校工厂才是,就是一般社会的组织,更比我们中国好得多,并且法国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三样的美德,真是不错……以我们中国人来譬,或是川省人在汉口,或是上海的,他听你的音,不是本地人,他就要设法来欺骗你,上河的人若是无能力的,几乎不敢到下江来,两起相比,不啻天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2-6-4 16:10:38 | 只看该作者
王友钧(1911—1935)  湖北广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15军当战士。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红4军后,在军部特务队历任战士、班长、队长。1932年10月,率特务队担任前卫,参加红四方面军西征。1933年初,任红73师第218团1营营长。同年7月,任红31军第91师271团团长。1934年8月,任红31军91师副师长。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6月,调任红4军第10师师长。8月29日,于包座求吉寺战斗中壮烈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2-6-4 16:13:55 | 只看该作者
包座之役
      摘自《许世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第十章,难忘的三次过草地( P.318———P.320)
      ……
      包座之战,是我们过草地后打的第一仗。前敌指挥部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三十军和我们四军。三十军的任务是以一个团消灭包座守敌,主力隐蔽集结于包座西北山地,准备打援。我们四军的任务是以一部攻打位于包座以北约十公里的求吉寺。
      指战员们经过草地的艰苦行军,十分疲劳。一听说有仗打,劲头又上来了,几个师长争着要任务。考虑到十师部队在过草地时减员不多,我和政委商定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们。
      八月二十九日黄昏,西方山头上的晚霞刚刚消逝,十师部队以迅速的动作抵近求吉寺,突然向敌发起猛烈的攻击,很快拿下了外围的几个要点,乘势突入寺院。敌人组织敢死队拼命反扑,十师师长王友均亲自率领部队与敌展开肉搏。经过草地恶劣环境煎熬的指战员,一个个虽是面黄肌瘦,但喊杀声还是那样洪亮,斗志还是那样旺盛,作战还是那样奋勇。看着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谁想得到他们是在肚皮紧贴着脊梁骨的情况下与敌人厮杀的呢?!
      到了弯月挂上树梢的时候,二三百个敌人已成了我军的倒下鬼,残敌向西北方向逃窜,求吉寺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我们的胜利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在这次战斗中,十师伤亡了不少同志,王友均师长也英勇捐躯。他于一九一一年出生在湖北广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牺牲时年方二十四岁。参加革命后,历任班长,特务队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他任三十一军二七一团团长期间,常率部队夜袭敌营,出奇制胜。在反六路围攻的西线作战中,他率领手枪队三十余人,从平溪坝以北偷渡大通江,绕过敌人的多道岗哨,摸到敌人后方的牛角嵌,攀越几张高的悬崖,突袭敌军团部,砍死敌团长。一九三五年六月,他在北川县千佛山战斗中负伤,痊愈后调任十师师长。对于他的牺牲,我和指战员们一样极度悲痛,为失去这样一位能打善战的指挥员而感到十分惋惜。我们把它的遗体安葬在求吉寺附近的山上,墓前堆满了战士们含着热泪采来的山花。同志们默默地向他告别:“安息吧,王友均同志!你的英勇事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未竟的事业,我们一定继续下去!”
       在我们四军十师攻打求吉寺期间,第三十军二六四团攻占了包座。因敌第四十九师前来增援,为诱其深入,二六四团又主动撤至包座东北侧山地,军主力仍在包座西北侧山地隐蔽待机。当敌两个团沿包座河西楔入敌三个团中间,将敌分割成互不连接的三块,尔后集中兵力,一个团一个团地逐个歼灭。激战至深夜,歼敌大部,敌师长伍诚仁受重伤后落水而死。
      包座一战,毙伤俘敌五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近两千支,还有大批粮食。这是红四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取得的第一个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从作战指导上来看,是由于我军及时掌握了敌情,首先歼灭了包座地区的守敌,为打援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战斗中,正确采取了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发挥了我军近战夜战的特长,从而达成了速战速决,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也是取得这一胜利的重要因素。广大指战员刚刚走出草地,未经休息便投入战斗,忍受着饥饿,奋不顾身地勇猛杀敌,终于歼灭了敌人,扫清了前进路上的一大障碍。为实现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作出了贡献。

许世友的大刀队
      
      与红三十军同时打响战斗的还有第四军。第四军负责攻击包座河下游的求吉寺。在这里防守的是胡宗南的补充第一旅第一团。
      负责主攻的十师官兵在攻占了外围要点之后,突入了寺院。补充第一旅第一团团长康庄亲自督战,指挥机枪向冲过来的红军扫射。一批红军官
      兵伤亡了,又一批再次冲进去,数进数出,求吉寺寺院门口和院子里血流成河。最后,康庄亲自率领敢死队趁红军喘息之时发动了反击。
      仗打到这个程度,第四军军长许世友沉不住气了,他看了看身边的十师师长王友钧,年轻的红军师长立刻明白了军长的意思。王友钧从一名战士手中夺过一挺机枪,冲上战场,机枪横着扫射了过去。
      在敌人出现退却迹象的时候,他从身后拔出了那柄寒光凛冽的大刀,吼了一声:“交通队,跟我上!”交通队是王友钧师长的一张王牌,官兵们个个配备一支德国造的20响驳壳枪,外加一柄锋利的大刀。驳壳枪一响,敌人倒了一片,然后大刀如林朝着敌人挥了过去。
      许世友大叫:“还是大刀片厉害!”
      交通队的李德生班长跟随着王友钧,一边砍杀敌人,一面保护着师长的安全。冲进寺院后,他们沿着寺院的台阶一层层地往上打,打到最高一层的时候,敌人的一个机枪火力点封锁了红军的冲击路线。王友钧把机枪架在一名战士的肩膀上射击,硬是把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然后交通队的官兵向最后残余的敌人发动了猛攻。
      李德生刚想往上冲,突然发现身边的王友钧杀声顿止。扭头一看,师长已经倒在了寺院的台阶上。
      李德生抱起他的师长,王友钧的脸已被鲜血染红:一粒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

      王友钧,湖北广济人,19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参加了四次反“围剿”作战,后随红四方面军转战至川陕根据地,牺牲时年仅24岁。
      十师的红军官兵怒吼着向敌人冲去。
      国民党军在逃跑前点燃了寺院里的粮库。
      红军官兵一部追杀敌人,一部扑打着火焰。在大火中,他们抓起被烧焦的麦粒大把地往嘴里塞。
      许世友跪在王友钧的遗体前,仰天长叹。
      有参谋来请示缴获的物资如何处理。许世友大吼:“滚!多少东西也换不来一个师长!
      年轻的红军师长王友钧被安葬在求吉寺寺院东侧的山上。
      红军不惜一切拿下包座,打开了北进甘南的通道。
      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立即致电张国焘,通报了包座战斗的情况,再次要求左路军立即向东靠拢,以便红军迅速北进。
      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1935年9月1日,张国焘终于下达了东进的命令。
      但是,左路红军部队东移的第3天,张国焘突然发来了电报,说由于嘎曲河水上涨无法渡河,不但已经命令部队返回阿坝,而且还要求右路军掉头重新向南进攻松潘。
      这封在中国革命史上极其重要的电报导致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电报意味着自毛儿盖会议以来,中央所有关于红军前途的决定瞬间全被推翻了;还意味着数万红军官兵付出巨大代价穿越草地的努力,以及之后攻占包座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瞬间全无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1 10:15 , Processed in 0.0718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