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4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理文化] 《湖北日报》第二次整版刊“千湖新记”署名文章:《太白湖上寻诗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2 11:24: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2013年7月11日《湖北日报》第二次整版刊“千湖新记”署名文章
               《太白湖上寻诗仙》

                            记者易建新 通讯员王政 郭占军 熊昱
   文字摘要如下      
    太白湖位于武穴市、黄梅县联结处
    东经115°48'55"
    北纬29°58'18"
    水域面积27.3平方公里
    我省典型的过水型湖泊
    黄冈市跨县市湖泊
   
     太白湖得名于李白

    上期说的五湖,是古太白湖遗存的一片洼地,实与李白无关,湖名郦道元有载,郦氏比李白早200多年呐。
    今天所说的太白湖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其地处要冲,西接湘蜀,东连吴越,是古代楚国的门户,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此处水府洞天,周边祥云缭绕,名寺宝刹星罗棋布,沿湖北上是佛教禅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和横岗山佛教圣地,南岸是蔡山江心寺,东边是庐山东林寺,湖滨有太白湖水府寺。
    湖名“太白”,必有讲究。太白湖与诗仙李白(字太白)有关,也因李白而得名。
    每到黄梅、武穴采访,我必造访当地“活字典”——著名神话作家周濯街。借助他,我在禅林圣地穿越古今,游走时空,历阅沧桑,打开一扇扇厚重的文化之门。他年近七旬,记忆力却异常地好。周老对湖泊本没有太多关注和研究,了解本报的报道和意图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怀着对家乡生命之湖的热爱与敬重,对湖泊现状的焦虑和使命,往往放下手头的长篇小说写作,全程陪同采访。6月19日午后,他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兴致勃勃地来到我住的宾馆,关于太白湖的话题于是自然展开——
    相传唐天宝年间,太白湖上有一条许家街。那年夏天,诗仙李白夜宿黄梅蔡山江心寺,见蔡山独立江中,一寺高耸入云,不由诗兴大发。令人拿酒来,准备饮酒赋诗。话刚出口,便意识到江心寺乃佛教寺庙,有失敬重。第二天一早,李白让船主以最快的速度顺风顺水向黄梅县城划去。十几里后,便到了许家街。李白在街东头的一家酒店里,一口气喝了八大碗之后,醉眼朦胧中在酒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诗篇《夜宿江心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后,“许家街”就被人称做“太白街”。
    若干年后,由于地陷,太白街沉下去了,变成了如今的太白湖。

    十大姓曾掌管太白湖

    70岁的向计牛,是武穴市花桥镇向垸村人,当了40多年的老支书。他的家离太白湖不到50米,是喝着太白湖的水长大的。
    在向计牛的童年记忆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太白湖上的各路人马,为湖面分割争斗,一直没有消停过,械斗的情况时有发生。1947年,向垸村为保护属于自己的湖面,曾经准备买刀买枪,形势一度剑拔弩张。经过长时间的争斗和磨合后,太白湖初步形成了十大姓掌管湖面相安无事的局面。这十大姓为:项、刘、金、贾、陈、程、帅、蒋、郭、洛。其中项、刘两家为大姓,各有5000人左右,占临湖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他们的实力最强,所占的湖面也最大。在这个所谓的组织里面,这两家也最有话语权,决定着每年在湖上的水府庙祀奉菩萨保佑渔民平安吉祥的规格,也决定其他来湖上谋生的人向十大姓进贡的数额。
    这种局面的改变发生在1955年,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坚决将其收归国有,并派人管理。

    六十年水面缩减一半

    黄梅、武穴两地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60年来,太白湖水面缩减一半以上。
    太白湖由于水浅底平,上世纪已被大量围垦。20世纪50年代中期,太白湖湖泊面积仍有63.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60.10平方公里,与30年代相比,湖泊面积仅减少了5.5平方公里;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东部围垦该湖泊,西南围垦成万丈湖农场,湖泊面积减少至40.01平方公里;10年内湖泊水面面积减少了33.4%,年均减少2.0 平方公里;至1978年,太白湖水面面积仅为27.02 平方公里;比60年代中期又减少了32.5%。目前,水位14.5米时水面面积仅为25.6 平方公里。
    从近70年来太白湖面积的变化可以看出,50年代中期以前,湖泊围垦面积较小,大规模的湖泊围垦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 1978年前这段时期,70年代末期以后湖泊围垦基本停止。

    投粪场的追问

    6月19日上午10时许,烈日当空,太白湖上温度在38℃左右,采访组一行冒着酷暑,在太白湖周边踏访。
    远天无云,湖岸无风,湖水在烈日的直射下凝滞升温。在烤热的太白湖上,我们的几艘机帆船在沿湖曳行,远观空阔湖面似一湖碧水,待近时却难见一泓蔚蓝,船尾舵把搅出的浪花呈黄绿色,有的地方还有难闻的气味,湖心尚可忍受,湖边着实难耐。一处浅滩上,堆放着十几袋蚌壳,暴晒下发出一股腥臭味,让人捂鼻躲开。同行的武穴市环保局副局长刘辉俊介绍,蚌壳作为沉水生物,对净化水质很有好处。显然,把这些蚌壳捕捞上来,对湖泊的生态保护是极其有害的。
    船行至万丈湖农场三分场,采访组一行来到一处中心闸,眼前所见让人瞠目结舌,投粪场就在眼皮底下,粪槽历历在目,气味已不待言。据调查,从这里往湖里投的大部分为牛粪。上得岸来,记者一行被农场三机站村民围住,村民王纪良、王月娥、王春香,村支书项红卫等七八人,七嘴八舌,历数这几年太白湖之“罪”:
    “前几年都还可以,这年把不像个样子了。”
    “以前可以洗菜、洗衣服,热了汗了还可以冲凉,现在得捂着鼻子走。”
    王月娥把记者带到她家屋后的池塘,指着池塘上漂浮的一层一层灰黑色物说:“你看,我家的池塘和太白湖相通,流过来的都是大粪。”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有关方面从外引进湖边的一家养牛场,因为生意难做关闭了。如此,客观上有可能使太白湖水质慢慢转好。但记者寻思:关闭的原因是生意难做,并不是出于对太白湖生态的保护主动关闭的;要是养牛场生意红火,那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啊,太白湖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敢想像!
    “波光如镜接遥天”,清代诗人的美丽描述,在当下的太白湖,应该只能算是一种愿景。
    我想,要是诗仙李白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飘然飞临太白湖,他会诗兴大发吗?会即兴来一首《夜宿太白湖》吗?不会的!唯美唯真的大诗人见此情状,想必没有什么诗兴,肯定会愤而投笔于湖,掩面而去。那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历史钩沉

     武穴已消失湖泊

    据《广济县志》记载,武穴市自有记载以来,至今已消失的有名有姓的湖泊达30个,它们是:
    黄泥湖、万丈湖、城塘湖、连城湖、广佑湖、沙湖、余家湖、稻场湖、西湖、东湖、赤矶湖、小沟湖、游家湖、大茶湖、伍家湖、王陈龙、柳绿湖、桥边湖、洋牌湖、桂玉湖、牧马湖、阳城湖、琵琶湖、陶家湖、五里湖、凉篷湖、王严二湖、姜家湖、黄家湖、周家湖。

     湖边拾贝

     太白湖的水会唱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黄梅戏源自蔡山太白湖畔的乡民们在采茶劳动中的自娱自乐。长江两岸早年洪荒频发,蔡山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讨饭度日。于是,他们带着家乡的黄梅调远走他乡。由此可见,黄梅戏起源于太白湖区的“太白渔歌”,由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流行在鄂、皖、赣三省的毗邻数县。因“太白渔歌”是黄梅戏的源头,所以有人说“太白湖的水会唱戏”。

     太白十景

     太白渔歌、郑公斜塔、濯港晚渡、龟山渔火、蛤蟆喝浪、鸭蛋仙洲、舒城春早、鸥聚沙园、青螺戏水、匡庐倒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7-12 20:11:47 | 只看该作者
带泪的太白湖,水域一天天减少,水质也在一天天变差,十景今存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7-13 01:23:43 | 只看该作者
西湖历史文化


历史
关于杭州,关于西湖,历来就有很多很美好的传说。这其中最优美动人的当属于“白蛇传”,以致于长久以来,雷峰塔与断桥,一直都是游人们最为诗意的去处。但其实关于西湖的来历,也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期,天河东边石窑里住着一条玉龙,天河西边树林中住着一只金凤,它们有一次在银河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于是一起琢磨璞玉,多年后,璞玉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光芒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这个消息后来传到了天宫,贪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得到这颗宝珠,派下天兵把明珠偷走。玉龙和金凤得知后,赶往天宫向王母索取,王母誓死护珠,争夺中,明珠由天宫滚落到人间。这颗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晶莹碧绿的西湖。

传说终归是传说,按照地质学的解释,西湖是由泻湖演变而来的。据西湖志记载,西湖最早称武林水,又有明圣湖、金牛湖、钱塘湖等别名。唐代因湖在杭州城之西,称西湖,北宋以后,西湖之名得到了正式认可。西湖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

北宋时期,天堂美景初现

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不可不说。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当他任满离开时,老百姓扶老携幼,箪石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送别白居易,西湖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变更。1071年,西湖又迎来了她历史上的另一位“贵人”——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可以说,西湖是从这时起,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元朝迄今,西湖新格局形成

元朝以后,西湖当成了“红颜祸水”打入冷宫,这将近百年的冷遇,一个大家闺秀也几乎沦落成了柴门环婢。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来了另一位贤太守——杨孟瑛。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1508年3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

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我们的祖先临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杭州市政府又加大了西湖的保护力度。自200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6次推出“新西湖”。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保护,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开放,实现了“还湖于民”。通过综合保护,西湖水域面积扩大0.9平方公里,景区公共绿地增加100多公顷,“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初步形成。

西湖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点从形成到命名都是由先贤达人用智慧与情感重笔勾勒而成的,是西湖风景与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象征着西湖的精华所在。

历史上,杭州曾多次开展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每次评选都极大地提高了西湖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比如,南宋时评选产生的“西湖十景”,至今已流传了千年;1985年组织开展的“西湖新十景”评选活动,也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于2007年举行的“三评西湖十景”活动,更是进一步打响了西湖品牌,提升了西湖和杭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7-13 01:38:52 | 只看该作者
千湖之省,没有千湖风韵,文化之魂无处安歇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7-13 01:42:56 | 只看该作者
逐利的短视文化,让湖泊及其周边的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太白渔歌,如若变成太白愚歌,岂不悲乎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13 01:4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7-13 01:53:25 | 只看该作者




963a4cd0642120bb9f3784bcf76d4569.jpg (423.96 KB, 下载次数: 0)

963a4cd0642120bb9f3784bcf76d456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7-13 01:54:51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种杨树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蒋高明    时间:2011年11月21日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四十: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种杨树

蒋高明

目前,我国造林营造单一纯林过热现象令人担忧。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到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甚至有人还在海南岛策划杨树育苗基地,试图将杨树栽到海南岛。

只要驱车绕山东一圈,就会发现该省到处都是杨树幼树、幼林,很难见到多样化的乡土树种。北方甚至江南各地的公路和铁路两侧,也以杨树居多,杨树中又以107、108或三倍体毛白杨之类的“人造品种”居多。笔者小时候,山东乡村的本地树如楸树、枫杨、侧柏、白蜡、国槐、榆树、苦楝、梧桐、板栗、核桃、皂角、香椿、臭椿、合欢、垂柳、旱柳、紫穗槐等等,都是随处可见的,而今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了,而这个变化几乎是一夜晚之间就完成的。记得笔者大学毕业(1985)那年,农民们将河道两侧好端端的森林整体砍伐了,从此栽杨树至今。据说是上面要他们干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栽杨树呢?利益使然。杨树消费的终端在城市那头,现在蔓延到城镇这一级。人们对杨树的使用,不是利用其整体木材,而是将其剥成一层层的薄皮(厚约2~3毫米)使用。将杨树木皮再贴到高高密度板上,制造所谓的人造板材,用于城镇大规模装修或制作粗陋的家具。因为市场巨大,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产业,即种植-砍伐-运输-销售-加工-再销售-装修。在华北某市,仅木材加工厂就有几百家。这种木材加工过程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化学黏合剂如脲醛树脂胶制作的木材会释放剧毒的甲醛,长期接触该类黏合剂严重威胁工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由于有很好的去向,杨树价格一路上扬,目前市场价格高达1300-1400元/立方米,接近了名贵木材如楸树和香椿的价格,后者1700-1800元/立方米。因楸树和香椿不能剥皮使用,只能做木材,其用途反而不如杨树大。有了这种畸形消费,全国上下大栽种杨树就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杨树长得快(华北地区7~10年可以成材),且用途大,老百姓喜欢,多发展不是很好吗?殊不知,长得快“烂”得也快。人造板材是“驴粪球表面光”,做家俱五六年就坏,用做装修材料亦然。因为价格便宜,扔掉了谁也不心疼。全国上下出现装修热,消耗了大量沙子、水泥、砖头、石膏、石头不说,杨树人造板材装修产品因其粗糙,坚持不了几年,很快就将那些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或部分再生资源严重浪费掉了。杨树寿命短,木材质量差,制作的成品寿命短,难以固定日益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相反,哪些固定在优质木材中的碳,用其制作的家俱或者建筑材料,能够坚持数百年,可起到很好的碳固定作用。

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有人用“绿色荒漠”来形容人工纯林问题:其一,地表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其二,生物多样性极差,生产力下降。我国享有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美誉,但我国人工林生长量全球倒数,这正是由于人工纯林本身的生态学问题造成的;第三,土地生产力不能维持、不断衰减,需要像经营农田那些大量施肥和打药;第四,生态系统脆弱,极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大面积损失。第五,景观单调,一些风景区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的人工杨树林在景观上无美可言。

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二战”以后也发展了很多杨树、柳杉等速生林,但那是特定时期出现的现象,是以“木材栽培业”农业方式经营的,与我们现在的做法有本质区别,更况当前意大利、法国的杨树栽培业已经衰退,并没造成灾难。如意大利杨树造林即使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鼎盛时期,也只是局限在波河平原一带,杨树林不超过该国森林总面积的2.5%。现在,意大利986万公顷森林中,天然半天然状态的森林高达98.6%。

日本早在30年前就致力于对人工纯林天然化改造,近来又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复层林作业、天然林保护和择伐作业,提高森林质量,以确保森林多种功能的长期有效发挥。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除了商品林,很难发现有成行成排栽植的人工纯林。而目前我国造林人工痕迹异常明显,有些甚至像军人站队那样要求整整齐齐。不是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办事,而是完全按照人的意志,迎合低俗的市场需求。整齐化一的杨树“横行”天下,就说明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缺乏考虑。

强烈呼吁国家在森林经营上多考虑乡土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在考虑速生获得木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那些缓生而经久耐用的优良木材;逐步改变杨树“一统天下”局面,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7-13 02:03:39 | 只看该作者
保持生物多样性,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无价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3-6 12:57:21 | 只看该作者
再看太白湖,美丽正在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4-25 09:18 , Processed in 0.0684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