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623|回复: 71

[原创] 小嘛小儿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9 20: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小嘛小儿郎
一、懵懂
七五年盛夏,马鞍山脚下。小村子新建了一座九间的大仓库,一天午后,几个人在仓库外墙上用石灰水涮白,再在每面墙上用红颜料各写了一个大字,一群五六岁的小孩在围观看热闹。大字刚一写完,其中一个瘦小的男孩就指着墙上的大字一字一声地念了出来“农、业、学、大、寨”,一旁的大人们顿时对这个小男孩投以赞许的目光,其中一位戴眼镜的青年(下乡知识青年)就问小男孩:“你认得这几个字?”
小男孩腼腆地回答:“前面四个字认识,最后一个字是猜的”
“你上学了吗”
“没有,我父说我还小,要明年才能去上学”
“跟你父亲说,今年九月份开学,你就可以去上学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当时五岁的我,就这样,我就在九月份正式的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我们一年级的教室座落在村口左侧的一座六角形的小房子,房子每个角用青砖砌成墩柱,房顶盖的是那时很常见的青片瓦,在屋里看房顶非常奇特,虽然我现在到过很多地方,但从没有看到类似的房顶,它由一根粗大的长树干搭在两个对角上,用一根树木直立在大树干中间,这就是房子的顶尖儿了,再从每个角往顶尖上搭一颗树干,又在最大树干中间伸出六根木头撑住从六角搭过来的树干,整个房顶的架子就像雨伞的伞骨。听村里老人讲这是旧时碾米的碾房,那时的米已经是用机器轧出来的,所以碾房就废弃了。这样,碾房就作为我们大队以我垸为中心相近的四个小垸的一年级孩子的教室了。
有一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一天学校上音乐课,教的歌曲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刚好那天我病了没去上学,所以不知道歌词,以后时间长了歌的旋律熟了,始终还是背不来完整的歌词,每次班上唱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滥竽充数地跟着哼。
一直到了97年,单位组织“七.一”大合唱,其中就有这首歌,这才背熟了完整的歌词。
记忆中的第一个语文老师叫刘中寿,因为是民办教师所以他早就改行了,做了建筑工,现在我还能经常看到他。
第一个算术老师叫赵玉萍,音乐课也是她教的,是一名下乡知识青年。
赵老师,很抱歉,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连您的模样都忘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涩味
上小学三年级我们就到大队小学来上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些事,至今想起来令人苦涩难忘。
我们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开设了书法课(那时叫毛笔课)。那时的大字本每面有六个米字格。有一次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他的大字本上写了四个字,左边写了一个“打”字,右边从上至下写了“华主席”三字,放在课桌上恰好被检查午睡的老师发现了,这一下子就非同小可了,学校知道后定性为“攻击国家领导”,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事。一连三天,每天的早操就成了批判会。那个学生低头站在前面,还把他的父亲叫来一块批斗,先是大队领导讲话,然后三年级以上每个班的学生代表和老师上台发言批判。我是学习委员,也作为我们班的代表上台批斗。发言稿是老师写好的,内容我现在也不记得了。
过了五天,就听说那个被批判的同学溺水身亡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跳水自杀还是真的落水身亡的。
可怜的同学!我只知道他姓“蔡”,只有十岁。
每当想起这件事,作为曾经的批判者,我便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心里总有一股无法言状的酸楚和苦涩,还有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0: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童真
四年级的时候,大队小学搬到了新的学校,新学校建在一片树林前的一个很小的山坡上,两排红砖红瓦的单层建筑,一排六间,两排房子中间的空地是操场。学校左右两边和后面都是树林,一色碗口粗的大杉树。学校门口便是一条三四米宽的渠道,渠道是用来灌溉农田用的,一年四季流着清澈的活水,我们那时更愿意叫小河,似乎叫小河觉得好听些。
开学不久,老师就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学校”,记得老师给了一点提示,说学校门前的小河像“一条弯弯的玉带飘流”,于是全班大部份同学的作文中便有了这一句。写完作文后,我还写了一首小诗(当时也没想它是诗,只觉得是几句顺口话,尽管当时我已经背熟了很多的唐诗了)。
小小红方城

坐拥树林中
门前飘玉带

城里书声颂
到新学校上学后,还有一件事是很可笑的。
由于我们新学校建在一个小山坡上,那儿的土是红泥土,我们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形容的:“晴了三天扎人,下了三天(雨)拉人”,这种红泥土干了很硬,下雨时粘性特别大,也特别滑,一到下雨天上学,我就经常摔跤,一摔就是一身泥巴,一摔跤回家就要被母亲责骂。后来母亲就教我一方法,下雨天走路把脚趾弯起来,向地面勾着(当时大多时候是光脚上学的),果然从那以后下雨天我就很少摔跤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现在我的脚趾除了大脚趾外,其余全部是弯着勾向地面的,脱下鞋袜很难看的。
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八月初刚出差回来,父亲送来一张请柬,打开一看,是家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庆典,父亲说凡是在村小学读过书且在外工作的都会收到一张请柬。所谓在外面工作是指跳出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不管怎么样,母校还记得我这个曾经的学生。亲爱的母校,小学毕业二十多年了,一直未曾拜访多您,这次说什么也一定回去看看您。
为了避免张扬,我决定骑单车回去。一大早吃罢早饭,我换了一身洁净的衣服就骑车出门了。
八月的天气还是很热的,几公里的路骑下来已是汗流浃背了。
到了学校门口的小桥上,我停下了车子。小桥是重新修建的,比原来的宽了许多,还多了两边的雕花青石栏杆。桥下的小河依然淌着清冽的河水,可能是久未清理的缘故,小河两边丛生了许多杂草,原本三米宽的小河就显得窄了,河水也因杂草的阻挡变得委婉曲折。
小桥过去是一条百米长的砂子路,两边栽的是香樟树,新校的大门正对着路。按我们的记忆,新校应该是往前移了很多。
可能是太早了的原因,学校很少有人走动,我想我还是到后面去看看吧,看看能否找到以前的一些影子。
站在偌大的操场上,我已经找不到以前的痕迹了,脑海里依然出现了七十年代末那欢乐而清苦的小学时光。那时候学校几乎没有体育用品,有限的一两只排球还是身为下乡知识青年的老师从家里带来的。也没有排球网,上体育课的时候大家围成一个圈,互相颠球玩。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的。
经过一番热闹的庆典之后便是酒席了,我和几个同班同学坐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聊。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端着酒杯过来敬酒,见到他我们几个马上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
他就是教我五年级语文的陈老师。陈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的老师,治学非常严谨。记得有一次他在黑板上写了一篇作文范文,把“箭”写成了“剑”,事后竟站在讲台上对着我们全班同学弯腰道歉。
陈老师的语文教的非常好,我特别喜欢他上课,他讲课的时候条理顺序把握得非常清楚,且从来不看讲义。比如讲一首唐诗,他会把作者的一生情况、生活年代、写诗的心境等等和诗的本意相插期间,娓娓道来,并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让人身临其境,还把当今很多对作品的评价观点一一叙述。从他抑扬顿挫的普通话里我们简单知道了李白、杜甫,知道了唐宋八大家,知道了鲁迅……
老师很诚恳的向我们表示感谢,说是我们没有忘记母校。
老师啊,您言重了,!尽管我们已经失去或淡化了童真和纯净,但在您们和母校面前我们永远是赤诚的学生,该说感谢的是我们!
午后的骄阳似火,我离开了母校,如同二十多年前毕业离校时一样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20: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慨啊,我也是七十年代的,怎么就没记下那多清晰的片段呢?

楼主对于童年,对于从前,情怀如水如梦,一丝淡淡的伤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儿的土是红泥土,我们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形容的:“晴了三天扎人,下了三天(雨)拉人”,这种红泥土干了很硬,下雨时粘性特别大,也特别滑,一到下雨天上学,我就经常摔跤,一摔就是一身泥巴,一摔跤回家就要被母亲责骂。后来母亲就教我一方法,下雨天走路把脚趾弯起来,向地面勾着。

太生动了,如临其境,我想起了武穴大金花园大队的一个小村子,那里的路面和你描写的一模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2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五天,就听说那个被批判的同学溺水身亡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跳水自杀还是真的落水身亡的。

怎一个惨字了得,人鬼不分的年代,来不及长大,来不及享受新生活的幸福!一朵花儿就这样夭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08: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真的年代,美好的回忆。
问好,师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0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哥的童年果然比我的苦,我没有看过被批斗的场面,但是我看过学生们被集体教育的场面;我没在那种晴天扎脚雨天拉人的泥巴路上摔过跤,可我却因为不好好走路掉进过池塘!
年轻时代的经历总是会给自己留下或深或浅的喜乐或惊恐,至如今70年代的我们已经更成熟更优秀,美好的生活是属于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真的童年,美好的回忆。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6 02:17 , Processed in 0.0516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