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9814|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名人] 武穴名人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7 23: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武穴名人简介 <br/><br/>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武穴地杰人灵,群贤辈出。论文,有“禅宗四祖”司马道信,“楚栋之杰”张仁熙、“清朝硕儒”金德嘉;论武,有“抗金名将”余玠、“御外先锋”刘天衡、“抗粮英雄”宋关佑;论官,有“楚党魁首”吴亮嗣、“辛亥元老”居正、“外交奇才”郭泰祺;论民,有“民间智星”肖光际、“反洋勇士”郭六寿、“大义妈妈”董三妈;论学者,有“清代名医”杨际泰、“化学博士”吴伯藩、“水杉之父”干铎;论实业家,有“实业巨头”郭鼎存、“办电先驱”陈云山、“商家总管”陈正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武穴更是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有张其雄、万里、王友均、张凤林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有以陈康、蓝侨、杜国平、张春森、陈金钰、郭锡章等一批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将军;还有被民间誉为“竹艺之圣"的竹器艺人章水泉,优秀外交家陈家康、闻名中外的新闻记者郭超人、建国后国家广播电影事业开创人之一陈播、著名表演艺术家方掬芬等等,他们更是武穴人的骄傲,更值得武穴人民自豪。 <br/>(一)古代名人 <br/>司马道信 <br/><br/><br/>吴亮嗣 <br/><br/><br/>余玠 <br/>胡士容 <br/>刘醇骥 <br/>张仁熙 <br/>金德嘉 <br/>张朝宗 <br/>杨际泰 <br/>宋关佑 <br/>肖光际 <br/>查子香 <br/>(二)红色将领 <br/>陈康 <br/>蓝侨 <br/>杜国平 <br/>张春森 <br/>陈金钰 <br/>郭锡章 <br/>(三)革命志士 <br/>张其雄 <br/>万里 <br/>胡乔甫 <br/>宋振东 <br/>解朗辉 <br/>潘本登 <br/>汪少剑 <br/>刘汝翼 <br/>李燮儒 <br/>周祥麟 <br/>蓝文峰 <br/><br/>王友钧 <br/>查子香 <br/>张凤林 <br/>董三妈 <br/>陈家康 <br/>周越华 <br/>(四)民国贤达 <br/>居正 <br/>郭泰祺 <br/>方震 <br/>刘文岛 <br/>饶汉祥 <br/>吴道南 <br/>彭汉一 <br/>彭汉遗 <br/>潘宜之 <br/>(五)著名学者 <br/>杨际泰 <br/>吴伯藩 <br/>居励今 <br/>饶木公 <br/>干铎 <br/>王觉民 <br/>干峙山 <br/>刘赜 <br/>胡寿秋 <br/>居浩然 <br/>查树兰 <br/>(六)实业先驱 <br/>郭鼎存 <br/>俞希衡 <br/>陈云山 <br/>陈正斋 <br/>章水泉<ca></ca><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5-17 23:55:01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名人:吕克俭

<p>吕克俭,湖北武穴人,生于1963年12月27日,又名小林、泰白魂,自号太白湖人。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武穴市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黄冈市诗词学会理事,武穴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在《中华诗词》、《杨子江》诗刊、《东坡赤壁诗词》、《湖北教育》、《福建教育》、《教育艺术》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诗词作品、诗歌评论、学术论文三百多篇。<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5-17 23:58:15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古代名人禅宗四祖司马道信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司马道信(580—651年)隋末唐初僧人,禅宗第四祖,俗姓司马。其父司马申来梅川任县令,生道信。道信7岁,从一僧师学经。14岁,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静修禅业;公元606年,得承衣钵。公元625年,道信在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法,改山名为双峰山,有僧徒500多人。梁代,禅宗初祖达摩始奉《楞伽经》,传法彗可、僧灿,至隋唐,道信结合自己的智度及佛果,稍变其体。他还主张禅农并重,让他的僧徒都定居寺庙,过集体生活,实行自产自给。除坚持做功课外,还将从事运水、搬柴、种菜等劳动,作为修行的内容。从此改变了以往佛徒“一衣一钵,随缘而生”的云游生活方式。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两次派使者迎他入宫,他以疾辞。太宗再派人催,并以“若禅师不来,斩头将来”相威胁。使者持诏见道信。道信引颈待刀,拒不从命。使音还奏,太宗感其传教志坚,下谕嘉慰,并赐紫衣。道信在双峰山一住30余年,于公元644年,传授衣钵给弘忍,是为禅宗五祖。此后,又得一高徒名叫慧融,道信许他白成一宗,称为牛头宗第一祖。道信在正觉寺坐化后,被唐代宗追谥为“大医禅师”。</font><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5-18 00:22:26 | 只看该作者

万历年间武穴籍的四位进士

<p><font size="4">明朝神宗皇帝朱翊钧坐位四十八年(1572~1620年),万历是神宗的年号。万历年间,武穴学子中进士的共有四位,依序为王士谟、舒其志、吴亮嗣和胡士容。实则还要加上一位:刘天衢,共是五位。不过,刘天衢是中了进士之后的第二年进入万历年间,进入万历年号,刘天衢己在朝为官了。于是,写万历四进士,却得介绍五人。<br/>&nbsp;刘天衢字一登,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以监察御史起家,历任陕西参议、云南副使、山西按察使(正三品)等职,赠太仆卿。他当官时,张居正为首相(也是湖北人!),执掌国柄。张相是前朝入阁重臣,向来威望极高。当国以后,严课吏职,信守赏罚,一声令下,虽万里之外,都能朝令夕行,所以,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在位时,能起衰振隳,纲纪修明,国内殷富。但张相在朝,也有三大毛病:一是威高震主,连神宗皇帝也怕他三分;二是好谀自尊,即是同僚阁臣,也得让他七分;三是黜陟多由一人爱憎,不免失于公正。有一次,御史傅应祯等几名后生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向皇上参了张居正一本,惹了大祸。张居正将他们一锅儿下到狱中,虽然并无加害之意,却有煞煞年轻人锐气之心。刘天衢与张居正是大同乡,对张执弟子礼。这次见将傅应祯等几名御史下到了牢中,知道张相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要求请见张相。刘天衢一进张府,连声喊好,大有为老师助威,要表态与老师党同伐异的味道。张居正也觉得刘天衢话很投机,连叫“安坐,安坐!”,刘天衢谢了又谢。坐下来后,刘天衢进而数落傅应祯辈不晓得天高地厚,竟敢冒犯老师虎威,反正话是说了又说,并不及具体内容,教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张居正听来,却是句句入耳,他一边笑容可掬表示欣赏,一边叫家人掇出茶来,要与刘生“看茶”长叙。张刘天衢说着说着,话锋一转,下面的话却是:“言官其职在言,言者无罪。老师教训在理,送进牢中,却未免失于偏颇!”张居正听着,听着,也知失于孟浪,便自我解嘲地笑着说:“谁说不是,老夫也正要将渠等放了呢!”<br/>&nbsp;王大谟字惟尹,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初任太湖县令,迁刑部郎中,历云南督学,广西参政(从三品)等职。以善断冤案称著。他入朝为官时,朝中内阁以张居正为首,还有吕调阳、张四惟、马自强、申时行四人。这四人都是张居政罗致的人物,所以话还是张居正一人说了算。他听说:万历六年七月,张居正回鄂奔父丧,不但不守制,还连首相“办公室”也搬回湖北老家来了,事无巨细,都得由京城用快马递送到湖北来请张相决定。阁老之一的吕调阳见是如此,内心惭愧,成天睡在家中,称病不出来见人。到了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太后归政神宗。神宗对张居正来个总清算,次年张居正全家遭祸。接位的首辅为申时行,在位没有一年,御史羊可立与李植、江柬之三人相结,并得到神宗的宠信,与相臣申时行、王锡爵相构,水火不容。这时的朝庭大臣,上既不能匡主,下也不能益民,皆尸位素餐;于是一般官员也只能上班喝茶、聊天、下棋、看邸报度日而己。到了万历十四年以后,言官蠭起,明朝的门户之祸大兴,皇帝倒是置身事外,不入帮派的官儿更无事可做了。与王大漠同时的有一位同邑的贫贱骄人名冠学海的,这时宦游到了京城。任刑部主事的王大漠无事可“主”,便从冠学海游。寇学海由京城归乡时,王大漠索兴辞官不做,回到家乡来与寇先生朝夕相伴,“分派”在广西黎平当过知府的汤之相负供养;他二人则住进名之为“二余斋”的小茅屋里,以吟咏应酬,力振楚风为无可旁贷的责任。<br/>&nbsp;舒其志字元绪,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会试头名进士。初为行人,两年后升四川参政兼督学、迁江西按察使(正三品)。舒其志及第时,万历朝政己进入多事之秋。要之是:万历皇帝日夜沉湎于酒色之中,对北边努尔哈赤即将兴兵问鼎中原熟视无睹;对众多皇子都在经营帝位活动无动于衷;对各地方官员横行霸道不闻不问。舒其志及第的第二年,万历想扩充宫殿,前卫千户仲春迎合皇帝,奏请用开矿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中官们则利用这个机会无田不掘,将大片农田毁得不成样子;而奸人则假名横索,稍不如意,辄劾其阻挠治罪,抡夺奸淫,无所不为。这样敛到的钱还是不够,又在各地增加税吏,强行纳税。于是全国各地都邑关津,中央派下的税官林立,水路陆路行不几十里,就会碰到征税的旗杆。税吏们贪得无厌,还命所带的衙役到各乡下肆行杀夺,各家的盐、米、鸡、猪,其被其劫掠一空。舒其志是清官,他上任于江西按察使时,一些贪赃之徒听说他要来,便主动请辞,以避其锋芒。淮王朱翊具有个儿子名朱常洪,以王族子弟不知何为王法,为所欲为。开始则跟矿官们学坏,继之则跟打家劫舍的强盗勾结,在九江、武穴一带剽掠为恶。舒其志闻知,将其捉拿归案后,迳送交淮王。朱翊具惧于民愤,不得不将这个宝贝儿子按律问斩。<br/>&nbsp;吴亮嗣字明仲,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时年三十二岁。他及第后,初为南充县令迁升兵部给事中,也还是七品官。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升到太常寺少卿转中宪大夫时,才只是正四品官。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卸任回籍,年底逝世于家乡。吴亮嗣官位品级不高,但一直在京城为官,政务活动量大,因此留传于民间的轶史佳话却最多。民间传说万历皇帝为风流天子,按照薛仁贵救过李世民的样子,也编了出吴亮嗣是万历朱翊钧应梦贤臣有故事,说他能在皇宫里自由进出,与皇帝朱翊钧称兄道弟,为辅佐万历做了不少“好事”等等。但岂不知这时的万历皇上早己沉湎于酒色,荒怠于政事,阁僚们上班,与闲居无异。吴亮嗣应试前的阁老于悂、赵志皋、张位、沈一贯四人,皆同年生,迂事也无龃龉;这四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只因为宫中上下否隔,却只能很无赖地以:雨听帘外残荷响,晴数窗内日影移为“工作”,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待到吴亮嗣及第时,内阁只有朱赓一人在职,其余的有人三召不至,有的家居十多年不上班。比如于慎行,召他来掌詹事不至,将之抬进京城三天就死了。三十六年(1608年)七十四岁的朱赓卒于官,内阁解体,又只剩下叶向高一人;六部里的刑部、兵部、吏部尚书,由赵焕一人“兼了”。当时各地郡守十缺其六,不是因为无人想做官,而是几千人都呆在京城等下任命文书;可是吏部没有“掌印”官,不能给牒,要上任的官则无法离京赴任呢。<br/>&nbsp;万历皇帝不管政事,内阁无法施政,中层的忧国忧民之士呢,惜乎都进入了门派,党争日炽,门户之祸大起。在野的有东林党,由撤职的吏部郎中顾中宪为首,讽议时政,裁量人物。在朝的当政者以宣崑党汤宾尹、顾天埈为首,各召朋徒,干预时政。在朝的言路则有齐、楚、淅三党,其中楚党的领袖人物就是吴亮嗣、和黄州人官应震、麻城人田金生。吴亮嗣与东林党交恶,起因于东林党顾中宪向内阁叶向高推荐凤阳巡抚李三才入阁,御史刘光复则揭发李三才盗用皇木经营私人园囿。案子推到吴亮嗣身上,命其去凤阳调查,吴调查后既不肯定事有,也不否定事无。后来东林党人入了政府,于是吴亮嗣成了东林党人伐异的目标。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赵南星入主吏部,便首先将吴亮嗣给裁了下来。<br/>&nbsp;胡士容字仁常,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长洲嘉定知县,继迁大名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吏部郎中大司徒、蓟州参州,江西副使、陕西副使右参政(从三品)等职。胡士容及第时。万历皇帝己二十年不上朝理政,吴道南为阁臣五年,未见过皇帝一次面。而明朝末年,另一股称之为魏忠贤的太监集团,其政治势力又迅速崛起。魏忠贤把持特务机关,高压专制,闹的社会鸡犬不宁。胡士容为官清正,与魏氏集团坚决斗争。左都御史崔益秀(正二品官)借端生事,委忠贤矫旨定胡士容死罪,只是惧于民变,不敢行刑。胡士容在牢中直等到思宗朱由检登位(1627年),清算了魏忠贤集团之后,才平反出狱。<br/>&nbsp;以上五位进士都有传记,本无需吾侪置喙。但是这五位武穴籍进士却正好接踵及第,且均匀分布于万历四十八年。今借四(五)人事略,可以珠串起整个万历年间一幅完整的图画,供人们遥想、回眸一番万历年间的历史景象,也是本文下笔的愚意。说起来,这位万历皇上,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明君,却具有代表性:他创造了古今中外君王缺勤率第一的吉尼斯纪录。在当政的权臣来说,也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基于“君臣否隔”,长期处于半瘫痪、无政府状态,也算得上举世无双的创纪录。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国家大批精英的“名节之士(互)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老百姓吃够了苦头,那不必说了;但从“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看起来,万历皇帝却实实在在是民族、国家和历史无法交待的大罪人呢!<br/>&nbsp;万历年间,国家君王虚立,干臣尸位,算得上是“自由”“民主”主义者难遇难逢的“理想”天地。天上月亮失明,群星自然璀璨。七秩龄童曾在一文中统计过:我国那时的文坛,就曾大放异彩:如脍炙人口的名著《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榜》、《聊斋志异》、《牡丹亭》、《浣纱记》、《二拍》、《三言》、《李姬传》、《清忠谱》、《秋柳》(即《涓涓凉露欲为霜》)等,都是万历朝文人留下的佳作。此例是为有“自由”空气说,作出的最好注脚了。可是稍为看看这些名著的内容,却大都告诫后世“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还从来没有人称赞这四百多年前的万历年间是太平盛世的。也无怪乎清人总结明世,于《神宗本纪》作赞时,首先提到的倒是:“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等四句,偏偏提起的,是虽然有过失却不失为伟人的张居正;盖因为“江陵秉政”(张居正江陵人!)才“国势几于富强”的缘故。</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5-18 00:25:55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古代名人吴亮嗣-楚党魁首

<p><font size="4">吴亮嗣字明仲,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时年三十二岁。他及第后,初为南充县令迁升兵部给事中,也还是七品官。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升到太常寺少卿转中宪大夫时,才只是正四品官。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卸任回籍,年底逝世于家乡。吴亮嗣官位品级不高,但一直在京城为官,政务活动量大,因此留传于民间的轶史佳话却最多。民间传说万历皇帝为风流天子,按照薛仁贵救过李世民的样子,也编了出吴亮嗣是万历朱翊钧应梦贤臣有故事,说他能在皇宫里自由进出,与皇帝朱翊钧称兄道弟,为辅佐万历做了不少“好事”等等。但岂不知这时的万历皇上早己沉湎于酒色,荒怠于政事,阁僚们上班,与闲居无异。吴亮嗣应试前的阁老于悂、赵志皋、张位、沈一贯四人,皆同年生,迂事也无龃龉;这四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只因为宫中上下否隔,却只能很无赖地以:雨听帘外残荷响,晴数窗内日影移为“工作”,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待到吴亮嗣及第时,内阁只有朱赓一人在职,其余的有人三召不至,有的家居十多年不上班。比如于慎行,召他来掌詹事不至,将之抬进京城三天就死了。三十六年(1608年)七十四岁的朱赓卒于官,内阁解体,又只剩下叶向高一人;六部里的刑部、兵部、吏部尚书,由赵焕一人“兼了”。当时各地郡守十缺其六,不是因为无人想做官,而是几千人都呆在京城等下任命文书;可是吏部没有“掌印”官,不能给牒,要上任的官则无法离京赴任呢。 <br/>&nbsp;万历皇帝不管政事,内阁无法施政,中层的忧国忧民之士呢,惜乎都进入了门派,党争日炽,门户之祸大起。在野的有东林党,由撤职的吏部郎中顾中宪为首,讽议时政,裁量人物。在朝的当政者以宣昆党汤宾尹、顾天埈为首,各召朋徒,干预时政。在朝的言路则有齐、楚、淅三党,其中楚党的领袖人物就是吴亮嗣、和黄州人官应震、麻城人田金生。吴亮嗣与东林党交恶,起因于东林党顾中宪向内阁叶向高推荐凤阳巡抚李三才入阁,御史刘光复则揭发李三才盗用皇木经营私人园囿。案子推到吴亮嗣身上,命其去凤阳调查,吴调查后既不肯定事有,也不否定事无。后来东林党人入了政府,于是吴亮嗣成了东林党人伐异的目标。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赵南星入主吏部,便首先将吴亮嗣给裁了下来。 <br/>&nbsp;胡士容字仁常,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长洲嘉定知县,继迁大名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吏部郎中大司徒、蓟州参州,江西副使、陕西副使右参政(从三品)等职。胡士容及第时。万历皇帝己二十年不上朝理政,吴道南为阁臣五年,未见过皇帝一次面。而明朝末年,另一股称之为魏忠贤的太监集团,其政治势力又迅速崛起。魏忠贤把持特务机关,高压专制,闹的社会鸡犬不宁。胡士容为官清正,与魏氏集团坚决斗争。左都御史崔益秀(正二品官)借端生事,委忠贤矫旨定胡士容死罪,只是惧于民变,不敢行刑。胡士容在牢中直等到思宗朱由检登位(1627年),清算了魏忠贤集团之后,才平反出狱。&nbsp; <br/>&nbsp;<br/>&nbsp;<br/></font></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5-18 08:05:02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古代名人抗金名将-余玠

<p><font size="4">南宋末抗蒙名臣。字义夫。蕲州(湖北蕲春南)人。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1237~1240)任知招信军,於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次年,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後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蒙古军攻入四川,蜀地残破,宋朝将吏各专号令,犹如一盘散沙。余玠到任後,大改弊政,遴选守臣,惩杀悍将、溃将,整顿军政;轻徭薄徵,设置屯田;修学养士,延纳贤才。同时加犟战备,用冉琎\、冉璞计,修筑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又陆续修筑大获(今四川苍溪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神臂(今四川合江西北)、天生(今四川万县西)等十馀城,皆因山为垒,或为诸州治所,或用屯兵积粮;驻重兵於大获城以控扼自陕入蜀孔道,驻重兵於青居、钓鱼、云顶以保障嘉陵江、长江,形成一个防御网。余玠又作《经理四蜀图》上报朝廷,自许十年之内手挈蜀地还宋。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後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然而云顶山统制姚世安勾结权相谢方叔等,造谣中伤余玠。宝佑元年(1253),宋廷命余晦代余玠,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 <br/>&nbsp;余玠(?-1252年)南宋末期名将,字义夫,号樵隐。生年不祥。出生于蕲州广济县太平乡。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以安。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进宫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同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以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nbsp; </font></p><p><font size="4">  次年12月,宋理宗因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修筑工事,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沪州等地,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蒙古军大将塔塔歹贴赤分兵四路入侵四川,余玠率军抗战。以新筑之山城为屏障,重创蒙古军。1252年10月,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大规模入侵,进抵嘉定,余调集蜀中精锐部队,组织大规模会战,将蒙古军击退。余玠因抗蒙治蜀有功,于1252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nbsp; </font></p><p><font size="4">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王还朝。余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服毒自尽。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nbsp; </font></p><p><font size="4">  余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南宋王朝为维系蜀中军民之心,于1258年追复余官职。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nbsp; </font></p><p><font size="4">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现在英雄的故乡人,正准备兴建余玠钓鱼城景点。 </font></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5-18 14:12:45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名人胡士容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胡士容(?--1692)字仁常,龙坪人,1610年进士。初任长洲知县,惩治恶霸,修筑娄江石塘,颇有政绩。调任嘉定知县,见当地民众苦于粮食转运,报请台使,改用银两折色,节省大量运输费用。此后,历任大名府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郎中大司徒,出任蓟州参政。其时朝廷宦官专权。魏忠贤党羽、左都御史崔呈秀向胡荐其妻弟肖惟中和宋珏为守备,荐亲信郑冲宇等为中军,胡不从。崔所荐之人贪赃枉法,躲避于崔宅。胡设计逮捕,置之以法。乃为魏党所恨,迁为江西副使。赴任时,途经通州,其随从在馆驿中与魏忠贤的使者随从因争马而发生殴斗。魏使诬陷胡士容"侵盗仓储"。崔借端生事,立为要案。魏忠贤矫旨逮捕胡士容,令爪牙北镇抚司许显纯对他严刑拷打,定罪论死,并追“赃银”七千两。蓟州民众为胡士容“退赃”,因魏忠贤惧郡县变起,推迟对胡士容的行刑期。思宗即位后,崔呈秀、许显纯等相继被诛。胡士容冤案得昭雪。胡出狱后,于1692年起任陕西副使,守备临洮巩昌,驻兰州,晋升为右参政,驻甘州(甘肃张掖县)。任内曾因受事逾期降三级,后因戍边有功,复级。不久去世。1640年追赠太仆卿。 </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8:37:3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中国保监会主席<u>吴定富</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中纪委副书记<u>干以胜</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知音》杂志社社长<u>胡勋璧</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北京轻云集团总经理<u>刘跃珍</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u>张为</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二炮装备部部长<u>干敏</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原新华社基建局局长<u>吴中元</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北京奥德赛化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u>吴细兵</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u>吴国盛</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u>潘云唐</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原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u>郭超人</u></font></strong></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u>居正</u>(别号梅川居士),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立法院院长(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委员长)等职</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原北京军区副参谋长、老将军<u>陈金钰</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u>方掬芬</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原国家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事业家,评论家<u>陈播</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2005年以处女作《故人西辞》一举夺得老舍文学奖(新人佳作奖)<u>毛银鹏</u></font></strong></font></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台湾东森电视台实力派美女主播<u>王佳婉</u></font></strong></font><a class="l" href="http://www.tour2hubei.com/gtt/citymemo/read.asp?id=4619" target="_blank"></a></p><p><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00">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u>董卫民</u></font></strong></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8 22:19:2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5-18 19:24:38 | 只看该作者
<p>我来说一个我认识的王长勋老先生。</p><p>王长勋,字光耀,解放前是广济县国民党军的一把手(具体官职不清楚),抗战胜利时,是广济县接受日军投降签字的受降官。离世前是武汉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p><p>我是在王老住院时期认识的,应该是<span lang="EN-US">1997</span>年,王老住武汉市二医院高干病房,我原来的公司就在住院部大门对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王老。那时的王老<span lang="EN-US">87</span>岁了,虽然住院,但精神尚可,思路清晰,一口的广济口音,从他的点滴讲述中,感觉这位老人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p><p>老人口中时常挂着一句<span lang="EN-US">“</span>共产党好<span lang="EN-US">”</span>。</p><p>在中原突围时,他作为国军的守军,他暗地里救了不少人,放跑不少张体学的人马;对叛变者心存宽恕,说人家也不容易。解放后,广济县的公安局长鲁大,杀了很多当时王老的手下的人,王老极力反对,甚至发脾气,“要杀就杀我,他们没什么罪”,鲁大心里是尊敬王老的,也因此救了不少人。</p><p>国民党川军的“傻儿师长”樊鹏举,王老打过交道。王老说,电视里演的是个胖子,其实不是,“傻儿师长”樊鹏举本人其实是瘦高瘦高的,袍哥人家(土匪)出身,很讲义气,傻儿曾带兵来过湖北,他对军队从上到下都抽大烟,军心焕散。</p><p>王老写过回忆录,厚厚的几本笔记本,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他有心出版,他美国的同学也想帮他出版,但他不想给人家添麻烦。</p><p>王老一生有多个老婆,十几个子女。老人住桥口常码头,住院期间给他送饭和汤的是一个开着麻木的中年女人,他说是他的一个儿媳妇。我说,向您这样的,随便给他找个工作很简单,何必开麻木呢?王老摇摇头,说不给共产党添麻烦。还是共产党好,我住院全额报销,每天都是万把块的,全是进口药,我说不住,医院不让我走。</p><p>。。。。。。</p><p>后来公司搬走了,再后来,听原来的邻居说王老已于<span lang="EN-US">1998</span>年离世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5-18 21:29:14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古代名人刘醇骥

<p><font size="4">刘醇骥 </font></p><p><font size="4">〔清〕(公元一六0七年至一六七五年)字千里,号廓庵,湖北广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年六十九岁。生时,有文在手。及长,治诗古文辞。康熙间,以岁贡入都,与魏裔介、曹本荣、魏象枢讲业极欢或劝之仕,不应而归。李呈祥分巡兴国,率博士弟子数十人迎至赤庵,师事之。醇骥为文宏丽,诗宗盛唐,五七言近体尤工。著有《芝在堂集》十五卷,及《五经诸解》、《大易》、《论语》、《孟解》、《学庸》、《古本解》等,共百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nbsp; <br/>&nbsp;<br/>&nbsp;<br/></font></p><p><font size="4"></font></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4 18:52 , Processed in 0.0580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