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rong></strong><br/><strong>北宋时期甘霖寺——又名太子庙</strong><br/> 甘霖寺,又名太子庙,位于武穴办事处大桥村,武穴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br/> 该寺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由大愿禅师主持修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古石碑为记,至今尚存,但有残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尊像;“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地藏殿”,塑有地藏菩萨像;“观音殿”,上供观音菩萨;“念佛堂”,供有西方三圣,“太子殿”,供有盖天古佛、三宫太子(商朝时期)、樊哙王(西汉时期)、满架銮神(唐朝时期)诸等菩萨及斋堂等。 <br/> 甘霖寺一进五重,壮丽辉煌,先后有元朝德善禅师住持,有明朝心应禅师整修,清代从顺治到光绪,几经修整,颇具规模。善主任广济县佛教协会会长,曾于1937年(民国十六年)在该寺带永静、智衍、瑞珍为徒,并于1941年(民国三十年)到江西九江能仁寺当执事,1973年在该寺圆寂。瑞珍和尚成为善主侍的传承人,从1941年到1979年任该寺住持。1986年8月24日,广济县大藏寺方丈、横岗山住持、大德高僧宏参(1915--2000)来到甘霖寺,引领当地信徒,按历史原状,由其徒弟惟森精心设计,其徒孙传法具体负责,修整殿宇,功行无量,诵经宣忏,弘扬佛法。 <br/> 原寺前有傲春檀古树一棵,传说树身一半被雷击枯,另一半昂首挺立,常年枝叶茂盛,既通四时,可达药性,百姓采取枝叶治病,颇有疗效。据说,这棵古树还可观测未来,观叶色可分别来年水旱之灾,若树叶黄绿色,来年有旱灾,若青深绿色,来年有洪水之灾。关于这棵树的来历,传说商朝国舅黄飞虎之三子黄天化兵经过此地,芦苇从中有一树,拴马逗留,故此称为太子拴马桩。当地百姓称黄天化为“三宫太子”,为追念他身经百战,为民解忧,扶正压邪,逢三元五腊,香火旺盛。这棵树于1958年被毁。但是,最近在庙对面的大桥小学内发现,这棵古树的地下延根又萌发新芽,茁壮成长当地百姓称这又预示着一个新的盛世。<br/> </p><p><strong>太平东冲山明月峰——东晋鲍照读书处</strong><br/>位于太平向宕村东冲山明月峰,面积15平方米,传为东晋鲍照读书处。读书台是将花岗岩石凿平而成,座北朝南。台南端有阴刻30厘米见方的“读书台”3字和石砚;台东侧有石亭,现已倒塌,其柱有浮雕蟠龙图案;台后侧有高约5米、宽约7米的沉积岩石6块,状若书本陈列案旁;左后侧即明月峰顶,有1米高、7米见方的石坪,传为当年鲍照踱步远眺处。清代张仁熙、金德嘉等均有诗文以记。</p><p>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br/>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p><p><br/><strong>三国时鲁肃屯兵处——鲁肃府</strong><br/>鲁肃府位于田家镇东侧铁船山麓,紧靠长江,据传为三国时鲁肃屯兵处,附近有吴王庙、甘宁庙。 </p><p><br/><strong>梅川镇西街杨家巷——浴佛井</strong><br/>浴佛井位于梅川镇西街杨家巷内,又名清净井,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出生时,用此井水沐浴,故名。 </p><p>广济千年浴佛井<br/>从修缮一新的东门门楼进去,宽坦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窄,于是在窄小处,有四五间破落的青砖瓦屋,砖木结构,二层楼式建筑,依稀可辨当年的店铺字号。<br/> 历史曾经辉煌的小镇,当辉煌只是一种过度的尊容时,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它千年的足迹?<br/> 老街拐弯处,在青砖瓦砾间,一座刻有莲花图案的古井,幽幽泛着清泉。“浴佛涌泉试明月,空禅无泪托白云。”这就是浴佛井。<br/> 相传,隋末唐初年间(公元579年),河南人氏司马申来梅川任永宁县任第一任县令,次年得一子,孩儿出生三天,啼哭不止,有一跛腿和尚(传说是三祖僧璨)路过此地,点化束手无策的家人说,何不用门口的井水给孩儿洗澡。家人依从,舀水洗澡,孩儿果真不哭,这孩儿就是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于是,这井就叫浴佛井。<br/> 一代禅宗司马道信,已离我们远去,而今无缘见到,眼前,他的五根发祥地———浴佛井,依然缄默。<br/> 浴佛井。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名字!它用俗世的挚情,对佛祖生命有活力萌芽的救济;心随井转,随之卓然不群。<br/> 据广济县志记载:禅宗道信,7岁,从一僧师学经,14岁,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静修禅业,25岁,在黄梅破额山传法,有僧徒500多人,他主张禅农并重,让他的僧徒定居寺庙,过集体生活,实行自产自给。<br/> 佛也是平常人。以前膜拜金身佛像,原以为他们都是天上的圣人,但是,当我们看到浴佛井,油然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地怀念起佛陀,恋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四祖,但是却有这殊胜的因缘见到浴佛井,稍有悟性的人,无不畅意适怀。<br/> 泉水清彻甘甜,让我们顿生清凉与清净的心,使我们皆有成佛的希望!<br/> 佛教文化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早已与中国文化结缘与一体。<br/> 唐代正是佛教鼎盛时期,鄂东地区名山僧占多。就武穴(广济)地区,当时大小庙宇300座,“多少楼台烟雨中”,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素有“佛国”之称的(广济县)香火昌盛景象!<br/> 岁月流转,繁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正如佛所尊崇的寂静一样,在这片热土上,虽然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却仍然默默不为人知,但道信对禅宗所创立的制度,对佛法在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奠定了后世的组织规模,果然是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br/> 风雨飘摇,沧海桑田。千年之后,只有浴佛井?这种理念化了的风物,难道我们只有在它身上印鉴当年四祖的身影?饮水思源,源从何来?<br/> 那么,让我们进山!<br/> 梅川,群山环绕,是一个山清水秀之地,向东北20余里的横岗山上,有大小庙宇20多座。我们一行乘的士顺山道而驰。此地山峦掩映,溪水萦绕,村墅相望,竹木泉水相连。春天真是来了!嫩绿的草儿从植被里钻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像一幅长卷水墨画,依山势而造的村落,房前屋后,有簇簇朵朵的芙蓉花开,远远望去,不著水墨,尽得风流,确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同行的朋友介绍:此处地杰人灵,自古以来每户人家都有做沉木香的遗风,大自然赋予他们得天独厚条件,利用山涧水流落差,那种像风车似的木轮,带动木踶,把放在石臼的樟木头剁成木屑,掺进颜料,竹子制成沉木,劈丝做支杆,搓出来象插花一样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就是沉木香。难怪千年之前,对佛学造诣深厚的大诗人王维吟唱“木末芙蓉花,……”,原来是沉木香———如芙蓉花开!大凡进香的人都知道,一根沉木香值不了几分钱,纯良的乡民并不只是为了赚它几个钱吧?这种古老手工作坊式的香木制造是发不了财的。它纯粹是种山水化了的宗教!隔窗凝思,我们犹见佛祖的身影,在这山水之间,犹见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每当点起一炉沉木香,我们就能感知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部分,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东西———柔软的心,是我们在世俗中能够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br/> 浴佛井,千年不枯浴佛井,我终于知道你的源泉所在! </p><p><br/><strong>石佛寺樊哙城遗址</strong><br/>樊哙城遗址位于石佛寺胡罗玉村,面积75000平方米,西汉时期遗址。城为“凸”形,现存城墙遗址最高处4米,城内西北有一方形土台,边长约25米,当地农民称之为“梳妆台”,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樊哙城在武山湖滨,世传汉高祖命樊哙征九江王黥布,筑此屯兵”。明弘治黄州府志称此为樊车城,为九江王英布所筑。另据清乾隆辛未《广济县志》载,樊哙城东约5公里处连城山南有女儿城,传为樊哙女儿所筑。</p><p>注:《鸿门宴》里的樊哙即此樊哙!</p><p><br/><strong>田家镇仙人洞</strong><br/><img src="http://www.wuxuexinxi.com/bbs/UploadFile/2005-11/2005111914335787699.jpg" border="0" alt=""/><br/>仙人洞位于田家镇余冲与大塘垸之间,石灰岩溶洞,南向,洞内向下倾斜,传说洞长数千米,现存长约200米,西北走向,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载:“上下曲屈不知几里,而最后闻江上橹声,疑与隔江通。” </p><p><br/>千年古塔---郑公塔<br/><img src="http://www.wuxuexinxi.com/bbs/UploadFile/2005-11/2005111914162849340.jpg" border="0" alt=""/><br/>郑公塔,在武穴市东北35公里的太白湖滨。相传为唐初一郑姓官吏所建,故名。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重修。位于郑公塔镇东约300米,塔系砖木结构,高19.74米,7级8角密檐式,用10余种型号的砖块和9种不同式样的瓦筑成。底层周长18.58米,墙厚1.05米,高3米,对角内空3.8米,成锥体形,内有3级木楼至顶,每级安有神像供祀,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各级由不同式样的琉璃青瓦铺盖,顶部耸立着葫芦形3级金属塔顶,有8条金属键分别系至8角,每角有吊铃,塔身青灰色,约20度倾斜。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载,“因郑公者不知其名,宦居兹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郑公塔”。</p><p>位于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郑公塔村的郑公塔,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1年),1985年被湖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沧桑的郑公塔如今已岌岌可危。希望有关部门及时给予保护,不要让千年古塔遭到损坏。来自:光明日报</p><p>郑公塔在武穴市东北35公里的太白湖滨。相传为唐初一郑姓官吏所建,故名。明成化三年重修。塔为基、砖身、铜顶,通高30余米,七级八角,层层设檐,间置门窗,端庄凝重,古朴大方。恰山峦拥后,湖水绕前,湖光山色,益显景趣盎然。《广济县志》刊有“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阅历经唐晋,周围半桧松”等诗,赞赏不已。</p><p><br/><strong>省级国家森林公园——横岗山</strong><br/>横岗山:省级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蕲春、武穴交界处。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故名“横岗”。唐开国功臣尉迟恭有游山碑文尚存。寺庙景观有真武殿、圣母殿、祖爷殿、玉皇殿、云盖寺。其他景观有观音井、滴水泉、太阳庙、石牌坊、托日石、龙头石、鸡冠石、舍身崖、仙女召鹿崖、摸鱼池、龟驮八卦石、教佛岭、天柱峰及一、二、三天门等。横岗山寺庙始建于隋初,禅宗四祖道信幼年曾在此出家,卓锡七年。当年修炼时在石壁上留下的指印以及石凳、石椅、石屋至今仍在。唐宋时佛道合一,山上佛寺道观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 1990年新落成之灵隐寺大雄宝殿,又使香火渐盛,现在每年来山上进香观光者多达数十万余人。<br/> 鄂东多胜迹,武穴有佳景。出市区,北行八十里,便见横岗山。东临黄梅,北接蕲春,绵延数十里,三县市由此分界。横岗耸翠,气势磅礴,自古为武穴十景之一。 <br/> 观横岗,如读华章,非潜心品味难解其趣。 <br/> 春之踏青,乍暖还寒,横岗山早已游人如织。苔痕上阶绿,草色照眼明,驻足山脚仰视,那山,那森林,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背负青天朝下看,那水,那田畴,浮光若金,一碧万顷。 <br/> 农历三月三,相传为佛教禅宗四祖诞辰,游人鼎沸。翩翩少年,奔走相携,时装共山花一色,笑语与鸟鸣齐飞;鹤发老者,飞扬神采,虽气喘力乏,走走停停,但笑意写在脸上,总也挥却不去。 <br/> 夏日炎炎,酷暑如蒸,在海拔八百多米高处的横岗山顶,却是另一番景致。绿树婆娑的森林公园,浓荫覆地;风姿绰约的天柱峰际,薄雾如霭。山中信步,有清风拂面,林中小憩,无虫螨扰侵,栖身于此,岂是闹市烟尘缭绕、电扇呼呼所能比拟? <br/> 横岗之冬,梵音环绕。天下名山,强半为僧所占。佛道两教,在此比领而安。始建于唐代的道观玉皇、真武、圣母殿,飞檐画栋,勾心斗角;1990年重修开光的灵隐寺,古朴典雅,气势恢弘。 <br/> 佛教传入武穴,始自东晋,至随唐兴盛。横岗山麓的古城梅川,南北朝末期诞生的司马道信,七岁从僧学经,十四岁拜师修禅,得承衣钵,成为禅宗四祖;后传道于弘忍,发扬光大,是为五祖。当时武穴名永宁,寺庙林立,信徒如云,遂取佛语“广施佛法救济众生”之意,改永宁县名为“广济”,横岗山由此而成圣地。时至今日,仍有赣、皖、豫、鄂诸省及海外香客游人,慕名而来,朝山拜佛,施善祈年。又传武当山所供真武大帝,每年除夕莅临横岗,承受膜拜,更引来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br/> 横岗四季,我独爱秋天。秋临横岗,其乐在登。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望山路蜿蜒,心头早已跃跃欲试。既入途中,少不得磕磕碰碰,气喘嘘嘘,但上下四顾,前有成功有望,后有胜果在握,掬一汪山泉润嗓,枕一方山石舒腰,朝前疾走,步履依旧匆匆。 <br/> 及至山顶,不觉心旷神怡:四野金黄,硕果飘香,水库碧波荡漾,渔舟唱晚,锦鳞欢翔。听山歌应和,思政通人和,民殷国富;想起范公岳阳楼之咏叹,登山之乐,竟遗之脑后。 <br/> 读懂横岗山四时之景,佛道玄机,只不过汪洋之一滴,森林之一叶。 <br/> 横岗之美,在于茂林修竹,楼阁飞凌。然俯首偶拾,亦有所行,摸鱼浅池,靠腰方石,舍身之崖,祖师宝座,一处风景便有一段传说,或愉悦,或凄婉,无不令人神往,生出万千感慨。 <br/> 横岗历代出贤才。南宋民族英雄余王介,为抗蒙名将,受命于危难,御寇于疆场,屡立奇功,朝廷封其兵部尚书。清代鄂东名医杨际泰,著名《医学述要》数十万言,名噪杏林。晚年愤作告乡民书,历数鸦片祸患,并亲制药剂广散瘾民。时越百载,今日杨氏戒毒药已申报国家专利,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远胜洋剂。 <br/> 横岗山本身即是一座宝库,所蕴金红、白云、花岗、水晶诸石矿,或晶莹如玉,或坚硬如钢,实为精品。山有灵气,必生灵物:百园山药,《本草》称之可“强筋骨,益脾胃”;邢园土姜,形如爪,辣如椒,医家誉为“圣药”。太平茶叶,幽香扑鼻,名列楚天精品;梅川甘蔗,甜脆爽口,旅人求之若渴。 <br/> 梅川水库依横岗而筑,璀璨如明珠,海外专家曾来考察;引淙淙山泉,精酿而成的大别山啤酒,淳香清洌,解暑舒怀,酒客叹为“山酒齐名”。 <br/> 横岗山,你这精灵,果真是上苍遗给人间的宝书?我曾在你身侧的太平山徜徉,山中读书台相传为东晋名士鲍照隐居研读诗书所在,然而,身在斯台,我竟生出困惑:不知鲍公于此,是在读书,还是读谁? </p><p></p><p><strong>武穴市城西仙姑山——居正家族墓<br/></strong>仙姑山旅游区:位于武穴市城西5公里处,占地约3.3平方公里,相传为何、陈、许三女子入山修炼处。仙姑山 一峰独秀,群岭拱卫,林木葱茏,石洞山泉,与泉塘水库相应成辉。山上有寺庙、石洞、古迹遗址、花木林果、水上娱乐等七大旅游景区。其中古迹遗址区山顶有太平天国时修筑的石城和抗日战争时的战壕,山下有国民党元老、司法院长居正先生的家族墓,并刻有孙中山、蒋介石、林森悼念居父母祭文。石洞区有仙姑洞、老虎洞、猴儿洞、响水洞等;寺区建有仙姑庙宇建筑,每年接纳香客达20万人次。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7 23:17: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