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南平经验”最早引起北京高层的关注,是当时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2002年6月3日发出,随信附上了习近平在南平调研之后形成的“调查报告”。三天之后,温家宝同志即在来信上作出批示,称“选派优秀干部到村里担当村支书,这种做法很好,加强了基层工作,有利于促进乡镇工作重心向村下移,也有利于带动和提高村干部素质。”并称“福建的经验是宝贵的,方向是正确的,望继续探索和总结。”
“南平经验”开始在全国“显山露水”。
2003年1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北京举办“小康论坛”,专题研讨“南平经验”。
与会专家赞赏“南平经验”是在全国为“三农”苦无良策之时,创造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新方法新路子”。并称“它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基层的许多问题,值得在全国进一步总结推广。”
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等在南平市的武夷山联合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期间,各省市的科委主任要去村里看现场。李川和时任南平市长徐谦对会议代表说:“十个县市由你们随意挑,挑中哪个县,我们就叫县长给你们带路,要去哪个村,再由你们任意选。我们没有专门指定现场。因为我们的下派干部,村村都有,各村都有各村的特色。”
下村归来,各路科委主任各有收获,纷纷叫好。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对南平推行“科特派”制度了取得“显著成效”也大为赞赏。并称 “科特派制度”不是传统模式上的科技工作,这不是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它是把科技植入农村的行为,从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行为。刘燕华说:“这个机制并不是派个官或派个人下去指导地方,而是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并把对生产的咨询行为转化为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具体行为,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发展,直接体现科技干部的人生价值。”
来自科技部的信息说,目前,科技特派员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像宁夏自治区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不仅鼓励科技人员走向村庄,还走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以及一些科技园区等。科技部从前年开始,“十五”期间均已落实了推广“科特派”制度的专项经费。
卢展工与刘燕华有同样感受。
去年6月中旬,卢展工用7天时间在南平访问百余人,专题调研“南平经验”。回到省城,他感触良多,亲笔写出所见所闻,文章刊于《福建日报》。
卢在文章中写道:“在南平七天,我到过了许多乡村和企业,直接接触了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企业助理、村两委干部和老百姓100多人。调查途中,我常‘突然袭击’,自己选点,深入田头村庄,向村民了解真实情况。一路上耳闻目睹,感觉到南平的做法深受农民欢迎。我对这次调研很高兴,高兴在南平的创新,高兴在人民的满意,高兴在真正以发展为中心。”
在去年底召开的福建省“两会”期间,卢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对“南平经验”予以肯定。在卢看来,“南平经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但在墙内更要“香”。
2003年12月,福建省委副书记王三运代表福建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介绍“南平经验”。
全国政协把“南平经验”列入专项“提案”。
新华社、求是、央视等20多家中央媒体相继报道“南平经验”。南平市委副秘书长潘剑才还透露说,某电影制片厂正在南平“踩点”,准备把“南平经验”搬上屏幕。
新华社福建分社的一位资深记者对本刊记者说:“南平经验”绝不是靠媒体的吹棒炒作,它的确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值得研究的东西。举个简单例子,我要写‘三个代表在基层’的稿子,典型人物在南平随地可找,事迹都很鲜活,而在别的地方,就没有那么丰富的素材。
“南平经验”培育农村“精英”
按“时势造英雄”的说法,“南平经验”造就的是农村“精英”。
方金妹是南平市首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之一。下派两年,她“名利”双收。第一与农户 合作种桔柚挣了20多万元,次年当上省人大代表。她心直口快。说话就像放鞭炮,很流畅不打结,有点“脱口秀”的模样。
采访方金妹是在她频繁的电话交流中进行的。她有小灵通和全球通,一小时内就接了13个电话。有南平的,江西的,福州的等等,江西的问柑桔嫁接,南平的问种苗怎么分辨“公”“母”。方金妹一一解答。
方金妹是建阳市外资办科技示范场的场长。今年40岁,毕业于南平农校果茶专业。示范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红壤改造,种了不少果木。场内的100多种果树,100种牧草,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两年前,市里选派她去童游镇赤岸村当“科特派”。
这个村有100余亩的桔柚连续两年只开花不挂果,村里亏了80多万元。方金妹觉得“机会”来了,她要“出场”。村里对这亏损果场进行投标,方金妹投中了,她就出钱出技术,另两户农民以工投股,一起“合股经营”。方金妹“窝”在果园找“病因”,还向中国柑桔研究所所长叶荫民求教。她终于“妙手回收”。又见果园开花结果。卖桔挣了30万,农户各5万,她得20万。
方金妹获利的确让人眼红。可建阳市委马建东副书记对记者说:“我不怕别人眼红,就怕别人不眼红。建阳若有50个方金妹,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更多。因为‘科特派’和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方金妹是很感谢马建东的。当初下派时,她并不知道是马副书记为她写信给南平市委书记李川,极力推荐而成。
当然,现在的方金妹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在她拥有技术拥有热情的基础上,她现在还拥有了别的“科特派”不可能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她是省人大代表,她有了更高层次的发言渠道。她的桔柚,连市委书记、市长也“帮”她搞促销,说要为她争取出口,要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果品。她的人气很旺,她的“天地”显然比别人宽阔,但她没有得意忘形。
她正在组建物流配送网络,她欣赏“安利”的送货上门服务。她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她说除了桔柚,眼下正在培植“早熟梨”,并在成立建阳最大的柑桔协会。
“科特派”真的改变了方金妹。她说以前农技干部受到轻视,待遇低地位低。现在政府是真正重视农技干部这块资源了。她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她已向市里提出辞职,她要真正“飞”出去。但市里尚未研究,在现有的干部制度的框架内,优秀的干部当然要在体制内培养和使用。正因如此,目前没有任何迹象市里会批准的她的“要求”。
黄秀华的经历与方金妹有些类似。
黄是在两年前从南平市野生动物保护站下派到建瓯东游镇当流通助理的。
流通助理就是帮助农民搞商品流通。黄秀华的衣着打扮很有点商人的味道。黑色西服,灯蕊绒裤,皮鞋铮亮,斜纹领带显得也显眼自信。他个头不高,但很结实。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精美的包装盒,他说这是用来装活鸡用的,也就是由他培育的已经有些名气的“辰山牧鸡”。
这种鸡生活在海拔1822米的辰山山腰。鸡喝的是泉水,吃的是虫子、蚂蚁及部分米糠,整天在山上奔跑,很像“全民健身”。现在,全镇共有39个养鸡场5万多只鸡(5万只是一个常量)。这些鸡场全部是黄秀华与12个村的部分农户“合股”经营,每个农户每年增收4000多元。
黄秀华养鸡出名了,一日,他妻子的一位同学慕名上山观鸡。此女是中学教师,颇有文采。见山坡众鸡欢舞,有感而发,即兴为黄秀华赋诗一首:寻寻觅觅/找到了你/带给我的是喜悦和欣慰/你在山野林间/沐浴着天地的精华/捕捉着自然的美食/你的纯正、自然、完美/让我深深觉得/我的健康,我的美丽少不了你/——辰山土鸡。
黄秀华把女教师的诗作印在了包装盒的正面。他说“有很深的广告创意”,在盒子的背面,他自己言简意赅再题广告语:辰山土鸡——真正绿色环保鸡,女人的“月子”鸡,男人的强身鸡。
黄秀华除了带动村民养鸡,他还在镇里建了个“农副产品信息频道”,每天两次为镇里4700多户(有线电视用户)村民免费播送全国农副产品供求信息。
再过两个月,黄秀华就要离开这个乡村回到他的“机关单位”了。他说他真的舍不得这里了。“若有一天想辞职下海,这里就是我的天地了。”黄秀华说:“即使回到机关当公务员,我的工作作风肯定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感觉我为将来打好了底子。”
当黄秀华、方金妹等这些下派干部正要“交卷”的时候,龚文斌的试卷才刚刚铺开。他的“训政”才刚刚开始。
他是去年7月7日从建瓯市文体局文化稽查队下派到距市区50多公里的徐墩镇富头村任村支书的。下派前他是稽查队队长,国家(田径)一级裁判。
这个村子给龚文斌的压力不小。村里旧欠120多万元,村干部连补贴也拿不了。但村民对龚文斌有很大的期盼。此前的村干部平庸无为,村民从电视报纸上知道有下派支书的事,就联名写信向市里要来了新支书。
龚文斌已经是一副农民模样。他的性格有些刚毅,他说他就是想“进步”,个人要进步,村子也要进步。他当稽查队长,他的队就是全市唯一的先进单位。
龚文斌不唱高调不夸海口不搞花架子,而是认准一件做好一件。他要让村民得到实惠。
富头村处于三个村的中间地带,是建瓯有名的蔬菜基地,尢以“富头香蒜”出名。同时盛产毛竹、杂果、柑桔,产量颇丰。这个村的另一特色是文化,这里的“百年越剧团”古今相传。
摸清家底,龚文斌就“出手”了。他筹资建起了“科技农坊”“农民俱乐部”,搞得有模有样,还请专家教授给村民讲授种菜种果的“窍门”,俱乐部让越剧演出有了舞台。一个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在他的动作之中。
记者随意接触几个小店摊主及七八家农户,得知村民对龚书记的“感觉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