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82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正雷讲解陈式太极拳的呼吸与大小周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5 20:2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陈正雷讲解陈式太极拳的呼吸与大小周天

摘要: 以外形引内气,以外形动作来引动。上升为吸,指手,好比起式,手上升为吸气,下降为呼;还有这个金鸡独立,手上升为吸气,下降为呼。上升为吸,下降为呼,这是大的规矩,小的先不要管。第二,合为吸,开为呼。第三, ...
   



    以外形引内气,以外形动作来引动。上升为吸,指手,好比起式,手上升为吸气,下降为呼;还有这个金鸡独立,手上升为吸气,下降为呼。上升为吸,下降为呼,这是大的规矩,小的先不要管。第二,合为吸,开为呼。第三,在发力的时候,蓄劲为吸,发劲的时候为呼。就注意这三个方面,其它的、快的、慢的、大的、小的、高的、低的动作,不用管它,顺其自然,等到内气与外形完全贯通了,这个时候,你的身法协调了,周身也相随了,内气与外形能贯通了,这个时候呼吸自然而然就配合上去了,但是也不是那么绝对的。

    你要知道,人体运动规律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也是符合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你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练,练到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能结合,包括大小周天,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刻意地去想。刻意的想,去刻意追求的话,就会出现问题,有毛病了。昨天有人问,气功为什么会有走火入魔?一句话,就是刻意地去追求。因为他没有顺其自然,他的内功、内力、功力都没有达到的时候,盲目地去追求,刻意地去追求,然后就会发生气走邪(听不清)。

    先要打通小周天,小周天是任脉下降,督脉上升。小周天最难过的叫玉枕关、风池穴,在后脑这个地方,是毛细血管最薄弱的环节,往上这儿冲,想冲到百会就很难上去了,都是一种想、想、想、想,把气都聚在这儿,冲不过去,这时候突然受到惊吓,有些是一开门;有些是猫过来了,把他的水瓶打倒了;有些是窗户哐嘡一声,一惊吓,气冲大脑,神经错乱。所以走火入魔就是这种原因。

    我们练太极,不是用这种意念的空想来打通的,咱们不用,是用内气来催通的。内气慢慢充足了,它是不断地渗透,就像水灌溉田地一样,慢慢地慢慢地往周边各个部位渗透,慢慢渗透了。就叫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充足了,毛细血管里的气罐满了,它自然而然就贯通了。咱们这个通叫实质性的通,而不是虚拟的通。虚拟的通,一个急于求成,容易出现毛病,走火入魔,第二个,练时则有,不练则无。所以我们这种方法,是用教你一套方法,让你不断地练功,加大你的功力,充实你的内气,让它慢慢地渗透,渗透到你的毛细血管,各个环节,各个穴位,各个经络,这样自然而然的话就催通了。

    小周天通,那不算通,必须要大周天通。大周天通是全周身的,劳宫、百会、涌泉,最重要的是涌泉,所以说,太极拳最难打通的就是脚下。所以说,第一层功夫是气表现在手上,第二层功夫气表现在丹田,第三层功夫气表现在脚上,到了脚上,才叫真正的通了。最难过是膝关节,委中穴,所以过去很多老先生都讲:骡马吃豌豆,力量可以过膝。开始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问他们,说,你听这个马蹄声,塔哒哒、塔哒哒,很有功力,趴到地上,马蹄振动,声音很渗透,骡马吃豌豆,气可以过膝盖。后来我80年气打通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气过膝,当时不理解,气过去以后,一下贯通了,贯通这种感觉,开始你所有的手心发热、手指发麻、发胀、丹田发沉,这种感觉就是那种膨胀的感觉。没有通之前都是时有时无,忽隐忽现,练则有,不练则无,丢下三个月啥都没有了,再找回来时候,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才能找回来。当你打通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始终携带的,永远不会再消失,这就叫贯通。

    发声也是顺其自然。咱们练习开始是顺呼吸,就是胸腔生理现象的自然呼吸,叫顺呼吸。这种顺呼吸就是生理现象,一分钟呼吸十二次到十四次。咱们通过练功,要把这个呼吸调整到每分钟十次、八次、六次、四次、二次,甚至一分钟吸一次,这才叫深、长、细、匀的呼吸。必须要调到八到六次以下,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也叫逆呼吸。人体这个整个都是通的,当然吸气是吸在肺上,但是通过肺腔的膨胀庞大,呼吸它可以渗透到你各个毛细血管,肺腔这个部位都是通的,为啥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之分,也就是你的功力的差别,而不是任何人有的。所以这种腹式呼吸是靠你练出来的,正常人的呼吸叫顺式呼吸。

    发声是啥意思呢?咱们练的是速度的力量,我们要想快,要把周身所练的劲运用到你要用的地方,这个速度要达到什么速度?0.015秒。嗒!一下子……,要按照正常的呼吸就跟不上了,所以它的呼吸配合是速度加快了呼吸也加快了,所以它就发出声音,这个发声也是顺其自然,也不要故意去学哪一个老师怎么发声,只要你感觉到不是张口,也不要憋气。在不要张口不要憋气的情况下,怎么顺畅怎么快,就让它发声的,是自然的状态,不是刻意的,因为它是配合动作与速度的问题,所以呼吸加快了带出一点声音来。掌握一条,不要张嘴呼吸,不要憋气,不要憋住气不敢让它出来,除了这两个,随便都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0:25:00 | 只看该作者
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

摘要: 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双手运转如轮,右手轮如钟针顺时转,左手轮如钟针逆时转,两轮(园)上下交替、翻飞旋转,且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连绵不断,恰似云雾盘旋回绕、滔滔无间,另人难以捉摸,故名“云手”。 杨氏拳 ...
    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双手运转如轮,右手轮如钟针顺时转,左手轮如钟针逆时转,两轮(园)上下交替、翻飞旋转,且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连绵不断,恰似云雾盘旋回绕、滔滔无间,另人难以捉摸,故名“云手”。
    杨氏拳云手,武氏拳称“纭手”,陈氏拳称“运手”,他种拳技亦多有之,皆为异写,功用大同小异。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中,凡重要拳势,必多次重复演练。如揽雀尾,重复练习就有八次之多。前辈言云手在杨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亚于揽雀尾,故拳路中先后重复演练三次(趟),每次(趟)重复云手势3—4个,共计有9-12个之多。所以三次(趟)重复,在于云手势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有着检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今尝试一一论述。
一、云手势行架中的多种劲别
    云手运转如轮,轮为园,为太极运行模式。今将园以先天八卦定方位,论述云手势的劲别:
    以右手园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横,为棚劲;手在离(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为按劲;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横,为捞劲;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横挑滚翻意,为抄劲。此为乾坤坎离四正劲别。
    手由天位按园形轨迹向右外、向右下、朝离位移动,翻腕向外滚动小臂,手心由向内变作向外,手指由朝左变作朝上时,为挒劲;手由离位按园形轨迹向下、向内朝地位移动,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变,手指由向上变作向右时,为采切劲;手由地位按园形轨迹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动,拧腕带动小臂向左外上方滚翻,手心由向上变作向内,手指朝左,为搬翻劲;手由坎位按园轨迹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动,手心手指方向不变,为搬带劲。此为巽震兑艮四隅劲别。
    以上八种方位劲别皆以右手为例,左手亦然,不过方向相反而已。不作另述。
二、云手势的多种技击作用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谈云手用法为:“设敌人自前面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由左而上往右翻转云出,至敌腕臂外间,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时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右云去,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同时看去,右足往右侧挪步,坐实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动之意稍虚,则敌之位置自然错乱矣。”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言云手用法曰:“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也。或敌由后面击来,我转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笔者愚拙,怎敢在前辈面前张扬煊显。昔年少候先生尝言,“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而太极拳的着法又是在“沾粘连随不丢顶”的前提下, “因敌变化视神奇”、顺势借力使用的。云手的练法方向是向左横进,但在临阵应用中,却可左可右,可进可退。愚意以为云手用法在于根据敌情的变化,以抄棚为主“接手不接力”,首在沾粘对方,然后随机运用上述各种劲别,顺势借力制服对方。特别是两手环形运转,在破除对方连续进击中沾连接手时具有特殊功效。
三、云手势对太极拳演练水平的捡验
    1958年笔者少年时,师从北京通州张虎臣(1898—1979)先生学习太极拳技。先生尝言,太极拳架套路中凡重要拳势必有多次重复演练,如揽雀尾、倒撵猴、云手等势。道理很简单,揽雀尾中含有“棚捋挤按”,倒撵猴中含有“採挒肘靠”(笔者按:这里的倒撵猴指的是少候拳架中的“采列肘靠倒撵猴”),关系到八中基本劲别的运用,必须反复演练,方可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云手势所以连续三遍练习,在于它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在于它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
    先生言,太极拳演练得法、进入佳境,练到第一趟云手时,劳宫、十宣穴当有胀热或针刺般感觉,拳家谓之“得气”;练至第二趟云手时,腹部胃肠蠕动有声,拳家谓之“雷鸣”,又名“翻江倒海”;练之第三趟云手时,舌下津液自生、两耳有风,拳家谓之“气通”,医家、道家认为,“气为添年药,津为续命芝;气为水母,水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长生。”因为云手不同于其他拳势而走横劲,谓之“换味”,故有上述奇异显现,因此,云手势有着检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前辈述说如上,但在拳架套路的练习实践中,各人的感觉并不统一,这就是太极拳(气功)实践中人们常说的所谓“个体差异性”。
    今天的太极拳改革者,多认为太极拳中重式太多,力求精减去掉复势,同前辈们的意见相悖。愚意以为,杨澄甫是太极拳一代宗师,也是举世公认的太极拳改革家,经他数次改革定型的杨式大架传统套路,依然保留着太极拳重要拳势的多次重复,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这应该是对太极拳改革的重要警示……
四、传统杨氏拳云手势的练法及其注意事项
    传统传统,异彩纷呈,所谓一个师傅一本经,极难统一,这是传统太极拳的多样性;传统又有着封闭、保守的惰性,强调拳路的原汗原味,这是传统太极拳拳的原始性。因为各家有各家的衣钵传授,无法以一家派系之言,一统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具体练法。若以杨氏大架而论,自然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练法为准。但话又说回来了,不论是何种太极拳,都应以三贤(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为审核标准。具体到杨氏拳,用三贤及杨班候、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拳论,论述其注意事项足矣:
    云手为太极拳练腰的重要拳势之一。两手运转如轮,皆腰转所带动,所谓“腰似车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隙”。最忌讳手动腰不动。
    云手势要求“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最忌讳挺胸耸肩弯腰、摇头晃膀。
    云手势两手运转如轮,园的直径上下轴为喉与脐连线。最忌讳上手高而遮眼,致使双目审视无据。
    云手势双手运行,速度须等同;步随身移,上身不宜摇摆;眼神须注意在上部运行之左右手。最忌讳上下不能相随,手动脚不动或手快脚慢,周身不能一家。
    云手势向左横开步、横并步时,须注意虚实分明。最忌讳马步双重;最忌讳并步时相距太近,身体重心不稳;最忌讳双脚尖外撇呈八字形,违反太极拳“裹裆”原则。(笔者按:有太极拳要求双脚尖呈八字型者,与老年人练习有关。笔者不赞成这种练法)
    其他方面当以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为准则。以上所述,虽为笔者数十年太极拳实践心得,但仍为个人(一家)所言,仅为参考、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0:25:31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修订再版之后

摘要: 自《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93年出版之后,受到了海内外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热情关注和喜爱。很多学者来信向杨振基老师请教动作要领和腰的练习方法。还有许多研究杨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他们来信寻问杨老师是否还有家传 ...
    自《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93年出版之后,受到了海内外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热情关注和喜爱。很多学者来信向杨振基老师请教动作要领和腰的练习方法。还有许多研究杨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他们来信寻问杨老师是否还有家传的拳经、拳论、秘诀等遗著。

    笔者作为杨振基老师的学生,非常高兴的看到修订后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的再版。和广大研习爱好者们一样,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杨老师请教了增订部分内容的目的,意义以及其它一些问题。提起修订再版后的这本书。杨老师面目表情十分坦然,心理也格外地踏实和满足。他说;“老爷子教我传给我的拳,我都详細的写在书上了。家传及留给我的拳论、拳谱、拳经也都增订到书上了。”随即裴秀荣老师告诉我;“所有的东西都弄到书上了,啥也没有了。”接着杨老师又给我讲述了有关出书的一些情况。

   关于《太极拳体用全书》,是1934年出版问世的。1948年杨守中老师先后再版了三次。一直到解放后,1957年5月至1963年3月,在国家体委的关注下。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10次出版过《太极拳体用全书》。解放前出版的该书恐怕社会上己不多见了。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此书,前面有(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术十要)。后面有(太极拳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和(打手歌)。此次修订再版后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与未修订前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所不同。杨振基老师在书中增订了(张真人传)、(郑序)、(自序)和(例言)部分。张真人就是张三丰。(张真人传)一文是杨振基老师家传留下来的。作者很可能是祖师杨露禅寻找太极拳根源之所得。也可能就是杨露禅本人所作。文章介绍了张三峰因何感受启悟后,而创造了太极拳。(郑序)一文是代笔者郑曼青自己所作。其内容是他在先师杨澄甫的教导下,对杨式太极拳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言)是先师杨澄甫为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而写的前言。(例言)部分共有十个自然小段,以说明十个问题。(例言)简短而意义极深。它说明《太极拳体用全书》是练法和用法兼备的一部书,强调了体与用的重要意义和理论根据。说明太极拳有着很深的哲理,是由理、气、象演成的。其中四小段阐明了练习方法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而这几点对于所有学习研究杨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们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六小段强调说;“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迄今,己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己先我行之。乌待我辈乎?”杨老师告诉我;“杨式太极拳传到我这是第四代了,从没有改变过。特别是老爷子把拳定在杨式大架的独特风格之后,丝毫没有变动增损。为什么不能变动增损?因为它符合诸多的太极、生理哲理等理论。对于体与用己是比较科学完备的了。所以没有必要改变增损。”

   最使我感动也是最使我受教育的是书中(自序)部分。先师杨澄甫这样说道:“余幼时,见先大父禄禅公率诸父诸众遊者。日从事於太极拳或单练或对习。昕夕不辍,心寂疑之,以为是一人敌。项籍所不屑学者,余它日当学万人敌。稍长先伯父班候公命余从之学。於是向之所疑者,不復能隐,则直陈之。先大父健候公怒斥之曰‘恶’是何言?汝大父以世吾家,若乃欲坠裘欤?先大父亟止曰:‘此不能折服孺子也’,以手抚余曰;‘居,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

   祖师杨露禅逝世时,先师杨澄甫已近十岁。(自序)所述的就是他自己十岁前怎样接受其祖父、父亲和伯父的教诲练拳的。以及为什么习拳传拳。文章的内容告诉我们,祖师杨露禅及其子孙有着极强的民族爱国之心。他们不仅识到“国之弊在贫”,还认为“国之病在弱”。“竞筹救贫之策,自当以救弱为急务”。因此他们“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不仅如此,文中还写到祖师杨露禅要求其子孙务以“愚公之移山”的精神,世代相传“以世吾家”。正因为先师杨澄甫受到了祖父、父亲、伯父严格的教诲,才抱定了更高更强的爱国之心,把杨家拳最终定型为大架。而且还把杨式太极拳推向社会。他从广府北上进京,南下广东、广西。在把年幼的长子次子留在广州,让他们练拳传拳,自己再去武汉、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传拳。他不遗余力的四处奔波传授杨家之拳术,是以此做为对先辈最大的尽孝,对人民最好的尽忠,对国家最有力的救弱。让我们现代人们更加欣慰的是,以杨振基为代表的杨家第四代传人,他们个个都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努力勤奋地把家传的杨式太极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民乃至于人类的健康和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的修订再版是即于全面、完整、系统的原则,本着有利于广大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学练和研究,有利于推广促进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和提高之目的。她将对于今后杨式太极拳这一博大精深之艺术,能够世代相传起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笔者坚信,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杨澄甫式太极拳必将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所喜爱,也必将会带来更多的人民群众健康与长寿。

                                                                                            一九九七年农历六月二十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5 21:48:54 | 只看该作者
练家子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9:05:22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里很有几个练家子呀,武术之乡人才辈出。
一到武穴街头就看到“武穴体育局热烈祝贺全国武术枪术冠军李忠义载誉归来!”的条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6 21:22:1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0:53:51 | 只看该作者
“武穴体育局热烈祝贺全国武术枪术冠军李忠义载誉归来!”的条幅.

噢,搞错了是“世界冠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11 03:51 , Processed in 0.0472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