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匡山文化] 匡山名义与武穴关系考(四)天下匡山不只一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8 11: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天下匡山不只一处
       武穴出了位园林文化专家,为就职于湖北工业大学的夏广政教授,他于2013年7月21日,应《长江日报•爱上层楼》读书会约,在解放公园与书友见面,解读中国园林深刻内涵,题目:《园林就是人间天堂》。他禅述的主旨为“文人造园,要讲的是文人的故事”。引例说:今九江市的庐山,是文人白居易所造的:他在庐山先是盖了间茅草屋,并不花钱。接着就写了份《庐山草堂记》,那就值钱了;值钱到“堪称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
      据史载,白居易在庐山盖了间茅草屋的第二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二(817)年的三月辛酉朔二十一(817年4月11日)写了篇《祭匡山文》,略谓“维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朔二十一日,将仕郎守江州司马白居易,谨以清酌之奠,敢昭告匡山之灵。恭惟神正直聪明,扶持匡庐,福利动植。居易赋命蹇薄,与时参差,愿于山林,栖止陋质,遗爱寺侧。既置草堂,欲居其中,参禅养素,而开构池宇,在神城中,往来道途,由神门外。辄用酒脯,告虔于神,神其听之,歆此膘,非敢敷福。其期荐诚,尚飨”,向匡山神灵表示“赋命蹇薄,与时参差,愿於灵山,栖止陋质”;他似乎选定在“匡域的庐山”要安家于斯了。
      四天后,白居易于三月二十五日“乙酉”,又发了一篇名《祭庐山文》的大作,说是“今葺构既成,游息方始,爰以洁敬,荐兹馨香。不敢媚神,不敢禳福,但使疫疠不作,魑魅不逢,猛兽毒虫,各安其所。苟人居之静谧,则神道之光明。斋心露诚,庶几有答。尚飨。”文章主旨是不求神佛保佑,只要求与庐山生灵“和平共处”,彼此相安。
      问题是:白居易的祭“匡山”与“庐山”,是俩山之各名呢,还是“匡、庐”同一山名?如果“匡、庐”是同一山有俩名,又何必写两份“祭文”祀于同一神灵?若指的不是同一山名,那么,至少在作者心目中,就另有“匡山”其名,或另有比芦山疆域较大的名为“匡”山的影子了;那么,这另一名为“匡山”它又在哪儿呢?这与俗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的立意就大有区别了。
     其实,地名“匡山”不唯江西风景区庐山别称一处,但多与诗人李白诗作活动有关连。
     李白有首《别匡山》诗作,并不是告别庐山,而是告别他幼年时生活所在地四川油江,且此诗也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诗云: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此“匡山”在旧彰明县北,今江油县西,距李白故里青莲乡25千米。据说是李白青年时期读书的地方。本诗前六句都是写匡山的景色,后两句则说,匡山虽美,我李白不能再留恋,因为此时李白已经是“男儿有志出乡关”,决心将青春奉献给将有作为的时代了。
      后来李白流放大赦返回,曾活动于寻阳(今长江武穴、黄梅和九江两岸)一带,远在四川的杜甫写了首怀念李白的诗。此诗以首两字“不见”为名,署名《不见》。诗云: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是杜甫诗中与李白关系的名篇,而且“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为后人广泛传诵。此诗所说“匡山”在何处呢?众以为必是杜甫邀其回老家四川呢,因为其老家有名“匡山”的地名,且有前述的《别匡山》诗可以证其不谬。
再说山东,济南市槐荫区东北隅,济齐路北侧有山名“筐山”,后也为诸多名士移定为李白读书处之所在:
      金元好问在《济南行记》首记:“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读书于此。”
      元王恽在济南所作的七绝《匡山》中也曾有句云:“匡山说有旧茅庐,李白当年此读书。”元人于钦撰《齐乘》中亦云:“历城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
      到了清代,文人在题咏济南匡山的诗文中更是几乎都要述及这一传说,如郝植恭在登临匡山后所撰写的《匡山记》一文中曾说:“再北为李太白读书堂,云是太白旧读书处”;朱彝尊在《济南竹枝词》诗中有句云:“三载齐东留滞日,愁看李白读书山”; 任弘远更是作有《登匡山怀李太白读书处》诗,其中有句云:“匡山云壑内,太白有高台”;黄景仁《望匡山》诗中有句云:“白也书堂在,云林似昔时”;廖炳奎《匡山》诗中有句云:“匡山读书处,缅想怀长庚”;王鸿《匡山》诗中有句云:“飘飘谪仙人,仙才天所授。酒气千丈豪,奇笔一枝秀。君昔读何书?乃在匡山岫”。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竟有人将错就错,令“筐山”去掉竹头,从雅名为“匡山”,且在山的东麓立了一块石碑,题上“唐谪仙青莲先生越千里到兹肄业”之句,还修建了一处读书堂。
清末秀才朱庆澜,因心仪“诗仙”李白,复于1924年勒石题字“太白读书处”五字以立之。清人王大堉在其《匡山》诗中说:
     “读书昔有李谪仙,若论居此或非焉。斤斤考古我厌听,青莲有知应冁(音“厂”:舒展笑貌)然。世间风雅多好事,不妨附会以流传。况乎华不在咫尺,游咏昔有青莲篇。嗟哉拘墟限实境,雪泥鸿爪迹已迁。”
      另外,与李白没有关系的,如福建浦城有匡山,宋代就得到开发,也历史颇久,素负盛名。当时有人在山建庵修炼。而令形境愈益焕发的是元末时期章溢、刘伯温、宋濂、叶琛在此隐居。明初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大臣的章溢(1314-1369),即将其隐居的山命名为“匡山”,还自号“匡山居士”,将匡山看松庵重加修葺,并新建茅屋12座,取名“苦斋”,栖身立足;朱元璋的军事谋略家刘伯温(1311-1375)为此写下了匡山《苦斋记》:“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州所属)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曾任翰林,参修《元史》的大臣宋濂(1310 -1381)还为此著《匡山章子看松庵记》细说其事。 “四贤”隐居之后,匡山名声大噪,各地文人墨客,特别是浙江才俊学子,纷纷慕名而至。王禕《匡山诗序》、袁华《匡山五咏为处州章溢赋》等,一时文人墨客以景赋诗文,秀语奇辞层出不穷。
      至于与武穴历史相关的“匡山”,则出于史说,而非传说,下文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2 23:53 , Processed in 0.0600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