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94|回复: 0

[建言献策] 教育的温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2 0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最近阅读了杨林柯老师的新书《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书的封面是浅浅的绿色,白色蒲公英点缀其上。这幅图画让我联想到杨老师的为人,质朴、真诚,同时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温暖。
    钱理群先生说,做老师真难,真好!杨林柯老师深知做老师的难。上课难,应试难,评职称难……杨老师在“难”中求变,最终找到了做老师的“好”,那就是读书与写作。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永久代码,读书和写作才是通往自由的路。物质世界的自由,是短暂而逼仄的,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发现最广阔的原野。
    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室不是生产车间。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者的温度,即代表了教育的温度。
    真正的语文课
    读杨老师的书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一次上课后,我在办公室遇到杨老师,向他诉苦说本节课预设的内容又没讲完,学生的一个课前三分钟竟然占去了20分钟,还意犹未尽。不料杨老师却高兴地说,你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我不禁愕然:真正的语文课!那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假的语文课?
    杨老师书中的文章《认识你自己》,打开了我的心结。在他的课上,他以班上的“每日赠言”开篇,既旁征博引,又层层剥茧,既引导学生思考,又能给予学生思想,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是启迪智慧、滋润心灵的。他的课涉及同性恋,涉及早恋,甚至涉及学生不愿启齿的家庭矛盾。他的课让人默然流泪,让人会心一笑,让人终生铭记。他的课,充满爱,充满尊重,充满自由。
    这是真正的语文课。他逃离了应试教育的围追堵截,带着学生在思想的原野上一路狂奔,越急流,跨险滩,不断走向思想与智慧的海洋。
    “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杨老师如是说。而回归爱、回到生命本身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每个生命得以成全,像花一样自由开放,冲破篱笆,砸碎精神枷锁,让生命在爱与自由中尽情呼吸,那才是真的教育。
    信仰的力量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灵与肉的矛盾,几千年来困扰了多少中国文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边是滔滔官场,一边是寂寂林泉,文人的内心在不断摇摆。教师作为文人中的大类,曾被赋予无尚光环,但光环散尽,还是要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曲中酸涩,如人饮水,其中冷暖,也只有自己知道。
    韩退之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他忽视了一个前提,为师之人,首先自己要明了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往往以人的社会身份来评价人的一切,而忽视人的自然身份和人格身份”。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利欲熏心中,“名”与“利”仿佛两个深藏欺骗魔法的幽灵,于每个人的心灵之门悠悠徘徊。除职称与社会荣誉外,教师的身份认同在哪里,教师的灵魂到底该在何处安放?
    如果教师的心是不“安”的,又如何能教会学生心“安”?如果教师的精神是匮乏、孱弱的,又如何能引领和强大一群鲜活的生命?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但是,一个昏睡者,如何能唤醒他人?
    杨林柯老师的成功,在于他的觉醒,他觉醒的标志,在于他的个体突围,他把读书作为自我救赎与反抗荒诞的工具。他拒绝教案检查,反对表演式赛教,清醒地看待考试分数,看重人性的养育,着眼学生的长远,在现实的大环境中,杨老师无疑是个“另类”。但是,“盗火者”的眼睛是被火点燃的,火的陪伴让他本身也成了一团火。这团火,就是高居于天宇同时深植于内心的一种信仰;这团火,是他在苍凉的旷野中战斗的唯一武器,也是他的力量根源。
    思想的天空
    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强化智育,但心灵的萎缩比大脑的退化更为可怕。思想润泽心灵,一个心灵润泽的人,其色也恭,其礼也至。但功利化的呼声淹没了泉水叮咚,夺走了朝阳晚霞。
    杨林柯老师常常在自己班级的黑板一角抄写他的读书心得,后来学生也跟着他写。师生相互应和,把班后黑板占去一半,这竟然也成了班级一景。有一次放学,我发现其他班的几个同学拿着小本子过去誊抄。我想,这个关于文字仪式的最终指向,无疑是思想的浸润和心灵的需要。
    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脆弱,又何其坚韧。苇草柔韧,它紧抱着自己的原点,风雨如晦,也心怀鸣琴,以能思想,有思想自得其乐,而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
    但思想者又往往被人误解。梁启超说,世间之人,惟其庸者无谤无誉。教师很平凡,但教师绝对不能平庸。三尺讲台有限,但思想的天空没有边界。知我罪我,只有时间可以公断。
    杨林柯老师被钱理群先生称为“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我想,这“自觉自愿”,是不是也夹杂着些许无奈。虽说沉睡者可悲,但某种程度上讲,觉醒者的悲壮也值得同情。救赎和突围之中,演绎了一位一线教师面对令人担忧的教育生态的悲壮与决绝。杨老师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拒绝,他不应付,不苟且,虽然身处在体制之内,却已经拥有了“大隐于市”而毫不妥协的逍遥、洒脱与决绝。
    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勇敢地直面自己时,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找寻到自身的认同和完整。教育和生活不应该被剥离,教育和生活的最后一步距离,就如古之良工铸剑,需要个人的躯体浴火,才能达到真正的人剑合一。
    无疑,在这一点上,杨老师做到了。他在文字里求索教育之道,在阅读中探寻人格的高标。所谓抱道不屈,拥书自雄,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杨老师当年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清瘦、帅气,目光炯炯。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他的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炯炯的眼神,似乎从来没有改变。今天,他拿出了十年积累的文字,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结为一部随笔集。这是一种总结,是对自己半个世纪人生的一种告慰,也是一种精神的开拓与分享。他的文章,教师可读,家长可读,学生亦可读。其实,举目四望,又有谁不是教师,不是家长,不是学生呢?
    在淡淡的书香里,我再次领略教育之“大”,教师之“大”,也再次感受教育的温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3 02:09 , Processed in 0.0452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