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郭德军

[公告]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第十l六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5: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1995年9月,我初中毕业了,来到了我的高中学校------武穴中学读书,开始步入了我的高中年代。
        高中生活其实是最令我最难忘的,它早已不经意地在我的人生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让我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
        刚进高中时,我就做了件很惭愧的事。在开学的前一天,我来到武中校园查看高一新生分班名单,找了半天终于在其中一张名单中找到了有自己的名字班级:高一(8)班,于是我记住了班级就走了。按惯例,在以前读初中或小学的时候,我们开学都至少要两天时间报名,然后再上课,所以在第二天9月1日开学的那天,我仍然像以前那样,认为不会那么快就上课,居然带着外甥女郭丽去龙潭公园玩去了。等到第二天我去学校报到时,一走到高一(8)教室门口就愣住了:我的天呐!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师竟然在讲数学!等我好不容易走进教室,找了半天居然没有没找到座位,最后一看,只有后排的一位女生旁边的桌椅还空着,我只得硬着头皮坐下来。再一看,靠,老子居然又没有书,我这叫上什么课啊!这一天,我一直在郁闷中度过:怎么就没有人告诉我高中第一天就是要上课的呢!
        高中的头一天,我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学校,我迟到了,没有座位,没有课本,全班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我就像是一个猛然间被抛进激流中的小船-----茫然了!
        其实步入高中的校门,我根本没有适应过来。所以高一的时期,我就像是一只糊涂虫,整天稀里糊涂浑浑噩噩,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去做,心里没有一丁点的方向和目标,也就难免会做出无聊的事情来。我还记得那时曾跟前桌爆发的冲突,那天早读课间,我们本来是在闲聊,结果聊着聊着就聊翻了,他先动起手来,我又不是吃亏的人,当然要还手,这样我们就打了起来,还把我的课桌打翻了,书本散落一地,我的眼镜也被弄破了。最后班主任将我俩逮到了教室外面,好一番的训斥、教育、调解,最后人家道歉并赔偿我一副新眼镜。这大概是我学生时代最后一次打架了,从这以后,我好像忽然觉得打架是件索然无味无聊至极的事,我的好斗的天性就真的从此慢慢改变直至消失了,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暴力的人!
        挨到高二,要分科了,我选择了文科。之所以选择文科,其实是迫于无奈,我理科不好,又喜好文科,扬长避短,也只有这种选择了。最后被分到了高二(9)班,这是新组建的班级,是当时那届三个文科班之一。来到了文科班,我惊讶的发现了一个事实:文科的女生太多了。我们班当时有八十多人,女生近乎占了半壁江山,于是文科班的教室外经常会出现别样的风景:理科班的男生总是有意无意的在晃来晃去,偷偷的瞄一瞄传说中漂亮的女生。当时我们班有个从黄石转来的女生,长得白净,惹得别班的男生总是跑来看,也许是我有点愚笨吧,我愣是没看出她漂亮在哪里。
        高中的同学中,关系要好的大都是这时候所认识的。男生有董亚军、张灿金,女生有任伊、程亮和王艳,他们虽然是很有个性的人,但其实都是很本分老实的人。我还记得董亚军,这哥们儿长得很高,偏瘦,有点黑,但人却很勤快。每天早上我们这帮懒人都不愿意下去吃早餐,就叫他带,他每次总是乐呵呵的答应,唯一头疼的是他经常少拿了筷子,搞得我们不是今天这个没筷子就是明天那个没筷子。恼怒之下,这神奇的哥们儿使出了绝招:有次买早餐,居然把人家桌子上的一次性筷子全都顺回来了,夹在衣服里,整整的一大把,把我们都惊呆了。自从有了这把筷子,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吃饭了。
        女生中要数任伊最好玩了。这小姑娘个子不高,不胖也不瘦,秀气的眉宇之间略显灵慧之气,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给大家都留下很好的印象,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竟是来源于吃。武中食堂的早餐很单调,总是包子、馍和炒粉之类,我们都不怎么爱吃,但是我发现她总是吃得很有味。可人家也不是光吃馍,总是看着她一手拿着馍,一手拿着汤匙,时不时地在一个玻璃瓶中蘸了蘸,又往白馍上蹭了蹭,然后有滋有味的啃起来。我很是奇怪为什么白馍她都吃得那么有滋味,原来都是阿香婆香辣酱的功劳呀,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里,只要看到阿香婆我就会不由分说地想起了她来。
        有次调座位她和我同桌,熟识之后才发现她其实是个很朴素又有个性的人。有一年夏季,天气热得要命,可是我们谁都不敢在学校穿短裤,尤其是女生。可她就不同,有一次上学,她居然穿着件很短的花裤头,踩着辆单车就往学校跑,白晃晃的大腿霎时构成了校园里的一道别样的风景,弄得男生们想看又不敢直接看,连我坐在旁边也有点不自在,班里有些人更是心里乱糟糟的。好玩的她还和我讲件超级搞笑的事,至今我都没有忘记。她说她最怕老鼠,有一次她在家中睡觉,醒来后发现桌子上蹲着一只老鼠,于是她上前左瞧瞧右瞧瞧,哎呦,这只老鼠怎么就做的那么像,那么逼真呐!再仔细一看,不对呀,它的眼睛在动!好家伙,它居然是活的,是真老鼠!我看着它,它还居然在看着我,顿时我都吓疯!她边说边比划动作,她那诧异的眼神和搞笑的口气都快把我要笑尿了。我真没想到这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玩的人,眼神差到居然可以以真乱假,真是服了她。
        高中的同学让我难忘,而高中的老师更是让我铭记在心。我至今仍认为高中的老师对我有着莫大的影响。像数学老师陈连刚,政治老师郭艳乔,历史老师陈炎春,这些都是我最尊敬和仰慕的老师。
        高二时,陈连刚老师开始教我们的数学,他知识深厚,经验丰富。特别是他那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好评,连我这个一向对数学都不怎么感兴趣的人竟也愿意听他讲课。他的标志性课堂语言是:很显然......,时间一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也学会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情不自禁地说“很显然......”,而接下来传出的就是大家的一阵欢快的笑声。
        陈老师是一位教学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中,我有一道题怎么也想不出来,于是我就在题目下面写了一句:此题不会做。没想到等到发试卷的时候 ,我发现那道题下面居然被陈老师用红笔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解题过程,我拿着试卷真的是有说不出的惊讶和感动,原本是题目做不出来无聊时随便写的一句话,竟然让我的老师认认真真地给我演示了一遍解题过程,对于这样敬业负责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和敬仰他呢?可以这样说,当时我们班有很多人是非常敬仰他、喜欢他,尤其是女生。有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陈老师面目焕然一新的走进教室,大家不由得发出“哇......”的欢呼声。只见他梳着整齐的头发,身穿簇新的衬衫,配着笔直的西裤,脚蹬锃亮的皮鞋,春风满面地看着我们。我记得当时旁边王艳冒出了一句话:这样的成熟男人才有韵味!我当时还觉得有些费解,心想你们都想哪儿去了。陈老师还是位运动健将,篮球打得非常漂亮,在我们高考前一个月,他还跟我们打球赛,只可惜我不会打,只有在旁边看的份了。
        其实在高中,我最喜欢上的课上就是政治和历史,所以我就自然会关注着两个学科的老师。在高二的时候,还有位教我们历史的老师饶秋芳,她是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刚给我们上课时是用普通话,可我们这群土包子压根儿就不习惯,坚持用武穴话发言交流,最后没办法,饶老师只好改用方言上课了。因为她是新老师,所以我们这些欺软怕硬的家伙都不怕她,她的课堂总是有人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插科打诨的闲话来,逗得大家哄堂一笑,绝大多数的时候她也是跟着我们一起笑起来了。但有时候有的人玩笑过分了,饶老师也会发发火,我仍记得班里有个男生就因此被饶老师穿着高跟鞋狠狠的踢了一脚,那家伙疼的龇牙咧嘴,又不敢说出来,谁叫他这样呢,活该!
        在众多的老师中,我不得不提到郭艳乔老师。他是我的郑公塔同乡,他第一天上课时我就听出他浓厚的乡音,更巧合的是,他居然是我父亲的初中同学,有了这层的关系,我就更喜欢听他的课了。郭老师讲课有他的特点,就是特别能侃,尤其是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所以他的政治课堂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大家总能在笑声中不自觉的掌握了知识。
        相比活泼的郭老师而言,陈炎春老师可算得上是位严谨的老师,陈老师年纪稍大,个头不高,胖乎乎的身躯,脸上似乎总是充满着严肃的表情,也许这跟他所教的学科有关吧,对待历史就应该是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别看陈老师外表严肃,其实他是位内心憨厚的小老头,讲课时声音不大,却总能妙语连珠,喜欢说“压根儿就......”,总能让我们在笑声中顿悟。
        读书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的,时间转眼到了1998年的6月,离我们高考仅剩一个月了,长江里的水照例在上涨,只是那一年的江水来得格外凶猛,还没几天,河街就被淹没了,江水逐步逼近学校门前的大堤的顶端。一到傍晚,大堤上到处是来闲逛看水的人,我们也不例外,总是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至今我还记得有个叫刘超的同学,走着走着突然看见水里有根钓鱼人断掉的鱼线,他马上说,这线上肯定有条大鱼。说完就卷起裤腿下水去捞,结果捞上来一看,空空如也,我们几个在一旁哈哈大笑!
        1998年7月7日,我们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三天后我们毕业了。就这样,我走完我的高中年代。
        1998,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非正统阅读经历

文、秋雨梧桐落叶时

    孩童时期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小人书了,大概我的文字功底都是那个时候打下来的。什么《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那个时候我就不怎么看书中的画,经常在阅读中遇到生僻的字,为求甚解,我那本小而厚的《新华字典》都翻烂了。现在想来,这对于童蒙时期的我真是有莫大的益处。

    稍大一点,我就开始看《新村》,倒不是她办得有多高雅,而是她总是有那么多吸引人的故事。还有一本叫做《龙门阵》的杂志,讲的都是江湖轶事,算的上是当代的志怪和志人小说集,都说博闻强记,这本杂志倒真是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时我怎么都不明白“龙门阵”是这个名字到底是何意,但是从我第一天到重庆来读书,我的同学说要跟大家摆“龙门阵”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时至今日《新村》再也没看到过,《龙门阵》倒还在办,只不过远没有从前那么吸引人,俗了。再有便是对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讲又大又厚的《中华传奇》和《今古传奇》,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便是出自此中的《玉娇龙》,小时候一直执着于罗小虎和玉娇龙那未能被世人祝福的爱情,如今想来颇有几分黯然神伤,那些超越阶级、超越物质的爱情还在吗?其实我觉得武侠小说挺好的。小时候看的第一本金庸小说便是《射雕英雄传》,郭靖的正直憨厚,杨康的奸诈鬼魅使那个时候的我形成了最为幼稚的是非观—好人便如郭靖,坏人即是杨康。若论文笔与武侠结合得天人合一的,余以为非萧逸莫属,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他笔下的景色总是那么高远,《马鸣风萧萧》、《饮马流花河》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大漠风沙、塞北冰雪,总叫人心旷而神怡;落笔干净,却总闻得出一股或苍凉悲壮或高深清远或空灵朗隽的书生意气。

    说来我的语文功底都是老爸的书锻造出来的。他藏了《三国演义》、《西游记》这颇见他为人的志趣,总有一股纵横于千军万马的兵家雄风和降妖伏魔的豪侠之气,或于此,也能解释为何我小时候总是挨打,呵呵。他不收《水浒传》、《红楼梦》说明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正统的中国人,不喜匪寇、不耐缠绵,所以我总说他才是彻彻底底的工人阶级,平生行光明之道,从不扣宅后之门,扯远啦。后来,我还是看过几遍《水浒传》、《红楼梦》,那个年龄段的我很是不能理解就宋江那么一个一心想着“天地君亲师”的人咋就能当上水泊梁山的总瓢把子,应该说宋公明“及时雨”形象的描绘还是不够丰满。至于《红楼梦》,每每都下定决心一字一句的看完,但每次都一目十行,莺歌燕舞的很是看不懂,唯一与我有用的大概是它全篇那么多的诗词,总算是有些意境,汗。

    小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诸如《三国》、《西游》、《封神》、《说岳》、《说唐》、《三侠五义》之类的书,这使我从小就喜好古文(其实也只能算是古代白话文),也使我至今仍受用不尽。大了之后,古文也接着看,现当代文学也多有窥探。我总喜欢说实话的作家(作家会说实话?),诸如刘醒龙、刘震云,尽管他们不如王跃文那么深入,那么身临其境。所以现在爱看纪实小说,但又觉少了些许文艺性;我从未涉猎过琼瑶小说,都是那些声嘶力竭、要死要活的台湾电视剧害的;有个香港人叫李碧华的还不错,她的杂文和散文总有余音绕梁的感觉。有时候看看郁达夫,又觉得压抑得很闷得慌,倒是汪曾祺让我觉着舒坦,看来还是性子燥了。

    再后来就看电影,浓缩中国近现代平民血泪生活的《活着》、反映文革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青春萌动晦明晦暗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反思越战比美《现代启示录》的《猎鹿人》、开始不知所谓后来却凄美动人进而大红大紫的《大话西游》、结构复杂情节串接的《低俗小说》、气势恢宏壮美如诗的《伊丽莎白》和《燃情岁月》、画面优美情节简单而动人的《我的父亲母亲》等等,电影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审视的味道。在光影之间穿梭、在长镜头和蒙太奇之间摇移、在画面和人物之间徘徊、在时间和光影之中迷失,自有一股乐趣和韵味。

    其实不管看什么,文艺是相通的,真的要纵横于书卷之间、驰骋于文艺之道,还是要广泛涉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就亏大了。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是如何变淡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过年,已经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应该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即过小年,祭灶王)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除夕团圆,初一拜年,十五赏花灯或吃元宵更是一个完整春节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知从何时开始,年味变淡了。
    年味淡了,首先是春节的“长度”被人为地缩短了,一个完整的春节大约持续26、27天,如今机关、多数事业单位、国企都被政府统一为七天年假,时间一短,奔波的意味就更浓,一年到头的工作,休整的时间却又这么短,再加上“春运”这种短时间内大面积高频率低质量的人类迁徙给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灵的困顿,老百姓们的心气就没那么足了。没了心气,何来喜气?
    年味淡了,其次是过年的传统节目被渐渐遗忘,过小年祭灶王,城市家庭灶都没有了,何来祭灶王一说?农村家庭也在逐渐现代化,有意识无意识的淡忘了灶王爷。在国内,大中城市电话短信代替了上门拜年,人们之间缺乏走动沟通,人情渐淡,年味也越淡。十五赏花灯,多年在外早不知武穴人正月十五有没有赏花灯,但小时候一定是看过的,也曾在那样的人山人海中走丢过,可那种节日的喜庆却永远在心头挥之不去。
    年味淡了,这里也有“世俗”的功劳。现在过年可不是过年,人们戏称为“过钱”。一年到头,无论在外干啥的,只要挣了钱,都是喜气洋洋的回家大把撒钱,这个时候“春运”恐惧症消失殆尽。似乎在亲友面前出手大方,给晚辈撒的红包越多,就成了越会过年越像过年越是过年的感觉。相比之下,一年到头在外奔波却没挣啥钱的,回家过年的兴致免不了偏低,出于责任回家看望父母,不得已还是参与了“春运”,回到家中父母的微笑和期待短时间内冲淡了那点世俗的想法。可人终归是走心的,人家开小车豪车回家,人家大把撒红包,人家放的鞭炮用车拉,人家给祖宗修的阴宅都分楼堂馆舍......没谁刻意的比,可偏偏也没谁能刻意的忘掉这些,如是,回家过年的心便淡了。
    年味淡了,与成长有关。小时候,一大家子人一起过年,慢慢的随着小辈们不断长大,外出求学就业、成家、定居,一大家子就慢慢变成了几个小家,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甚至远赴重洋。农村的迁往城市,小城市的迁往大城市,大城市的出国,距离越来越远,空间所形成的隔阂就越来越大,由此人心也就越来越散,每年回老家过年的执行力也就随之不断下降直至消亡。
    年味淡了,政府难辞其咎。前面提到的节期缩短是政府行为,而今更有甚者,“除夕”也就是武穴人过年最重要的一天“年三十”都不放假了,一年到头最为隆重的“祭祖”活动却没了时间的支撑,年三十不祭祖了对武穴人来说,对武穴人的年俗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其实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这也是个脑残的决定,除夕不能团圆,这还是过年吗?这年还能过吗?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人,以我自己为例,若采用飞机加汽车的组合,最快也要8个小时(这还要求从出发到机场到起飞、降落、前往省内长途车站、到开车、高速途中最后到家的全过程无一失误),也就是说等三十下班(18:00)到回到老家,一切顺利是初一凌晨两点。可是老天,年三十的大晚上,武汉有车到武穴吗?“春运”本已使回家变得艰难,莫非以后还要发展成为“除运”(除夕运输)?还有一点,虽与当下政府所提倡的稍有悖逆,但却是传统之中最容易提醒人们该过年了的活动—发年货。小时候父母厂里一到年底就开始发年货,什么猪肉、鱼、鸡、板鸭;各种干货,干墨鱼、黑木耳、银耳、麻片、麻条;其他各种水果,苹果梨子桔子之类的不一而足。平心而论,也不值多少钱,图的就是个彩头,大家一年到头辛苦了,单位里、集体里都记着呢,发点年货,造个气氛,年味自然就浓了。有些太过了,咱老百姓也看不惯,几万几十万的发,自然该禁止,但总不能因噎废食。
    年味变淡了,与商业活动的过多参与也有很大关联。生活中,媒体上“某某某集团、公司、酒楼、宾馆祝您春节快乐”等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甚嚣尘上,普通人的春节都是纯洁的,温情的甚至是排商业化的,冷不丁的看到这些一两次或可原谅,多了也就烦了、腻了。小到一包酥糖,现在都是包装精致,内容贫乏,铜臭十足,温情不再。更不要说这家年夜饭588元,那家团圆晚宴988元,辛苦一年,全家人坐在一起各展身手做一顿年夜饭,是自古以来的正途,现在上酒店饭店解决,看似方便,实则少了那个共同操作的过程,团圆的意味便也淡了。明年吃年饭,首先想到的不是家里而是酒楼饭庄,长此以往,变成了应酬,淡了亲情淡了年味。一到春节,整个商业届、旅游届开始血拼,各种降价优惠,各种让利酬宾,把太多人的心拖进了吃喝玩乐,无法静下心来沉浸于团圆的美好和亲情的温暖之中。本来三五亲友想着约在初几上家里聚聚,结果人家一家海南、普吉七日游去了,一家这样,几家这样,年味能不淡么?
    一家之言,不免以偏盖全,姑妄言之,诸位也就姑妄看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岁的相遇,便注定了一生寂寞的绽放                                                                                      
文、庄户人家
        书柜里有一本《神雕侠侣》,那是我唯一看过两遍的小说。今又翻翻,百感交集。
        书中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我却独爱郭襄。
        郭襄只是一位金庸小说里塑造的一位虚拟女侠, 这位创立了峨眉派的女子之所以让大家过目难忘,乃因为即使爱情无果,浪迹江湖,却也开宗立派,成就了自己一生的辉煌。
        她的行事作风,她的潇洒侠义,她的至情至性,致使人人都叫她郭女侠,她受之无愧。她有着外公的不羁,有着黄蓉的机敏,有着郭靖的善良,是江湖道上人人喜爱的郭二姑娘,只要她一笑,就花开了整个春天。
        郭襄十六岁的那年,侠骨柔情,天真烂漫,水灵灵妩媚动人,纯净的心始终是一朵外柔内刚的铿锵玫瑰。也许是十六岁那年烟花太美,却燃尽了之后二十四年的孤独岁月,一出缺憾的爱情大戏就此铸成。
        郭襄十六岁,在见到杨过的那一刻,便也注定了她此生红尘里的孤独和寂寞,注定了不知是爱情喜剧还是悲剧的宿命。明知道她的大哥哥杨过心中只有小龙女,但还是放却不下她心中的初爱。高贵在,郭襄没有当代人的无耻插足,她只让杨哥哥一人在她心里住着。一见杨过,万男失色,之后世间所有男颜皆成了路人,在她的心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驻扎了,即使你优秀,在她眼中都是沉舟病树,都成不了她向往的风景。
之后经年,得不到杨哥哥爱情,即使青灯古佛,郭襄也愿意将这份对杨过的暗恋守护一生,即使青丝已变成了白发,也淡忘不了十六岁风陵渡口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只为一句“如果有缘自会相见”的戏言,只为一个没有未来的约定,却用尽了郭襄后半生的辗转。想想,这是一个多么痴情执着将爱进行到底的奇女子啊。
        一个女人,当她最华美的时刻,遇到过自己最为动人心魄的男票,如若没有开花结果,估计也会为后来生活拉下阴影。只是,郭襄的影子太大了。
        我尤其记得,郭襄面见小龙女,有过一句看似平常却很痛切心扉的话语:杨大嫂你真美。这简单几个字,字字钻心。是妒忌?是痛恨?是赞美?其中滋味,只有她懂。如果你是位知性的女子,你一定会潸然泪下,它道却了心中多年对爱诸多的无奈,她不是不知道杨过心里只有唯一的妻子小龙女。爱并不一定赢得长相厮守,成全对方也许是最大的爱,所以终究是她太懂得杨过,因为懂得,所以成全。
         也因为懂得,所以成就了郭襄的寂寞烟花后半生,寄情峨眉,爱情痛了,醒了,悟了,唯有创建峨眉一派,可以打发寂寞的相思时光。所以她心底藏着对杨过一生的爱慕,成就了自己后半生的晨钟暮鼓,也成就了峨眉一派。谁让这个倒霉蛋十六岁的相见便将自己的一生困于情,在情的围城里铭记死守一生杨过的名字呢。要是换到近代,她应该成为民族英雄啊。
       十六岁啊,现今的孩子还在中学被训导不要早恋,却成了她一生的劫。相遇太美,却没能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A痴情于B,B却专一于C,我一直在妄想C放弃,这样AB终成眷属,那是多么伟大的结局啊,但金庸先生更是玩弄情感的高手,他永远没有走入俗套,以至于我一直对金庸先生关于郭襄这个角色的塑造耿耿于怀,但恰恰就是这样的残缺美遗憾美,才让这部经典尤其是这个角色始终难以忘怀。
        该指责谁呢?寂寞烟花易冷,错过爱情不再。郭襄一生错爱?杨过不懂风情?龙女不成全美?当一段令人嗟叹的爱情无果之后,寂寞了人心,也悲凉了尘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携书出发

文、干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携书出发》。

同学们,今天是4月18号,本周的4月23号大家知道是什么日子吗?世界读书日。我们华夏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崇尚阅读的民族,留下了许许多多刻苦读书的典故。身处高中求知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注重阅读。那么,对我们来讲,阅读又有哪些好处呢?

阅读可以让我们讲好母语,说“漂亮话”,写漂亮的文章。前几天看过一个段子,湖面上一群鸟飞过,读书的人感叹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有读书的人只得大声来一句:“我去,好多鸟。”他们对同一场景发出不同的感慨,实际上就是个人语言体系的不同。一个唯美而引经据典,一个直白且粗俗。那么我们如何构建自己优良的语言体系呢,多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掌握基本语言规律,能简洁地以言达意。而不是啰里啰嗦一半天,让人不知所云。同时,我们还可以形成自己或明白晓畅,或含蓄隽永,或清新雅丽,或幽默风趣,或雄浑豪放的语言个性。通过阅读,我们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趣味,传承优秀文化,才能“下笔如有神”,写出锦绣文章。同学们,其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我们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是实现其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甚至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让我们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大家作为高中生,作为美好实高的一员,应该自觉维护我们的母语,发现、发展我们母语的美,自觉抵制粗俗浅陋的语言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则,阅读是在养心。喝牛奶可以强壮身体,同样,阅读可以滋养心灵。读《论语》,有利于传承优秀的儒家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读《史记》可以让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启迪理性思维;读唐诗宋词,可以丰盈我们的情感,提升个人品味。至于小说名著,更是滋养心灵的沃土。《祝福》让我们在哀痛中前行,《平凡的世界》让我们在苦难面前更坚毅,《巴黎圣母院》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美,《老人与海》让我们懂得“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同学们,其实读书,并不仅仅只是书的内容在滋养着我们,书的作者同样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杜甫的作品读多了,你会更有家国情怀;苏轼的作品读多了,你也会旷达乐观;丰子恺的作品读多了,你也会细腻亲切;冰心的作品读多了,你也会清雅浓情。同学们,作为一名即将进入高等学府的高中生,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还需要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睿智,善良,勇敢,乐观的品格,而书籍就是培养能力完善品格的钥匙。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用这些能力与品格参与到我们国家的建设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那么,我们高中生该读些什么书呢。杨先义先生说:“少年要多读名篇,青年要多读经典,中年要多读专业书,老年则可以读点闲书杂书。”我十分同意这个观点。作为青少年,我们就应该多读经典。我认为,这个经典应该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名著名篇,名著大家可以参考一些评论性文章来看,以便加深理解,名篇一定要背诵;第二类是名人传记,即是高考素材的积累,让我们高考作文不至于空洞、单调,更是人生经验的借鉴;第三类是畅销书,让我们写文章能联系实际,在时代中呼吸。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阅读一些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或者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为大学的专业化学习打下基础。我想只要大家坚持下去,就会大有裨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的方法很多,高中生的阅读,我认为要注意这几点。一是要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说读书像吃饭,那么思考就是用胃去消化,它可以把我们读到的书内化为知识储备,而不是停留在浅表性的记忆,过一阵子就忘记了。阅读时,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文学类作品,重在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对于社科类作品,重在搞清作者观点,理清写作思路,注重逻辑关系。对于自然类科学作品,重在抓住论说要点,把握过程方法等,联系实际生活。现在同学们的作文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种是片面追求语言的华美和注重素材的堆砌,然而细品却不知所云,毫无自己的思想。还有一类是故作深奥,好像很有思想,却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错误百出。写这两类文章的同学,都是没有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体现。读书和思考不偏废,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形式和内容才不会偏废,真正做到形神兼备。二是要采用传统有效的阅读方法,背诵和做笔记。欧阳修读书的方法是“计字日诵”,每天规定300字,背诵为止。几十年来,不辍一日。最终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是“抄读法”、“复读法”,读书遇到精要之处,摘抄下来,然后适时复习。背诵的目的是积累,肚子里有货才能下笔千言。做笔记,既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理解作品,更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让我们研究新的问题。做笔记可以摘录,可以批注,也可以是一篇心得体会,不一而论。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我们还需要注意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以教材精读为主。课外阅读,不应影响我们文化课的学习。我们还应该坚持传统的纸质化阅读,这种纯粹的阅读方式效率会更高,电子阅读或可补充,却不可喧宾夺主。我们还要正确处理精读、泛读、通读、略读之间的关系,要撷取精要。最重要一点,我认为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课余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时候,走读生睡觉前半个小时,月假的时候,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慢慢读,细细品,给自己打开另一个世界,让生活充实,思想丰富,情感丰盈,多好!终有一天,这些你读过的书,终将会成为你做过的事,遇过的人,说过的话。

图片
五十多年前,一位不满16岁的少年下乡到陕北梁家河村,当他伫立在黄土高原上,身边只有一个旧箱子,箱子里是满满的一箱书。在这片倔强的黄土地上,他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的时候他也捧着书。有一次,他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多里路去借。很多年过去了,这位少年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他去德国访问的时候,滚瓜烂熟地谈起了《浮士德》和当年读这本书的故事,引得周围人拍手称赞。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他是谁,对,他就是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习主席古文功底也很深厚,他讲话中引用的语句出处很多,《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古今贤文》《资治通鉴》等等都有。我想,这些都与他读过的书深有关系。更重要的还不止这些,坚持改革的勇气,勇于担当的魄力,宵衣旰食的情怀同样与他读过的书不无关系。同学们,一个人爱上阅读可以改变自己,如果一个民族爱上阅读呢。居无定所的犹太人可以建国以色列,二战后的德国能很快崛起领跑欧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民族发展的基石!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爱上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我们的中国梦就定能开花,我们的华夏民族就可以更快的实现伟大复兴!

读书吧,少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难得是澄明

文、徐捷

人生,有时感觉岁月悠悠无尽漫长,仿佛能跟亲朋好友对酒当歌、秉烛夜谈、携手同游、放肆欢乐到永久;可有时又会令人异常烦闷,当沉重的压力、繁杂的工作、无尽的职责堆积着,好像一个人在孤立无援的深夜,看不见任何希望,不安情绪随时将你拖向深渊。

欢声笑语也好,孤独无助也罢;美满时光也好,意志消沉也罢,其实心情的好坏跟人的心境息息相关。人生最难得,不过清明二字。



何谓澄明,指的是一种澄净的心态,任庙堂之上风起云涌,任人生旅途艰难困苦,自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何谓澄明,指的是一种高贵的品德,纵是“千磨万击还坚韧”,却依然“任尔东西南北风”;何谓澄明,指的是一种洒脱的情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记得小时,在那扎着双马尾、捧一堆小零食,和好友嬉闹着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光中,总有那么些令人开心或沮丧的时刻。隔壁的小破孩儿九九乘法表默写全对,长着小虎牙的老师奖给了他一朵小红花,可神气了。我耷拉着小脑袋坐在他旁边,看着自己本子上用铅笔划拉出一道很深痕迹的98分发呆,一边用小胖手戳着自己脑门……

六一儿童节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好好看的小裙子,上面还画了小鸟儿和太阳,我开心的跟好朋友小丽一起玩游戏,看着她们身上没有图案的小裙子可开心了,又吧唧撕下一块儿手中的棉花糖,真甜……



童年的快乐或悲伤总是来的那么突然又短暂,后来每每拿着日记本却总是想不起来,那一天为什么哭鼻子,又为什么破涕为笑。那些好似巧克力蛋糕般甜蜜、微苦的时光,其实都是小孩子一时的争强好胜罢了,以为一点儿小事儿天就要塌下来了,恐慌不已,担心得手足无措,其实根本就没什么。

后来上大学时,我喜欢上了一个叫张爱玲的精妙绝伦女子,一身孤冷,却又满腹才华,孤傲的双眼淡漠的看着人间世事,然后用她手中的笔织出一张坚韧的网,罩住人的爱恨交加,然后随意往那回忆的角落里一扔,任你在冰冷灰暗的角落里惆怅不已。

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奇特的女子,却也被命运开了个玩笑,将别人感情看得透彻的她却在自己感情上迷糊。24岁的张爱玲因小说与大她十几岁的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对于这个知她懂她的温暖的男子,张爱玲爱的卑微,低到泥土里却依然要把自己开出花,只为那心上之人的驻足回眸。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难以想象,这个曾经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的敏锐细腻的女子,这个凉薄淡然的女子,有一天竟然会自欺欺人到如斯地步。在潮湿阴暗的下雨天,呆坐在窗边,却还为久不出现的人找原因,说他是因为天气因此无法前来。

当然,与胡兰成短暂婚姻生活,尤其是仓促收尾的结局就是后话了。不知道在后来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的陪伴中,她是否后悔过当初飞蛾扑火般的感情。如果不曾后悔,又是否时至后来,心中有了更加澄明的心境: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我们都只是人生列车上的过客,又何必揪着瓜子壳般的回忆,抱着镜花水月的虚无情感度日,不如清明些,看淡些。

现在的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从一个无忧无虑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到一个忙忙碌碌想方设法适应工作、顺应生活的社会人,最大的转变应该就是心境了。不同于踏着朝阳、听着鸟叫声优哉游哉、不急不躁去上课的学生,工作中的人似乎都愈发急躁,这种急躁不仅表现在工作上的急功近利,迫不及待的向他人证明表现自己,好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兀自散发着光辉,更表现在生活上,快节奏的社会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快进符,从早到晚,睡眼朦胧的早班到披星戴月的加班。



我们在匆匆忙忙的快捷号列车上,马不停蹄的前进着,奔跑着,好像被时间的怪兽追着跑,生怕稍不留神便会被其吞入腹中。我们不断被催促着长大,被催促着走上人生一个又一个旅程。心甘情愿也好,迫不得已也罢,却忘记了最初我们也都是一颗草莓味的棉花糖就能满足的孩子。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隔三差五的辞职、换工作,一边抱怨着工作忙加班多,一边感叹着初中同桌谁谁谁又换了份收入颇丰的工作……996icu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工作的常态时,可否有人想过慢下来。当越来越多人告诉我们你不是个孩子,你应该尽快寻找人生另一半,尽快组建自己家庭的时候,很多人信了。于是快节奏的生活又催生出快节奏的感情。

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呢?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刚刚踏入职场的我们纵使在学校学习了再多的知识,但是理论和实践始终存在差距,我们与职场有经验的人比更是缺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为何不慢下来,留有一丝清明?当展现自己锋芒毕露的时候,可曾看过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当你走马观花消费感情的时候,是否想过你的生活愈发空洞,最终摧毁的是对一个人基本了解的兴趣和信任。既然如此,倒不如看淡些,澄明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方呼啸且徐行”这是我比较偏爱的一首苏东坡的词。历经乌台诗案,几经贬谪的东坡少了许多凌云壮志,却多了几分看淡世事的智慧。少了庙堂之上尔虞我诈的互相算计,多了些面对人生的豁达与澄明,这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么?

无需湖心亭看雪,也不用登危乎高哉的蜀道,只需在面对平常事时抱有平常心,留一丝清欢,留一丝澄明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1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门冲梦想地



武穴市田镇中心小学   戴建霞



总想走进龙门冲,为山、为绿、为古韵、为风物传说所迷。但我清楚,其实龙门冲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地,更是一个让人梦圆之地。



图片



周末约上几个好友,我们一行人,开车行至龙门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气势恢宏的黑瓦白墙的徽式建筑物,如一幅镶嵌在翠山秀水当中的水墨画。以前龙门冲村“养在深闺人未识”。自从村里依托龙门冲水库和富饶的林地资源优势,凭借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成功引进市宏森公司来村投资建设龙门休闲及花海景区,于是,这一处世外桃源方显于人世。

开门见山,可以说是龙门冲给人最直观的印象。“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说的是龙门冲人大多居住在闭塞贫困的山区,因此,很多人普遍认为,山里人因长期生活在山居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心理、保守的小农意识以及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对此,我一直不太认同。我倒以为,龙门冲人应该感恩大山,无山无以图生存,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发展。正是因为山的缘故,正是因为独特的生存生活环境,成就了龙门冲人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成就了龙门冲人包容开放、不甘落后的创新精神,成就了龙门冲人蹲下去就是一块石、站起来就是一座山的担当形象。开门见山,正是龙门冲人之幸。龙门冲人率直坦荡,讲究品质、讲究境界,不可能不与山有着深刻关联。



图片



别有洞天,是我对龙门冲又一印象。松涛竹海,满目苍翠,最适合调整身心;峰回路转,飞瀑流泉,清澈的泉水跌宕起伏,最令人赏心悦目;一线天着龙潭,三帘紧连的黄果瀑布,最是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龙门冲三面环山,仅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通向外面世界,是名符其实的别有洞天,是典型的洞天福地。风水学最讲究的是藏风聚气:藏风,“山势之藏纳”;聚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从龙门冲的山势地形看,确实是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龙门冲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自身生命一样对待本地生态环境,这里人们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已融入血液里。绿山清水,让人更生闲适的心境,仿佛生活也有了诗意。让每一个游客来这里尽情呼吸这里的富氧离子,愉悦身心,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我站在村口再一次打量龙门冲迷人的山居生态,一位60多岁的村民走过来,指着溪上一簇林木说:“龙门冲建村五百余年,这里林木却已有上千年历史,有‘合欢树’,寓意‘合家欢乐’”。我顺着村民的手指方向一看,好家伙!一棵棵树立在亭前,挺拔茂盛、形态俊秀,而且树叶绿的葱翠,开的黄花典雅。“合欢树”,在风雨洗礼中仍然岿然不动,忠诚地守护着村庄从古走到今,龙门冲人把它看作吉祥树,当成守护神。其实,不管什么树,它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树的本身,而在于树的文化,在于增加着年轮,凝聚着厚重,昭示着沧桑。



图片



为了看到心仪已久的禾雀花,我们沿着曲折的山路,伴着小溪流欢快的歌声一路行走,一路张望。山路上到处是映山红,无论是粉红的,紫色的,还是白色的,花朵和叶子都比盘栽的显得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还有一路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让人眼前一片明艳。心中向往的禾雀谷却迟迟没有出现,蔡老师不得不打开视频寻求凤姐的指导,得知我们走的方向不错,离想到达的目的地只有一里多的路程时,我们的兴致更浓了,脚下的山路显得是那么亲切。终于我们来到了一个指示牌前,知道了一个动人的传说;禾雀花谷属匡山山脉,而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匡山。这里不但有西游遗迹,还流传着很多西游传说。禾雀花(牛筋藤)就是西游传说之一。相传孙悟空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在此与牛魔王打斗,挑断了牛魔王的一段筋骨,牛筋落地生根,长出了牛筋藤,且此藤汁液为红色,故当地人也叫它“牛血藤”。牛筋藤上生长的禾雀花,相传年年当稻谷成熟的时候,成群的禾雀把农夫一年辛辛苦苦种植的稻谷吃的所剩无几,农夫苦不堪言。孙悟空见此状,就想教训一下禾雀,以他顽劣的个性,施法将禾雀穿成一串串挂在牛筋藤上,并允许每年四、五月份稻谷未成熟时才能现身,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季节才能观赏到的—禾雀花。其实,我们临近树下,看到一丛丛一簇簇禾雀花簇拥在一起,如千鸟归巢,万鸟栖枝,鹅黄的小脑袋挤成一团,井然有序。空气中禾雀花的香气清新可闻,犹如烤红薯的味道。我们都惊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我们迫不及待地与花合影,都想把禾雀谷的春天留住,让美丽的瞬间定格。下山的途中我们遇到一个前来赏禾雀花的大学生,他告诉我们,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这里的禾雀花是华中农业植物学家考证并发现的,目前是我省保护最好,面积最大,藤龄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现在正值花期,来得很值!



图片



我不知道这种传说是不是很靠谱,是不是很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凭借智慧给予事物以美好想象,而这往往最是迷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1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雨声想起父亲
----写在宏森农贸。武穴文坛第八届端午诗会
文、GUODE
一种比古钟更悠久的声音
是雨落乡村的叮吟
一种比雨声更悠久的声音
是父亲与我与土地的歌声

乡村的雨与都市的雨
全部差异只在于
隔着雨帘的
有父亲古老的表情

远离乡亲的雨
远离父亲耕耘一生的土地
都市的雨幕中
正站着我的青春与
远涉天涯的心情

进入雨季的
每一个想念父亲的深夜
异乡的灯光中
再一次浮起我的田园
我的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8 11:04 , Processed in 0.05321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