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p><br/><font color="#ff0099" size="4"> 很庆幸自己给了自己一个这么好的假期,我不能浪费这些美妙宝贵的好时光.<br/> 好的东西是相互链接的,接下来的是《肖申克的救赎》.</font></p><p><font color="#ff0099" size="4"> 好莱坞的电影里一般对影片的商业性很看重,而能像《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影片,不是很多。更难能可贵的是《肖》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要远远超过它自身的商业性,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倍受人们喜爱,甚至被认为是“男人必看电影”之一。</font></p><p><font color="#ff0099" size="4">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从两个方面来拯救我们的:一方面是自由,另一方面就是希望。</font></p><p><font color="#ff0099" size="4"> 一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br/> 影片中有这样三个场景:一个是这样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干完活后,在屋顶闲散地坐着,很悠然地喝着安迪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br/> 另一个场景里,在安迪打开音乐后,监狱里响起了莫扎特的音乐,高亢优美的声音在监狱上空回荡起来,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狱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乐传来的方向,安静的聆听,忘掉了高墙的束缚……<br/> 还有一个场景,安迪经过自己的不懈地努力终于建成了当时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样,在图书馆里获取监狱外自由的空气…….<br/> 安迪所做的这一切: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同伴争取一段自由自在地喝酒的机会;宁可得罪典狱长和那个极其恐怖的狱警,只是为了囚犯感受到音乐里的那种自由的感觉;十几年如一日地写信,最终建成了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安迪看来,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两个字,那便是“自由”。人活着不能失去自由,即便是在监狱里,也应该尽力为自己争取自由,以为在他看来,人活着便是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br/> 影片从两个对自由的限制因素展开:一个是监狱;另一个便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监狱是从肉体,身体方面来限制自由;而体制化则是从灵魂,精神上对自由的限制。影片强调的便是从精神上限制自由的体制化。<br/>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出自瑞得的话:“fi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it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ed on them , 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照它,这就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翻译过来的意思便是:使…制度化,使…一成不变。从这解释里可以抽象出成两个字那便是“同化”,对一个个体来讲,体制化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在群体里或社会里,被大多数思想所同化的过程,而当这个群体或社会的思想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时,这种同化的过程就变得越加厉害了。影片中一直试图给我们展现一个被强烈体制化(同化)的世界(监狱),典狱长,狱警以及监狱里的各种制度等等,都成了这种体制化(同化)的工具。<br/>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在受到体制化(同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同化)的命运。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br/>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需要我们不时用自己思想的泉水去浇灌。影片中的安迪为了让拯救那些囚犯,不只一次地为他们争取到了自由的阳光。而我们呢?谁来拯救我们自己呢?我想,除了我们自己,还会有谁呢?</font></p><p><font color="#ff0099" size="4"> 二 希望 Red 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br/> 然而 Andy 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br/> 于是 Andy 能够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 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br/>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br/>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Andy 也不是。<br/>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 Andy 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br/> 希望是梦里会开的花<br/> 现时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获取完全的自己理想的自由,但只要心存希望,我们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br/> 影片有这样三个相互比较的人物:<br/> 一个是老布:在监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好不容易获取了自由,可是出狱后,整日里却生活在惶恐中,最终在极度压抑和忧郁中,草草地了解了自己的一生。<br/> 一个是瑞得:出狱后的瑞得,也面临着和老布几乎一样的心境,只是他心里或多或少的还存在那么一点希望——曾经答应安迪的一个承诺,最终活了下来。<br/> 另一个就是安迪,他经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钻过500码的污水管道,终于获取了自由。在倾盆大雨里,酣畅淋漓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幸福的张开了双臂……<br/> 这三个场景其实是在问我们:为什么同样都是获取了自由,但为什么三个人却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br/> 这便是由于“希望”的缘故。在安迪的心中一直就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希望,而且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着——每天晚上都要用那个小锤去挖瑞得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墙壁。而对瑞得和老布来说,他们早就放弃了希望,以为在他们看来希望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甚至认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br/> 影片中安迪对希望作了很好的诠释:“forget that there are … place.”<br/> 看完后我打开窗深深呼吸了一口凌晨的空气,仿佛那就是自由!<br/> 每个人的年龄,经历,阅历决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精神追求。一部电影能让你或喜或悲,产生共鸣,或许失意时让你振作,顶点时让你警醒,或许让你对任何一个层面,比如生命,尊严,勇气,情感等等等等有更深的理解就是好片。正如影片中ANDY说的那样,莫扎特在你脑中,心中,谁也夺不走。经典亦然,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莫扎特”,当然这些电影应该是指那些对人类和社会乃至精神层面的多方面多角度剖析而不是纯娱乐和感官刺激的电影,比如XX的电影,他腕再大,本人也只是看看笑笑拉倒。我从不受什么10大20大的干扰,挑选喜欢的题材去看,认为好看的就反复看,去体会感悟。<br/> 天下电影无数,好电影也无数,在电影的艺术世界里,让我们自由翱翔,寻找你的那位“莫扎特”!<br/> 看影评无数不如阅片百部,阅片百部不如自己去悟啊!!<br/> 以上参考同感影评.<br/></fon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