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247|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土人情] 为传统文化正名 为汉服正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0 15:05: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点评

看不见图片,要上传一下才能显示。  发表于 2014-5-8 14: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5:0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5:17:38 | 只看该作者
穿汉服走在大街上,总会听到那么一声两声的类似“是道士吗” “是日本人吗” “是少数民族吗”这样的小声议论。虽然我选择了无视,但心里总会有些许难过。从明朝灭亡算起,汉服断代了三百多年。只有和尚道士这些出家人,还有在古代被视为低贱的戏子还保留着传统交领右衽的汉服。难道就因为这个,我们华夏的子民就不认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衣服跟文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5:48:52 | 只看该作者
如今,传统文化式微。家长们只知道让孩子学习钢琴吉他,而忽视琴棋书画。只知道崇洋媚外,而忘记我们的汉唐宋明给世界带来影响与改变。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大多任务,传统服饰跟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适应当今高速的生活节奏与审美情绪。而我想说,所幸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传统文化,正好可以荡涤我们为凡尘俗世所累的身心。如果我们在周末时候,能放下手里的麻将,而捧起一本古书,慢品一盏清茶,闲暇时,可以抚琴,弄箫,读经,种花,既然依然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累,但至少可以让生活多一份情趣,多一份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6:00:05 | 只看该作者
公园里面,人们大多在拉胡琴,箫是显得如此冷门。我认为,只要我们市民的文化素养能再上一个台阶,必然会看到更丰富,更多种类的文艺活动,而不是跟风扎堆的去玩一种乐器。至于传统服饰,人们脑子里固有的印象是旗袍跟马褂,而汉服这种更能代表华夏的服饰却被人们遗忘。所幸的是,在我曾经求学过的武汉,好多高校都有国学社跟汉服社,并且经常在传统节日穿汉服举办各种祭祀或者庆祝活动,并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和民众的一致好评,汉服正在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6:14:40 | 只看该作者
再说说我穿的这身衣服,是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包括形制跟剪裁),然后自己买布在后坝街找裁缝做的。因为是传统平面剪裁,所以穿着很宽松舒适,居家生活很休闲。另外,我的这款衣服也不是汉服中的礼服,日常穿出来逛街散步也无压力。
我们敬爱的习夫人在近日出访欧洲时,不也穿了一件汉服改良的服装吗?对此网上评价很高。所以请武穴的大叔大妈不要把我们的传统服饰当成日本韩国的,也不要当成唱戏的或出家人穿的。至于年轻一代,则很开放的认为,我们传统的服饰融入现代生活,依然可以绽放出光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6:17:0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摘录一段文字,以飨各位坛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8 14:18:50 | 只看该作者
“少年”网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建议网友们集思广益,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思维导图系统思维等),探讨一下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式微的原因,以及如何保留与弘扬我们这一方面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8 14:44:5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传统的“珍惜”与“保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类自诞生以来,不断的创新文化,也就不断有“传统”在流失,让人很是悲哀,很多的“传统”也是注定无可挽回。
楼主看起来年轻,但能如此对传统珍惜,是为不易。但汉服被替换掉也有其原因,也可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但总有些人群因为某些原因对传统有了更多的保留,给我们一个穿越时光的窗口,能看到逝去生活的一斑,谢谢这些固守的人!
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变革也极其迅猛。不说远的,就说几十年前的中山装如今几近消亡,二三十年前的生活方式、方言、服饰都消失了许多,令人叹惜,但是不是要恢复呢?文化有变迁,在历史上确有因为某个人的喜好【皇上】而大规模变化,但总体来说,文化总是去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保留中也会有变革,这些变化,一样值得珍惜,在时光的背后,它也会成为新的“传统”......遗憾的是所有的传统,我们都无法用行政的强制手段来保留。
正如我们无法将所有的老屋都保留不动一样,如果真的保留人类生活的所有旧物,试想,一百年后会产生多少“文物”?而数百年后,新屋都无法在林立的老屋中安身。一千年后呢?人类存在的历史会很长,到10000年后又如何?
“革命”并不是个政治的词语,在文化上,我们人类就在不断的革命....
回想起我们的文字、语言?
回想起我们的生活方式?犁田、耙田、打谷.....过年的种种习俗,流失得那么地快,让我们措手不及,一一想来,那么痛惜。但时间就是这么无情。我们可以珍惜,但我们不必保留这些.....保留,只是作为标本性的收藏。
汉服,可以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来让人们认识,至于是不是还有人喜欢,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这个权力留给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5-8 14:56: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5-29 01:46 , Processed in 0.0615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