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58|回复: 15

[原创]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7 19: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的故乡门前有一条河,虽然没有漓江秀丽,也没有长江伟大,但,我从孩堤记事起到15岁间,几乎天天与这条河相守相依!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为太白湖水系的支流,北至闻名遐迩的郑公塔古镇,由北至南流淌五华里,与太白湖浩瀚水面汇聚再转西向,通龙坪,过武穴,接长江。河床平均涨水期约100余米宽,干旱期也在50米左右。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养育了我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爷爷每每在我面前提到解放前的腊事,总是兴奋难抑,神采飞扬。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时家乡的祖先几乎户户都有木船,大户人家船大能载货十吨,家境穷困人家船也能载个三到五吨。往返运输货源大多顺长江而下,远至南京。爷爷说当年故乡门前的码头甚是繁华热闹!
  大概在民国十五年前后吧?爷爷有一次跟着老爷爷送货行至江阴段,被地方小财主看中我爷爷勤劳、机灵、魁梧,将其姑娘许配爷爷,奶奶与爷爷随船回乡,二老相依为命共同经营打点,日子过得虽不红火,但衣着温饱尝能淡过。
  随后数十年,在我家这条船上先后有了我的大伯(民国十五年生),爸爸,三叔,四叔,一家六口,与世无争,风里雨里,忙碌于此,从没倦怠!
  解放后,合作社成立,故乡不少船只连同主要劳动力被政府收编,仅我近房的伯父、叔爷就有十多人转为吃商品粮、月月拿工资的国家工人,那时个个羡慕钦叹!我爷爷考虑到一是家里船只小且破烂,不想占国家的便宜,二是生的子女多(解放后还有二个姑姑,一家八口人),拿这点工资是养不活家人,所以没有加入这合作社。
  解放后我家生活在故乡已是极为典型的穷困户,划分成份我家是雇农,由此可想而知?
  64年我出生了,我出生是在三间土砖茅草房(四厢房一正堂屋),能记事的时候是全家十多口人全都挤在这茅草房里(大伯成家占一厢房,我家占一厢房,另一厢房有我两叔、两姑与爷爷奶奶共住),爷爷和奶奶穿的是打了几十层补丁大布衣,爸爸和叔父是破麻袋加草绳缠身。爸爸讲起当年他和大伯一起讨饭一事,曾狗咬多次,我们都是眼泪如注!
  70年代,我爸爸工作了,与爷爷第一个分家的是我爸爸,在爷爷那三间土房边新建起了一间土砖茅房,由于我母亲身体一直患风湿性筋骨病,不能劳动,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我母亲在家一年养一头猪,那时,人就养不活凭什么养猪?这又得益和感谢我的四叔无私的帮忙,我四叔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故乡门前那河去推剪湖草,无论天睛下雨,从没间断,我每次所看到的是我四叔都是在天刚亮时,一担又绿又翠又肥的湖草送到我家时,四叔已是满身汗淋,全身湿透,分不清是水是汗!因此,那几年我家每到下年都有一头又大又肥的猪出售,大大的缓解了家中的贫困!
  同是在70年代中下期,我小学毕业后升至郑公塔中学,三年中学的我也与门前这条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与故乡的同龄人都是走读生,从家到学校如走旱路有七里多远,如走水路不到四里,一天来回六个往返,,走旱路经常迟到,走水路时间基本能解决不迟到的现象。水路虽便,但要是遇到没有船只载渡,也很令人剌手头疼,唯有淌水过河!夏天水深就游过去,冬天水浅就卷起裤脚提着鞋一脚深一脚浅地小心翼翼走到对到岸,那寒水钻骨的味道不用说也是人人皆知!
  80年代初,大的政策来了,退湖还田!故乡门前那条河几乎是在一夜间填为农田!昔日那清澈见底、几百年来为故乡父老留下来的一条生命源泉荡然无存,唯有沿河两岸的堤坝依旧在疲倦着伸曲她的双腿,仿佛轻轻地向来往行人申诉着过去辉煌的历史!而故乡的那河,无论您怎么变迁,也不管时间走过多远,永远抹不掉您在我心中的思念和我对您的感恩、爱戴!
                            2013年10月7日19时初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7 2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平洋改行从文了啊!可喜可贺!{: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2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丫丫 发表于 2013-10-7 20:01
泰平洋改行从文了啊!可喜可贺!

丫丫,俺是狗肉上不了正席!一是练笔,二是有感而发,莫见笑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7 2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平洋 发表于 2013-10-7 20:07
丫丫,俺是狗肉上不了正席!一是练笔,二是有感而发,莫见笑哈

怎么会见笑呢?写得很好哇,我也是个门外汉呢!
没关系,只要坚持就会越写越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7 20: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写得好。让我想起儿时老家后门不远处的小池塘。可惜了啊,现在都被垃圾填满了。以前邻居在那里洗衣服和青菜,清请的塘水可以看见游鱼。夏天的时候还有人在池塘边的草丛下钩放笼,第二天提起来的时候里面会有泥鳅和黄鳝呢。这些场景现在都不复存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20: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寒 发表于 2013-10-7 20:14
楼主的文章写得好。让我想起儿时老家后门不远处的小池塘。可惜了啊,现在都被垃圾填满了。以前邻居在那里洗 ...

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在提高,这是不可否认的实事!同时,碧水蓝天,青山绿水也受到了破坏!昨天中午在河南卫视上看了一位中央党校教授在讲“社会公信力”这课题时,教授说了一句话,“现在的老百姓是一边在吃肉一边在责怪这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2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发此文,心生当年政府把我故乡这条河填为农田怜惜之感,要是政府当年能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或许这条河的故事将更悠扬动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8 01: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河,是流淌着生命记忆的河。它永远离我们的心灵最为亲近。拜读了泰先生的这篇《故乡门前的那条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
                                                                  重阳节之际, 谨以此文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的故乡门前有一条河,虽没有漓江秀丽,也没有长江伟大,但,我从孩提记事起到15岁间,几乎天天与这条河相守相依!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为太白湖水系的支流,北至闻名遐迩的郑公塔古镇,由北至南流淌六华里,与太白湖浩瀚水面融合再转西向,通龙坪,过武穴,接长江。河床平常涨水期约100余米宽,干旱期也在50米左右。
      故乡门前的一条河养育了我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爷爷每每在我面前提到解放前的腊事,总是神采飞扬,兴奋难抑。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时家乡的祖辈几乎户户都有木船,大户人家船大能载货五吨,贫困人家船也能载个二至三吨。往返运输货物大多顺长江而下,远至南京。爷爷说当年故乡门前的码头甚是繁华热闹!
      大概在民国十五年前吧?爷爷有一次跟着老爷爷送货行至江阴段,被地方小财主看中我爷爷勤劳、机灵、魁梧,将其姑娘许配爷爷,奶奶与爷爷随船回乡,二老相依为命,共同经营打理,日子过得虽不算红火,但衣着温饱尝能淡过。
      随后数十年,在我家这条船上先后有了我的大伯(民国十五年生),爸爸,三叔,四叔,一家六口,与世无争,风里雨里,忙碌于此,不敢倦怠!
      解放后,合作社成立,故乡不少船只连同主要劳动力被政府收编,仅我近房的伯父、叔爷就有十多人转为吃商品粮、月月拿工资的国家工人,那时个个羡慕钦佩!我爷爷考虑到一是家里船小且破烂,不想占国家的便宜,二是生的子女多(解放后还有二个姑姑,一家八口人),拿这点工资是养不活家人,所以没有加入合作社。
     解放后我家生活在故乡已是极为典型的穷困户,划分成份是雇农,由此可想而知?
      64年我出生了,我出生是在三间土砖茅草房(四厢房各在两边,中间一正堂屋),能记事的时候是全家十多口人全都挤在这茅草房里(大伯成家占一厢房,我家占一厢房,另一厢房有我两叔、两姑与爷爷奶奶共住),爷爷和奶奶穿的是打了几十层补丁大布衣,爸爸和叔父是破麻袋加草绳缠身。爸爸讲起当年他和大伯一起讨饭一事,曾狗咬多次,我们都是眼泪成线!
       70年代,与爷爷第一个分家的是我爸爸,在爷爷那三间土房边爸爸扯债建起了一间土砖茅房。爸爸工作月薪不到20元,我兄妹四人幼小,还有我母亲身体一直患风湿性筋骨病,不能劳动,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我母亲在家一年养一头猪,那时,人就养不活凭什么养猪?这又得益和感谢我的四叔无私的帮忙!我四叔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故乡门前那河去推剪湖草,无论天睛下雨,从没间断。我每次所看到的是我四叔都是在天刚亮时,一担又绿又翠又肥的湖草送到我家时,四叔已是满身汗淋,全身湿透,分不清是水是汗?因此,那几年我家每到年关都有一头又大又肥的肉猪出售,大大的缓解了家中的贫困!
     同是在70年代中下期,我小学毕业后升至郑公塔中学,三年中学的我又与门前这条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与故乡的同龄人都是走读生,从家到学校如走旱路有七里多远,走水路不到四里,一天来回六个往返,走旱路必定要迟到,走水路时间基本能解决不迟到的现象。水路虽便,但要是遇到没有船只载渡,也很令人棘手头疼,唯有淌水过河!夏天水深就游过去,冬天水浅脱下长裤提着鞋一脚深一脚浅,小心翼翼跋涉到对岸,那寒水钻骨的味道不用说也是人人皆知!
       80年代初,上面大的政策来了,退湖还田!故乡门前那条河几乎在一夜间平为农田!昔日那清澈透底、几百年来为故乡父老留下的一条生命源泉,荡然无存!唯有沿河两岸的堤坝依旧在静卧那伸曲她的双腿,仿佛喃喃地向来往行人倾诉着过去辉煌的历史!
      故乡的河,无论你怎么变迁,也不管年轮划过多远,永远抹不掉您在我心中的思念和我对您的感恩!爱戴!
                                                                                                                                                                 201310月8日10时二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8 12:1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得叫您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2-1 14:39 , Processed in 0.0535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