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村长小麦

[武穴资讯] 龙坪镇:深挖“会元”文化 打造“廉政之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0 12: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2: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集体流鼻血揭开小镇污染内幕 已持续十几年

  浙江乐清市北白象镇有一个磐石社区,这里的农田很少,大多数地方都被大大小小的工厂加工业盘踞着。磐石社区周边有四五十家工厂和加工作坊,其中只有3家经过环保审批。村民每天就在这些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生活。今年9月的一次小学生集体流鼻血事件,将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这个小镇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2: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3: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黄高铁有四种走向方案,南线方案若能成,我武穴将牛叉!
http://bbs.wuxue.cc/forum.php?mo ... 53467&fromuid=66031
(出处: 武穴论坛)

——大武穴若牛叉了,龙坪街该么样牛叉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3: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村庄百年走出300教授 冈上镇有个“教授村”
南昌新闻网 2015-09-17 11:2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村民熊元锷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心远中学”

  南昌新闻网讯 红色的门框诉说着历史的沉淀,黑色牌匾上“乌纱门”则重现熊氏中举、升迁者皆骑马从此门进村的场景。南昌西南方向约40公里的冈上镇,在一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先后出了300余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为何一个小小村庄能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记者为你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文盲媳妇进不了月池熊氏门

  昨日,经历一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刚下车,十余棵百年老樟树矗立在村头,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古树的一旁,有一口星月形的池塘,周围以水泥、石块砌成,据村中的老人家说,这一汪池塘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月池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熊氏后人,“熊氏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庆年间,祖先发家史也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今年78岁的熊长发告诉记者,熊氏是靠卖盐,卖茶叶积聚的财富,“最初,祖先是靠10张盐票才一路走过来的,后来在宁都县与当地豪绅吃了官司,才意识到‘知识’最重要。”

  在100多年前,商人的地位远不及“知识分子”高,熊氏祖先便要求“兴教育”,要求后代子孙每房要有一人读书,并且在熊氏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盲媳妇一律不得进家门”。

  修建进士排房成片 下雨不用撑伞

  “穷秀才,富寡妇”、“七姐妹,七星座,东边起,西边落,伴着月亮作嫦娥”,是月池村中人尽皆知的两句话,即使高中秀才,也是不受人待见,而作为熊氏的女性后代,也有着极高的文化品位要求。

  如今这个小村庄熊氏人口也就百余人,但自古以来,熊氏家族便人才辈出,“清朝可以说是月池熊氏的鼎盛时期,从这里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当时考上进士是可以修建排房的,现在月池村的排房连城一片,被当地村民称为‘大夫地’。下雨时,可以一路不用撑伞走入房内。”熊长发笑着说道。

  近代,月池村延续了古时候学习的习俗,大量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以来,月池村走出的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科教人员、官员、高层管理人员共有313名,其中知名人士有上将熊光楷、中科院院士熊大闰、清华大学教授熊光楞等。

  “心远中学”前身出自月池村

  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在如今的月池温厚高速公路旁,有一座墓,墓碑上书有“心远之源”几个大字。这便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熊育钖的墓。

  “最早,在这里有个‘心远堂’,从家族经营的财产中取出部分盈利,设立奖学金,重奖学业有成者。”冈上镇文化站站长熊刚告诉记者,正因为有这样的奖励机制,也让熊氏子孙爱上了读书。1901年,来自月池村的江西最后一位“解元”熊元锷,决心以科教兴国,便和堂兄熊育钖等人创办私立心远英文学堂,后改名心远中学堂,这也是中国最早开办的现代学校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心远中学堂的创办者们,还创立了心远大学,打破了当时江西无综合大学的窘境。让心远大学与当时的天津南开,湖南明德同为私立名校。

  “村史馆”即将完工 可供市民参观

  据了解,因战乱所致,近年来月池熊氏的后人大多身居他乡,熊家的祖宅也在1941年毁于一场大火之中,如今的“教授村”保留着百年的古风,却仿佛大海中的明珠,知晓者甚少。

  “为了保留老祖宗的文化,村里决定建立一个‘村史馆’。”熊刚告诉记者,整个“村史馆”会分为四个篇章:创业篇、教育篇、人才篇和源流篇,“村史馆”预计今年十月初完工,届时市民都能来此处参观,领略“教授村”的人文魅力。(记者 黄之昊 首席记者 万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4: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奈的“智障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10:20  生活新报

  昆明市盘龙区阿子营街道办事处铁冲村委会小牧场村距昆明城区45公里,进村道路是一条两车道的水泥路,路两边栽种有绿化树木,装着整齐的路灯。村民房前屋后也都种有三角梅等花木,家家户户的房屋外墙壁粉刷一新,看起来和普通的村庄并无区别。然而,据街道办和村委会干部介绍,这个村117名村民中竟有87人是残障人士。为改变现状,当地历届党委和政府及各级部门做了许多帮扶工作,但至今情况仍令人深感无奈。

  日前,记者从由昆明市盘龙区托管的嵩明县阿子营街道办事处民政办了解到,小牧场村共计117人,32户,11人吃低保,残疾25人。但铁冲村委会主任陆有亮介绍,小牧场村有32户人家平均每户就有一名在肢体或智力方面多少存在一些问题的人,最多的人家达到4个,这些人有87人之多,占总人口的72%还多,其中严重的有20多人,但多数人由于没钱到昆明做残疾鉴定以致办不了残疾证,因此也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对此,民政办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小牧场村之所以有很多村民没有残疾证,原因是这些村民没有能力提出办证申请,我们也不能直接去找他们办证。”

 原因分析  
       街道办称 想了很多办法改变现状

  阿子营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袁绍诚、副书记葛文中等人介绍,小牧场村的痴聋喑哑和肢体残疾的人较多。为解决这个村的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当地政府想过很多办法。
  葛文中说,刚开始,大家都怀疑是该村饮用水源出了问题,后来嵩明县卫生部门对该村水源进行化验,结论是与水源无关。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担心,三四年前专门从另外一个村子引来自来水供该村人畜饮用。
  葛文中分析,小牧场村之所以成为“智障村”,可能有两个原因:
  1、该村村民祖先多为外来人口,可能受到本地人排斥,经济水平逐渐衰败下去,村里的男人都娶不上条件较好的媳妇。
  2、在娶不起媳妇的情况下,该村男青年通常会把外地来拾荒的智障女人带回家生儿育女,新生儿遗传了母亲的基因,导致智障。
  “怎样才能彻底改变小牧场村的现状?我们十分无奈。”葛文中说。几年来,在铁冲村委会的不断反映下,小牧场村的情况引起了嵩明县和盘龙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以来,政府陆续为村民建房屋、粉外墙、修公路,还给村民安装上自来水。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也开始有外村身体健康的女子嫁到小牧场村来。此外,政府还组织了足量的大米、被褥等救济物资,只要该村有家庭需要上述物资,政府就及时派人领出后给村里的困难户送去。
  专家观点 遗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小牧场村为什么会成为“智障村”?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情况的出现究竟与基因遗传有没有关系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云南省产前诊断中心主管技师唐新华介绍说,小牧场村的情况,可能是遗传、环境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人口缺陷率极高的一个特例,也是人口素质影响社会进步的一个鲜活例证。其中,遗传包含有染色体和基因两个因素;环境因素包含有感染、辐射和有毒化学物品等因素。染色体异常会导致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严重疾病;基因异常会引起苯丙酮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脊肌萎缩症(SMD)、先天性耳聋、G6PD缺乏症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省出生缺陷防控体系逐渐完善,对引起出生缺陷的遗传及环境等主要因素,都可以进行一定干预。
  生活新报记者 周晓晖 实习生 曹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4: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冈山下:"智障村"何以成"才子村"
新华每日电讯
( 2007-07-24 09:24:0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新华社南昌7月23日专电(邓和平 梁生斌)23日,一条喜讯从北京传到井冈山脚下:江西泰和县碧溪镇陇背村肖俊奇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是陇背村走出来的第二个博士生。陇背村由“智障村”转为“才子村”,婚育新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陇背村有200多户1000多人。过去由于地处偏僻,村民缺乏优生优育意识,这里近亲结婚现象较多。村里共有20多个患有唐氏综合症、听障、脑性麻痹等病症的智障村民,是个出了名的“智障村”。

    据村主任方癸娥介绍,这20多个智障村民,最大的有60多岁,小的也有10多岁。不少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四五十岁的人智力还不及十多岁的小学生。

    多年来,镇计生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计生及生育知识,并全面推行婚检。通过努力,村民的优生意识不断提高,婚育新风取代了近亲结婚的陋习。

    上世纪80年代后,村里新出生的智障村民越来越少了,大学生多起来了。全村有100多人取得大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30多名、硕士4人、博士2人。“智障村”如今成了当地闻名的“才子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4: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西湖并称姊妹湖的陕西凤翔东湖【3】                                                                                                   
来源:西部网     2013年01月10日16:01                     
                    
         现在,东湖有景点二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

   门票:免票(以景区实际为准)

        

        苏公祠

据清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碑记载,苏东坡离开凤翔后,“后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兴废叠作”。而现存的“苏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且有台湾故宫藏画展,实为游人赏玩瞻仰的好地方。台湾故宫画展曾在苏公祠展出,有辗转从台湾回到内地的故宫国画精品七十三同,皆是出自宋、明、清名家国手的作品。这些作品原珍藏于北京故宫,日寇侵华以后,这批画被运到四川重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一并将这些国宝运至台湾。有凤翔纸坛镇高王寺村人马锡俊移住台湾,得到了部分作品。开放以后,马先生回家探亲,向家乡捐赠七十三幅,装贴展览于凤翔东湖。

        

聚贤厅修建于1989年,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进行苏轼研究的会议地。因苏东坡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因而名之,同时又念“贤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全国苏轼研讨会就在这里召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4: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0 14: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8-25 05:23 , Processed in 0.0451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