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襄阳乐》创作于公元449年,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歌咏西塞山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它同样也是最早歌咏道士洑的文学作品。这期间,道士洑叫“土复”亦即“土洑”,与西塞山“相距百丈许”。在文士眼中,道士洑和西塞山作为描摹对象时,盛名在上的西塞山遮蔽了道士洑,但不代表他们对道士洑视而不见。于是,寻梦道士洑,从这里开始,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
江陵女子倚楼怀人的地方自然在江陵了。江陵离西塞山、道士洑有一定距离,离扬州就更远了。她倾述的对象大概是她的情人,这男子大抵是远离江陵的游子或商人,他远行无非是觅取功名抑或富贵。这在这里,我们无需搜寻这首《襄阳乐》以外的东西,也无需窥探西塞山道士洑的外部神貌,这不重要,因为它们只是妇人心底的一种意象,这意象维系着一片漂泊不定的归帆,今夜朗月清风,心爱的男人会不会被渡口道士洑的船娘羁绊了远行的脚步?
一般地说,“江陵三千三”是指空间物理距离,但我更看中它是江陵女子丈量爱情的距离:世上最遥远的不是“三千三”,而是我站在你面前,放下尊严, 放下个性, 放下固执,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远方的男子并不像闺中人这样一味地儿女情长,外面有的是镂金错彩和倚红偎翠,相对于歌女窄小的朱楼,男人的世界要广阔得多。因此,不管心爱的人曾经有多么成功引起她侧目而视,也不管自己的物质生活多么富有而令旁人啧啧称赏,这些都不能解除她的相思之苦。“西塞陌中央”,其实就是“妾心如磐石”,你懂的。
人生自有情痴,生命中总要有一点痴,才有所寄托。江陵女子对那男子的爱情就是到了痴的地步。这样的情感定格会让人联想到一种含义更深广的人生境遇,正是在无数次没有回应的凝眸远望之后,远方的那个西塞山、道士洑触动了她埋藏已久的心结,潜在的失落感激发她把埋藏心底的话说出来:“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义的自问自答,也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女性的价值观在轰然苏醒,心爱男人身上任何光环也抵偿不了她在爱情上的损失,道士洑渡口那一片归帆,才是地老天荒心不变这个爱情之梦的最原本的答案了。
如果说江陵女子想象中的道士洑略带愁容的话,那么,皮日休眼中的道士洑一带则洋溢着祥和之美。你看:“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这是皮日休以一个停船于渔家的游客的身份,不带政务和商情,只带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西塞山和道士洑镇之间周旋,与渔民朋友结亲,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在哪里,诗歌在哪里。
公元866年,皮日休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退居寿州,他从老家襄阳到流寓地寿州,道士洑是必经之地。据说,一年之中多次往返。但是,现存的皮日休诗文中,仅此一首写西塞山道士洑。这或许是他戎马倥偬,来不及把过眼的这山这镇梳理成诗句;或许是他见多了江涛拍岸的气象反而难以激发写作激情。反正,诗人和道士洑、西塞山有距离。距离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候产生美,美唤醒内心创作冲动,能写出名垂千古的佳作;有时候又让作者不接地气,因而缺少灵气,诗情难以勃发。看来,皮日休对待他摹写的对象西塞山道士洑,必须“零距离”接触了。果真,当他融入其中后,就写出了不朽的《西塞山泊渔家》,这是一种灵性的占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观照。
记得上高中时,我的一位极喜欢唐诗宋词的语文老师,对这首词推崇备至。认为这首诗极富画面感,是一幅纯美的农家画图。受老师的影响,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美妙的画面感,而是它选择了一个表现道士洑的最佳视角,这就是“泊渔家”。渔家生活历来是骚人墨客嘱目的一个领域,也是诗人们涉笔生辉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总体观察,不外乎两种:一为渔家乐,意在寄托;一为渔家苦,旨在写实。皮日休的这首诗属前者。道士洑镇旁是长江和西塞山,前两句“静”、“坐”二字,不言渔家之乐,却乐在其中,一看就是大手笔;又将“枫根”、“钓矶”衬出一白发渔翁,宛然如画。“桑村挑叶”、“沙市买蓑”,男女各有其事,实言“家庭勤于治生”。又以“莼菜”、“鲈鱼”勾起“莼鲈之思”—— 是不是该回去了,远方的游子?倚门的老母,临窗的娇妻,还有家乡那飘逸的清凉,闲适的平淡都有如这莼菜的牵挂。
其实,在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有“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现在的日本,他们的嵯峨天皇,模拟张志和写了一首《渔歌子》:“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并不逊色于我们唐代的诗人。而皮日休这首诗的尾联又回到诗人自己,“山前过客,隔波劳羡,于是终日依依,欲托暂宿。不知今日虽终,明日仍别,虽复依依,竟成何益哉。”还是回去吧,在道士洑或远或近传来的唤归声音中,他解缆放舟,同渔家大小和西塞山道士洑拜拜了。
道士洑寻梦(文化散文二)
在皮日休之前,倒是有人走进了西塞山和道士洑,他是张祜。但也是走进而已,并没有上岸,而是站在江面小舟上打量:“日下西塞山,南来洞庭客。清空一鸟渡,万里秋光碧。惆怅异乡人,偶然空脉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