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147|回复: 65

[原创] [原创]往事如烟系列(共10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5 0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救火

​时间大概是1997年,那个时候,我还在部队服役。这年年底,我从部队探亲回家。我每次回家,基本上跟保姆一样。为老婆和儿子做保姆,非常光荣!


这一天,也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早餐过后,我照例到街上买菜。回来后,看看书,看看电视,然后开始备菜。那个时候,我住在学校的一楼,跟学校食堂连在一起。我们住在一起的,有五家。看起来,就象五房一厅。五个老师,各住一房,中间的大厅,就是我们共用的厨房。每到接近中午时,五家同时炒菜,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有声有色有味道,热闹非凡。我习惯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待老婆回家的一瞬间,所有的菜正好炒完,就可以开饭了。这天上午10点左右,我在门口正在给刚买回来的莴苣削皮,就听到学校教室里一片哗然。


扭头一看,学校五楼教室门口的学生,都在乱叫,我还以为是谁在打架呢。我这人喜欢看热闹,这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放下菜刀,就跑到教学楼和一栋6层的宿舍楼之间,只见宿舍楼的六楼,浓烟滚滚。不好,是谁家着火了!当时,想都没有想,就跑到那个楼梯口,然后,又拼命往楼上跑。到了四楼,看到一个大扫把,顺手拿起。只见五楼、六楼有人往下跑,可能是怕被火烧到吧。到了六楼,那个被烧的家,房门紧闭,难道没有人?不管了,我毫不犹豫地一脚把门揣开,只见那个老师傻傻地坐在沙发上。门开后,一股浓烟迎面而来。此时,我不再想别的了,当机立断,首先关掉这个老师家里的电源总开关。然后,迅速跑到起火的厨房里。此时,厨房里面的窗户、热水器的胶管,还在烧着,并且有更大的趋势。我冲进厨房,找到煤气坛,用劲拧住阀门。好家伙,那阀门还有点烫呢。然后,挥舞着扫把,把所有的火全部扑灭干净。这个时候,学校校长,还有几个老师,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也过来了。没事了,下楼的时候,可能是吸到的浓烟太多了,我一直在干呕着。


经了解,起火的原因,是这个老师炸猪油,一不小心,猪油泼出来了,锅底下就是煤气燃着的火。遇到猪油,火苗迅速窜高,把窗户给烧着了。老师来灭火,结果把一锅的猪油全部弄翻了。这下,整个厨房都起火了。根据大家后来的预测,如果我没有及时关掉电源开关和煤气坛,很有可能会引起爆炸,也很有可能引起线路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我在拧煤气阀门的时候,正好煤气坛爆炸,今天这个帖子,我也发不出来了!


这个星期的学校老师例会,校长再次在大会上表扬了我。作为学校老师的家属,这样的表扬,已经有很多次了。很多老师问我,当时为什么不顾后果?你不怕死吗?我只能淡然地告诉他们,我身上穿着军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偷花草
​

说起花草,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花草,学名紫云英,又名红花草、草子等,豆科草本植物,多在秋季套播于晚稻田中,作早稻的基肥,是我国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我小的时候,花草漫山遍野,几乎每个田地都有。但是现在,花草却几乎绝种了!

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要稍稍懂点事,就得帮助家里。夏季,割草给牛吃,秋季,捡柴家里煮饭烧火用,春季冬季,到农村畈地里,铫野菜喂猪。

印象中,我们常铫的野菜(铫,武穴土话,跟挖的意思相近。挖,是连根一起,而铫,则不要根),除了花草外,还有黄花菜、卡麻衣(车前草)、地菜、铸儿蒿等等,现在都忘记名字了。但是,有几种野菜是不能铫的,一个是月里婆菜(月里婆,就是生小孩一个月之内就死了变成的女鬼),一个是鬼奶,还有就是麻寥,猪也是不吃的。

农村田地里,到处是花草,但那是生产队的,属公家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扯的。但是,在田岸上,有不少野生的花草,则属于我们铫的范围。星期天,或农忙假期间,或晚饭后,我们几个小孩子,邀在一起,提着提篮,拿着铫菜刀,到畈地里,寻找我们要的野菜。

田岸上,很多野菜被踩死了,有的奄奄的,我们当然看不上。可是,一个上午,有时收获不大,提篮没有装满,回家肯定是要挨骂的。这个时候,就有伙伴提议,不如到生产队的田里,扯一点回家吧。

大家一致赞同,然后,四处看看,有没有大人在附近。不好,到处是大人,我们只好离开这里,找一个没有大人的地方。我们心怀鬼胎,边走边四处侦察。哈哈,终于找到一个没有大人的地方了!我们赶紧把提篮藏起来,迅速趴在田里,以极快的动作,扯了很多鲜嫩的花草。远处看到有大人在经过,有人在轻轻喊着,不要动,赶紧趴下。我们就一动不动,等到大人走了以后,我们继续我们的动作。很快,我们每人扯了不少花草,抱到田岸上。把开始铫的野菜,倒出来,把偷来的花草,放在篮子底下,再把开始铫的野菜,放在上面盖着。哈,满满一篮子,任务总算完成了!

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家,父母看到这么多的野菜,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当看到提篮里面尽是长长的花草,就知道是生产队田里的,父亲顺手就是几栗子,头上当时就很痛,母亲在门角落拿起竹棍,拼命地往我身上打来。惨啊,没有挨骂,倒是一顿暴打。连续几天,我再也不敢到生产队去偷花草了,可是,好景不长。任务完不成,有时,还是偷偷地扯点,只是不敢多了,怕被父母发现,再次挨打。

童年的无知和懒惰,现在想起,只能是一笑而过了。但童年的点点滴滴,依然感觉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少年苦度夏
​
据说,现在全球的温度,比几十年前的温度高多了。反正,我现在是没有这样感觉的。因为,我办公的地方有空调,宿舍也有空调,出门办事坐车,车里也有空调。整个炎热的夏季,我仿佛一直置身于空调中。空调,现代科技的产物。当你浑身散发出热气,大汗淋漓时,进入有空调的房间,的确是舒畅极了。但在几十年前,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更奢想在赤日炎炎下,还能融身到凉风嗖嗖的舒适环境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孩提时,夏日里,感到最舒服凉爽的,莫过于睡觉时父母那轻轻摇动蒲扇所带来的风。有时睁开眼睛,看着父母已经在打瞌睡了,手上的蒲扇却没有停。这样的时光大约经历了五年。父母手中的蒲扇便已经转向妹妹和弟弟身上了,因为这时我已经开始读书了,也略微懂事了。

懂事了,就得帮父母亲干活,这在农村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规矩。每年放暑假,大约从7月10日到20日之间开始,到8月31日结束。这段时间,暑假作业自然是要做的。但那时作业非常少,我成绩向来很好,做作业特别快,不到两天,就全部做完了。其余时间,就是帮父母亲干农活。戴着草帽,俨然象个小农民似的。

暑假开始,正值双抢季节。为达到“插完晚稻过八一”的目标,生产队往往把收割水稻和插秧,按包工,分到各个家里。为了多挣工分,我与哥哥、姐姐一起,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被父母叫起来,或是到稻田里割谷,或是到秧田里扯秧,帮助父母挣工分。因为天并不亮,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割谷也好,扯秧也好,几乎都是凭感觉。这个时候,特别想睡觉。记得有一次,我一到稻田边,就坐在田岸上睡着了。还有一次,姐姐发现我扯出的秧,没有用稻草系住,就过来问我。其实,这时我已经睡着了,但扯秧的手却一直没有停,机械地运动着,坐在秧马上,也机械地往前移动。

等到天完全亮了,我们又要到已经修整好了的田里插秧。大约早上9点钟的时候,先离开田地于我们的母亲,催着我们回家吃早餐。这个时候,才知道,想把腰完全伸直,还得费一番功夫。回家走在路上的时候,是我们休息的最好时间。我们有时为了偷懒,就故意走得很慢。这个时候,父亲就会催着我们走快点,回家吃饭后又要接着干活。

回家后,洗漱、吃饭,一阵紧锣密鼓地忙完,又被父母催着,说是趁着太阳不大,赶紧多插点。我们无奈,只得赶到田里,继续插秧。此时,太阳是越来越厉害了,气温也是越来越高了。白花花的阳光,照在戴着草帽的我们的身上,感觉犹如火烤一般。如果是弯腰割谷,那地表的热气就会笼罩整个全身,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到了正午12点,我们热得实在是受不了了,父母就一声令下,让我们回家吃中饭。

中午,我们一般还有休息的时间。儿女都是父母心头的肉,我们这些子女的苦和累,父母亲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但为了多挣工分,他们也没有办法。到了下午两点,我们又要出门了,一般下午主要是捆水稻。早上割下来的水稻,此时已经晒得差不多了。父亲拿着稻草做成的绳子(农村叫步,谐音),放在田岸上,我们就把已经割下来的水稻一抱一抱地放在绳子上。我们把这个动作叫摞稻。摞稻是一件非常吃苦的事。我们都卷起裤腿,来回走在泥田里。那泥田里的稻梗时常扎在脚上,整个小腿被扎得红红的。手上也好不了多少,稻禾一样地把手臂手腕扎得红红的。夏天一般是下午有风暴雨,为了赶在暴雨来临之前把水稻捆好,我们往往都是跑着摞稻的。稻捆完了,接着又要扯秧、插田,一直到天黑了,实在是看不见了,才收工回家。

已经是晚上了,这一天的农活还没有做完。晚饭后,我按照父母亲的安排,又要开始放牛。双抢季节,牛在白天是没有时间吃草的,只有晚上或五更时,才可以拼命吃草来填饱肚子。晚上一人牵着牛,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我很是害怕,只好在空旷的寂静的田野上,拼命地唱歌,来减少自己的恐惧。有坟的地方,我是不敢去的。有时,一只野兔突然从我眼前跑走,我的魂几乎吓掉了。到了晚上11点,牛也吃饱了,我也就回家了,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农活。

这样辛苦劳累的日子,大约要持续20天。很多人,当插完最后一块稻田的时候,就躺在田岸上,大声叫喊着,发泄自己这段时间的劳累。

一般所有田插完了,生产队组织一次会餐,大家高高兴兴地去免费吃一顿大鱼大肉,算是生产队对大家的犒劳了。实行联产计酬分田到户后,父母亲也会给我们放一天假。我们就会高高兴兴地走20几里路,到武穴街上看一场电影,喝一碗西瓜汁,吃一碗清汤(就是混沌,广东人叫云吞),就很满足。回家后,还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在武穴街上的见闻,看过什么样的电影,吃过什么样的东西,觉得非常自豪。

这个时候,不要以为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从此就可以轻松地度过暑假了。田插完了,还有稻谷没有打出来,刚插好的稻禾已经开始发穗。我们还要到晒场上帮助大人脱谷,到田里除草。年龄稍大一点的,还要施肥、打农药。总之,农村的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我们这些农村少年,跟大人一样,也是没有空闲的。所谓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我们也只是在书中看到,估计连梦中也不会有的。

农村有一句俗语,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当然不是什么人上人了,但小时候吃过的苦,现在看来,真是一笔财富。首先是暗暗激励我,一定要摆脱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17岁,我就大胆地离开家门,通过努力,告别了农民生活。其次就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社会里,农民永远是最辛苦的,老百姓永远在社会的最底层。再次,就是让我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困难感觉劳累时,想想当年是如何度过每一年夏天的,就会心平了,气和了,感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最后,也让我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珍惜每天的生活,珍惜所有亲人和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游戏

我17岁离开农村老家,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每年总得抽个时间,去看望父母亲,但故乡的人跟我已经渐行渐远了。认识我的人,很客气地跟我打招呼。不认识我的,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子,茫然地望着我,不知道我是哪里来的客人。有时候,还真的有“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但我依然爱着我的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喜欢那些把我当成陌路人的小孩子。每次回家,除了帮父母亲做一些农活外,也到邻居家串串门,看看他们简朴的生活,看看他们平时都在做些什么。

看到我进了他们的家,大人们一般都非常客气为我倒水、让座,小孩子一般也很文静地怀着敬仰的目光地看着我。——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大人们都坐在麻将桌上,没有时间招呼我了。小孩子也在一边打着扑克,“诈鸡”、“锯板”、“斗地主”,玩得不亦乐乎,更是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我悄悄地问侄儿,现在农村的孩子都是这样吗?侄儿告诉我,除了几个读书成绩好的在家做作业外,一般的人都在打扑克,而且没有小小的刺激,还不屑跟你玩呢。我一愣,以前我们孩提时候玩的游戏呢?全部都丢失了吗?

想起那个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农村孩子玩的游戏可多了。记得那个时候,课外作业也不是很多。作业做完了,大家一起疯狂地玩着,父母一般也不会反对。有时候,真的是玩得天昏地暗,鸡飞狗跳。

有一个游戏,叫捉迷藏,武穴土话叫“躲猛儿”。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不限时间地点,只要在家里就行。一个人用手蒙住另一个人的眼睛。其他的人都赶紧找个位置躲起来。当所有人都躲好了以后,就松开蒙眼睛的手。这个负责找人的伙伴,就开始四处寻找。我们一般都躲在门角落或桌子底下,也有人躲在床底下,满身是灰也不管了。记得有一个伙伴更绝,躲在厨房(武穴话叫灶下)放稻草的地方(武穴话叫柴角落),用稻草把自己彻底盖住,任别人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是他自己憋不住了才跑出来。一看,满身是稻草,头上也有。我们就说,头上有根草,象个美国佬。有一次夏天的晚上,我们几个伙伴又在一起捉迷藏,我躲到别人的厨房里,看到女主人正坐在灶前,就跟她说,我们在“躲猛儿”。她叫我躲在门后面,后来被别人找到了。我出来后发现,这个主人明明坐在自己的厨房里,怎么现在突然在外面乘凉?真是活见鬼了!我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坐在厨房里的是她的生魂,并要我以后晚上不要到她的厨房里去。

夏天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把杨树枝编成帽子,扮演游击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游击队员,得有一部分人是美国鬼子。谁也不愿意当美国鬼子,就抓阄决定。玩的时候,我一般是头,所以我不用抓阄,理所当然的是游击队长。人员分好后,就开始打仗。我们没有武器,只是用手比划着,最后,美国鬼子必须死光。谁不愿意死,就不要他参加。有的时候,我把课文中学到的东西,也搬到游戏中来。比如,刚学完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军民鱼水情》,我就来扮演郭建光,让一个女孩子扮演沙奶奶,其余的人扮演叶思中等人。我的记性很好,也会唱京剧,演这样的戏自然难不到我。有时候,我把参加游戏的伙伴,分成人数一样的两组,给每个人安排职务,两组的职务也都是一样的。然后,两组分靠在墙的两边,指挥员把自己的人调度好。两组按已经安排好的顺序,互相见面,开始按照军棋的走法,一个个地吃。有一次,我算到对方把司令放到最前面,我就把炸弹放到最前面,然后是军长和司令。果然,我的炸弹出来就把对方的司令给炸了,我的军长出来,吃掉对方的师长,也遇到炸弹。然后就是我这个司令出来了,一路把对方的人全部杀光。哈哈,这个游戏也很好玩!

冬天玩得最多的游戏,是踢毽子,武穴话叫踢燕儿。我们找些鸡毛,下面用铜钱固定,保证鸡毛永远朝上。当然,用得多的还是用塑料纸或是白纸,剪成一条条的,一样用铜钱固定。冬天玩这个游戏,还是很不错的。不但健身,而且浑身很快暖和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吧,我踢燕儿,可是一个高手!说错了,是高脚啊!跟一般人踢,我用右脚。遇到高脚,我就用左脚。我的左脚,比右脚的水平高多了。我连踢几百个不成问题,左脚酸了,换右脚,右脚酸了,换左脚,可以保证一个上午,“燕儿”不掉地。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左脚踢,右脚弹(武穴方言,就是用脚跟跳的意思),然后是右脚踢,左脚弹,一直往复下去。这一招,一般人是不行的。

童年的时候,喜欢玩的游戏可多了。比如打弹子(弹子,就是玻璃球。在地上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分别挖一个洞,把自己的弹子打到每个洞里,就算赢了,如果中途遇到对方的弹子,把对方的弹子打进洞里,就可以把对方的弹子拿走);打泡(武穴方言,就是用烟盒或废纸,叠成三角形或正方形,放在地下,被别人拍翻了,就是别人的了);抓子(就是选7个比较均匀的石子,用一双手或一只手,先将一个石子抛起,再将地上的石子捡起,最后接住抛起的石子,要求石子一个不能掉下来);买房子(就是先在地上画好几个规定的方格,每个方格就是一间房子,然后背对方格,用破瓦片丢在方格里。丢在哪个方格,这个方格就是你的房子了。把破瓦片一格一格地丢,丢一个,捡一次。捡的时候,要用单脚。如果是自己的房子,就可以用双脚了);还有打百乐(谐音,武穴方言)、推铁圈等等很多很多……

童年的生活非常难忘,童年的游戏现在提起,记忆犹新。有一首歌,叫《找童年》,歌词中说“童年啊童年,再也找不见;童年啊童年,多么叫人留恋!”是啊,多么令人难忘的童年,多么令人回味的童年。真的想做一回童年的梦,玩一回童年的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儿时的电影

最后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大约是在2000年。那时我在审计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购买单位的团体票。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抉择》,印象中,是上级规定必须要看的。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恢宏大气的影片,不花钱,还有那么多的同事在旁边,所以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如此,但还是找不到童年时候看露天电影时的快乐。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的心情,几乎可以跟过年相媲美。

我的童年时代,正是国家文化普遍匮乏、物质供应少得可怜的时候。农村里,不要说电视机没听说过,就是收音机也很少。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收音机扭一下,就是我们理想的共产主义。毛主席逝世时,全村还只有我家有一个广播。记得当时还把广播拉到仓库,全村人静默三分钟,悼念毛主席。文化的匮乏,对偶然来了一场电影,自然惊喜万分,——电影是一定要去看的!

电影多长时间轮放一次,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规律。78年以前,不是很多,估计两个月有一次吧。78年之后,电影就很多了。我们总支(公社下辖的管理区,设立党总支部,所以大家都这样叫)八个大队轮流放。有时候,两个大队同时放一部电影。这个大队的第一卷胶片放完了,马山送到另外一个大队。有时候是整部电影放完了,连同电影放映机一起搬到另一个大队重新开始放。我们这些小孩,往往是跟着电影放映机跑。

小时候,听说自己垸里要放电影,这一天,心情是特别的爽快。压抑不住的高兴和快乐,始终挂在脸上。如果邻村有电影,这一天也在牵挂着,筹划着怎么去看。确定电影将要在我垸放的时候,大人们早早地就把电影放映机和电动机搬到垸里,下午的时候,在垸里一个宽敞的空地里,靠边埋上两颗杉木,把电影银幕挂起来。那白色的用帆布做的银幕,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下午放学后,我们就把家里的椅子、长条板凳搬到最佳位置,留给亲戚和同学坐,同时盼望着电影尽快开演。待到天黑的时候,放映员已经吃好了垸里给他的派饭,调好镜头,试好喇叭,就开始放映了。一般开始都放一些记录片,比如一些农业学大寨的镜头,跟现在的新闻联播差不多。最后放的电影,我们称之为正片子。有时候,放映员还给我们讲解电影的内容。那时我们一帮小孩子,经常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放映员,非常羡慕有这么好的职业。每晚有电影看,那是我们的梦想啊!

记得一次看得最多的是一个晚上连看四场《穆桂英大战洪州》,看完时,天几乎亮了。其次是连看三场《野猪林》和《尤三姐》。看得最早的电影是《奇袭白虎团》、《沙家浜》和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时间大概在72年左右,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故事情节也是后来知道的。跑得最远的,是走到20里开外的县城,在电影院里看越剧《红楼梦》和《少林寺》。那时我没有钱,所以也没有买电影票,就混进去了。结果被打着手电筒的查票员,追得到处跑,到处躲。最惨的是一次跟姐姐到邻村看《铁道卫士》和《第八个石铜像》,适逢天下大雨。虽然躲在别人家里,身上没有淋湿,却在回家的路上,认为白色的路面就是安全的,就一脚走到水中,棉鞋全湿透了,回家被母亲一顿臭骂和暴打。最受感慨的是,当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放到通过第二个妻子王丽珍而走入上层社会的张忠良看到寻找他的发妻作为佣人端着茶水的时候,分明看到很多观众在流眼泪,擦眼睛。记得最深的电影,是黄梅戏《天仙配》。看过三遍,我就把所有的歌词全部记住了,而且能从头到尾准确无误地唱出来。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一次晚自习后到邻村看电影《英雄虎胆》。那晚,我垸居然没有一个人去看这部电影,我只好一个人摸着漆黑的路回家。临近自己垸的时候,得过一条小港。一颗大树横在港上,就算是一座桥,可以战战兢兢地通过。这个小港曾经淹死了人,所以,大家都说这里有鬼。当我走到港岸的时候,突然一道电光照在我的脸上。当时啊,我的魂几乎吓掉了。这场电影我算是白看了,演员于洋的英雄虎胆,在我身上一点也没有灵验到。原来,打手电筒的是我垸的一个大人,此时他正坐在那颗横着的树上呢。

很长的一段时间,电影一直是农村里很时髦的东西。如果偶尔到街上去,没有看电影,就表示这个街,上得不够彻底。农村实行联产计酬后,渐渐富起来了,轮流到各个大队放电影的情况,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花钱请放电影。一般在农村里,盖房子、娶媳妇、考大学,都要放电影的,一方面表示祝贺,同时也满足了参加祝贺的亲戚朋友的要求。

现在,农村里再也见不到放露天电影的场面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彩电,想看电影,随时可以打开电视。大街上,遍地都是电影碟子。经典的、怀旧的、新潮的、外国的,甚至黄色的,真是应有尽有!花100元钱,可以买一箱这样的碟子,一年也看不完。可惜这些电影,再也激不起我的兴致来。小时候看电影时的种种情景和乐趣,时常充溢在我的思绪中,再也不能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 鱼

看到文章的名字,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渔民。我想表达的,是打鱼的意思,却不是这样叫法。很惭愧,我居然找不到合适的词,只好这样了。

我们武穴老家,有一种打鱼的渔具,叫粘(谐音,武穴土语)。粘由一张网、五根竹棍和一根绳子组成。网的形状是平面正方形,每边三米到五米不等,一般由尼龙绳编制而成。那五根竹棍,四根是一样长的,一根很粗很长,有时用细杉木代替。不打鱼的时候,网和几根竹棍分开放。打鱼的时候,把五根竹棍绑在一起,四根小竹棍各撑起渔网的四角,大竹棍作为支撑,一头跟四根竹棍绑在一起,一头撑在岸边,再用一根较粗较长的绳子一头绑在五根棍子上,一头拿在手上。把渔网轻轻地放在水里,稍等一会儿,就慢慢拉那根绳子,渔网也跟着起来了。我们把这个动作叫做扳鱼(实际就是打鱼的意思)。

每年春季来临,大雨滂沱的时候,正是扳鱼的好机会。我很小的时候,哥哥总是带着我,到垸东边港里扳鱼。找一个港叉口,估计应该是鱼汇集的地方,就把粘绑好,放入水中,每隔10妙,就拉起来一次。虽然空网的占大多数,但不空的时候,小鱼大鱼还是有一些。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下午可以扳到20斤左右的鱼来。运气不好,5、6斤,应该是没有问题。春季不是经常有鱼,只有下雨打雷的天气才有,所以,有时候,为了多打一些鱼,往往是一个晚上不睡觉,打着手电筒,穿着雨衣,守在粘边,争取有一个丰收。

83年的夏季,很多人都到朱华大队边上的武山湖打鱼,我和哥哥也去了。其实不是在湖里打,是在湖边一个港里打,湖里鱼是公家养的,估计是不让我们打的。我们到达那里后,发现港岸上人山人海,水里摆满了粘,几乎都插不进去。我们把粘放好后,看看别人,每人都扳了十几斤鱼,看来,还是有鱼啊!哥哥在扳鱼,我就到处晃荡。走近我的两个堂妹旁边,只听见她在喊,我扳不动了!我接过堂妹的绳子,轻轻地拉,哇,满满的一粘鱼啊!堂妹小心翼翼地用鱼捞子,把鱼一条一条地捞上来,至少有40斤!大家在分析,可能遇到一个鱼团子,就是很多鱼揪在一起。看到这么多的鱼,大家更有信心了。到黎明时分,我们也扳了三四十斤鱼,也算不错,就提着胜利的果实回家!

一次打得最多的是98年的夏季。连续不断的暴雨,把鱼全部唤醒了。我和妻子回到老家,听说垸后面的港里有很多鱼,我主动请缨,要求去扳一个晚上的鱼。还是跟哥哥在一起,晚饭后,就来到了这里。开始,港里没有什么动静,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也只扳几条大鱼,其余都是小鱼。大约晚上10点左右,开始有鱼来了。我们屏住呼吸,虽是晚上,依然把粘盯得紧紧的。从那时开始,几乎每粘都有一条大鱼,有时有三四条。这些大鱼,清一色的是草鱼,清一色的七八斤重一条。我知道,邻垸一家姓毛的,家里养了很多鱼。本应去年底打捞的,想再养一年,鱼长得更大再卖。人算不如天算,98年的狂风暴雨,把他的鱼塘冲垮了,成千上万的大草鱼,全部跑到港里来了。这下该我们幸运了,估摸着一蛇皮袋全部装满了,哥哥就把鱼背回家,我则一个人在扳。每次扳到鱼,我都把鱼丢到岸上的一个小沟里。看到这么多的鱼,好兴奋啊!哥哥来了后,这次带来了两个蛇皮袋和一根扁担,很快,两蛇皮袋装满了,哥哥就挑回家。这样,哥哥来回挑着鱼。慢慢天亮了,鱼也不多了,我们就打道回府。看到家里的几个澡盆和水桶,全部是鱼,实在是太高兴了,非常有成就感啊!妻子起床后,看到这么多的鱼,还不相信是我们晚上扳的呢。三四百斤的鱼,父亲拉到街上卖,也卖了一千多块呢。

难忘的还有搭鱼和忽鱼。所谓搭鱼,就是用搭耙(谐音,武穴土语,用篾做成的一个打鱼工具),在浅水处,甩到远处,然后,手拿搭耙上的长竹篙,使劲地往自己怀里拉。勤粘,慢网,拼命的搭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这个浅水处有鱼,就会被搭耙装住。所谓忽鱼(谐音,武穴土语),就是把水舀干,鱼全部浮在泥巴上,直接抓就行了。我很喜欢忽鱼。军校读书的一年暑假,我就经常出去忽鱼。有一次,我看好一个港叉,就用铁锹铲土和泥巴,把水围住,然后,用脸盆,把围住的水全部舀干。哈哈,鲫鱼、乌鲤、叼子鱼等等,全部出来了。今天又是一个大丰收啊!也不管部队发的尉官服上的泥巴有多少,也不管脸上有多脏,也不怕太阳有多大,捉到这么多的鱼,真的很高兴啊!

难忘的打鱼故事,现在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住在城市里,一年也难得回几次家。但过去那充实的农村生活,却依然印在脑海里,永远不能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逃 家






说起逃家,我至今还感到很羞愧。在少不更事的岁月里,我做了很多错事、傻事,逃家是让我最难忘的!家,最温馨的地方,既是一个避风港,更是一个安乐窝。我居然因为一些小事,逃离这个住了十多年的地方,让父母担心,让兄弟姐妹着急。现在想起,依然惭愧不已。

​

1981年的暑假,我初中毕业,而且已经得到被高中录取的通知。这个假期没有任何作业,唯一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帮助父母做农活。故事发生的当天中午,我到田里薅草回家(薅草,武穴土语,就是用脚在刚长大的秧田里除草)。回家的路上,在水塘里摘了一些鸡头(鸡头,武穴土语,就是野生的莲藕在水里长出的状如鸡头的果实,外表有刺,剥开后,里面的东西很好吃)。回家后,我把鸡头给弟弟吃。妹妹看见了,就到弟弟手上抢。结果弟弟抢不过,就哭了。我看见了,大声训斥妹妹,谁知道,妹妹也哭了。这个时候,母亲正好回家,看见妹妹弟弟都在哭,以为我在欺负他们,就到门角落找到一根薅草棍,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地打我,把棍子也打断了。我的脾气向来很倔,在家没少挨打。这一次,彻底把我打跑了。



莫明其妙的挨打,让我对母亲彻底失望了。我用愤怒仇恨的眼光盯着母亲,说,好,你打,你接着打,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母亲手中的棍子已经打断,似乎还不解气,还要找棍子。这次,我根本就不给她机会。扭头就走了,并且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回这个罪恶的家庭了!



光着脚,走在路上,一阵阵的委屈袭在心头,在没有人的地方,我嚎啕大哭,悲叹自己命运的不幸!走啊,走啊,我究竟准备走到哪里啊?哪里才是我最后落脚的地方?



突然想起四堂兄在部队,对,我先到堂兄那里去!我清楚地记得堂兄的部队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公社。我就是一路乞讨,也要找到他!那个时候,四堂兄是我心中的偶像,是让我崇拜的解放军战士!当我走到胡罗玉大队时,看见了我的堂侄。本想躲避,但他已经看见了我,并且主动还欠我的0.26元钱。我强装笑脸,告诉他,我到武穴街上有点事,就很快离开了他。



天,就象母亲的脸,说变就变,转眼间,大雨滂沱,把我淋得如落汤鸡一般。走到樟树下大队,我决定到合作社去躲雨。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同志,卖两斤饼干!”我扭头一看,是姐夫,姐姐的未婚夫。他每次到我家,对我很好,一直说我将来是最有出息的!看到他,吓得我落荒而逃。在他眼中最有出息的人,此时急急如丧家之犬。逃离这个地方后,天不再下雨了。我一路紧走,一路小跑,终于走到武穴街口,此时身上的衣服也晒干了。中午没有吃饭,此刻特别地感到饥饿。身上只有区区两毛六分钱,得算计着使用。饥饿难熬,只好花了一毛钱卖了两个大馒头。肚子有货,心中踏实多了。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正街电影院门口。门口停放着大量的自行车,一个老太太戴着红袖章,警惕地查看四周的人。我知道,那个老太太是专门看管自行车的,生怕别人来偷。我不知道,我该走到哪里。到河南去?真的乞讨过去吗?我不敢想象!别人在看电影,我没有钱,只好看电影广告了。那巨幅宣传画下面还有不少电影剧情的图片。我逐一仔细地看,看完后,感到百无聊赖,浑身没劲,真的不知道做什么才好。电影院门口,还有买瓜籽的,摆画书滩的。画书,小时候看了很多,也是我最喜欢看的书种之一。看一本,要两分钱。摸摸自己的口袋,非常犹豫。可到底还是受不了诱惑,我还是决定看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编成的书,看完上册,接着看下册。看着画书,想想自己,我也如书中主人公拉兹一样,成了流浪者了。时间渐渐消失了,很快到了深夜,电影散场了,电影院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我靠在柱子上,迷迷糊糊睡着了。



起来,起来,你是做什么的?睡梦中,有人吼叫着把我推醒了。不是弟弟叫我起来吧,我睁开眼睛,冰凉的水泥地板前,站着两个素不相识的大人。不知道是不是警察,他们边问我,边叫我把身上的东西全部掏出来。我的身上,除了一毛二分钱和一小串钥匙外,还有一个中考的准考证。这个时候,一个刚下班的青年女工,听到我说的情况后,忙着帮我说好话。那两个人把东西还给了我,让我到候船室去睡,不要在这里了。候船室在哪里啊?那个女工指点告诉我。我按照她的指点,找到了候船室。(非常感谢这个青年女工,你是好人!)



候船室里面好多人,都躺在长椅子上。我也找一个位置,躺下来了,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不知道此时此刻家人怎么样?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悔。天蒙蒙亮了,我赶紧离开了这里,决定先到武穴中学找我的另一个堂兄。



走到长江边,胡乱洗了一下。在长江的大堤边,我找到了武穴中学。堂兄在这里读高一,此时虽然还是假期,但是他很刻苦,提前来到学校,为的是想把学习更提高一步。我看到堂兄在教室门口,正在借助早上微弱的亮,认真读书。看到我,他又惊又喜,告诉我,我家里人昨晚到处找我,也找到了这里,现在还应该在我舅舅家。他这一说,我着急了,赶紧告别了他,到我舅舅家去。



那个时候,我对武穴街,一点也不熟悉。有一次只是远远看着,只有今年春节到舅舅家拜年是正儿八经来一次。我从武中出来,转来转去,转到崔家山,才知道方向错了。最后终于找到舅舅家,在窗户上,我就看到父亲和姐姐,还有舅舅一家人。他们看到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姐姐和表哥都在诉说我,我一声不吭。还是表姐心疼我,拉我吃早餐,帮我夹菜,并且要大家不要再说了。父亲给我带来了一双凉鞋,吃完饭后,我们赶紧回家了。



我逃离自己家的事,全垸人很快都知道了。临近垸门口,大家都在笑我,说我出去贩梨子去了。到了家门口,只见母亲头上扎着手帕,一副大病的样子。我迟疑了一下,母亲让我进去了。后来得知,母亲因为我的事,一个晚上没有睡觉!



27年,弹指一挥间。这期间,我读高中,当兵考军校,结婚生子,转业回家,在外打工。劳碌奔波二十多年,始终得到了母亲的照顾和关爱。我由人子升格为人父,深深地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与无奈。母亲现在年事已高,儿女各奔东西。孝敬她老人家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我知道,任何东西都可以等待,唯有孝敬老人是不能等待的。让我们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照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当年学乐器

晚饭从外面吃了回来,临近办公室时,听到悠长动听的笛子声。顺着声音,我走进工程部办公室,原来是一个同事在吹笛子。见我在仔细倾听,同事把笛子给我,让我也试试。我拿起笛子,擦拭着并默念着心中的曲谱,笛子拿到嘴边,《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的旋律,顿时充满了整个建筑工地现场。



说起学吹笛子,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是连队文书,整天跟在连首长身边。指导员很会吹笛子,我就请他教我。指导员先是教我识谱,然后又要求我把比较熟悉的歌的乐谱背下来。差不多懂一点点了,他才告诉我怎么吹笛子,怎么运气和换气。按照他的指点,《东方红》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吹得像模像样的,接着,又吹难度稍大点的《十五的月亮》和《高楼万丈平地起》。掌握了基本窍门后,我基本上算是掌握了笛子的吹奏了。当然,我跟专业水平和舞台表演水平,还差得很远。



小时候,在家里,就经常听到父亲和一些长辈吹笛子。俗话说,斗米胡琴石米箫,吹不了横笛是草包。意思就是学二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吹箫的难度就更大,得吃两百斤大米后才可以学会。而横笛,就根本没有难度,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不会吹,只能说是一个笨蛋了。可惜,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笨蛋。不是我没有学会,而是我根本就没有学,因为我自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



看来,学吹笛子,真的不是很难。既然学笛子不难,其它的乐器,也应该很容易吧。我到街上买了一个口琴,小盒子里面还有说明书。我就按照说明书上说的,一步步地试着吹。唉,真是太简单了,没有用5分钟,我就学会了口琴。我让指导员过来检查我的口琴水平,先是吹了一首《北国之春》,再吹一首《沂蒙颂》。指导员很赞许地点头表示,我也掌握了口琴的吹奏了。



既然是一通百通,那么,我就可以试试其它的乐器了。那个时候,特别流行吉他,我们连队战友手中,至少有5把。每天,我就看到很多战友在拨弄着这个西洋乐器。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这希罕玩意。现在,随时可以拿起来试试了。我请战友教我怎么弹。战友告诉我,吉他有好几种弹法。一种是单弹旋律,就是把乐谱纯粹弹奏出来;一种是旋律加上和弦,当然比前面一种要难些;还有一种就是边弹边唱,左手一会F调,一会G调,右手不停的拨弄。因为我大脑里记住了很多歌的乐谱,所以,我一开始,就学弹最简单的纯乐谱式。听起来,还是很好听的,没有一点错误。后来,别人说我弹吉他的档次太低了,上不了台面。于是,我就试着弹和弦,学着边弹边唱。我只记得当时,我弹了《小草》和弦,同时也唱完了,自我感觉良好。后来,看了电影《少年犯》,也跟着里面的少年犯主角学,把电影里面的“妈妈,妈妈,儿今天叫一声妈,止不住泪如雨下”学得个十成足。战友们也觉得我学得不错。其实,我知道,在我学过这么多的乐器中,吉他是最拿不出手的!2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的一个同事也在学吉他时,我知道,我做他的老师,是绰绰有余的!



当年有一个同年兵的同乡战友,整天在拉二胡,感觉特别难听,不但走调,而且刺耳。我一度认为,二胡肯定很难学,所以,很长时间,我从来不动二胡。后来,我也想试试,就叫这个老乡告诉我怎么拉。经过这个天下水平最臭的师傅的指点,我开始学拉二胡。学拉二胡的第一首歌,是《夫妻双双把家还》,感觉不是很难啊!然后,我又是把自己已经记住的乐谱,全部试拉一遍。自己听听,感觉有的歌,用二胡拉,并不好听。再后来,我觉得,黄梅戏,用二胡来拉,很有韵味。于是,我找来了《天女散花》歌谱,拉了几遍,就完全学会了。年轻的时候,我有点好高骛远,以为自己的二胡有点水平了,就开始学《二泉映月》,可是怎么学,怎么练,跟阿炳的水平相差太远,而且,其中的乐谱,从来就没有完全记住。



最能体现我学乐器水平的,应该是电子琴了。虽然我没有买过电子琴,但身边从来就不缺少这个乐器。看着电影电视上,别人弹钢琴那全身投入的样子,我也试着学学。韵味没有学会,但是感情已经融入电子琴里面去了。我在军校读书的时候,军校就要求每个学员必须懂一种乐器,并且要进行考试验收。我用电子琴,完整地弹完了一首歌,监考教员认为我有一点专业水平。我在部队举行婚礼时,别人要求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很有信心地弹电子琴,博得了阵阵掌声。



好玩的时代,已经远离我很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没有再玩乐器了。虽说童真的心思还是有的,但是很难再提起我的兴趣了。偶尔见到古筝等新鲜乐器,一时也禁不住手痒,弹奏起来,但已经是少见了。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快乐,何时再回到我身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当年的旋律

我到深圳5年,居然只学会唱几首流行的歌曲。03年的《大海》,04年的《小薇》,05年的《两只蝴蝶》,06年的《求佛》,大概是我学会的几首代表歌曲了。是我不会唱吗?还是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已经被80后、90后淘汰了?每次被朋友拉到酒吧唱歌时,脑海里总是想着过去的经典歌曲,唱的自然都是一些老歌了。


可以这么说,我们都是伴随着歌曲长大的。还没有进入学堂,就已经会唱《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刚步入学堂,因为时代的需要,也学会了不少批林批孔的歌。唱得更多的是关于雷锋的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很快就学会了。我的小学一到三年级,叔父是我的老师。他经常教我们唱歌,印象中,《路边有个螺丝帽》、《我是公社的小社员》、《大家来开故事会》、《社员都是向阳花》都是属于我们的儿歌了。而《沂蒙颂》、《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高楼万丈平地起》、《阿佤人民唱新歌》、《绣金匾》更好听了。后来,我们又学会了不少反击右倾翻案风之类的歌。歌名不记得了,第一句是“党中央两个决议威力大”,还有“春雷一声震天响”等等。还有一首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


除了叔父教的,还有其他老师教我们唱歌。我们没有音乐老师,每个老师都有可能教。有个姓蔡的老师,教我们唱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手拿碟儿敲起来》,都是小学时代学会的。到了初中,我们就有了专业的音乐老师了。第一次学会唱的,是电影《黑三角》中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那个时候,我们唱的,几乎全部是电影插曲。黄梅戏《天仙配》一经放映,里面的歌曲,风靡全国。我也是一个小戏迷,《天仙配》里面的歌词,很快都背熟了,也同时全部会唱了,至今还没有忘记。到了高中,又没有了音乐老师。但当时我们的数学老师,很教了我们几首歌。《牡丹之歌》、《姑苏城里好风光》、《妹妹找哥泪花流》和《赤足走在田埂上》,就是这位年仅17岁的高中数学老师教的。这段时间,电影突然多了起来,电影插曲自然不少。台湾校园歌曲,也悄然流行了。我们有时边做作业,边哼起流行歌曲。感觉中,八十年代电影插曲都非常好听。


8 4年底,我到了部队。部队以军歌为主,流行歌曲一样在军营流行。我在新兵连里,就学会了不少军旅歌曲。《打靶归来》、《战友之歌》、《战士的回答》、《我当上解放军》、《我爱领章红,我爱军装绿》,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人民海军向前进》等等。这个时候,邓丽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也很流行。最流行的,莫过于85年的《十五的月亮》、86年的《望星空》、87年的《血染的风采》了。


说起87年,大家一定应该有印象,那就是迟志强的歌。《铁窗泪》、《愁啊愁》等等,全国哪个地方都在唱。这年,我正好第一次回家,听到几乎每个乡村里喇叭都在放着迟志强的歌。那些歌好听、好学,歌词也很好记。至今,我还是没有忘记那些旋律。到了这年年底,西北民歌席卷大地。《信天游》、《黄土高坡》、《走西口》充溢着我们军校的每个角落。随后,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不少实力歌手,每首歌,都让我们沉迷不已。


就在我们大唱时代流行歌曲的时候,香港的粤语歌曲,也让我们应接不暇,到了最近几年,闽南歌曲也出来了。大家都在试图学得更象些,<span lang="EN-US">80</span>年代初期《霍元甲》插曲《万里长城永不到》又重新捡起来唱。还有《万水千山总是情》、《流氓大亨》里面的插曲。这次唱,不再用普通话了,而是刻意地用粤语,以证实自己的不凡。《跟着感觉走》、《心中的太阳》也不甘落后,一样流行在校园里。时代在变,流行的歌曲也在变化。但是,经典老歌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大家永远都记得,永远都没有忘记。


我喜欢唱蒋大为、张明敏、李双江、阎维文、郁钧剑、刘欢等歌手唱的歌,香港歌唱演员中,我喜欢刘德华和张学友的歌。很多年轻的朋友,喜欢周杰伦和他唱的歌,对此,我实在是不敢苟同。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有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中的插曲。每次跟朋友在一起唱歌,我至少是要唱一首的,因为大家都不会!终于可以唱到别人不会唱的歌曲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懂得很多武穴民歌。这些民歌,大多武穴老人知道,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听过。比如《浪子踢球》、《挑花篮》、《推车:蓝玉莲汲水》、《打花鼓》、《采莲船》等等,如果没有人传承下来,估计要不了几十年,武穴的文化遗产就会消失。要说的歌名实在是太多了,会唱的歌曲也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当年的旋律,永远忘记不了,永远存在脑海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当年写作文


只要在学堂,就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学作文。高考的作文,几乎占语文分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国家教育对写作文,还是很重视的。在我的少年时代,通过看作文,也能看出时代的烙印。

记不清是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开始写作文。那个时候,正是批林批孔批宋江的时候,所以,我们的作文,都跟这些有关。其实,我们那个时候都不超过10岁,哪里会写作文啊!所以,我们的作文都是找报纸抄的。同学们还争论着谁抄这篇,谁抄那篇。现在想起,有点奇怪,老师怎么不批评我们啊?似乎报纸还是老师找来的!我们把作文抄完后,统一贴到墙上。

之后,有又新的运动来了,先是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是打倒“四人帮”,庆祝英名领袖华主席上台。记得当时我们学生人人都在写诗,说白了,还是在报纸上抄的。抄完以后,跟以前一样,贴到墙上。老师在墙上方用红纸写上“打倒四人帮,人民喜洋洋”,四周用红纸条子贴上,看起来象一个学习专栏一样。

其实,我们也不是每篇文章都是抄的,也有正儿八经写出来,而且还是用毛笔写在作文本上的。那时作文似乎有一个格式。第一段,一般是说当前形势一派大好,红旗红遍神州大地。第二段是正文内容,虽然还算实在,有点东西,但大多是编的,有的同学甚至编得很离谱。最后一段,一般是表决心。如果是“我跟雷锋比童年”之类的文章,一定要写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决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等等话。“四人帮”打倒后,我们作文最后一段一般是这样写的:继承毛主席遗志,听从华主席指挥,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等到我读初中,全国已经恢复了高考,各行各业非常重视文化。若说谁考上大学,那是不得了的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里,知识爆炸迅速炸开。人人都在发奋读书,“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好象是叶剑英说的,成为了我们的座右铭。毛主席教导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伟大导师马克思也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名人的豪言壮语,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们的作文已经不在浮夸了。很多时候虽然还是虚构的,但已经象是作文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是对我们写作文的最低要求。

应该说,我写作文的水平在班上不算很差,有几次还在班上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记得读初三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我的自传》,用的是一张试卷的反面写的。语文老师很信任我,还没有看完,就拿到班上去读。结果,读到最后,才发现我没有写完。此时,我在老师办公室里帮老师正在油印复习题。后来,我当然把作文给补完了。只是这个看重我的语文老师,如今,也不知道在哪里。

读高中,我们主要以写议论文为主。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布置写一篇《荷花的启示》的作文。很显然,这是一篇议论文,我先是把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大赞一番,然后,根据以往的惯例,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千不该万不该,我举例举错人了。当时当然不知道是错的。你们知道我认为谁有荷花的圣洁吗?说出来,你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的!——陈冲,电影《小花》中董红果的扮演者(真正的小花是刘晓庆扮演的)。等到有一年春节晚会,陈冲跟大家说,你们中国怎么的,怎么的。当时,大家恨不得把电视机给砸了。你陈冲加入美国籍,你的父母呢?你的祖宗呢?非常后悔当年的无知,居然帮她写文章,那个语文老师也奇怪,居然也把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在懊悔!

等到我走到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我就再也没有写命题作文,更多的是总结、报告、请示、通知等应用文了。但是,我还是很怀念过去的那段时光,特别是小学写作文的时候。假若我现在还能找到当年的作文本,看看那个时候的毛笔字,看看那时幼稚的文笔,那该是多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3 06:57 , Processed in 0.0537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