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鹏程万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情民意] 军报剖析抗战汉奸现象:唯一伪军超过侵略军的国家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7-14 13:46:23 | 只看该作者

元代亡国,清代亡国, 经过两次亡国的筛选,你爹妈的爹妈的爹妈的爹妈的爹妈的.....活下来了,这篇文章就是鞭祖坟!{: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7-14 14:0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7-14 14: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7-14 14:11:23 | 只看该作者
晚清的外国驻华使馆



东交民巷从清末开始成为使馆区。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外交关系,实际上是种朝贡关系。19世纪50年代后期,英法联合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之一包括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在北京建立使馆。
早期,为什么清政府不同意外国设立驻华使馆?因为在历来的清统治者眼中,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中国与外邦的关系只是一种宗主与藩属的关系,北京就是世界秩序的中心,清王朝的地位高于世界任何国家,他们都是“外夷”,与别国事务都由一个部门——理藩院——打理。早期的清政府不仅不允许西洋人潜居内地,也不允许外邦之人进入北京城。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记载:“(1858年)在天津修改条约时,他(额尔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公使在北京的居留权,或至少让外国公使不定期地访问北京,以便用外交压力来维护一整套条约权利。”
于是,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下面一幕:“(咸丰)九年(1859)五月,法公使布尔布隆以进京换约为名,随英公使普鲁斯赴天津,拒不纳,致伤败数百人,折回上海,声言调兵复仇。”随后,英法联手进攻北京,其结局是清政府被迫同意签条约、赔款,还不得不满足了另一个重要要求——同意外国公使驻扎北京。《清史稿·志一百三十》中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法公使布尔布隆偕英使普鲁斯由津如京,此为各国公使驻京之始”。
但是,清朝咸丰皇帝仍然不愿意过多让步,做出了附加规定:来北京的夷使(指外国公使)所率扈从不能超过10人,这些人不得携带武器,也不得在北京坐轿或摆列仪仗队。1861年,随着新的外交形势需要,清政府成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后一直发挥了40年的作用。
英国法国通过战争获得了在华的诸多特权后,西方国家都垂涎三尺,纷纷效仿,譬如当时的德意志诸国,在咸丰十一年“请照英、法等国换约”,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指示,不同意!德意志公使艾林波直接就跑到了天津向当时主管对外事务的三口通商大臣提出要求,“请立条约”,“欲在台湾之鸡笼、浙江之温州通商,并照各国驻京办事”这两点,清政府都没有同意,对于德意志想在北京建立使馆的拒绝理由是——“京师非贸易之区,不能派员常驻”。
然而,紧接着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些德国人悄悄地混进了北京城,并且,还突然闯进了皇亲辅国将军奕权的宅邸,强行住了下来。面对纠纷,当时主管外邦事务的户部左侍郎文祥赶紧去英国使馆找英国大使,表示了强烈抗议,并且还说了句“狠话”——“艾林波(德意志使臣)如或来京,亦当拒之,不得谓中国无礼也。”英国大使不想把事态闹僵,就给艾林波写了个条子,打了个招呼,于是,强住将军府邸的德国人就回天津去了。“而艾林波牒总署,犹要求如故”,就是还竭力要求满足他们本来的想法。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清政府同意五年后,准许德意志派一个使臣驻扎北京城,其他的条约同《法国条约》大致相同。——到这里,事情还没有结束,清政府依然担心啊,五年后,德国人到了京城还是野蛮地强抢官员府邸怎么办呢?于是,就很严谨地附加了个条件:将来德意志大使不得强住官方府邸,按照艾林波的要求,“由中国给一空闲地基,听其自行修盖。”
实际上,当时有两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是堂而皇之地住在清政府的官方府邸里的,它们是英国和法国——两个通过武力战胜清军的强势国家。
晚清之际,驻华使馆设立的职能包括:表达本国君主的意愿、为本国利益最大化而与清政府交涉,还有维护本国商民的利益,与清政府保持常规的礼仪接触等。譬如,光绪二十八年,西班牙君主阿肃丰第十三行加冕礼,之前,西班牙驻华公使贾思理照会总署,“欲中国遣专使往贺”,于是,清政府派张德彝为专使去祝贺。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德人李卜克在北京设立学堂,德使请中国摊出经费”。
此外,外国驻华使馆还从事过收集情报的工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人收中国商报,电政大臣袁世凯请外务部严禁,既而,德允停收商报。”——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当年也算为国做了件实事。
当时的驻华使馆还热衷在中国“圈地”盖房。光绪三年(1877年)“是年德使馆定居东交民巷,仍纳租价”。“初,美所租同治初年止九百余亩,后美领事西华自画界,圈入未租民地万余亩。”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所占的土地收回了二千六百亩,还有相当大的面积被美国领事强占着,开工盖楼,搞起了房地产,软弱的清政府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还记载着:“英国领事们早就要求有权在有城墙的城市里所租借的领事馆建筑物上升起国旗,而且除广州外,其他各地都达到了这个目的。”
光绪“六年十月,以美卸任使臣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这就是中国晚清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出访使团,而团长却是个卸任的外国公使,堪称为驻华使馆之千古逸事。
——可见,外国驻华使领馆的势力权限是一步一步扩大的,与晚清的国力恰成反比。
本来,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臣是居高临下的“赏赐”,但是,晚清衰败后,清朝皇帝的接见就有强加性质了。皇帝在文华殿接见西方各国驻华大使,这在甲午海战之后才实行。之前,多数在承光殿。毫无疑问,文华殿接见的规格更高些。如“二十二年……乙卯,见各国公使于文华殿。”“二十三年……乙卯,见美、法、英、德、荷、比、俄、义、日本及日(西班牙)、奥诸国公使于文华殿。”(《清史稿·本纪二十四》)
但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各国公使的态度发生了更大转变,得陇望蜀,“二十七年(1901),各国要求使臣会同觐见必在太和殿,一国使臣单行入觐必在乾清宫,及递国书用御舆入中门,皇帝亲陪宴等。”——这是旷古未有的事情!然而,国力不如人,清“政府准驳有差”。
清朝后期,满清政府对于驻华使馆的态度相当谨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时局激变,北京城里的义和团向外国人发动了猛烈攻击,清政府一些大臣怕事态闹大,想方设法地保护外国人,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各国在华使馆。《清史稿·本纪二十四》里记载:“五月……庚申,荣禄以武卫中军护各国使馆。”
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七月,法使馆交还钦天监观象台仪器二十八件。”——毫无疑问,在这貌似友好的背后,那些归还的仪器是法国人于当年侵略中国的浩劫战火中从清皇宫中“拿”去的。
(来源:羊城晚报 文/李晓巧)
􀳀钩 沉
   

   2013-1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7-14 14: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7-14 15:16:54 | 只看该作者
汉口开埠:屈辱中的现代转型

2011年03月21日 04:42
来源:长江日报        

汉口开埠:屈辱中的现代转型

□ 本报评论员 刘敏

汉口开埠:屈辱中的现代转型

□ 本报评论员 刘敏

150年前的今天,汉口正式开埠通商。这是武汉城市历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不寻常的事件。如果说1840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1861年汉口开埠,则是武汉这座城市近代史的真正开始。

开埠之前,武汉已经相当繁荣,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往来贸易不绝,是当时中国之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体的重镇。尽管如此,以汉口为代表的武汉地区,与世界少有联系,仍是典型的传统内陆市镇;早于汉口的沿海一些城市的开埠通商,对中国广袤内陆腹地的影响依然微弱。

汉口开埠并非中国自愿,而由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强行促成。汉口开埠客观上给武汉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由此开始城市近现代化之路。

开埠通商不仅使武汉在经济上直接被卷入列强纷争的国际市场,而且带来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震动与混杂、协动。从汉口被迫开埠到张之洞督鄂期间主动的洋务鼎新,再到武昌辛亥首义,结束延续数千年的王朝政治,这一过程的历史逻辑清晰可辨。

汉口开埠带来的城市变迁,是当时中国整体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自上海、广州、厦门等沿海五城率先辟为通商口岸以后,晚清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列强的武力胁迫之下逐渐扩大,从沿海到内地,开埠通商之所几乎遍布中国大部版图,中国经济在不平等的世界市场中飘摇和再造,中国社会在巨大冲击下从被动因应到主动求变。

西方殖民力量在华的深入与壮大,为国家与民族带来了持续百余年的深重灾难,中国在外部军事威胁下被动开放,这种方式既充满着屈辱与血泪,另一方面却也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打开了门径,使中国置身于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回顾这一段中国历史,对比同时段各国历史,我们既看到列强争夺世界经济空间的血腥,也看到开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更看到固步不前付出的巨大代价。

今天,中国已进入全方位开放的历史阶段。历史地看,今日中国的开放仍然是现代化过程的继续。然而,今日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时期被炮舰洞穿的开放有着巨大的区别。彼时之开放是武力威胁下的被动开放,而今日之开放是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自主选择;彼时之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今日之开放是平等国家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彼时之开放在相当长时间里局限于器用层面,而今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已成时代共识。

一百多年前的开埠,引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连绵至今的深刻变革。通向现代化的门径一旦打开,封闭或倒退都没有出路。全球化背景下,惟有更加主动拥抱现代文明的潮流趋势,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现代化的梦想才能够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7-16 11:45:04 | 只看该作者
           看不出这文章有何开拓性的思想及卓越的见解,不过是"炒剩饭"而已。
           这样的文章发报纸和网络上作用不大,因为关注这样的文章,毕竟是思想已经定型了的中年以上的群体,很难左右他们对某个事情的看法。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根本不会看这样的文章。

           至于近十几二十年来中国出现的对汉奸的翻案和美化,以及对为了捍卫国家尊严付出了生命的英雄人物的丑化现象,这完全要归责于中国的文化教育及宣传部门。乃至中央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迫于西方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压力,道德阵地失守,原则性阵地沦陷,才有了这些奇怪的现象出现,更为可悲的是,真正更多的社会现象,该说的还是不能说,没有用的假话,套话,空话天天充斥人们的眼球。
      
           舆论监管的缺失,和文化群体思想的迷失。也助长了这样的现象发生。以这对汉奸的美化和对爱国英雄的丑化为例,你在以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自居的西方国家去试试?你去丑化日本的靖国神社试试?去丑化美国阵亡将士试试?看是不是没有人管你?当然,它们国家的文化人也不会做这脑残的事情。而这些在中国可以毫无顾忌,大行其道,这些文化人和媒体不但不为宣扬歪曲历史承担责任,反而还会因他们的另例的观点扬名立万。

           电视媒体也一样,除了每晚七点半之前千篇一律的集中宣传各自地方形势一片大好假大空新闻外,剩下就是大量的选秀节目,唱歌,装逼,卖萌,拼爹,傻笑,秀下限。和令人恶心的古装宫廷剧,以及情节荒诞离奇的抗战片。很少有对国际国内以及社会热点和矛盾做反思和探讨的实质性节目。长年孜孜不倦的向年轻人输灌贪图浮夸和奢华。

           前天看到凤凰卫视一个访谈节目,就谈到这个问题,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导演和电视媒体只顾眼前利益,长此下去,只会拉低中国人的智商。早年万人空巷的,国产《渴望》和台湾的《星星知我心》这些反映社会深层次和人们心灵深处高质量的电视剧,已难觅踪影。                                                    是 没有好的导演和编剧?还是现在人的品味出现了问题?或者还是舆论导向出现了问题,这应该是主管宣传的某个常委,宣传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值深思的一个问题。
           
           中国要想正视在和平年代出现对汉奸的赞美的危害性,和在战争年代杜绝汉奸现象的出现。国家教育部应该规定,在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中,每学期的语文课里必须要有一篇爱国和对国家忠诚的文章,要从小培养对国家忠诚度意识。
          这样的课文要跳出党界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界限,重点突出的是国家,而不是只为某个党派,要区别于过去的英雄主义的教育,要做到无论你身处任何党派,还是心中信仰的任何组织,但最根本的底线是忠于这个国家,忠于这片土地!要一代代的这样教育下去,这样才有希望。否则,以现在的教育和宣传方式,如果还有战争发生,中国一定还会有大量的汉奸出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7-16 12:07:52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7-16 11:45
看不出这文章有何开拓性的思想及卓越的见解,不过是"炒剩饭"而已。
           这样的文章发 ...

所以我说鹏、你、老三一起可以写出更有力的文章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7-16 12:19:58 | 只看该作者
苏伟峰 发表于 2015-7-16 12:07
所以我说鹏、你、老三一起可以写出更有力的文章来!

俺是瞎遮逼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5-7-16 12:21:51 | 只看该作者

用发展眼光看人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17 16:59 , Processed in 0.0627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