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大财

[风土人情] 高铁北站大致已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9 16: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timg.jpg

水木清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8: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0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锂电池污染严重-5年后我国电动车动力电池废弃量将达12万吨
时间:2015-6-19 9:26:12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不断的增长,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今后会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有着什么样的出路,很多人看着动力电池,发出的感叹都是续航问题和安全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过锂电池带来的垃圾影响。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报废量累计能够达到12万顿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并且这是预测,有可能数字还会突破,这些废弃的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说除了续航除了安全,除了成本,如何销毁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指导价大概在三十万左右,而其中电池的成本大约在十万左右,正常情况下,当动力电池的容量在低于百分之八十之后就不能够在使用了,其实很早之前我们就明白电池给土地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个20克的电池就可以让一平方米的土地五十年遭受到污染,那么你想想看几吨重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将它抛弃在自然环境中,那么有多少重金属元素会进入大自然,土地会遭受到多大的破坏,对于环境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这都是难以估量的,12万吨的量,要如何消化,难道说尽情的让大自然来承受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这些动力电池没有了去处,那么所谓的新能源汽车是环保是用来优化环境这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这样的想法也是被颠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00: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达国家如何对待电池回收

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欧盟在电池管理方面近几十年来一直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在欧盟,有12个国家要求零售商将已经销售的电池在用完后全部召回。而德国、奥地利、荷兰和瑞典提出了比欧盟标准更加严厉的电池立法。

自1998年4月起,德国开始强制性执行新的废旧电池回收处理法规,法规要求所有的电池生产厂家必须对他们的产品承担全部回收责任。对消费者则要求将使用完的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各种类型的电池送交商店或废品回收站回收,商店和废品回收站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废旧电池,并转送处理厂家进行回收处理。

同时,他们还对有毒性的镍镉电池和含汞电池实行押金制度,即消费者购买每节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押金,当消费者拿着废旧电池来换购新电池时,价格中可以自动扣除押金。

在废旧电池处理技术方面,德国也十分领先。在德国的马格德堡近郊区,兴建了一个电池“湿处理”装置,在这里除铅酸蓄电池外,各类电池均以硫酸溶解,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炼各种金属物,电池中95%的有用物质都能被提炼出来,这套装置年加工能力可达7500吨。

在日本,强制回收废旧的可充电电池,对于一次性干电池,虽然没有全国性强制回收规定,但许多地方政府依旧强制回收,这类电池的回收率达30%左右。

建于日本北海道的野村兴产株式会社主要业务是废弃电池和废弃荧光灯处理。对于旧电池,主要回收其中的铁壳和其他金属原料,并进行二次产品的开发制造。每年该株式会社从全国收购的废旧电池达13000吨,93%是通过民间环保组织收集,7%是通过各厂家收集。

在美国,电池管理则按电池有害成分予以划分,主要通过零售商店、社区回收站等回收体系进行回收。

美国和日本在废旧电池回收后,均交由企业处理,每处理一吨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韩国则规定,生产电池的厂家,每生产一吨要向政府交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作为回收和处理的费用,同时要征收环境治理税。对于政府指定的废旧电池处理企业,则减免税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10:3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药毒过,锂电池再毒,大金应该把富士康引进来救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1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锂过量中毒离我们是否遥远?
2016-06-21 来源:医脉通

锂过量中毒 发生率 临床表现 相关因素 肾损害

长期以来,锂盐始终是双相障碍领域屹立不倒的一线药物,在难治性抑郁领域也有用武之地。然而,很多医生出于对锂过量中毒的担忧,而减少对此药的处方,甚至束之高阁,导致很多可能从锂盐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无缘这一潜在有效的治疗。

这一顾虑固然有其道理。然而,锂中毒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其临床危险性又有多大?一项6月14日发表于《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研究者探讨了1997-2013年间瑞典1340名使用锂盐治疗的患者的锂中毒情况,其中给药24小时内血锂浓度超过治疗窗、达到中毒剂量定义为“急性”中毒,其他为“慢性”中毒;研究者记录了受试者血锂水平≥1.2mmol/L及≥1.5mmol/L的次数,以及锂中毒临床表现、躯体共病、是否需要透析、中毒至少一个月后的临床转归等。

针对急性肾损伤(AKI),鉴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可能产生错误结果,研究者使用了肌酐(Cr)作为指标:Cr≥26.5 μmol/L/48h被视为AKI。

主要结果

一般情况

17年的观察期内,228名患者的血锂水平曾至少一次≥1.2mmol/L;96名患者至少出现一次≥1.5mmol/L,相当于中至重度锂过量的发生率为0.01/人年。

最终纳入分析的1101(82%)名患者中,77人曾出现了91次血锂水平≥1.5mmol/L,其中71%为双相障碍患者,其他为精神分裂症(14%)、抑郁症(8%)及分裂情感性障碍(7%);女性出现锂过量的风险约为男性的2倍。

程度

72次血锂超标(79%)为中度(1.50–2.5mmol),19次为重度(>2.5mmol/L),最高的一例为9.26mmol/L,患者为蓄意过量服药。

发生时间

夏季和秋季发生血锂水平超标的次数显著更高(全样本p≤0.01,去除蓄意过量者后p=0.025)。

临床表现

该队列中,锂中毒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意识混乱、定向力受损或嗜睡),尤其是重度中毒患者(p<0.05);急性过量中出现但相对较少的症状包括震颤、呕吐、腹泻及共济失调或跌倒。

相关因素

9次(9.9%)锂超标与感染相关,11次(12.1%)与开始使用与锂盐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相关,4次(4.4%)与开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3次(3.3%)与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袢利尿剂相关。

肾损害

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先有肾功能损害,后有血锂超标。32次血锂超标伴随着AKI,2次AKI发生于锂盐治疗第一周。血锂超标期间,Cr水平显著上升,但肾功能在锂中毒前后并无显著变化。

治疗及转归

本队列的锂中毒患者无死亡病例出现,但在有详尽治疗记录的77次血锂超标中,有34.1%需要重症监护治疗。大部分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13.2%的患者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HD);12名患者接受了利尿治疗。79.1%的个案中,尽管出现了锂中毒,但锂盐长期维持治疗仍持续进行。

临床启示

本次分析中,锂中至重度过量的发生率很低,仅为1/100人年,相当于100名患者在1年内仅有1人出现。相比于男性,女性患者锂过量相对较多。症状方面,意识状态仍是锂中毒最重要的危险征象,而临床中也不应将患者的意识状态改变及老年患者的摔倒自动归咎于精神症状。另外,临床表现或许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血锂水平,而部分患者在血锂“正常”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是锂盐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且似乎并不局限于老年人,但药物相互作用的具体类型可能与年龄相关。

鉴于锂盐几乎完全经由肾脏排泄,大部分个案的血锂中毒继发于肾功能受损之后,而锂盐相关的AKI也可迁延为慢性肾脏病(CKD)。另外,锂盐中毒后,患者肾脏对损害的易感性可能有所升高。

本队列反映了锂中毒在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情况。基于最新(2015年)推荐,血锂>5mmol/L或≥4mmol/L但同时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然而,这一阈值显著高于真实情况。本队列中,血锂1.93mmol/L的患者也接受了透析治疗,也有血锂4.91mmol/L的患者未接受透析治疗,决定患者是否接受透析治疗的不仅仅是血锂水平,还有其他因素,包括相关症状、药代动力学因素等。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的清除效力可能偏低,针对严重锂中毒患者的疗效可能有限。本队列中,尽管指南中并未加以推荐,利尿治疗的使用频率与血液透析相仿,且较为安全。

研究队列中无因锂过量中毒死亡的个案,即便是蓄意过量服药。

总体来看,锂过量中毒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且可以有效管理;临床医师不应出于对锂中毒的恐惧而拒绝使用此药。然而,鉴于很多患者的锂中毒症状无特异性且较为轻微,医师可能需要下调锂过量中毒的阈值:一旦患者出现某些苗头,即便未达到所谓的锂中毒剂量,也应给予充分重视。此外,医生应就锂中毒的风险开展患者宣教,帮助他们理解在何种情况下更容易发生锂过量中毒。

文献索引:Ott M, et al. Lithium intoxication: Incidence, clinical course and renal function -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Psychopharmacol. 2016 Jun 14. pii: 0269881116652577. [Epub ahead of print]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1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Lithium

Lithium "is a toxic metal with no known function in the body....it interferes with nerve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slowing down the responses to the brain." "Consistent with its toxic effects on the nervous system, lithium causes a tremor in 30-50 percent of patients. Tremors can be a warning sign of impending serious toxicity of the brain, especially if it occurs along with other danger signals, such as memory dysfunction, reduced concentration, slowed thinking, confusion, disorientation, difficulty walking, slurred speech, blurred vision, ringing in the ears, nausea, vomiting and headache. Muscle aches and twitches, weakness, lethargy and thirst are other common signs of lithium toxicity. In the late stages of lithium toxicity, the patient may become delirious and succumb to seizures and coma. EEG studies indicate an abnormal slowing of brain waves i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patients routinely treated with lithium; the condition worsens with toxicity."  (for complete information see Dr. Breggin's medical text Brain Disabling Treatments in Psychiatry Second Edition.)

http://www.toxicpsychiatry.com/lithium/

A ra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due to lithiu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hiu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hium_batte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 Lithium_compound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hium_(medication)

http://courses.ahc.umn.edu/pharmacy/6124/handouts/lithium.pdf

Management-of-Lithium-Toxicity.pdf

Is lithium a teratog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12: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13: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雷池上游的武穴、黄梅划给安徽算了,免得啥玩意儿都往武穴塞——因为武穴在“湖北下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1 13: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2-3 00:54 , Processed in 0.0408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