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曙霞
我读《给陆珊的信》
李曙霞
“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
引自《香草山》宁宣的信
看郭德军《给陆珊的信》,不由地想起曾经读过的小说《香草山》,同样的是以书信为载体,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笔调同样深沉,细腻,一个是喜剧结尾,一个悲剧收场。 给陆珊的信都是英文书写,在若干年后密封的金黄色竹筒,被后人发现打开后翻译成文,在几经周折后让写信的人终于心愿得偿,绝恋的爱人亲手捧着他的骨灰安葬在他梦中与情人渴望相聚的地方。天能灵,地能知吗?人生已逝,还有什么能慰藉或者挽回那凄惨的爱情和人生?这是最大的悲。
《给陆珊的信》主人翁,19岁在国立江汉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教书,35岁为拒绝政治手段逼迫的婚姻而无奈选择自宫,一生不娶来维护自己的自尊、爱情,37岁撞银杏树自杀身亡结束了绝望的人生。他的一生,在九封信中一览无余,为陆珊而存在,为陆珊而活着,更或者是在他自我的幻想中存活着,拖着残缺的自宫后的躯壳,骄傲的为陆珊活着。第五封信中,郭梦照写:“即便残缺,亦要给你一个未被污染的我”。为了心中不死的爱情,“右派”用自残无声的抗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信仰还是对维护人性尊严的抗争,更或是对那个混乱的时代愚昧的人类无声的呐喊?
看不到那双与之一同哭泣的眼睛,甚至仅存的感知都在飘渺,哀莫大于心死,躯体死亡只是早晚之间。他的自杀身亡没有惊醒到谁,族人视其为异类,入土未进祖坟山,慈悲间念其生前喜欢银杏,就葬之于银杏林中,在黄土地下与他的书信共眠,如他第三封信所写“珊,睡吧,我就在你身边,拥着你洁白的臂弯,在天堂之中”。
人生多么悲凉。彼时的陆珊在香港结婚生子,儿子四岁那年,是郭梦照自残的那年。谁都无权指责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这就是命运。
君心已定,从此无二心。信是郭梦照的梦,是存活的唯一理由,有对美好的臆想,对陆珊的情爱,他只想把梦做完,到死亡里。满纸的心酸和凄凉,荒诞的上演着郭梦照的人生。地狱的边缘,如何求得他心里那圣洁的天空?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特殊的时代,改变着人不同的命运,郭梦照是那个时代被残暴、虐杀人群的一个缩影,卑微的活着,悲哀的死去。
有人问,这篇小说的价值意义何在,我不知道,正如我们没有经历那个时代而无法懂得郭梦照的信仰和存活的价值意义一样。可我知道,如果我们被郭德军打动,为郭梦照落泪,那么我们还是坚信着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还有着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是否足够?
后记:郭德军和我不是嫡亲的同学,但因为同校、同年级,又是我同学的同学,故此,我们见面称呼老同学。在文友中,这样多了份亲切,但我们没有深交,偶然一起去KTV唱歌,我点了首齐秦的《花祭》,他拿起麦唱,到音乐高潮部分他扭动着身体,闭着眼睛,不拿麦的手用劲的向上挥舞,声音似破未破,整个包房里轰隆隆的回声缭绕,我感动在他的激情和音乐中。是的,很多时候,一个人走进你的时候,是有让你感动的那个瞬间,能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说起就会想起。再看他的诗歌和小说,浪漫,悲情,矛盾,无处宣泄的痛苦交融着,有时是裸露的,时刻又是鲜血淋漓,更多的是内心那滚烫的岩浆在沸腾,灼热的让人无法呼吸。或许,痛入骨髓便是如此。外表憨厚沉默的他,生出如此多的情愫,并热烈而柔情的用文字说话,是他最大个个人魅力。祝福他,新年清新进步!将后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