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坪油面:魔术龙须面
龙坪油面又称武穴油面、广济油面、银丝面、龙须面。形状细如丝、白如玉,煮后不断条、不糊水、不粘连,品尝时味道鲜美、顺滑爽口。
传说四祖道信小时候,当知县的父亲为百姓日夜操劳,身体一天天消瘦,道信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用什么来补补父亲的身体呢?晚上,他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阵阵如丝如缕的馨香,特别诱人,于是他渐渐进入梦乡。梦中,他双手搓搓面团,盘来揉去,拉来搓去,魔术般地变成一根根细线儿,又绵又软,提起一根两三尺高不断,九曲十弯不细。于是,他把这种细油面送给父亲吃,父亲身体渐渐强壮起来。道信天亮醒来,原来自己是在做梦,第二天他决定按照自己的梦去做面。他和面、拉面,晃动着双臂,轻轻地将三四斤重面团纵横交错地越拉越长,越拉越细,一起一落,转来转去,那股股面条变一条条细丝,他惊喜万分——细油面成功了!他把细油面做好后,递给父亲吃,父亲吃上两口,连连赞叹:“太好吃了,太棒了!”一碗一会儿一扫净光,吃完了,又伸出舌头添添嘴唇,半天才放下筷子。就这样,他每餐做油面给父亲吃,父亲消瘦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后来他出家了,一次大唐皇帝李隆基私访到此,患上感冒住进寺内。晚上,道信做碗细油面给皇帝吃,皇上吃了面后祛虚寒,增暖强身,第二天破例康复,当即封这面为“龙须面”,这样“龙须面”便广泛传开,家家做龙须面,成为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上好佳品,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明万历年间,清朝广济会员金德嘉参加朝廷会试时,将“龙须面”贡献给康熙皇帝,康熙吃后不禁叫绝。乾隆帝六下江南,途经广济拜访老师金德嘉,在品尝此油面后大加赞赏,赐封为朝廷贡品。
米菊粑:春天的吉祥物
<<续高僧传.道信传>>丶<<传法宝记>>中载:隋大业七年(611),司马道信32岁时,蕲黄久旱,瘟役流行,四祖回郡教民众念<<般若>>求雨,挖米菊做粑,旱象息,瘟疫消。从此之后,蕲广黄一带人们每逢春天,家家户户妇女都要去田野采摘鲜嫩的米菊回家做米菊粑。
米菊
,又称水菊,是一种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外形似平展菊花的野生植物。春光灿烂的三月,一株一株密匝匝地长得欢快。生长在田野河边或尚未翻耕的稻田里,颜色深些个头大的,是田米菊;在山边地头的,是山米菊。它紧贴地面长出,一株株、一簇簇。春光里,两三村姑,几个孩童,一手挎篮,一手拿铲,低着头在田野上专注地寻找米菊土壤松软的地方,不必用剪刀小铲,只要用食指拇指撮紧根部,轻轻一提,整棵的水菊就拔起来了。走一处挖一处,不断有新发现新的收获,不需半日,嫩米菊就装满了小竹篮。
米菊采回来后,先要用剪刀一棵棵地剪除根部,留下来的只是上部的茎叶,反复洗净后捣碎。一斤米菊配上四斤粉,米菊粑的粉以磨好的米粉为主,也掺少许糯米粉,增加糍性。有讲究的,还把米菊和粉拌匀后,放在舂米的碓里反复舂成泥状,才能做粑。米菊粑包上粑心,味道更美。粑心多是用葱蒜酱干腊肉,加点辣椒粉组合而成。做粑一般由家庭主妇手工做,用粑印子印成寿桃形、圆形、六方形,耙面上饰以米菊、莲花等图案。有的还做成石榴、元宝、小鸭、小鸟状,留给小孩子玩。一升米的料子,可做八至十个米菊粑。
佛手山药:与佛结缘的补品
<<本草纲目>>记载:山药, 唐时名薯蓣, 为避其讳更名薯药, 后又因宋宗英改为山药至今, 为单叶植物纲, 薯蓣科。一般的山药为长条状无支节,独特的广济佛手山药状似手掌或马蹄。为何广济一带的山药成手状或马蹄形呢?除了土壤原因之外,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唐代,佛国广济庙宇林立, 大部分分布在大山之上,。横岗山和太平山上的僧人们, 为了强筋健骨, 每到冬季都得在山间寻挖野生山药补身。春天有人还挖回野山药苗,在寺前后栽种,唯恐野山药根茎长得太深, 有一高僧却说:“不要直长,要只长得巴掌这大就可以了。”说来也怪, 第二年,僧人们在挖这些栽种的野山药时, 挖出了一支支如手掌或拳头一样的山药, 僧人们惊喜不已, 称这些山药为“佛手山药”, 并在广济周围传种。
佛手山药香而糯,糯而不腻,口感极佳,用山药与排骨、鱼头、牛肉等煲汤,口感独特,糯香浓郁,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秋冬进食山药乃是大补。而僧人们不食鱼肉, 他们却用自已独特制作方法来享受这种美食。其做法是:先用瓦罐清炖山药块:,将山药洗净, 除去带毛的皮, 切成大块放入瓦罐之内, 清水适中, 放入熬熟的食油(古时一般是吃菜油, 不熬熟有油味), 用文火慢炖一个时辰, 至山药香气扑鼻为好, 再放入盐, 趁热食之, 香糯可口,其味无穷。再蒸佛手山药面:按上述的方法将山药炖至七、八成熟后, 将山药和汤从瓦罐中倒然入锅內, 在山药上均勻地铺上油面, 然后盖紧锅盖, 烧中火蒸面。如闻到略有烧焦味时, 在面未蒸熟的情况下, 还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撒些余汤锅内面上继续蒸( 这种补救过程又叫” 泼奔”),直到蒸好为止。蒸好的山药面, 油面油而不腻, 爽索柔软; 山药金黄, 香糯可囗, 是一地道的温补美食。
苕粉芋头圆:清贫和快乐的象征
明代知名学者刘永昌在<<过马祖寺>>诗中写道:“野老能供田芋饭,山僧解种海棠花。”这一名句, 是对广济灵山僧人清贫生活和快乐心境的真实写照。
灵山寺中的僧人, 长年食素, 芋头不仅是僧人的主粮, 还可以做出多种菜谱, 其中苕粉芋头圆就是僧人和百姓餐桌乃至筵席上的一道美食。苕粉芋头圆的具体作法是: 将洗净的芋头放入窝内煮熟, 然后捞起剥去皮, 将去皮的芋头和适量的的苕粉一起捏细, 后反复擀揉, 直至不粘手为止, 再搓成条状, 搓成一个个芋圆; 芋圆搓好后, 倒入放有佐料的开水窝内煮熟, 再放入青菜叶和大蒜, 一个个煮熟浮起来的芋圆在窝内翻滚, 青菜飘动, 清香入鼻, 真让人垂涎欲滴, 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