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江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欣耀故事集 客居渥太华的日子等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7-3-4 13:50:14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盒饭

[原创]难忘的盒饭
江川先生的 <话说盒饭>, 勾起了我心里一段遥远的记忆. 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 我吃过无数的盒饭, 但几乎都是囫囵吞下没有任何印象, 唯有这次盒饭, 却让我终身难忘.
事情发生在1989年4月28日, 之所以时隔这么多年仍会清楚地记得日期, 一是因为印象确实深刻, 二是因为那是一段特殊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重大的新闻发生, 而我当时就在漩涡的中心-----北京读书. 学生们已经罢课几天了, 复课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 加上五一节又快到了, 于是我决定趁着这段日子去武汉, 顺便回家看看父母. 打定主意后, 我只跟同宿舍的几个哥们打过招呼, 奔火车站而去.
临时买不到坐票, 只好买了张站台票, 进入站台, 来到北京到武昌的38次特快跟前. 因为就一个人, 想以送客的理由混上车是没门的, 于是我就沿着硬座车厢一路瞧过去, 看看哪位守在车厢门口的乘务员面善一些, 打算跟她说说, 能否高抬贵手一下让我上车. 我面子薄, 只要是看到一脸冰霜的人,就不想去碰钉子了. 还算运气不错, 走到第18车厢, 是一位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年轻姑娘, 圆圆的脸,看起来很友善,说着带武汉口音的普通话. 于是我走上前, 跟她说"我是个学生, 现在没法上课了, 想回家去, 没买到车票, 能让我上去吗? 我发誓我一定会补票的". 估计她也是刚开始做乘务员不久, 脸上有一些为难, 但看我也像是学生, 就前后车厢瞄了一眼, 看见没有其他同事注意, 就对我说上去吧. 我说了声谢谢, 一下窜进了车厢.
虽说不是旅行旺季,但车厢里也已经坐满了,中间的过道上也坐着一些人. 我不喜欢跟他们挤在一起,就走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站着, 那里虽然在行车的时候晃动的有些厉害,但人不多, 周旋的空间稍微大一些. 车开动后没过多久, 那位乘务员就把检票员带到了我跟前, 我出示学生证, 补了半票. 正巧,她的休息间也就靠着我所在的车厢连接处, 所以在她不忙的时候, 我们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说到我溜出学校回家, 她略带责备的口气说 "你们学生不好好学习, 天天闹什么呀". 我对她说"我们并不是瞎闹啊,是有原因的呢." 于是我把前段时间发生的事, 比如悼念前总书记,学生爱国建议,大会堂前跪交请愿书,罢课游行等等我亲眼所见而新闻中决不可能报道的事件跟她讲了一番. 毕竟也是年轻人,难免被这些激动人心的事情打动, 最终她终于露出了同情的表情,转头从休息间里拿出一把折叠小椅子递给我,然后叹叹气摇摇头又去忙她的事情去了. 有了这把折叠椅子,列车的晃动就好受多了,心里不禁暗暗感激这位年轻善良的乘务员.
晚餐时间到了,有乘务员来回推着装有盒饭的餐车吆喝着从我旁边经过. 我身上带的钱在补了车票之后就所剩无几,而且那个时候盒饭的价钱对于穷学生来说还是贵了一些, 所以我对它们是视而不见. 幸好上车之前带了几个面包,于是就着一杯热水,吞下俩凑合一下,想着明早到武汉哥哥家再好好吃上一顿. 吃完之后, 就觉着有些乏, 便带着几天来激动无眠的疲倦,伴随车轮有节奏的"哐啷哐啷"声,沉沉地睡去了.
朦朦胧胧之中,有人把我推醒. 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向上望去, 一张年轻而友善的笑脸, 是那位乘务员. "什么事?"我问."吃饭吧." 她朝我对我努努嘴,轻声说道. 我低头一看, 她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盒饭, 已经递到我的跟前. 突然而来的关心让我一下子无所是从, 我本能地拒绝:"我已经吃过了,谢谢." 她低声说:"知道你吃什么了,那哪儿够呢. 叫你吃就吃吧, 别那么多话." 我的脑子已经慢慢清醒,但却被在全身弥漫开来的感动窒息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低下头来, 一边机械地对她说"谢谢", 一边别过头,不让她看到我慢慢濡湿的眼睛.她也匆匆走开, 进了她的休息间.
端着盒饭,我慢慢平静下来.这才看到周围的人都已经或坐或躺地睡着了,时间已经不早了.想必这位姑娘也是个低调之人,不愿在众人面前作好人好事而让我尴尬,所以才在晚间给我这个盒饭的吧. 盒饭的内容很普通, 番茄炒鸡蛋,还有几块排骨, 米饭很一般,似乎有些发黄, 但吃起来却觉得格外的香. 坐着的折叠椅, 吃着的盒饭, 让我体会到来自于陌生人的关怀也是这么的真挚. 我一定得好好谢谢她! 可是木讷的我, 怎么去谢她呢? 我绞尽脑汁, 终于想起我的包里有一些校园风光明信片, 就送张明信片给她吧. 于是我抽出一张靓丽的明信片,在空白处写上当时流行的一句话:
"好心的姐姐, 谢谢你的关心!
理解万岁!"

车到武昌站,那位乘务员仍旧站在车厢门口. 我等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之后,走到她面前,将那张明信片递到她手里,再送上一句"谢谢您!". 她也笑了, 问我"什么时候回来?". 我说"不知道啊, 罢课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呢。"并开玩笑似的问她: "回来的时候是不是还可以坐你的这趟车,那样就省得求别人了." 她告诉我这37/38次特快车跑一个来回之后就会在武昌休整一天,然后再出行,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算出她当班的日期. 于是我跟她说:"好,那就这么说定了,省得我总担心买火车票." 然后挥手告别.
后来的几天里,我一边尽情的享受着难得的空闲,一边紧跟电视新闻,从新闻中判断学校是否复课,以免误了课程. 5月4日后看到局势稍微有了缓和的迹象, 又正值那位乘务员当班的日子, 于是决定返校. 这次事情简单多了, 买好站台票进了站台, 直奔37次车18号车厢, 还是那位温柔的姑娘. 相视一笑, 我便背着行囊跳上车厢, 还是走到跟上次同样的地方. 车开动了之后, 似乎有了默契似的, 她先为我补了车票, 然后什么都没说, 就将那把折叠椅子递给了我. 当然,这次我从家里带了足够的钱,盒饭,就不能再让她送给我了.
自列车到达北京站跟她分别之后,虽说还有很多次寒暑假乘坐37/38次列车往返武昌和北京,却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心地善良的姑娘了,我甚至连她的姓都不知道.曾有心再按照那个规律算出她当班的日子,但时间一久,规律也就失效了.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经历的事情多了,看多了物欲横流,明争暗斗和冷漠麻木, 对人性不免失望起来, 渐渐心肠也变得有些硬了,不再轻易感动. 但记忆深处的这个盒饭却能不经意地轻轻触动我的神经, 让我再体会到那瞬间的感动, 并提醒我这个世界陌生人之间仍然有真情和关怀存在, 使我对人生还有一些期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7-3-4 13:52:09 | 只看该作者

浓香热巧克力

[原创]浓香热巧克力
周日的上午,是一周里难得的家人可以坐在一起,慢悠悠地享受早餐的时间。外面阳光灿烂,照在雪地上,再透过玻璃窗发射进来,映得餐厅里亮堂堂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开朗很多。
一如往常,本打算给孩子们热点牛奶,但大女儿说嗓子疼,想喝点热巧克力。 "行,没问题。今天你想喝什么都答应"。许是心情好的原因,我爽快地答应了。
准备好两个杯子,各放入两大勺巧克力粉,兑入一些开水,搅匀了,就成了当地人说的热巧克力(Hot Chocolate)。 当地人不喜欢喝白开水,大部分都是冷饮料,喝的水也是冰水.热饮除了成人喝的咖啡之外,就是这甜的腻人的热巧克力了.
端上桌子,在孩子们前面一人放上一杯, 叮嘱道: 有些烫手,喝的时候小心哈.
老大用勺子舀起一个勺,很小心地吹了吹,尝了一口,似乎很好喝,于是又连连喝了几口,然后对我说: 太好喝了,嗓子里面很舒服,我的肚子也感到很暖和。 大概是因为感觉到了喝热饮可以舒缓治嗓子疼的效果,她似乎有些激动起来,口里的话也多了很多,从想让她的朋友们分享热巧克力,到她的同学,她的老师以及学校生活,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我们也不多打岔,一边吃着自己的早餐,一边听她讲,是不是地加进一些略带夸张的赞叹: "Excellent!", "So good!","That's interesting!" 之类的话,把我们所知道的英语中表示好的词汇尽量不重复地用上,更让她得意的很。我忽然想起刚刚学到的几个法语单词,便趁热打铁,读出来问她是不是也知道这些,一方面巩固一下,另一方面也有想考考她的意思。基本上她都能听懂,说明我的发音还过得去,而且其中"图书馆(bibliotheque)"的发音,她还回送了一个"Good job!"给我,说我的发音跟她的老师是一样的,而她的同学们都没有读的很准,这很让我暗自得意了一回。
小女儿也很高兴,为了吸引注意力,也时不时地重复她姐姐说出的一些有趣的话,做出有趣的表情来。我们便对着她笑了起来。"你总是笑我!"只见她斜着眼睛乜着她妈妈,嘟着小嘴巴,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这回她妈妈不笑了,我却又笑出了声,于是小女儿便把矛头指向了我,"That's not funny at all!" 还翘起两根手指向我指过来,红红的小嘴巴撅得更高了。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装出认真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好想上去亲个够。为了讨好她,我赶紧说不笑了不笑了,爸爸妈妈不对,不该笑你哈。她这才放松了绷紧的脸,给我们一个甜甜的笑容。
小女儿占了上风,于是她便举起手里的杯子,她姐姐很快领会了她的意思,于是两个人便相互碰了下杯子,然后一齐喊:"Cheers!" 一副庆祝胜利的样子。我也凑上去跟她们说:"热巧克力好喝吗?可不可以给爸爸尝尝啊?" 两个女儿同时将她们手中的杯子送到我的面前,争着让我去喝自己杯子中的巧克力。
一股巧克力的浓香立刻弥漫在我的面前,也弥漫在这个周日明媚的上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7-3-4 13:53: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来的领养女孩杰诗琳

[原创]中国来的领养女孩杰诗琳
大女儿总算盼到了复活节长周末的第一天,因为在这天,她在学校里的好朋友杰诗琳就要来我们家跟她一起玩一整天。以往总要赖会儿床的她一大早就爬起来,赶紧吃过早餐,就开始计划今天要玩什么节目,要分享哪些好吃的东西了。
杰诗琳的妈妈苏珊终于把她送过来,一见面两小孩就来了个拥抱,然后就一起跑开,叽叽喳喳地用英语说着笑着,去玩她们自己的游戏了。也好,省得我们费事去看管着。按照这里的习惯,苏珊把孩子送到之后,打个招呼,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到了下午过来接她就行了。
看着两个欢快玩乐中的孩子,我不禁对杰诗琳的身世有些感兴趣。妻子了解一些,便给我讲了杰诗琳的来历。她今年4岁多,个子相比较瘦小,肤色稍微深一些,眉眼很秀气,也很机灵。领养她的苏珊和南茜是一对嫘斯嫔,她都叫她们妈妈。 她们最早是从中国江西的一个孤儿院领养来杰诗琳的姐姐,中文名字叫小雨。小雨今年10岁,领养过来的那时候年龄比较小,不知道是受到过什么刺激,常常在睡梦中惊叫不已。为了小雨的快乐,于是苏珊和南茜决定为小雨找一个玩伴,再去领养一个小孩。开始看中了一个美国的白人小男孩,想让他做小雨的弟弟。于是带着小雨过去看看,没有想到小雨看了那个小男孩之后,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地挑毛病。既然小雨不喜欢,只好作罢。再过了一阵子,小雨长大了,懂了点事,于是明确地告诉苏珊和南茜,她想要一个跟她一样肤色的女孩作妹妹。所以她们又不远万里从中国安徽的一个孤儿院里领来了杰诗琳,中文名字叫小梅。那会儿,她还很小,不知道是早产还是什么原因,手脚都还是蜷着的伸展不开, 她们也没怎么选择(也许是无法选择),就抱到了这里来,取英文名为杰诗琳,加入这个特殊的家庭,精心抚养.姐姐小雨对杰诗琳非常好,虽然有时也会像普通人家孩子里面相互争执,但小雨清楚地知道她需要妹妹比妹妹需要她更多,从此她很少在梦中惊叫了.杰诗琳也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康的小孩,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了,因为相同的肤色,她和我女儿一见面便成了最好的朋友.为了让她们记住自己的根,了解中华文化,苏珊除了在周末让两个小孩去上中文学校外,她自己也去上成人中文班,如今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中文了. 当然,她们两个小孩的中文能力比起华人家庭里面的小孩还不够,为此,她甚至还动了全家搬到中国生活的念头.
听完了杰诗琳不平凡的来历,我不由得感叹,冥冥之中真的是有命运之神在把握着人的生命路途吧.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的假设,假设不是苏珊和南茜,假设她们没有领养小雨,假设不是小雨需要一个伴,假设小雨选择了那个弟弟,等等等等,只要任何一个假设成真,杰诗琳,不,小梅就会是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地方,过着或好或坏的不一样的生活,也就不会成为我女儿最好的朋友.不敢说目前的情况是最好的,但至少在她的童年,是不会有人虐待,不会看不起病,不用担心上不成学,不用担心没有玩的.
午饭之前,杰诗琳的妈妈苏珊还特意打电话过来,告知我们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她不能吃肉类,但可以吃鸡蛋海鲜等等之类的食物(大概她们都是素食者吧).午饭之后,我看到外面的阳光不错,气温也慢慢升上来了,便带着她们去附近公园里的儿童乐园里玩耍.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冬天,两个小孩像从牢房里放出来似的,在乐园里尽情地跑啊,跳啊,绕着滑梯上上下下,没有停歇,说话都不是好好地说,似乎一直是在嘶喊着.大概还是由于胆子小,杰诗琳连尿了裤子都没有跟我说.我发现了之后,只好带着她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公园,回家换裤子去.妻子在洗手间里给她换上了女儿的一条裤子,然后出来告诉我,她还是好瘦啊,腿像竹竿似的,皮肤上面还有很多小时候留下来的斑斑.真是难以想象她刚出生时候的情形.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到了约定的时间,苏珊和姐姐小雨便过来接她了.看着杰诗琳跃上苏珊的怀抱,尽情地撒娇的样子,心中便涌起一阵感动.送杰诗琳上车的时候,我留意到她的儿童座椅与众不同,是嵌入在汽车本身的座椅里面的(一般的儿童座椅是另外单独买的,然后架在汽车座椅上),便好奇地问苏珊.她解释说因为杰诗琳刚过来,太小,一般的儿童座椅不合适,于是她们就向汽车厂商说明情况,换下了车里原先的座位,换上专门定做的这种儿童座椅,非常之方便,还可以调整,一直用到她用不着的时候.细心到如此地步,我真的是无话可说.即使是亲生父母,也难说能做到这么好吧.
看着远远离去的车,我在心里像祝福我的女儿们一样,祝愿杰诗琳永远这么快乐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7-3-4 13:55:41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生活拾趣

[原创] 北美生活拾趣
(之一)
三不借:
1、老婆(公)不借:这个不必多解释了,正常人都不会。极少数开放的换妻(夫)俱乐部不在此之列。

2、钱不借:原因有二,其一,一般家庭都是享乐第一,超前消费,有多少花多少,还要还房子贷款,银行帐面上也剩不了几个余钱,,然也没法借给别人了。其二,社会有一个信用体系,人们如有急需,可以根据信用向银行而不是其他个人低息贷款,借款的额度跟自己的信用分数成正比,本金和利息可在以后慢慢偿还。所以一般人不敢随便破坏自己的信用。建立信用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慢慢积累起来: 如一份稳定的工作,按时付房租,定期支付电话费、水电费等,偿还信用卡余额等等。有专门的信用局从各企业收集每个人的信息,建立信用记录,提供给银行、信用卡公司、公寓管理公司、汽车行等,让他们查询个人的信用分数,以便确定是否提供相关的服务。
3、车不借:主要原因在于车保险是跟车和车主绑在一起的,车借出后,对方可能不熟悉车况,如果出了事故的话,首先车主自己需要负上一定的赔偿责任(保险公司不负责),而且以后好几年内车主的保险费便要上一个台阶了,光多付的保险费算下来可能要多付几千元钱,都够买一辆旧车了,很不划算。要是撞伤了人,得,只好破产吧。(车保险中的第三方责任险主要就是保人身伤害的,加拿大保额可达百万加元, 美国最低是30万美元。而一般的车都不贵,不超过5万,所以说还是人金贵呀)
一个特例是,一个家庭中的几个人可以共同开一辆车,比如儿女(16岁以上,并有合法驾照)可以开父母的车,但需要把他们的名字都放在保险上,当然这也不叫借用了。
高质量生活三远离:
1. 麦当劳:麦当劳的食品多是油炸的,含热量很高,容易引起肥胖,本地人都称之为"垃圾食品(junk food)"。 但由于其亮丽的装潢,以及提供儿童娱乐设备,所以目前主要的顾客对象是儿童及其家庭。

2. 沃尔马超市: 沃尔马里面的商品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力资源密集的国家,特点就是价格便宜,适宜于工薪阶层以及孩子多人口多的家庭,很少奢侈品。想要追赶时尚,就不要去了。
3. 小型厢车(MiniVan):这种7座的小型厢车类似于国内的小面包车,适合于有两个小孩以上的普通家庭一起出行,后尾箱里装的常常是购物袋以及儿童用品。追求时髦的年轻人当然没必要开这种车了。
总的看来,就是说有了孩子后,就不能享受高质量生活了,呵呵。 当这是调侃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7-3-4 13:56:52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生活拾趣(之二)

[原创] 北美生活拾趣(之二)
加美生活之不同
加美生活方式总的说来相似,但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国家制度等大面上的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说些跟日常生活有关的。
最明显的差别当然就是货币了,一个是加元,一个是美元。2000年的时候1美元兑换1.5加元, 几年来,美元一路跌下来,现在只有约1.1加元,跌了近30%,让那些带着很多美元来加拿大的移民和学生损失惨重。
美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但仗着是世界经济最强,在度量衡方面却仍然延续着陈旧的英制,很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公制的人不习惯. 加拿大则有些怪,一方面官方推行公制,但民间受美国影响,不少地方也是在用英制。这点有些类似于中国(官方也是推行公制,但民间用市制).
比如,开车速度和距离, 加拿大用公里, 美国用英里(mile),1英里约等于1.6公里. 国内的媒体常常用时速100"迈"来表示车速,却不知这里的迈是从mile的音译而来,转换成公里数就是约160公里,远远超过标准的100公里/小时限速,绝对属超速危险驾驶. 如果非要用"迈"来表示的话,也只能说是65迈,这正好是美国高速公路上的限速. 加拿大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数字都是100, 当然就是公里了. 同一间汽车生产商,为两国生产的同一个型号的汽车也有些差别,在美国市场卖的车时速表外圈是英里数,内圈是公里数,里程计是以英里为单位;而卖到加拿大市场的车则相反,外圈是公里数,内圈是英里数,里程计是公里为单位. 这个在买二手车的时候很有用,因为里程数高的车损耗大,价钱上应该便宜一些. 同样的数字,英里的数与公里数差了很多.所以先要根据时速表判断出是哪里的车,然后再据此看里程数是公里还是英里.
长度,美国用英尺和英寸,加拿大则用米,民间也用英尺和英寸,如描述某人身高几英尺几英寸,要想好半天才能有个大概.
容量,美国是以加仑为单位,而加拿大是则以升为单位,1加仑约3.78升.两边跑的驾车人最熟悉这个,因为汽油的价格是按照容量来计算的,常常要在脑子里快速地做个运算,来比较一下两边的油价.一般来说美国的油价要便宜一些. 为了美国这个大市场,很多加国生产的家庭装饮料也是按加仑来灌装的. 偶尔也看到过"品脱"的容量单位,便彻底晕菜了.
温度这个指标很重要,尤其是在气温变化幅度很大的冬天. 加拿大用的是摄氏度(C),而美国人用华氏度(F)来计量,这让很多初到美国的人不适应,没有一点直观的体验.而且这个转换公式还不那么简单,只能等住的时间长了,慢慢地有些感觉. 我摸索出一个只适用于自己的规律,就是记住32F为摄氏0度,大约华氏每增减10度约等于摄氏增减6度. 虽然不那么精确,但是差不多根据这个穿衣服就行了. 在边境地区开车时收听电台,也可根据报出的天气预报温度,判断出此电台属于加拿大还是美国.
重量,美国用磅,加拿大官方是用千克,但受美国人影响,所有菜市场里都在用磅(约0.9市斤).跟中国类似,虽然官方用千克,但老百姓还是习惯用市斤.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美国的商品一般要比加拿大便宜,而且销售税要低(美国是7%,加拿大是15%),所以一般加拿大人到美国旅游总要买点东西,但不能买太多,超过了规定的价值数(很少的一个数),就要被征收关税. 加拿大人从美国回来,过海关的时候总会被问到,买了什么礼品没有. 而美国人从加拿大回去过海关,是不会被问买了什么东西的(军火武器毒品除外),因为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7-3-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生活拾趣(之三)

[原创] 北美生活拾趣(之三) 多样的语言

在我平时接触过的人中,几乎人人都能说两种或以上的语言。
加拿大官方语言就有两种:英语和法语,人们常说的"双语"就是说的这两种语言.法律规定这两种语言必须在所有学校里教授,只是看所选择的学校以什么为主,如果英语为主的学校,学法语的时间便少一些,而以法语为主的学校,学英语的时间就会少一些。所以本地长大的人基本上都会说英、法两种语言。而且所有的官方文件或者材料都是以英法两种语言出现,所有政府机构必须提供英法两种语言来服务大众,因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有魁北克省由于历史的原因是个例外,各种官方文件和服务只有法语,但学生还是有学习英语的权利. 由于整个北美最强势的语言还是英语,法语区的小孩学习英语的环境条件很好,所以英法双语都很精通的比例远高于英语区的人.
外来的移民中除了因家庭团聚而来的人如老人外,基本上都至少会两种语言:自己的母语,英语或者法语之一(如果同属拉丁语系的,语言大同小异,懂的就更多了).他们的下一代则可能懂3种语言.如不少阿拉伯人就会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很多亚洲人包括华人家庭的小孩也是如此.当然这种情况是有弊有利的,坏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容易在各种语言之间发生混淆,不利于与外人交流;好处是长大了之后,能说多种语言,就相当于多了一项技能,找工作的压力不大.
近来由于华人在北美尤其是加拿大的数量越来越多,汉语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重要.很多服务性的企业如电话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不仅提供会说中文的服务人员(当然是华人优先录用了),中文的小册子,还提供中文热线服务,尽量多地争取华人客户. 多伦多有一个区(世嘉宝Scarborough),现在几乎都成了华人区,在这里即使不会说英语也会生活得很好. 加西大都市温哥华及其周围地区,华人以及亚洲人数量更多,白人似乎还成了少数民族,汉语也成为事实上的第二语言了. 很多人戏称这个地区的双语是英语和汉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外国人认为汉语就是粤语(即广东话),认为国语(即普通话)和粤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遇到这样的人,我总是要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释清楚,广东话不过是相当于汉语的一种方言而已.
美国虽然官方语言只有英语这一种,但由于有大量的南美移民(主要来自墨西哥)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商品社会当然是"钱"来主宰一切,所以西班牙语成为事实上的第二语言,不仅很多人选择西班牙语作为第二语言,而且很多商品广告和说明书也是以英语和西班牙语同时出现.有些具远见的家庭甚至雇佣会西语的保姆来照看自己的小孩,让他们提前接触西语.现在随着汉语地位的提高,雇佣懂汉语的保姆也越来越多了.
加美两国虽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但加国政府支持文化多样性和保留各自祖裔文化,并拨款支持少数民族孩子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这一般是通过周末的各种语言学校来实现.所以一到周末,华人就将孩子送到城里的中文学校去学习半天,一方面可以学习中文,另一方面也成为家长交往的场所.在这些中文学校里,时常见到不少西方人的面孔,一部分是对汉语感兴趣而来学习的,另一部分是因为收养了华人的孩子,所以送小孩来学中文的. 美国政府就不一样了,他们希望的是外来移民融入到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所以并不拨款支持这些周末语言学校,而是让它们自己进行市场运作,说白了就是要收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愿意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其中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7-3-4 13:59:16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生活拾趣(之四)

[原创] 北美生活拾趣(之四)
加拿大生活"怪事"种种
网上曾流传一篇文章"加拿大十大怪",说的是中国人来到加拿大看到的一些奇怪的现象。 我在这里引用一下,并逐一说明。 然后再加上自己所认为的一些"怪事",其实这些怪事本身并不怪,只是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1.居留被看成"移民监":而加拿大却号称是世界上生活最好的国家。
----"移民监"最初是香港人说出来的,意思是如果要保留加拿大的永久居留权,必须在任意5年之内至少在加住上2年,如果要求加入加拿大国籍,则必须在4年之内住满3年。这样对于那些做生意的商人或者在国内有好职位的人来说,很难受,要么放弃国内的职位,要么做"太空人",两边来回奔波,再或着是两地分居,留一方长期住在加拿大,以满足这些条件,这要忍受不一般的寂寞,所以被称为"移民监"。不少家庭会因此破裂,苦不堪言。
2.急诊室看病特别慢:等三,四个钟是常事,哪管你痛得死去活来,还是已奄奄一息了。
----医生的年收入在加拿大是有上限的,约20万加元吧,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收入。但不少医生还是不满足,纷纷南下美国,挣更多的钱(一般可以年入50万美元没问题),所以导致加拿大医生短缺。但在名为保证医疗质量,实为保护医生既得利益的借口下,又不承认外来移民的医生学历和经历,故意制造很高的门槛,使得这种状况仍然持续。 我现在对此是深有体会,平时最担心有意外发生,不敢去急诊室。 虽然没在美国看过医生,但据了解,美国的急诊室稍微好一些,但一般也得等上2个小时。
3.安省驾照要考两遍:考试难不说,排期也难。养肥了政府和教车师傅,却苦了新移民。
----这只是安大略一个省的要求,别的地方并不是这样。安省为了减少道路上的事故,实行的是一种分级制度。通过笔试拿到初级驾照的新手开始上路开车,必须有经验的人坐在旁边; 等第一次路试过后,才能独自开车, 还加上有其他的一些限制: 如身体里面不能有任何酒精(即酒精度为0), 深夜不能开车, 车上的所有人必须系上安全带等; 在拿到驾照的5年之内,必须通过第二次路试,拿到真正具有所有权限的驾照,否则一切从头开始。确实是养肥了政府和教车师傅,马路上的确也安全了不少,应该是件好事.不过,从加拿大其他省份,美国,日本,韩国过来的有两年驾车经验以上的人不在此列,他们可以无需路试直接办理驾照,因为这些地区的驾驶规则都是一样的。
4.新移民找工要"加拿大经验":没有它难找第一份工,但没有第一份工又哪来"加拿大经验"?
----时间长了就明白了,"加拿大经验"其实是雇主拒绝录用的一种委婉的借口,他们也不好意思拉下面子直接说不行. 但话说回来,因为文化的不同,还有技术标准的不同,有些行业也的确是需要"加拿大经验"的.比如说一些电气标准,还有一些跟人打交道的行业,确实是需要本地经验才行.
5.大白天驾车要把灯开:世界上独一无二。乐煞电池商。
----加拿大地广人稀,加上冬天雪多,白天行车开灯能够引起其他驾车人或者行人的注意,以保证行车安全.所以卖到加拿大市场的汽车线路都是特殊设计的,一点火,车灯就自动亮了.一些美国来的二手车没有这种装置,要么就要改装,要么就由驾车者自己控制. 时间长了之后,猛一看到远处来的没有打开前灯的车还真不习惯,会以为它是静止的,这样就容易出事故,所以最好都打开车灯来开,确实道路上要安全很多. 现在,美国不少汽车也开始这么做了.
至于是不是富了电池商,我不敢确定.我觉得应该没有关系,据我所知,汽车发动后,发电机就开始工作了,跟电池没什么关系.
6.警察不以身作则没人管:路上它车速最快;白天驾车也不把灯开。相反欧洲如德国警察最守交规,是50不开60,这里甚至开70。
----这一条不是事实,因为警察用的不可能是二手车,根据上一条说的,所以他的车肯定是自动亮灯的.而且警察开的车都是大马力的,否则有了什么事情,就不可能追得上罪犯. 一般巡逻的警察还是蛮遵守交通规则的,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加拿大开车的潜规则就是在路况和天气的允许下,超过限速的20%之内是可以忍受的.如限速为100公里时,警察不会去管开118公里的人,当然如前所说,前提是路况和天气允许. 相反的是我听说德国的高速公路上没有限速,好车经常开到时速200公里.听起来就很可怕.
7.空马路停车也罚款:即使是人车稀少的住宅区,无"禁止停车"也最多只能停3小时。政府真会捞钱。
----这一条我也没有遇到过,在住宅区无"禁止停车"一般都可以停,除非该住宅的主人有意见,叫来警察,一般情况下想停多久就停多久.
8.政府管父母特勤快:千万不能打小孩哟。小孩皮的话会叫911来抓你(老师教的)。哪管中国人"打是疼,骂是爱"。
----未成年人在加拿大是属于社会的,父母只是监管人,所以法律上禁止父母体罚未成年人.但一些省份的法律有了一些松动,如允许父母为了约束调皮的小孩,有限度地打小孩屁股.医生和教师有责任监督,如看到小孩身上有被打的伤痕,必须报警.小孩就会被儿童救助人员带走,与父母隔离,调查清楚了之后再定. 小孩可以打911叫来警察,警察也不是一味就信小孩的,也会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要没有伤害,父母如果有合理的理由也就会算了. 我们认识的人中就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位上中学的少女未经父母同意深夜晚归,还与父母争吵,父亲一怒之下,说即使今天被抓走了,也要打你一顿.出手之后,女孩立即报警.警察来了,问明了情况,看他们家庭也是个体面的家庭,女孩也没有受伤,就不追究了,还教育女孩注意交友,深夜外出要有父母同意云云.
9.打政府工的人爱罢工玩:教师呀,护士呀,公车司机呀,等等,常来这招。
----这些政府行业的人员都有工会,他们的目的已经不同于私人企业的工会了.本来,打政府工的人待遇和福利都不错,可是贪得无厌的工会,动则以罢工来威胁,要求加工资增加福利,早就超过了普通员工的权益,让其他的普通老百姓厌恶.很多人都称这些行业里的工会为"黑社会",希望早点取缔.
10.买酒要去专卖店:贵,不方便,一般人就不喝了。生活少了很多趣味。
----在魁北克省(法语区),卖酒是自由的,哪里都可以卖,也稍微便宜一些.其他的省份是在专卖店或者有酒牌的餐馆和酒吧.说一般人就不喝了是不对的,相反酒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开party的时候少不了酒,酒的种类和品牌也是非常之多,以啤酒和葡萄酒为最,琳琅满目,足以让人挑花眼.加拿大本身出产的"冰酒"(葡萄酒的一种)就是享誉世界的,因其制作方法和对原料葡萄要求的特殊,产量少且非常昂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7-3-4 14:00:26 | 只看该作者

北美生活拾趣(之五)

[原创] 北美生活拾趣(之五)
以下这些是我自己认为的一些"怪事":
1. 高昂的吸烟成本
大概是由于免费的医疗体系吧,政府不想医疗负担太重,所以在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禁烟.因此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写字楼外面的空地上吸烟,因为楼里面不允许.即使大冷天的,那些有烟瘾的人,一边躲着脚,一边还在吸几口.最近还增加法例,禁止在私人酒吧里面吸烟,让酒吧经营者叫苦不迭,因为俗话说"烟酒一家",他们会因此少了很多顾客.据说为了进一步禁烟,拟规定吸烟者必须离开大楼50米的地方.这在冬天零下二十几度的时候,对有烟瘾者将是个严峻的考验.
不仅吸烟的场所少,烟还特别贵,政府征收极高的税,要让那些经济能力一般的人望而止步. 普通的一盒美国产烟,加税后要卖7加元以上,而在美国只要一半就可买到.但烟在美加之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想带过来,得交很重的关税,从而打击了走私香烟的行为.
另外严禁向19岁以下的人销售香烟,即使那些年轻人向你讨烟吸,也得慎重考虑一下.万一旁边有个便衣看到了,就麻烦大了.
2.罪犯的天堂
由于过分强调人权,加拿大的法律对罪犯非常宽容.再怎么重的罪,都没有死刑,最高的惩罚就是终身监禁.而且监狱里面的待遇很好,有的重罪犯坐了几年牢之后,甚至还可以平时呆在牢里,在周末时回家跟亲属团聚,像别人上班似的.真是岂有此理.
对吸毒者也有类似的宽容,因为吸毒者在毒瘾发作时可能危害社会,所以政府会建立一些救助点,收留他们,甚至给吸毒者一定的毒品来稳定情绪,减少对社会的危害.从而恶性循环,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3.难民的乐园
很多人道难民来自于战乱地区,来到加拿大一无所有.于是政府为他们提供住房,家具,按人头发生活补贴,包揽技能培训,工作安排等等.有的家庭甚至送全新的计算机和软件,普通的移民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当然,安排的住处都是所谓的福利屋,虽然不用花钱或者只需花很少的钱,可以想象这样的社区不会是什么好社区,注重生活环境的人是不会选择在附近买房居住的.
4.同性恋合法
在国内的时候也见过一些同性恋者,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多是隐藏的压抑的.加拿大是个开放宽容的社会,不时可以在街头和公车上看到两个同性亲热地依偎在一起.这些同性恋者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现在甚至可以合法结婚,跟普通人一样组建家庭.一些大都市像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每年都有一次同性恋大游行,每到此时他们便身着奇装异服,在众人面前尽情表现自己的真实一面。
5.假期无人工作
除了一些娱乐场所如酒吧等,一般商店下午6点钟就关门了,街道非常冷清,不像国内城市生活那么热闹,大商场最晚也只开到9点钟。到了全国性的节日,除了餐馆外,所有商店都不开门,想逛街都没得逛。
6。每年换两次轮胎
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冬天时间很长,约5个月或更长时间,会下很多雪。为了安全起见,很多驾车人都会在入冬之前把轮胎换成质地比较硬,摩擦力大的雪胎。然后在此年春季到来之时,再将雪胎换下,装上普通的四季胎。如果仅仅是在扫雪服务比较好的城市里开车的话,一直用四季胎也可以,但有时也会发生打滑的现象。
7。时差与时区
加拿大幅员辽阔,横跨几个时区。与美国一样,由于是联邦制,全国不是用统一的时钟,各个时区用当地的时间。如:东部如多伦多、渥太华等地用的是美东时间,西部温哥华用的是太平洋时间,中间相差3个小时。这一点跟全中国都只用北京时间不一样。如果需要跨时区旅行,或者打电话给另一个时区的人,就应该先在心中有个谱。另外,东部地区从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凌晨2时开始,到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的凌晨2时,实行夏令时,就是把时钟前拨一个小时,让人们早睡早起,节省用电。这种制度已经实行很多年,电脑都已经可以自动改时间了(读者可以自行试验,只要将系统的时区设置成美国东部标准时间即可)。据说,美国从明年开始将修改法律,将东部的夏令时,提前三个星期开始,并且推迟一个星期结束,这样总共就多出了四个星期,以节省更多能源。估计到那时,所有电脑系统都得安装补丁了.
我记得国内以前也实行过夏时制,但由于各地执行上有了差别,结果不了了之.
8。自行车是锻炼工具
自行车在加拿大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运动,很多人都喜爱它,除了冬季外,经常会看到戴着头盔,身着一身运动行头的人在马路上骑车锻炼。绝大多数的自行车是赛车型的。按照交通规则,自行车可以跟汽车一样共享道路,但实际上这样做太危险了,所以一些城市如首都渥太华在一些地方专门铺设了约两米宽的车道供自行车爱好者们锻炼(在这种路上也可以玩滑轮)。有些公共汽车车头还设有放自行车的架子,可以让他们先搭乘一段距离后再放下来,非常方便。
9.排队方式
虽然加国人口少,但排队的地方还是有很多.除了在超市收款处,排队方式跟国内一样之外,其他地方如银行,海关,政府办事部门,都是像花洒一样,先排成长长的一条线,慢慢往前挪,到最后时才是看到哪个柜台空了,就去到那里办事.条件好一点的办事处,可以先从一个排号器里拿一个号,然后找个地方坐着等,等到显示屏上显示你拿的号码在哪个窗口办理,就表明轮到你了.以前在广州的一些大的银行储蓄所也见过这样的系统,相当的文明.另外,加人比较注重私人空间,排队时人与人之间也会留有一定的距离,不会是人挨人的,所以队伍常常看起来很长.

还有很多生活细节上的不同,如洗手间都会供应手纸,顾客不用自带; 公共场所都必须提供残疾人通道; 洗手池都同时有冷热水供应;民用电用的是110伏安全电压,电源插头一边大一边小,不会混淆等等等等, 就不一一细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7-3-4 14:16:09 | 只看该作者
唿。。。旧武穴论坛转到新武穴论坛真辛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15:54:32 | 只看该作者
祝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2 13:32 , Processed in 0.0595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