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57|回复: 5

[原创] 江山纪--南京--鸭血粉.乌衣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15: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一夜好梦,沉睡无话。早起,乘嘱我带小孟去夫子庙附近品尝南京著名小吃--鸭血粉丝,然后打的自去总统府参观。乘于南京来过数次,今日去六合区平山部队接儿子小恒,适逢中秋佳节,一家团圆,皆大欢喜。我和乘自分两路,约好中午在总统府门口见面。


            清晨,南京的空气温润潮湿,初秋的天蓝得疏朗,阳光微薄,狠狠呼吸一口,几分润甜沁入口中。牵起小孟的小手,缓缓踱到步行街。夫子庙小吃胜地,随处可遇鸭血粉丝的招牌,我走进沿街一个干净的小铺,点了一份。早就知道南京人喜食鸭,从盐水鸭、板鸭吃到金陵烤鸭,每道围绕着鸭子做出来的食物都是风情独具,颇为闻名。一会,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端上来了,那青花瓷碗中鸭血的紫红、香菜的青绿,和睦相处,和颜悦色地,自然贴切地,没有红配绿的俗气,没有荤配素的糟糕,天生一份桃红柳绿的素雅。用筷子挑起粉丝,沾一些香菜末,好似风吹杨柳万千条,又如“清明时节雨纷纷”,粉丝柔滑入口,鸭血滋味爽朗,鸭肠脆嚼有力,高汤味道鲜美,吃入肚中,就是那江南绵软温柔的味道。小孟用调羹尝了一口汤,小嘴津津有味,干脆贪心的一个人揽过去吃,边吃边跟我感叹:这么好吃的早点,武汉怎么没有?真希望南京是我的故乡,我天天住这里!我被她逗乐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价钱自然不菲,八元一碗。


      填饱肚子,前行数百米,我们站到了乌衣巷街口。巷口处,“乌衣巷”的题字古朴秀丽,旁边有一树立的诗碑,碑上正是那首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巷子是窄窄细细,古色古香的,青砖铺的路面,两边是矮矮的仿古建筑民房,配以黛瓦屋顶,门窗檐楣,檐下瘦竹摇曳,这曲折蜿蜒的细窄巷弄,当是"明朝小巷卖杏花"里的小巷吧!只是此刻卖杏花的姑娘香踪杳杳,只有我这个外地大嫂在这里发呆。清晨时光,小巷行人稀少,不闻声息,更显安静腼腆,悠然怀旧。


       我约略知道一点秦淮河边这条小巷的历史。乌衣巷是三国东吴禁卫军宿营所在地,因士兵衣甲均着黑色,乌衣二字由此而来。进入巷子,一转弯,一所朱门大府,高挂“王谢故居”大匾,耀眼醒目,这便是那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这条简单的小巷,曾经居住过历史上数位叱吒风云彪炳显赫的大人物。小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均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密相连,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又是同东晋王朝的历史,甚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史休戚相关。


       说起王导这位东晋位高权重的股肱大臣。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西晋王朝统治一夕土崩瓦解。王导审时度势,认为天下大乱,能振兴晋室雄图大业的唯有司马睿,遂鞠躬尽瘁,推心置腹为之谋划。他劝说司马睿把都城移到建康(南京) ,为东晋打下了立国之本。他依靠北方士族力量,团结江南大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他历任晋元、明、成三帝宰辅,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多年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作为晋室中兴的元勋,王导功高盖世,力压群臣。史书载,司马睿登极,挽手王导,同受百官跪拜朝贺,民间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王导其人权势薰天,风光无限。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导家族,英才辈出,侄子,王羲之,书圣名满天下,书法<<兰亭集序>>向来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亦是书法名家。有“小圣”之称,与其父合称二圣,王族中许多子侄后人,都是书法史上一等一的风流人物。



      再谈谢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曾隐居东山,以诸葛自喻,四十多岁才赴任丞相,成语“东山再起”,“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均出自于他。上任伊始,就成功阻止桓温的篡位之举,后指挥以少胜多的淝水战役,以8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100万大军,从而奠定南朝300年的安定局面。在这场被认为是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中,谢安力挽狂澜,一局定乾坤,挥洒自如。史书载,当淝水之战的捷报传来时,他正与人下棋,看完军书神情自若,继续落子。旁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淡淡一句:“小儿辈遂已破贼。”其镇定素静如此,尽显名士风流,李白也忍不住写诗赞叹“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后人,谢道韫,东晋才女,风情萧然,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传为名句。谢灵运,谢安之孙,中国文学史上显赫诗人,山水诗鼻祖,其诗清新明媚,如芙蓉出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倾倒多少文人墨客。谢眺,又号谢宣城,南朝齐的诗人,山水诗的发展者,诗文清新俊雅,极富韵律之美。“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令人叫绝,齐帝萧衍曾赞叹:“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李白对他也屡屡低头,极为倾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史上甚至有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说法。


       这沉默安静的小巷,穿越千年,俊杰辈出,星光熠熠,弥漫着深厚浓重的中国文化韵味,怎能不令我伏地拜首,心神往之呢?虽然我深知,王导,谢安,豪门大族,权倾朝野,国家总理级的人物,绝不会合屋居住一起,“王谢故居”当是南京政府花钱仿造修缮,收集文物聚集于此,一个吸引外地游客的旅游窗口。真实的王谢旧址,恐怕早已埋没在千年前的荒丘乱冢之中,无人详尽得知,微微叹息一声,府门洞开,门口无人检票,许是我来得太早,不管,先进去再说。


       森然暗凉的故居里,有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三处。“来燕”当取自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听筝”是晋孝武帝临幸谢宅听谢安弹筝之地,“鉴晋”则分明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意。匾额大字均为隶书,古意素朴,大有魏晋遗风。走入堂楼,里面展出了东晋的书法仿作,雕刻,用品展览,起居室,战争壁画,竹林七贤图,仿兰亭的曲水流觞渠等。我给小孟拍照,她兴趣不大,还有些迷惑,问我:妈妈,这些东西怎么这么破旧!我摸摸她的脑袋,说这是历史,是文化史,浸淫了多少年的春夏秋冬,当然腐朽陈旧了!等你有知识有文化了,你自然会明白。


       走出乌衣巷王谢堂,屋檐下微风轻袭,蕉叶轻柔摆动,静耳倾听,不闻燕子呢喃。此刻依然安静,游人阑珊,我神思疏离,说不出只言片语,只有慢慢走远,回首望去,乌衣巷静默的外表如一柱沉香,萧然的散发往昔多少繁华旧梦,今世今朝,那千古的丰功伟绩,这一地的文采风流,皆随天地雨打风吹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9: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从武汉回来,
你写的那些鬼东西我看不进去,菜糊糊勾起了我的胃口
脑子过两天给你献一首诗
曾曙光 发表于 2009-10-10 19:16


爱看不看的,随曾哥的便!你是大爷!
废话少说,有诗快献!莫让我等太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1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乌衣巷也是在夫子庙里面吧,好像还有一口井!
还是去中山陵吧,山里风景要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08: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吃好玩,想吃想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6 01:16 , Processed in 0.0413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