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东之日 发表于 2013-5-6 16:36
我支持莲花那个~~~
很多看官只是一味的抨击,没有看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我相信下面的内容不用我普及: ...
再来普及一下历史知识,我觉得武穴人都应该知道~~~
http://www.hbwxzx.gov.cn/show.aspx?id=165&cid=6
武穴市历史命名由来
史 纪 武穴市的历史在湖北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武穴市曾名寻阳、永宁、广济和武(家)穴的名义为线索,从历史角度联系鄱阳湖地貌的沧桑巨变,探讨汉初“寻人”立县寻阳,和寻阳迁始江南柴桑后,于北周与南陈“划江”分治时,将江北辖境率先划入新立的“永宁县”以示“大象”和象征天下“永宁”的景愿;对禅宗协助唐玄宗恢复和巩固“李唐天下”与更名广济的内在联系;对《高祖本纪》、《荆燕世家》称九江王英布为“武王”,与明成祖以后,本境将青林湖与邬家阅小镇同用“武”字更名为武山湖与武(家)穴的非物质文化内含,均作了系统深入发掘。 寻阳:公元前164年汉文帝二年立县。4000年前古“寻”国于夏初被灭国后,本境为寻人流亡生存蕃息地之一。周属六国,与东夷一体。秦属六。乐史(930-1007)《太平寰宇记》:“蕲之广济,为秦汉之六”,亦在秦汉古番阳湖境内,属英布淮南、九江郡国立治之地。据司马迁《史纪·高祖本纪》,英布自称“武王”;据《晋史》,英布九江王府在今武穴市区,故知武穴为英布称武王起义和建九江王府故址。公元前164年(汉文帝二年)立县于新淤积出的陆地上。沈约(441-513)《宋志·州郡志》:“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江”。指明寻阳县立治在长江北岸,治所据考在蔡山附近的古城村,距今武穴市区20千米。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寻阳立郡,辖江北寻阳与江南柴桑两县。公元327年顷,因彭蠡泽水域再历巨变,番阳县治与海昏县淹没。寻阳郡兼县治行将淹没时,由郡守温峤主持迁江南柴桑。寻阳县治迁江南后,江北原县境仍属其跨长江领辖,今武穴境辖原寻阳地亦如此。
永宁: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北周灭北齐后,为庆祝统一长江以北,在改元年号“大象”同时,将寻阳县所领治长江以北的部份辖域为主,并割原蕲春县梅川上乡部份面积,设“永宁”新县,治梅川,以志天下“永宁”。永宁县首任县令司马申是佛教禅宗四祖司马道信的父亲。永宁县立治,是寻阳县江北大部份面积与今武穴连为一体的确切时间。从此今武穴市地理位置与县域面积无大变动,因此,今武穴市是汉立寻阳县历史主体文化的继承者。 广济:公元742年10月27日(九月廿四日)由永宁更名。本境梅川是佛教禅宗四祖司马道信降生地,永宁令司马申之子。四祖带领僧徒三千人垦山林,建庙宇,推行“农禅并作”,是禅宗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自是本境庙宇多,佛教盛行,奉为“佛国”。以恢复“李唐”天下,经由宫廷政变上台的玄宗李隆基,对被武则天供神秀为“国师”和其主持的“北宗”深恶痛绝,初行“沙汰僧尼,罢黜佛教”政策。继而则通过惠能的小徒弟、《六祖法宝坛经》的执笔者神会,在宰相宋璟支持下,诗人王维以右丞身份撰写《六祖(惠)能禅师碑铭》,以肯定惠能为禅宗“六祖”身份的形式,大力推崇“南宗”,使禅宗几乎取代了佛教所有宗派,到“禅学”即成了“佛学”的同义词的地步。公元742年,为六祖圆寂三十虚年,玄宗登基三十周年,在改年号为天宝元年的同时,撷佛教用语“法力广大,普济众生”炼“广济”两字,作敕封四祖降生地“佛国”永宁的新县名,以酬禅宗佛教对恢复与巩固“李唐”天下的功劳,并表明对佛教大力推崇的态度。这便是永宁县改广济县名的由来。
武穴:1987年10月23日,经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武穴原是名为邬家阅的小渔村,其地处长江流域九大要“穴”之一。十五世纪,鸿脑洲居江中靠了北岸。本境有古湖,因有青林山和青林江名青林湖。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间,黄(梅)广(济)大堤筑成后,青林江湮灭,今武穴市域现代地貌形成。明季,因古青林湖中有武山(寨)而将之改名为武山湖,同时将聚居人口已成市镇的小渔村定名之为武(家)穴。有信史可考:青林湖是古彭蠡泽番阳湖一部份,今武穴亦秦汉时六国,是英布投吴芮封番君,揭竿起义灭强秦,和相继封九江王、淮南王设治之地。《晋书》即载其在今武穴境内建有王城和王府,今仍存故址。九江王英布自称“武王”,语出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其缘故则非深掘不为人知,实表明古武山为英布初起事的具体地方,与武穴有九江王府地望相合。前《志》记“邬家阅”取谐音名“武(家)穴”,隐晦了同用“武”字的深意。古人讲究“必也正名乎”。邑人撷选出同一“武”字,冠名于同境的古湖和新发展的小镇,立意互谕,实志纪武穴为英布揭竿起义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