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709|回复: 20

[地理文化] 《湖北千湖新记》献稿:水漫寻阳县,波撼太白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5 08: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湖北千湖新记》献稿
            
水漫寻阳县,波撼太白湖
                                 作者   史纪

        太白湖,武穴市与黄梅县交界线上的著名湖泊。
       据1994年版《广济县志•湖港》载:太白湖建国时原有水面69.33平方千。包括1958年国万丈湖机械农场围垦太白湖13平方千米,至1987年留下水面42.57平方千米。但到了2012年10月《湖北省发布首批308个湖泊保护名录》航测数据,现存水面仅27.3平方千米,不足建国时水面面积的40%,可见建国后围湖造田的进程,并未因政府的号召而遏止。太白湖湖底高程12米,正常水位水深1.2米,汛期深水位4.5米。
      另据《湖北省发布首批308个湖泊保护名录》航测数据:湖中心经纬度:东经115°23′9″,北纬29°58′18″,正居北纬三十度世界奇妙神奇线上。湖区东接黄梅,西连广济,经武穴市所辖花桥、万丈湖两镇(场),和黄梅县所辖蔡山、濯港、大河三镇,绕湖一匝约35千米,为黄岗市居龙感湖、赤东湖后第三位的被保护的湖泊水域。
      太白湖北依巍巍大别山尾脉,南临浩浩长江,有古寻阳县治遗址(今蔡山镇附近)和晋梅唐寺等历史遗存,是一个由古彭蠡泽中之“江北古道”冲刷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该湖大方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地处华阳河水系上游,横跨黄梅、武穴两个县市,现存湖泊水面面积只26平方公里,但承雨面积达960平方公里,有进出水口约10处,属典型的过水型湖泊,也是黄冈市境内38个首批湖泊保护名录中居面积居第三位的湖泊。
      太白湖积沉浔阳水域丰厚的历史文化,且一年四季碧波荡漾,山清水秀,更兼常年可见鸥鹭翔集,锦鳞欢跃,使得太白湖就如同一帧帧时刻变幻莫测而又永远溢彩流光的巨幅风景画,镶嵌在鄂东大地上。由于雨水丰沛,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大批农作物和各种鱼类的生长、繁育,据统计,太白湖建国初的先几十年年产成鱼排徊于158吨左右,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年产量猛增为2710吨水平,因而整个太白湖湖区历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时人很爱吟唱清朝诗人石灿《太白湖晚渡》名句:
        波光如镜接遥天,极目平湖万顷连。

    断续渔歌随岸转,清闲鸥鸟聚沙园。
    淡烟斜抹舒城柳*,夕照频催濯港船。
    更有隔山山色好,几回搔首水云天。
            *注:“舒城柳”指太白湖十景之一的“舒城寨”。舒城寨原名“书沉寨”。山形如一部具大的书,屹立在太白湖畔。民间故事传说:太白街许嫂撂下龙王给她的神旗,包裹着《诗经》平放在水面上,变成了一座书状孤山屹立,从而搭救了被洪水围困的乡亲。

           (下文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湖名说李太白
     
       • [历史知识]  请注意: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于长江之北“浔水之阳”建县寻阳为始,历唐、宋、元、明、清,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30日前止,长江以北太白湖区不少以洲为名的如团牌洲(今蔡山、新开一带)、游家洲、封廓洲(今分路、小池等处)、桑落洲、黄梅洲等水中陆地,都与建置于江西的德化县共一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因此我们所说地名或行政区划“寻阳”或“浔阳”,都是包括江南九江县和江北太白湖区的广大地域而言。至民国二十五年划九江城关名“浔阳特种甲级镇”,并于民国二十五年7月1日下午,经国民政府将长江以北划属湖北以后,地名“寻阳”或“浔阳”才被公认为江南所专有 •

     “太白湖”得名历史与唐诗人李白(701~762)相关。据史载:李白的父亲李客,就是长住浔阳的商人。他的一位族弟也是长住寻阳的商人。李白一生游浔阳结缘五度,与寻阳因果极深。他流放夜郎途中还《流夜郎永华寺寄寻阳群官》可见其与古寻阳的情缘心结。说起李白多住寻阳,众人多以为只在长江南岸的今天的九江市,但需知,寻阳县治六百年设在长江之北的太白湖区,后来虽多所变动,但直到1936年的6月30日,位于江北多于半个太白湖的地域,都还是与“九江市”属于一个小行政建置“德化县”辖区的。不能说好动的李仙人来到寻阳,住在寻阳,只游长江之南,不来长江之北。从下面所录李白诗文看,除了“湖”,就是“水”,而且江北寻阳的芦花荡、太白湖、浔阳渡更符合诗人写作思惟,故其关于水与时空的名句,也多出浔阳水上所制诗文,可作间接证明。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秋天,李白因永王李璘夺位事件,被流放夜郎。李白流放途中(公元759年)关中大旱,遇大赦。因大赦机会获得自由的李白,如脱却金钩的游鱼,沿长江而下,在投奔寻职作商人的族弟和在安徽当涂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中途,得游浔阳、广陵(今扬州)等多地,等于李诗人在长江中玩水玩了整整三年,最后(762年)则到长江采石矶下,与本寻阳郡太守温峤为伍“跳江捉月、骑鲸升天”去了。李白游长江,留下了畅游的许多名句: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等不着边岸,横无涯际,忽略了时空秩序,纯粹抒情写意的文字。其中《下浔阳城泛彭蠡,寄王判官》说“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应是点名游浔阳水域的大作了。还据说,在蔡山江心寺写下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名句。李白此期间曾多次于江夏、浔阳、金陵间来回,也多度云游经广济、黄梅,泛舟浔阳太白湖水域。
      太白湖汉唐之际古名芦花荡,因为此湖就在古寻阳县治挨近。李白他虽然对曾经游历过的“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芦花荡”没有具体点名,正如同和尚不记得香客,香客可忘记不了和尚一样;老百姓忘记不了李白这位“名星”级人物曾在此一度长居和乘槎遨游。如是以“太泊”名湖“芦花荡,叫得震天价响,也就一叫成名
      有更较详细的“版本”说法是:太白湖中有名为许家街的一家酒店。李白游浔阳到许家街来自在这家酒店里酒酣之余,信手在墙上提诗记趣。也许正是上面所录名句中的某几句。诗人李白题诗后,许家街的街民便将许家街更名为太白街。一天弥天灾难降临,太白街因遇大水沉入湖底,太白街瞬息消失了,但因街名湖为“太白湖”的名字叫的更响。近世,确有从湖底捞出了砖瓦墙基的多次事实,证明其街名不虚。更有传说:太白街将陆沉之际,街上一位名叫“许嫂”的女子,得到龙王赠给她有“神”字的旗儿沿街摇旗呐喊,大呼小叫,救了一方百姓,她率领大众在逃走的时间,还留下了“书沉寨”、“撂旗墩”等一些地名典故。

      中国是神话故事的王国,太白湖是民间故事的故乡。勤劳勇敢的湖乡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把太白湖的神话传说叙说得更精彩:太白岸上的石头会唱歌,太白湖的湖水也会唱歌,“黄梅戏”故乡缘起,就是流传至今的太白渔歌明万历《广济县志》记载,太白湖上“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就是明证。
      旧时,太白湖区是一个“十年九不收,大家卖唱信天游”的方趣地方,乡民百姓田间生产时要唱“秧歌”,牧童放牛要唱“山歌”,逢年过节唱“灯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情歌”;上述“朝暮歌声不绝”的正是“太白渔歌”写景。
      这些渔歌小调渐渐以座唱的形式出现,后来艺人们将它配以连响(莲湘)、花鼓演唱,年长月久,逐步又形成了“灯戏”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是逢遇灾年,乡民们带上胡琴、木梆等工具沿途卖唱求乞。他们南至九江、瑞昌、德安、武宁、修水、鄱阳、景德镇等地,东至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西至蕲春、浠水、黄冈、大冶等县,还有的远至芜湖和徐州等地专门卖唱求生。历史记载有名的是清代诗人余世芳曾泛舟湖上,闻归舟渔夫唱歌,触景生情写下了《太白渔歌》诗作:

     萍叶芦花极望长,歌声辽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棹,惊起汀洲雁儿行。
       民间流传还有:太白湖的浪,朱辟虞的状。朱辟虞(1745~1808)武穴团山河竹林垸人,属太白湖区。“嘻笑怒骂皆权贵,扶弱锄强一状纸。”他是太白湖民间流传的秉性刚直,机智灵活,能言善辩,擅写状纸,仗义执言的讼师,故有“太白湖的浪,朱辟虞的状”的比喻。(下文待续)


点评

但湖泊的自然原始景观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发表于 2013-6-25 16:03
鄂东的自然、戏曲与宗教文化要搞在一起进行包装。  发表于 2013-6-25 15:59
太白湖说不定可以与黄梅戏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3-6-25 15:56
太白湖,鄂东民间文化的母亲湖,孕育黄梅戏的一方圣水。  发表于 2013-6-25 15: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6: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3-6-25 09:30
“太白”湖名说李太白
     
       • [历史知识]  请注意:从汉文帝十六年(前16 ...


小椰树:“太白湖,鄂东民间文化的母亲湖,孕育黄梅戏的一方圣水。”评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0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滨寻阳古县七百年足迹
      秦汉之际,汉人郭璞(276~324)《江赋》将此水域名之为“浔阳九派”。九言其多,非指确数。晋人张须元(~432年顷)作《九江图》说得更明白:“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间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于鄂陵,始会于江口。”这时,古彭蠡泽仍然水草蒙茫一片,水流多股并下,边岸变徙不定。浔阳水泊中的小水 时东时西,没有定流;同时,浔阳水域中的小块陆地也一小块一小块地浮动着,没有定位,也没有定名。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十六年,立寻阳县于长江之北的太白湖区,其县治所在地正好在太白湖南滨长江不足5千米的蔡山附近。据何光岳《楚源流史》:寻阳县得名于古寻国于夏初被灭国后南来的寻人,寻人因长居长江中游北岸而名水域为浔阳江,就求生存藩息于长江北岸的寻人而言,就是生活在长江北岸以太白湖为中心的北江流域。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史记•孝武帝本纪》载:“帝南巡,从寻阳渡江至天柱山,封南岳。”随汉武帝南巡的司马迁于《史记•河渠书》言:“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其所观“禹疏九江”,指的就是4000年前大禹治水疏人工“北江”于江北今田镇以下至安庆间的浔阳水域。司马迁登上庐山向北鸟瞰的就是长江之北古称芦花荡唐名太白湖的刚升为沼泽地带的江北大平原。
      公元145年,汉冲帝刘炳永嘉元年,庐江乱。义军攻寻阳,遭九江都尉滕抚镇压。据《后汉书•卷三十八》,指的是九江郡范容、周生以历阳为根据地举行的武装起义,以及徐凤、马勉称“无上将军”于当涂山举行的武装起义,均遭九江都尉滕抚的镇压,“斩马勉、范容、周生等(首级)千五百级”。
      公元214年至253年间的三国40年间,分别有诸葛瑾、吕蒙、曹休、诸葛恪带着吴、魏人马“屯田寻阳”,也就是当时称之为“芦花荡”的太泊湖区进行垦殖生产,以供军秣。也就是说,此际太泊湖区的大片新土,比秦汉之际仅属“浔阳九派”水草蒙茫一片大人区别,大是陆地己浮出水面,成为可供开垦的处女地了。
      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裂庐江郡的寻阳县和武昌郡的柴桑县合立“寻阳郡于寻阳县治”太白湖滨的浔水镇。两县人口2720户,16008口,属江州。
      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寻阳郡增领彭泽、上甲(彭泽县一部份,今有遗址列为名胜)、九江三县,寻阳郡统辖地域向东、南扩展至今湖口、彭泽县。
      公元313年,西晋永嘉之乱,《资治通鉴》载“琅琊王壑使周颛镇江州,屯浔水镇,为贼杜弢(tao1涛)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此地名“浔水镇”刚好是太白湖边寻阳县城的称呼,带水边“浔”,表示正处浔阳江北岸。释惠远《庐山记》说:“周颛镇江州,屯浔水城,是时浔阳犹在江北。咸和(326~343)以后,始移江南。”
      公元328年顷,东晋咸和三年顷,长江发生了海水倒灌,寻阳县城处于被淹没这中,逼得太守温峤(288~329)不得不将寻阳县城由长江之北移到江南柴桑(九江附近)。晋张僧鉴有《浔阳记》作记载:“浔,水名也。寻阳县在(大)江北,今蕲春为界。晋温峤移于此(柴桑)。”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引《读史方舆记要》说得更明白:“寻阳郡、县,咸和中(326~343)迁寻阳于柴桑。”
      此际寻阳郡、县治同时由江北“移治”江南,过去是江北管江南,现在则是江南管江北由寻阳县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一个县跨江而治长江两岸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2004年《黄冈市志》说:“公元304年,永兴元年,江北寻阳县废,其地入蕲春”一语,属于历史知识上发生的错误,追源于明《一统志》“广济本汉蕲春地”错断。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己对此作了有力申辩,只未为后来纂志诸公留心勘正。
      由公元前164年至公元579年的北周大象元年,划出其部份疆域新立永宁新县,就是后来的广济,其文明与寻阳古县和浔阳水域一脉相承,其间太白湖六百年文明历程,也皆历历可数。
      公元373年《晋书•志•第四》载:“因新蔡人(侨处)于汉九江王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此记载的历史是:太白湖区来了大量新蔡郡的流民,进行垦田。据史载,此时太白湖周围来的移民很多,建立了侨置的“新蔡、苞信、慎、宋”四个县级行政建置,与本境的寻阳郡、西阳郡并治土著和外来的移民。当时因新蔡移民比较著名,故统称外来移民为“新蔡蛮”。
      公元452年,《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夷蛮》:“南来寻阳县的移民‘新蔡蛮’拥众两千余人,破大雷戌,夺公私船尽入湖…共为盗寇。”至八年后的公元460年才被镇压。
      公元552年,《陈史•列传第七•鲁悉达传》载:“侨置于九江王英布旧城的南新蔡郡守鲁悉达”于“侯景之乱,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值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老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廩,其所济活者甚众。”由上述史书记载可知,远在武穴于成立永宁县治以前,武穴地域的荒凉太白湖区,己是兵燹战乱年代躲兵济灾的一方热土。
      公元557年,北齐将王琳(526~573)引兵南来,占了英布旧城鲁“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旧(南陈)高祖(武帝)”。
      公元573年,陈西阳太守、江北道大都督周炅(贵,512~576)败北齐尚书左丞陆骞援兵及叛将田升龙兵,尽复江北寻阳之地。
      公元577年2月22日(正月癸巳),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大北方。旋即出兵南征。
      公元579年北周陆续收复江北南陈占地。4月1日(二月十九)改元“大象”,以志划长江而治的宏愿实现;
选寻阳县江北太白湖以南的约800平方千米肥田沃土,割蕲春县约600平方上乡地方设立“永宁”新县,立治于梅川,以志天下“永宁”;并于同年铸“永通万国”同币,以示天下太平。(下面更精彩,请候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6 22: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06: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钩沉•
             彭蠡泽与鄱阳湖的历史误会
      唐宋开始,位于长江之北、老的一汪巨水彭蠡泽从人们视线消失了,位于大江之南新生的鄱阳湖人位也以为是自古就有的一汪巨水,于是从宋代开始,学者们纷纷以为今之鄱阳湖即古之彭蠡泽。宋代经学家蔡沈在《书经集传注》即对古书《书经•禹贡》“东,汇泽为彭蠡”一句应更订为“南汇彭蠡不应曰东汇”。 其实,《禹贡》所示“东汇”之说是对的,而蔡沈矫以“南汇”则是一种误会。因为《禹贡》所载的彭蠡泽是古“彭蠡泽”,与蔡沈时代亲眼所见到的“鄱阳湖”根本不是同一地理位置概念。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以南的今江西省腹地。但鄱阳湖不是从远古就有的水泊,而是时至东晋时期、公元400年顷才由陆地突然浸没沉陷新生的湖泊。最具体的证明便是:现在位于鄱阳湖中间的地域,如今南昌附近的鄱阳水域,秦汉时还是名为“鄡(qiao1敲)阳”的大平原,汉高祖在此设立鄡阳县,王莽时改名豫章县的地方。大略是南朝宋文帝始光二年(425年)左右,今江西番鄱阳湖盆地内的两个古县海昏县和鄱阳县同时陆沉消失,出现了一汪巨水。以后由于水面不断扩大,遂演变出今天所见的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的鄱阳湖水面。
      今长江北岸武穴至安庆间除了留下珍珠似的几座湖泊外,几乎是位于大别山尾脉“横岗山”南与大江间的一片冲沙沉积平原。机缘凑巧的是,此处既然称之为“沉积”平原,则正是长江之北的一汪古巨水“彭蠡泽”,以约万年江水泛滥流沙沉积被积满成陆地终至消失了的一大古泽。今武穴与安庆间处在两大陆地板块的平静“掀斜”之下,一者上升成山峰,如横岗山二尖,太平山一尖,…安徽潜山的天柱山等为代表,一者下陷成一绕泽一周达15县市的古彭蠡泽。绕泽一匝的县名有:阳新、蕲春、武穴,黄梅、宿松、太湖、潜山、怀宁、安庆、望江、安庆、彭泽、湖口、九江、瑞昌等。开始时长江是穿泽而过的,后来则由于主泓道南移,到了古泽的南边。这才是《书经•禹贡》所载彭蠡古泽。
      古今两大名泽彭蠡泽和鄱阳湖,一消亡一新生,两者有前世与今生的关系:鄱阳湖是古彭蠡泽的今生,古彭蠡泽则是鄱阳湖的前世。古彭蠡泽的神密消失和今鄱阳湖的神密新生,虽然是自然变化规律所驱使,但它们两者的生死存替,是地球北纬30°地理位置上难得的神经历之一。
      晋宋以来人诗人们更烂漫,误将江西鄱阳湖误作包括太白湖在内的古彭蠡泽却大不泛人: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也没有地貌大变迁的的知识,对鄱阳湖的新生和彭蠡古泽的消亡有许多误会,甚至形成定见,加上诗人们的吟咏渲染,影响深远;例句如:
    (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李白《下浔阳城泛彭蠡,寄王判官》“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中流见匡阜, 势压九江雄” ,张九龄《彭蠡湖上(沿涉经大湖)》“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 白居易《彭蠡湖晚归》“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宋)王安石《彭蠡湖》“茫茫彭蠡杳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 苏辙《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暮发鄡阳市,晓榜彭蠡口”等,
      以上都是错将鄱阳湖就是彭蠡泽(湖)的绝好例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06: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絮•
            太白湖滨的水力机械与“广济三香”
      武穴市原荆竹河境一线海跋高差显著,水源充足,于王冲、彭河、上汪宕至车坊铺一带,自古就有将流入太白湖的溪河,利用其水力作动力的传统,民间善于利用本地植物原料用水力碓舂碎成粉末后制作蚊香驱虫、神香敬神与发生香味的檀香等,远销各省和印度、东南亚诸国,世称“广济三香”,历史攸久。广济明末著名诗人刘养微即有《游东冲冲山》诗云:
        问訊东樵子,经过门限山。煥烟茅屋里,风雪竹林湾。
   水碓舂粳稻,溪鱼煮石斑。邻翁颇相识,鸡黍数追攀。
       该诗生动描写了太平山南麓自然风光,也点了“水碓”舂粳稻的物景。其实,用水作动力制作的“水碓”工具,主要还是明清以降,为了满足 “广济三香”的大宗生产用途,才有所谓“五连碓”、“七连碓”的设计需要。
       据资料称,1979年彭河修发电站前,水碓仍在,而且沿河安装“水碓”多达20多处,其时生产出口“王冲三香”的村民还多达一百多户。据传,周恩来总理对广济至少有“两大发现”:其一是到东欧苏联访问,发现了广济张水泉生产的竹器工艺品;其二是周总理访问印度东南亚国家,发现了他们使用的是广济生产的“王冲”三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0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和国将军摇篮
             太白湖区花桥将军镇
   
      黄梅县与武穴市以太白湖为邻,勇敢强悍,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从近代史来说,黄梅和武穴都是大别山革命老根据地,孕育出无数英雄儿女。建国前仅武穴一市统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勇雄牺牲的烈士即达2729人之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武穴人民勇敢强悍,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在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武穴英雄辈出,得过将军职衔的英雄人物,如周武彝(1888~1989,抗战中将司令,后入中共)刘古复(1894~1949,抗战中将高参),潘宜之(1893~1945桂军中将),张其雄(1902~1927北伐军少将),伍昌续(1908~1970北伐少将、副厅),刘文岛(1893~1967北伐中将,上将衔,武穴特别市长)刘劲(1901~1977,正厅),居正(1876~1951,东北讨袁军总司令),汪少剑(1902~1930红军副军长),刘德利(1909~1933红军师长),陈家康(1913~1983周总理秘书,驻埃及、也门大使),鲁岱(1915~1989副厅)等,都是上得凌烟阁的将军级历史人物。其中,太白湖区更是英雄辈出的一方热土,如刘汝翼(1893~1930,刘花园垸),刘楫(1879~1932,刘显明垸),陈播(1920~2004,花桥村)戴春晖(1900~1994,戴文义)等,都是留名青史的人物。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共和国成立后,所授将军职衔的武穴籍八位将军,异数使然,历史罕遇,竟全部将武穴籍的将军们集中到浔阳水域芦花荡里太白湖区地名花桥镇一方圣土,因此花桥最出名的是有“将军镇”的名号。如二级八一勋章获得者潘云先(1908~1986)正师级,雨场山村人;三级八一勋章获得者刘赞洲(1913~1991)集团军级,曹塘村刘城垸人;张春松(1908~1992)1955年少将,蓝杰村张河口人;杜国平(1904~1992),1955年少将,童司牌村人;蓝侨(1991~1998),1955年少将,蓝杰村人;陈康(1910~2002)1955年中将,菱角塘村陈闸下垸人;陈金钰(1914~2008)1955年少将,陈巷陈八房垸人;郭锡章(1933~),1993年中将,刘常村西湖口垸人等,可称值得骄傲的“武穴花桥八将军镇”,因无论按人口密度还是土地面积密度算,花桥属高产“将军镇”当居中国第二位。第一位是红安县,世称“红安最牛!”,花桥第二!(下面更精彩,请候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08: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畔拾贝•
                     太白湖的藕,九孔十三丝
       莲藕原产印度睡莲科植物,又称莲藕。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较长,藕在中国诸省均有栽培。藕的品种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太白湖的藕属“九孔十三丝型”。鄂东唯稀水巴河与黄广太白湖有产
      太白湖的藕与众不同处还有,据传:明代皇帝朱元璋未开国之前,兵败太白湖时,曾吃过太白湖藕,终生难忘,登基后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采第一批藕进贡,后称太白湖藕为“贡藕”;清代也被列为慈禧太后菜谱。太白湖藕质洁白似雪,入汤久煨不化,入口滑爽柔绵,生食熟做,花样众多,细嫩甜脆,满口生香。诗人闻一多描写其“心较比干多一窍,貌若西子胜三分”。该藕精制成藕粉后,还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因此藕内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质,能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养血生津,老少皆宜,成为营养中之佳品。2010年1月25日 《楚天金报》特约记者某曾报道说:“世上九孔藕,唯巴河独有”,则少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0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湖的拓荒者:
                  万丈湖农场的农垦战士们
   
         共和国建国初,据1994年版《广济县志•湖港》统计,武穴仍留有0.0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33个,总面积95.98平方千米。建国后由于“挤水造田”,消失的湖泊达30个,名录如下:黄泥、万丈、城塘、连城、广佑、沙湖、余家、稻场、西湖、东湖、赤矶、小沟、游家、大茶、伍家、王陈、柳绿、桥边、洋牌、挂玉、牧马、阳城、琵琶、陶家、五里、凉棚,以及长江中新洲上的王严二、姜家、黄家、周家等湖。
      武穴市的围湖开垦,早有历史传统。就近说: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5月1日,湖北省主席万耀煌即签署了一份在广济“建立农林场”的《训令》,此《训令》还任命了一位名为“帅政国”的“国军转业军官”为场长。只此“训令”未被执行,但留下“曾有其事” 一纸空文。
      武穴市于这时开始挤水围湖垦荒建立农场,除有直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棉生产”的直接目的外,还包括全国屯垦和备战备荒诸多战略任务,与百万官兵到新疆,十万军官到密山相同的安排。建国后,首先由广济县县长居文焕议定在县城附近的王家垴建立“农林场”。1952年移至桑梓园戴家畈,垦地252亩,定名为“广济县地方国营农场”的农垦单位组建成功。同时于1954年底,伴随空军一个雷达连的进驻黄家湖,而由老干部胡藩所开荒组建的“黄湖农场”也于1956合并建成,于是才有将黄湖农场61位“农垦老战士”移交于1957年底新建的“国营农场”之举。
     1952年循徐家沟故道开了一条通往龙坪的港道,可通船运,以连接武山湖和太泊湖至龙坪的水运,遂定名新港。  

     1957年底,县人民委员会《请批黄湖农场围垦扩场》的报告得到湖北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准,决定“疏港围垦”万丈、沙湖、余家、太白“等湖”,总场设在“新港”,将原“广济县地方国营黄湖农场”移交,以黄湖全部人马共61位“农垦老战士”为基础,开始了“国营五湖机械农场”(后定名“湖北省国营万丈湖机械农场”)的组建。
      1957年建场伊始,即得到了国家分配调拨的多种农业耕作机械、粮、棉油加工设备,和运输马车和汽等多种装备的支撑,并从沙洋、友谊、农三师一次调进农机技师9名。接着,1957年12月26日,从武汉工业厅、手工业局“下放”干部205名,进农场“劳动锻炼”;1958年5月8日,从上海分配知识青年98人,到农场“落户”;1958年5月18日,又从武汉军区下放干部14人,到农场“劳动锻炼”。再于1964年9月15日,从武汉分配知识青年78人,到农场插队落户。以此为契机,使农场会聚来自14省74县126姓氏、原藉“五湖四海”的职工近6000人,成新武穴一大人文景观。
      关于“挤水造田办农场”的利弊,国人见仁见智,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供后人借鉴。但从农场建成五十多年的实践说,其贡献巨大,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将太白湖区上至武山湖以下水草蒙茫的湖区建设成现代化机械农场,年贡献粮食万吨等以外,至少,其大田农作,机械先行,电力普及,为中国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所提供的样板示范作用,其功劳就不容小视。就万丈湖农场的电力建设言,于武穴市农业系统首先一次投巨资建35千伏高压专线26千米,10千伏高压专线22千米,专建218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安装大型电力排灌水泵14台容量1750千瓦的规模,有连续降水量161毫米时,于31至42小时内全部排毕的记录。这在今天的武穴农村,仍然属于希望达到的目标。
      党和国家给予农场职工以应有的关怀,得到全国农垦系统职工同等劳保待遇(和福利),是武穴市境集人数最多的企业职工团体。
    (笔者是于1958年5月18日由武汉军区下放来农场的转业军官,在农场连续工作30周年,曾荣获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章、证书,证书第一六三三O号。)

    全文完,欢迎阅读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4 21:25 , Processed in 0.0674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