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快乐进发——婺源骑游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9 10: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向快乐进发——婺源骑游记

(桂大祥)


    去年春上就说骑自行车去婺源,直到今年5月8日才成行。一行七人:郭国成、桂大祥、陶细龙、胡云丹、胡锦尧、邵普金、孙茂银。天一亮就骑车出发了。

    出发时想起陈明唱的那首“快乐老家”,觉得词好曲也好,很贴近这次远行。本当在整理行囊的时候就把特地录有这首歌的音响带上了的,但临出门时考虑尽量轻装便把它撤下了。我不会唱歌,但是一个容易被歌打动的人。这首颇有深意的歌词和明快的旋律,此刻犹在耳畔响起:

                   跟我走吧 天亮就出发
                   梦已经醒来 心不会害怕
                   有一个地方 那是快乐老家
                   它近在心灵 却远在天涯
                   我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找到它
                   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
                   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
                   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
                   等每一颗飘流的心都不再牵挂
                   快乐是永远的家

    我在心里哼着这首歌,在想,大家都知道骑车是为健康,那健康是为了甚么?是为提高生活质量。那么最好的生活质量又是甚么?我想应该是快乐。但快乐不会凭空得到,也不能仰仗别人的赐予。全靠自已去悟、去找乐儿。

    此行就是去找乐儿。现在,我们就是在向快乐进发!

    从武穴上江堤,经小池,过大桥,到九江。九江至湖口至景德镇至婺源,一路走的都是304省道。从九江方向骑行到婺源,除此便无更便捷的路了。

    304省道是条老路。自从有了高速公路,那些奔驰于各个城市之间的人便不再青睐这样的老路了。沿途所见,路上多是摩托、三轮,偶有短途客货车驶过。这让我们高兴。因为所到之处,老路几乎成了我们骑行者的天下。不少路段空寂宁静,静得能清楚地听得见自行车在飞快转动时发出的那种好听的嗡嗡声。我们的心也随之空寂宁静。

    老路的状况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此行最差的当属从九江石化总厂到鄱阳湖渡口那段。九江至湖口未通高速公路之前,这是条主干道。如今却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满目苍荑,颠簸难行,表明此段早已无人养护,犹如一个曾经被宠爱的美姬,如今却变成了一个饱受折磨遍体鳞伤的弃妇。然而,她能被抛弃吗?因为还能见到短途客货车、摩托车之类在她上面行驶,而这类车又是高速公路所不准停靠和行驶的,说明仍有存在之必要。既如此,何不给她以应有的待遇呢?

    去年九华山之行就曾受过这段路的颠簸之苦。此次婺源之行又要从此经过,大家甚忌惮。于是打听是否另有它途,避开此路。然打听的结果是,此为必经之路,除非插翅。这就叫人毫无办法了。

    既然路不适应咱,咱就来适应路。这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细想起来,这段路也不是一无是处。不说别的,就因高速路分流了许多的车辆,如今这路上的车子少了,噪音尾气少了,自然少了许多恼人的超车和会车。再看看路两旁的这些树,整齐如士兵列队肃立,高大如两排巨人在上空握手,外面的阳光被密匝匝的枝叶挡住,整条路被浓荫覆盖。可以想象,即便在烈日当空的酷暑,这里面也是凉爽如春。再试着换种心情,还会找到别一种乐趣。骑着山地车,走在这条颠簸的路上,权当胯下的马儿踏碎步,一下一下地有节奏地颠着,似乎有种韵律感。这种感觉只要肯用心去体会就能得到。

    想起一句经典的现代箴言来:两人出门遇雨,一个老是抱怨天不作美,心中不快;一个却持平常心说就当是为我们净化空气。这两种心态,该取那种呢?其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总要想到沙里有金,苦中有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想得开,不抱怨,不就是对快乐的最好诠释吗?



    九日晨五点多从宿营地都昌县蔡岭镇出发时,下着雨,然未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雨中骑行近百公里抵达景德镇。这里曾经是一座偏于一隅的江南小镇,一座由无数简陋的作坊、窑房而构筑的山城,却因瓷器而与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又因瓷器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瓷都。

    一进城便见每条街的路灯杆全用瓷瓶包裹装饰起来,且每条街的瓷瓶式样和图案也不一样,意在体现瓷都特色。当地人说,如果在景德镇逗留的时间很短,其它景点可省,古窑是应去的。于是我们去古窑。

    古窑位于景德镇市瓷都大道,是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首选景区。在这里,可清晰地摸到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脉络,体会到瓷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入古窑,见右手不远处有一院门,门楣上书“古窑”二字。我们没先去那。而是沿着面前的一条古道而上。道两旁堆着一捆捆的松木片柴,展示当年烧制瓷器用的就是这种燃料。古道旁,一木牌上写着9时20分在瓷音水榭有场瓷乐器演奏。一看时间,演出在即,便朝水榭而去。

    瓷音水榭是近年建在水上的一座专供瓷乐演奏的舞台。观众席与水榭隔水相望。环顾四周,典雅清静。刚坐定,只见九位妙龄少女从化妆间鱼贯而出,穿过面前的小桥,到达水榭。俄顷,各种不同的瓷乐器齐齐奏起,声音清晰悦耳,美妙动听,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景德镇瓷器“声如磬”的特色。其中“瓷瓯”是1985年研制的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获得国家发明银奖和文化部科技成果奖。属世界首创。

    看罢演出,顺路浏览几处古建筑之后便进入古窑展示区。这里有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和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我们拣重点看了两座窑和一处作坊。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经景德镇窑工的不断探索,元明馒头窑的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达到了我国传统瓷业此类窑炉的最高水平。馒头窑的对面是一座宋代龙窑。我们去的时候有个外省电视台拍摄组正在这座窑做采访节目。龙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

    小器件作坊是我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劳动生产场所,俗称坯房。发展到明代已分工很细,据史料记载制瓷工艺有“过手七十二”之称。此作坊以生产日用瓷为主,其中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种,胎质细腻,造型规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著称于世。

    我们在古窑内走马观花,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下午骑车去浮梁古县衙。



    世人都知景德镇,却很少有人知道孕育出千年窑火不熄景德镇的浮梁县。说实话,我也是这次到了景德镇才知道有这个浮梁县的。其实自唐设县的一千四百多年以来,景德镇只是它的一个镇,直至1949年4月才从浮梁县划出建市。1958年周总理亲自给浮梁县颁发过优质茶叶金奖。不知出于何种原因,1960年浮梁县被撤消。幸于1988年得以恢复,使这个曾经辉煌千年的名县重又焕发生机。

    我不知道的不仅仅是这。千余年来,浮梁是土地广沃的江南大县,又是有着独特经济格局和人文历史的江南古县。素以瓷、茶而闻名于世,创造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历史辉煌,久享“瓷都之源”的盛誉。我国古代对外出口的瓷、茶、丝绸三大宗商品,浮梁占其二。唐时就以年产七百万驮茶叶和课十五余万贯税赋而引起朝野重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青年时代曾随在浮梁当主薄的大兄寓居过浮梁,后在《琵琶行》中描述了当时商人争相去买浮梁茶叶的情形:“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其《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中对浮梁的瓷茶作了这样的赞叹“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系其揉者。浮梁之瓷,莹于水玉,亦系其钧火候是足。”

    正是由于浮梁县显要的经济地位,浮梁在唐是上县,在宋是望县,元升为中州。知县则享受超常待遇。自唐玄宗任命五品官柳国钧为浮梁县令始,在之后的1200年中,知县多以常制七品而享受五品待遇。清同治十年任县令的李嘉瑞则为“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这在全国恐怕无二,至少是罕见的。

    浮梁县衙的建筑规制亦远超常规。它始建于唐元和二年,现存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为明清两朝遗存,其余东轴、西轴线上的建筑群皆为清康熙四年改扩建。共占地95亩,有房屋300余间。被誉为“江南第一县衙”。亦是目前江南保存最为完整的县衙。因此看了浮梁县衙,其它县衙无需看。

    我们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游览。大门前是一照壁,起遮挡大门的作用。过照壁,见大门。是门子打更报时兼管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门,门额上书“浮梁县署”四个大字。

    过大门,是仪门。仪门分东门、中门和西门。平日开东门供人进出。西门供囚犯进出。中门只在新官到任、迎接圣旨及高级官员、举行重大庆典和公审重大案件时打开。

    过仪门,是大堂。这是颁布政令、迎接圣旨、举行重大庆典和公开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位于整个建筑群中心,中间开敞三间为堂,堂两旁各一次间亦建成开敞形式,实为明五间,体现浮梁县署五品官衙规格。大堂正上方悬有一横匾,上书‘明镜高悬”。当中摆一大条桌,桌上摆有一块惊堂木。迎面正中墙上挂有一幅巨画。两旁木架上各插有两块肃静、迥避牌。当年县官坐轿出巡,衙差就把这牌子抽出来放在肩上扛着,在前鸣锣开道。过去只在戏剧中见过这场面,现在算是目睹历史的真实场面了。于是我们也想咏咏县太爷的味儿,遂坐在县太爷的位子上,头戴骑行帽,手举惊堂木照了个相,显得不伦不类,滑稽得很,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

    大堂过后是二堂。这是知县日常办公、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和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对一些大案要案预审的地方。县官在此对原被告双方进行劝导,达到调解息讼的教化目的。三堂是知县退思之处和生活起居场所。有些案件事涉机密,也在三堂询问和审理。我想,戏词上说的“三堂会审”,可能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花厅位于三堂之后,后花园之前,知县眷属居住和小孩读书习作的场所。

    还去看了为纪念白居易而建的“香山别墅”、县丞署。县丞在明清是正八品,是知县的佐官之一,分管一县之粮马、税征、户籍、巡捕、储务。此外还去了“九江道署”,前身是“浮梁察院”,是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守、惩治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是现存县级衙署中全国唯一一座“道署”遗存。东西轴线上还有其它官吏办公场所、仓库、监狱等几十栋数百间。看看天色将晚,没有去看。
但我们感到最具特色和最有意义的还是县署内那些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楹联共有80余幅、匾额有30余块,数量之多堪称全国县衙之最,并以其精练的语言、深刻的含义而令人赞不绝口。细细品味,能领略到封建社会官吏造福民生、兴利除弊的施政观念,勤政廉洁、自我警示的道德情操。因此是我国官文化的精髓体现,是民族瑰宝。这里仅举数幅,与诸君共赏:

    “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是大门正面的楹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这是大堂前檐柱上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已也是百姓。”这是三堂檐柱楹联。

    “既来穿吏服,心要爱民爱国;纵然卖红薯,秤须足斤足两。”这是县丞署前厅楹联。

    “自问何能,只不着一丝假;有事即办,怎肯偷半日闲。”这是县丞二堂脊柱楹联。

    “公生明。”这是县署大堂前的三门四柱牌坊南面上所刻的匾额。出自明代曹端的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浮梁县署的官吏把这些挂在大门上、厅堂中,既有自我警示的作用,也有让人监督的作用。这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或许现代官员应该来,不看别的,就让他们去体味这些楹联匾额所体现出来的民本思想,就不亚于上一堂群众路线教育课。旋为自己这种书生气的想法而发笑。其实官员犯法不是由于不懂这些道理,而是利欲熏心,不按道理去做。这岂是区区楹联所能教化得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0:14:33 | 只看该作者


    婺源,此行主要奔它而来。一看地名就是美丽的。婺字从矛从文从女,因此有学者证明古代这块处女地的开发,最早源自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子。今天的婺源虽属江西,但在历史上它一直是徽州的一部分,属于汉文化大背景下具有鲜明个性的“徽州文化”区。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安徽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婺源共六县。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如今央视天天在黄金时段播:“婺源,中国最美乡村,梦里老家。”我们想,既称中国之最,必定国色天香,美丽绝伦。决定先去看看婺源最具代表性并上了封面的乡村景点——李坑。

    走在通往李坑的乡间路上,一溪绿水与路相伴,蜿蜒而流。放眼望去,阡陌纵横,菜籽熟了,三两农人忙碌在收割完的菜籽田里。再远处,一片片的绿树,一簇簇的黛瓦粉墙,浸润在雨雾的氤氲之中。那应是以“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而著称的李坑村了。

    进村前的拐弯处,小溪里停着许多竹排和小船。可能是淡季的缘故,船工们都在竹排和小船上坐以待客。游人一个个从其旁边走过,无人问津。

    村里的两百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小溪的两岸,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两岸的民居,皆是黛瓦粉墙和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其中不乏明清时的古民居。村中有座路亭和一座石拱桥,观其色可能也是明清时的了。小溪在这里与另一小溪汇合。于是这座桥便成了两路之交集。桥周围的这块宝地没被放过,建成了商业中心。几栋三层楼房皆是商号,挂着一串串的红灯笼。溪边的民居也尽辟成商铺,做起了生意,闹哄哄的没给游人留一清静的地儿。

    溪对岸民居的门前极窄,本不宜做商铺的也做起了商铺。为使游人能过去购物,家家把粗笨的跳板搭于门前的小溪之上,隔没多远便搭一块,与周围景色极不协调。难看极了。

    溪水在村中缓缓流淌。很久以前,这水应该是清澈的。那时照着浣衣女的美丽身影,映着古民居的淡淡炊烟,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卷啊!而今却是水质混浊、秽物飘浮。望之让人扼腕叹息。

    要方便了,却苦于找不到公厕。便有当地人做起了带路的行当。早在那里瞄着游人有否三急,给两块钱便把游人带去一私宅方便。

    唉,李坑!六十块钱的门票就为看这?我是不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才感觉落差有点儿大?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只要开发过度,商业味儿一浓,我们希望看到的那种原生态的村落味儿便荡然无存!然而转念一想,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不足的一面,哪有十全十美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坑,也算不枉此行。

    还去了其它一些地方,印象深的照旧是一色一式的徽派建筑。这应该不是婺源的全部。有人说这里清明时节的油菜花最值得一看。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来自著名油菜之乡的人来说,稀罕吗?我们想在这里看到的是:清清的溪水,宁静的村落,古朴的民风……婺源真正的美,看来只有深入到那些尚未来得及开发的村落才有可能真正地认识她,品味到她的魅力所在。



    出行前提起三清山,我听到的尽是“没有看头”的负面评价,所以对三清山没有一点儿兴致。但国成兴致颇浓,坚持要去。我也只得随队而行。在赣浙交界的白沙关用过中餐便径往三清山。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玉山县。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并列,如道教始祖玉清、上清、太清端坐其巅故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其势壁立千仞,劈地摩天,危峰兀立,峥嵘崔嵬。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2年9月2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说起三清山,不能不说到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的晋代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著名道士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自此三清山与道教才有了密切的关系。而正是道教主张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使得三清山自古至今远离尘世的喧嚣,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在清静无为中得以幸存。

    三清山以山岳景观为主,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上山有东、南两条索道。我们乘坐的是东部金沙索道。

    此时天在下雨,山被云雾笼罩。缆车在云雾中穿行。往外望,甚么也看不见。偶尔出现云隙,看见脚下的原始森林在渐行渐远,感觉象在腾云驾雾。不由想到这不正是开山始祖葛洪所梦寐以求的吗?

    乘坐近二十分钟的缆车,方到达位于千米之上的空中栈道。锦尧说他在缆车上往下望就头晕,栈道就更不敢去了。故留在山上的缆车场内等我们。

    我们在栈道上才真切地感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仰望头上悬崖,兀立苍穹;俯瞰脚下绝壁,直插深渊。“枯松倒挂倚绝壁”,“猿猱欲度愁攀援”。俯仰之间,惊叹天地造化之功。

    整座山似乎是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构成。亿万年来,大自然的妙手在分秒不停地雕刻着这块岩石,成就了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形态各异的天然造型石。我们在“司春女神”的身旁路过,因绕道不便,故未去瞻仰芳容。但顺路看到了“巨蟒出山”。它昂首挺立,周围云雾缭绕,象在吞云吐雾。形象逼真,彬彬如生。真乃鬼斧神工,天然杰作。据说这样的山峰和造型石很多,不过此时多隐于云雾之中,难得一见。

    雨水在其岩石的凹面和裂隙中聚集,满溢而流。有的流水成一线,象挂在岩壁上的长长素链,时而一串,时而变成两串,晶莹剔透,变幻莫测。有的流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成长长的瀑布。有的流水遇到多处石阶,则成二叠、三叠或多叠的奇观,象在不断舞动着的白绢带。这些由大自然巧妙安排的流水与岩石所构成的不同组合,相映成趣,飘逸灵动,实在妙不可言。

    而飞瀑叠泉敲击岩石发出的声音,恰似天才演奏家在弹奏一曲“高山流水”。飞瀑“嘈嘈如急雨”,叠泉“切切如私语”。这天籁之音是多么的流畅、清脆和悠扬啊!在这空山幽谷之中四处迥荡。真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与飞瀑叠泉的不甘寂寞相比,松树则是静静地散布于远近的悬崖峭壁之上。那里见不到一丝的平地和土壤,生存环境之恶劣,让人难以想象,所以最大的树干不过碗口粗细。虽然其貌不扬,但似在百岁以上。我们不禁想道,这么多年它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你看,现在它们一个个都骄傲地屹立在那里,似乎在向我们证明,它们的生命力有多么地顽强!我们只能在此肃然起敬。心里想说,无限风光让你们占尽,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们,也没有谁敢去那里与你们作伴啊!

    这绝壁上的奇观真是到了极致!因而处处滞留着我们的脚步,时时在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与国成在雨中走走停停,不时驻足拍照。然而处处皆胜景,怎么拍得过来啊!

    蓦然发现,走在我们身后的普金与茂银不知甚么时候不在了。走在前面的云丹与细龙也消失在雨雾之中,不见了踪影。此时只有我与国成在一起。

    行至一急转弯处,刚刚侧身向前跨出一步,一股强大的气流挟着狂风骤雨劈面而来。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使我们猝不及防,打着的雨伞险被刮飞,衣裤瞬间被打湿,实在骇然。在这里,我们亲身领略了这山上一步不同天的气候奇观。心想如再往前走,全身定会湿透。这才止步,转身而返。

    这里的大自然是美丽而又神奇的。所以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在赞美大自然的时候,我们还要赞美栈道的建设者们。这条绕山而建的栈道不知有多长,竟然全是悬空建在陡崖绝壁之上。实际上我们一路是在绝壁上走过来的。这在过去,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神话和梦想。我们一路走,一路惊叹铺路者当初是如何将栈道建在这些绝壁之上的,因为我们看不到脚下有任何立足之处。现在我们站在这铺好的栈道上往下望还感到心惊肉跳呢!

    由此,我们似乎找到了三清山没有黄山有名的原因。李白、杜甫没有留下赞美三清山的诗句,因为他们无法到达这里,只能望山兴叹。过去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山。而今,去过黄山的人再去三清山,都说三清山比黄山更壮美。

    我庆幸来到了三清山,并有理由告诉朋友们:三清归来不看山!



    一路骑来一路游,感觉日子过得飞快。13日回武穴,往返六天。经过武穴、黄梅、九江、湖口、都昌、鄱阳、景德镇、浮梁、婺源、玉山等十县市,全程六百余公里。

    一路走来,我感觉大家越骑越有劲儿。12日返途中,竟从景德镇一口气骑到九江投宿,创下了本协会单日行程150余公里的纪录。

    回想那天出发时,我们一行七人就有五人是新老病号,未料竟然神奇地逐日向好,不免十分欣喜。锦尧出发时腰痛发作,是呲牙咧嘴上的路,而在回来的路上,居然精神抖擞,骑在最前。细龙出发时感冒,一路服药,行程未到一半就高兴向大家宣布说好了,骑起来又是那股一马当先的劲儿。茂银的高血糖已到注射胰岛素的程度,在外的这些天改为服药竟减了一片,居然一步不拉地跑在第一梯队里面。国成心安五个支架,一路照样闯关过府,勇往直前。我的高血脂也有多年,一路走来就跟没病一般。现在我们的队伍里哪里看得到病号的影子?个个分明是老将黄忠再世啊!

    这似乎有种力量在支撑。这力量来自哪?快乐!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有多种。对于我们来说,骑行就是一种快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我想借用说:骑者之意不在行,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快乐也。

    记得途中云丹跟我谈心时说“人生如梦,转眼百年。”一想确是如此。何况有几人能活百年?我感到他悟了。白居易《对酒》诗云“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陶渊明《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些都是劝人只要放得下就能得到乐的话。实际上,我们骑行就是在努力践行放下。只有放得下,才能得到乐,得到乐就能得到健康、就能得到自在。

    我之所以在开篇说那首歌词写得好,是好在道出了人生真谛。惟愿每个人都能向着快乐进发,因“快乐是永远的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6-9 10:18:26 | 只看该作者
不忽悠,不糊弄,不折腾,不凑合,愿保持童心童趣的"八0"后们身体健康,天天快乐!武穴信息网武穴论坛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6-9 10:24:09 | 只看该作者
佳人美文,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6-9 11:31: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采,好身体,好意志!武穴骑友中有您们一群诚恳待人,真挚做事,坚持准则,健康骑行的“老顽童”,是骑行界的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2 17:40 , Processed in 0.0602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