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环境权利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切实落实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等配套制度。有序推进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立法规划项目进程。 ——坚持不懈治理大气污染。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 ——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大水源地污染治理和流域水污染防治,筛选七大流域优控污染物清单。到2020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超过70%,劣Ⅴ类水体比例小于5%,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20年,完成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建设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 ——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加大重点区域、有色等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推进核设施安全改进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加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实施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海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海洋生态珍稀物种保护。实施海洋督查制度。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推进生态建设。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推动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自然保护地占国有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防范动植物疫情疫病跨境传播和外来物种入侵。 ——完善环境监察体制机制。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