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翩翩

[原创] 文坛快读:武穴市作协举办文学沙龙暨郭德军小说研讨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7 17: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圣至美的爱情颂章

郭德军《给陆珊的信》一文有感

陆竟成


        夜半闲暇,偶尔读得郭德军小说《给陆珊的信》一文(载《大江》2004年第3期),顿觉犹然一新,赏心悦目,清新扑面,荡气回肠。赋闲之余,情不自禁拿起了笔,写下感文,聊以自慰。

        一尖山是我的故乡。我自小就出生于一尖山山脚,自小就在一尖山摸爬滚打,打柴放牛。那里的千年古松、水碾石磨,那里的犬吠鸟鸣、鸡啼兽啸,曾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无穷的暇想。工作之后,仍不忘静静地思念家乡的山水,遥想家乡的蓝天。一尖山,我一生永远难忘的地方。

        一尖山山清,一尖山水秀。郭先生在文章开篇中,以“植物界的熊猫”银杏树作引子,在颂扬银杏树神奇魅力时,引出银杏树与主人公之间难解难分的情况,借以托出主人公不平凡的身世及传奇短暂的一生。实乃构思独到,着力不凡。

        一尖山传奇,一尖山神秘。打小的时候,我就听到过不少关于一尖山的传说,有悲壮的,有欢乐的,也有深沉的。郭德军《给陆珊的信》一文归类于哪一类传说,我很难说,但我读后有一种沉重的心痛。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尾,但故事主人公曲折的命运确实让人沉重。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经历过那一场运动的人都说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大批文人骚客、名门大秀惨遭厄运,不少名人志士扼腕悲歌,故事主人公郭梦照先生就属于这一类悲惨命运的受害者。

        郭梦照先生与一个特殊的年代起进了我的故乡——一尖山。1948年回乡教书,与银杏树结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停止教学,在那个人妖颠倒的岁月,主人公怀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仰望苍天,脚踩大地,以常人不懂的英文方式寄托对爱人的思念;追忆校园美好的爱情时光,这是真的心,是真的。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高考,我因名落孙山受到族人的指责,在那个不被人理解的日子,我天天走在幽深的小径,喃喃自语心中的不快,这是在发泄心中的不平,只不过我发泄的是天道不公,郭梦照先生发泄的是情道不平。

        正是这种来源生活、取材生活的奇妙构思,让读者读了情真意切,亲切感人。古人有吟诗的习俗鸣不平,今人有唱歌的习惯泄私愤,但用英文喧泄的方式尚不多见,这并非作者杜撰,而恰恰是那个特殊的政治年代一个文人骚客的真实写照。

        更为独到的是,主人公用8年时间苦守忠诚,途经政治婚姻的欺压,途径一个学者书籍、字画的焚烧,经过没日没夜的残酷批斗,但依然情意不减,即令到最后不得不以自宫的方式,忍受一个男人最大的羞辱而收宫,这是何等的悲壮。是历史铸造的人间悲剧,还是神话普罗米修斯命运的再一次重演,这个发生在当今六十年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故事,为何同古希腊女神一样共演人间的悲剧,我们不得知,但我实实在在的确那就是历史,那就是一个真实的六十年代中国学者的命运。

历史本身就是过去的翻版。人类喜欢喜剧,那是人类的希望,但是历史却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悲剧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但悲剧同样给人警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背叛。

        郭德军用故事追忆那一段时期的历史,旨在让人珍惜今天的爱情生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爱情”这个神圣的字眼多有践踏,读郭德军叙述的故事,再重温神圣的爱情也就倍感珍贵。

        文章在叙述主人公思念爱情时,用了不少传神的文笔,如“这些寄不出去的信成为我唯一的娱乐”,如“醒来时,我孤独地躺在这张银杏园中稻草铺的床上,浑身湿漉漉的,爱的汁液使我幸福的奔流”,“所幸我依然常常在梦中遇见你,与你共读世间的诗篇”等等,不仅为文章添色十分,还有每封信后附有“吻你,我的天使”,以及信中不时插入的优美诗句,都是我今后写作永远值得借鉴的地方。

        好久没有读到关于故乡的文学了,记得前几年读到温东华老师写一尖山的长篇叙事诗时,不觉让我热血沸腾,拍案称好。今天又一次读到关于一尖山的故事,着实让我对故乡更加敬仰三分。故乡啊,故乡,你的高贵,不只是你的外貌,更有你的心灵,你的神秘,不只是你的外形,更有你的实质。

        小时长辈让我念“一尖一尖,伸手摸云”,今天我不觉自吟“一尖一尖,藏有神仙”。
愿更多的家乡学者写家乡文学,愿家乡文学绿树长青!



(陆竟成,男,毕业于武汉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8: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一切

-----读《给陆姗的信》

文/臭豆腐

曾听说郭德军老师的小说《给陆姗的信》是一篇令人瞩目成就不菲的小说,今日有缘拜读,感慨自在其中。

小说写出文化毁损消磨的文革期间,离散男女的末世恋曲,死生契阔的人间爱欲,叙事极见功夫,诗的语言,抒情味道不绝于眼耳,给陆删的信,睹物观情,是小说主人公郭梦照先生与人世间对话的一种方法,郭处境艰难,历经沧桑,从不愿也不能放弃信仰的执着,与外界自我疏离,因此其结局不得善终。篇末,80高龄白发苍苍的陆珊坐在银杏树下,恋人墓前,涕泪飘零,这真是令人无言以对的时刻,百难解脱。

文中有不少诗歌的篇幅,温柔敦厚,别有深情。爱在梦幻里,爱在肉体中,爱是一切,生生不息,无休无止,爱的极致是身体的自残,暴烈的坠落,生命的凶险无情,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忍卒读,此是郭梦照先生的爱情信仰,爱是至高无上的,可以超越生死肉身,这大约也是郭德军老师的终极信仰。

以“我”的叙述声音横贯全局,旁观郭梦照先生的遭遇,我与郭,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过去与现在,内里与外在,渴望与绝望,青春与衰老,创造出极引人的叙事角度,令人心有戚戚焉,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好小说。

我以为小说也不是一点瑕疵也没有,也许这个虚构的郭梦照先生遭遇太离奇,身世太坎坷,宿命太悲怆,作者立意使然,必须多加渲染,文中过分感伤与夸张的西式修辞和理想化的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小说作者缺乏自信的地方,使得本文到底有寓言的意义,仿佛要为千百万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臭老九呐喊发言,写下一个人的史诗,一首吊诡变调的青春之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大爱的文字
-----读《给陆姗的信》
  
                  
文/玉猴
      
这是一篇充满大爱的文字,它脱离了小我,走向大我——它不仅是关于爱,也不仅是关于文化,但它绝对是关于疼,关于反思,关于自省。那自宫的一刀,
那汩汩涌出的血液,指向或洒向的不单纯是故乡的土地,而是故乡的先贤祠,以及民族的河。不知不觉中,作家自己也加入了种植公孙树的队伍,但我们无法得知,作家自己是否也有舍生取义的勇气,或拥有更高级别的呵护文化或人格尊严的手段或智慧——但这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人文关怀,我们还有人文的血脉,我们民族文化的种子,在无数的劫难之后,能够世代代地迎着阳光和雨露发芽,不一定要生长在一尖山上,也不一定要爬上世界屋脊,有时候,哪怕歪长在路边或瓦楞之上,它也会给我们带来未来的希望,和卑微的勇气......
  
   
小说最后说"他告诉我,他的母亲已委托律师要求,她死后,骨灰将与郭梦照先生一起葬在香港海滨的墓园......".作为一个读者,我希望他(郭梦照)的塑像能够进故乡的乡贤祠,让我有空的时候,能够撇开叽叽喳喳的三五好友,独立地去祭拜他孤独的亡灵,并以感恩的心告诉他,故乡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文化复兴工程,他的公孙树不仅栽遍了故乡的土地,而且栽进了故乡人的心灵,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点评

玉猴门外看文,乱评德军老师, 该打屁股!  发表于 2013-1-17 2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9: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范立志老师辛苦了,俏俏辛苦了,冰城辛苦了,翩翩辛苦了!
向为武穴文学做工作的所有文友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文友,您的评论需要修改的地方请告知.
也请其他文友提出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8 1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俏俏 发表于 2013-1-14 18:25
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祝贺成功.

许久不见老郭先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8 1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风含笑 发表于 2013-1-15 15:15
我读《给陆珊的信》
“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 ...

谢谢你的解读,让我没看其文但知其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4:4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目不暇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9: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
——郭德军小说《给陆珊的信》读后感

戴益民

这是一种爱的植物
一千年地钟情于你
每一片摇曳的绿叶
都是一抹甘苦的相思
——题记
诗人郭德军是我相交多年的好友,其人其诗口碑甚好,早年的成名作《大师的背影》、《世纪末日记》流传甚广。虽然我已经多年不写诗不读诗了,但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文学那份执着的坚守。小说《给陆珊的信》故事结构并不复杂:1948年,国立江汉大学高材生郭梦照和恋人陆珊毕业分手,一个应父母之命回乡教书,以实现其教育兴国之愿;一个回到香港其父的航运公司,期待能够在积累足够的资金之后回到湖北投资,他们约定今生在一起。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直到死他们也没有再见一面。陆珊发往大陆的信件一封封遭遇退回,而郭梦照写给陆珊的信根本就不敢发出去!郭梦照35岁为拒绝政治手段逼迫的婚姻而无奈选择自宫,用一生不娶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爱情,文革中又成为被批斗的主角,因不堪忍受折磨,37岁时一头撞上银杏树自杀身亡,结束了悲凉绝望的人生。小说以书信为载体,通过诗意的语言叙述,谱写了一曲凄美的爱情挽歌。那一行行如泣如诉的诗句,充满了人性和人的自身尊严的光芒,发出了对那个混乱年代愚昧人性的个体呐喊与控诉……

古往今来,诗人总是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的。郭德军的作品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他由诗歌创作变成小说创作加进了新的元素,诗意的语言和悲悯的情怀令人欲罢不能。相比德军的探索精神,我很自惭形秽,只能单打一地守着散文园地自得其乐、固步自封。

实话说,我很惋惜主人公对生命的态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很高贵又很宝贵,他真的不应该采用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是的,孤身一人的他没有教书的权力,没有写作的权力,只有劳动的权力,他唯一的娱乐就是用英文给陆珊写信,他为什么就不能把目光投向他脚下那片土地?还有土地上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作为底层“沉默的大多数”,我们真的难以承受以生命为代价,选择抗争、行动、毁灭,去接近一种崇高的死亡。倘若他若熬过这段黑暗的日子,劫后余生的他是否会成为巴金或季羡林式的大师呢?爱情是崇高的,但爱情不可以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应该在崇高中变得坚强,也在崇高中选择新生。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血淋淋的现实撕开给人看。什么是喜剧?喜剧就是用快感和笑声来消融现实的苦难。相比悲剧的伤痛和悲苦逼真描写,我更愿意接受喜剧的荒诞与诙谐夸张表现,即用轻松、幽默、滑稽的手法去表现现实中的疼痛、壮烈和凄惨。我不喜欢所谓的黑暗阅读。试想,一天的劳作之后,手捧一杯咖啡或清茶,在袅袅清香中安静阅读,是一件多么惬意和享受的事!可是打开文字,扑面而来的凄凄惨惨戚戚令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很久都不能回过神来。同样是描写卑微的草根人群,汉味话剧《海底捞月》却用喜剧的手法,在勾起你会心一笑的同时,都会触动内心的那根神经。诺奖获得者莫言对饥饿的体验,  也是通过魔幻现实的手法表现的。德军是个勇敢的尝试着,期待他能用黑色幽默去表现生活中的大苦大悲,从而带给我们以更多的愉悦、惊喜和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 武穴市作协举办文学沙龙暨郭德军小说研讨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13 17:28 , Processed in 0.0494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