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逝水年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记] 生活七色板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9:40:05 | 只看该作者
儿子的中考结束了,也算走过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面对现实的难关。他如释重负,我却更多的助他看向未来。
       儿子的很长一段学业是随着我飘零在外地完成的,由于受户口限制,无奈的回家读半年参加中考。跨省的教材、侧重点存在很大的出入,半年的时间根本无法让儿子适应过来,所以几次月考,结果都不是很理想。看看儿子焦虑的神情,我只好放宽对他的期待,初中不行,只有把希望寄托给未来的三年高中生涯。
       中考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那已成了过去式,关键还是要着眼未来的三年,所以我又在帮儿子筹划着。
       人生有很多期待,却也有太多的无奈,无奈时常突破期待的堡垒,让一切幻为虚影。不过成也罢,败也罢,坚持、尽力总是最重要的。不去尝试,不尽力一搏,又怎么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这是我对儿子希望的底线。人活着,总是在期望与失落中度过,失落了不重要,重要的不要让自己的精神崩溃。如果把人生各阶段的冲刺约整为十次,前面九次成功了,最后一次失败了,那他算失败还是成功?如果前面九次失败,最后一次却成功了,又当何以评之?有人说,十次都成功了才算功成圆满,但那样的人,世上哪里又找得到!上帝创造人类,幸运和磨难总是并重的,苦也过,乐也过,这才是五味人生。写到这里,我想走了美国前总统里根,他一生中充满坎坷,读高中没有考取好的大学,读大学没有优异的表现,出了社会没有理想的工作,竞选州长、议员多次失败。但是里根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在历经磨难中,不断的反思、总结、进取,最终他赢得了总统大选,成为美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总统。
      我时常对儿子说,人生是在进行一场马拉松赛,求学的过程更是如此,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完成了初中学业,只是求学长跑中前面几圈,关键还要看后面如何去保持、去冲刺。所以,中考即使失利了,只要不放弃,后面还有机会。
     大家常说赢在起跑线上,如果把初中以前的学习看作是起跑线,显然儿子失了优势,后面想跟上或超越别人,面对的挑战可能会更加艰难,儿子能不能撑得住,这是我最忧心的。静静地想来,还是帮他做些规划。首先我让儿子在初、高中这个转折点要衔接上,充分利用暑假对高一的课本提前预习,同时对儿子已暴露出来的语文跟不上进行补习。另外要合理安排暑期,中考结束后,可以放松,但绝对不能放纵。
     我对儿子的期望,不会因为他一时的滞后而丧失了信心,我相信他能调整好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他人生中的一次次风雨洗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2-6-23 21:41:14 | 只看该作者
有您这样的父亲作后盾,他的人生已经赢了一大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7:32:21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7月28日    晴     《问径》
  当我决定回一次山上的老屋时,就已确定好了走梅垸那条山路。说是山路,其实是沿溪而上,小时候没少走。我就是要走那条落寞的溪路,去探寻旧时的记忆。
          梅垸,以我现居村庄公路为基点,海拔应不少于八百米,二十年前还有三、五户人家,随着高往低迁,渐渐也就成了一片废墟。梅垸也这般没落了,那条溪路想来更是无人问津、衰败得不成样子。
         梅垸的溪路一直连到老家附近的两口水库,水流经年不息,溪水在树木的遮映下,清凉清凉的,在这盛夏的天气循溪而走,确实是快意的事情。溪潭里有小鱼、小虾,将双足没入水中,它们会绕足而游、慢慢靠拢,触摸着你的神经,你一动,它又惊慌地四散开来。溪流里有五颜六色的石头,大的,抱也抱不动,小的,一个口袋时可以揣上十几个,褐红的、浅黄的、墨黑的、白白的。。。。。。,让人爱不释手,拣一些拿回家,点缀一下刚装修的新家,岂非一举两得。为此,我还专门背上个背囊。
        转过几道弯,梅垸隐隐在现了,溪路也就开始起步了。在一片丛林中,梅垸豁然暴出几点红砖绿瓦来。怎么回事?在我记忆中,二十年前,这里就没有人家了。问放羊的老倌,原来是梅老六回来了。梅老六是长一辈的人,年轻时当过兵,在汽车连做司机,退伍后留在南京,渐渐在那有了家,有了儿女。在他退休时,生了思乡的念头,背离了儿女,领着老婆子辗转回来了。几十年前的土坯老宅不复存在,他谢绝了子侄们邀他搬下来住一块的好意,执意的在孤寂冷清、荒落的梅垸建起了这幢房子。
        我决定先舍了溪径,去梅垸看看梅老六和他的房子。梅老六,我不认识,但从他兄弟的身上,我能隐隐拼出他的模样。梅垸与溪径间不过几百米的距离,一个是顺山势而耸,一个是在众山间沿流而辟。到梅垸那条小路已不成路了,荆棘与杂草遮天蔽日,迷惑着旧时的记忆。梅老六应该是走北边那条平坦的路进出,否则怎会荒废如此?“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起鲁迅的那句至理名言,可面对眼前这条曾经不知爬过多少回的陡峭山路,却生出“路上原来是有路,没人走了,也就没了路”的感慨。
       在一片废墟中,梅老六的红墙绿瓦及种作的菜园给落寞多年的梅垸带来了些许人气。他的房子“大将军把门”,附近也空无一人,想来是乘凉下山去了。我坐在泉水叮咚的石潭上,看着梅老六这套造价不菲的房子,也许过了几年,他们老夫妇一死,这房子也随着就没了价值,梅垸还是难避废墟的命运。梅老六倾毕生积蓄在这荒芜的梅垸砌房子,为的是什么?
      足下这个石潭,我不知道曾经在这里坐过多少回,爬山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天气热了,荫凉一下。听着叮咚的水声,就是悄然给燥热内心注入一剂清凉。曾经多少事,曾经多少岁月,就是在这大山与溪流间嬉戏度过,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从梅垸到山上的老宅还有海拔五百米左右的高度,记忆中的小路已完全被荆棘、杂草堵死了。从北边还有人迹的路上去,虽然距离远些,走起来应该还要快些。但我决定沿溪辟路而上,感受一下先人“开山辟路”过程的艰难。
      荆棘遮蔽下的溪流哗哗声依旧,水更显清凉些,路却百倍难行,有的尚能弓腰趟过,有的则只能匍匐前进,有的需要理荆侧身曲过。。。。。。涉水湿衣、荆棘伤肤,狼狈不堪的样子,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溪路难行,加上荆棘遮蔽光线不是太好,让我失了寻趣鱼虾的兴头,但记忆中五颜六色的石头还是让我一路注目。经过长年流水的腐蚀、荆棘的掩映,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石头全都变成了黑褐色,又没有圆润的眼感,一下子让我失望了不少,敲开几块看看,没有一块是统一的成色,又披着一层黑褐的外衣,我也就取消了拣石的念头。
       到了溪流的尽头,三面是峭壁,已经无路可寻了,一丈多高的荆棘杂丛、藤蔓无缝可趁、不见天日。此时已退无可退,身上又没带辟路的工具,狠了狠心,只能用双手不折棘开路了,一路爬爬跌跌,皮肤刮伤、衣服刮破,已顾不了这些了。不过,依附在叶面带毒的毛毛虫却令我不得不避着它,一旦染上,那份肿胀、钻心的刺痛,让人休克都有可能。
      攀爬了好一阵子,终于可以望极山顶了。山上有人种菜园,路也就清晰多了。看那被野猪拱得乱七八糟的菜园,我真庆幸自己没有闯进野猪窝里,否则麻烦真的大了。上得山来,看看时间,这一段不过五百米的野丛林竟耗了两个多小时,如果是走南边的水泥路,怕只二十分钟就够了。看看一身的狼狈,想想曾经一条常有行人、盛载我辈太多记忆的捷径,如今落寞、恐怖得如此吓人,心中不禁生出诸多感慨。
      路是人走出来的,只有常有人走走,它才是条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2-8-9 09:44:30 | 只看该作者
为父的不易,飘泊的艰辛,思乡的酸楚伴着平静而又流畅的叙说,如同一杯醇厚的红茶,馥郁持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2-8-9 11:41:17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很朴实,手笔很精致,感情很细腻,描写很感人,文章很到位,真的!

点评

你的赞赏也很到位~~~  发表于 2012-8-12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2-8-9 12:09:52 | 只看该作者
行文流畅,情景相融,欣赏!
再弱弱的问下,杂草丛生中你咋不怕蛇与毒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2-8-9 22:39:1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读用心写就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7:23:13 | 只看该作者
听雪 发表于 2012-8-9 22:39
喜欢读用心写就的文章!

再见雪姐,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2-8-11 09:05:48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一位哥哥帅帅的文字了,坛子里全是美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2-8-12 14:54:2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一位不错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6 16:06 , Processed in 0.0375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