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七秩龄童

[原创] •湖北千湖新记• 武山湖万年丰姿十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7: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武山湖边的魔鬼的峡谷——困龙颈
      “困龙颈”位于古彭蠡泽的西岸北侧。今武穴市与蕲春县交界处有地名为“界岭”,界岭两端从蕲春的清水河至武穴的困龙村间,有一条长达4千米以上的峡谷,为两岸高山夹着一条碎石公路,以司交通。峡谷西端,有地名为“高山铺”狭谷地带,武穴民间则呼名“困龙颈”狭谷地带。高山铺因上了《毛泽东选集》,闻名遐迩。困龙颈峡谷实在是有“魔鬼的峡谷”般不平凡的经历:
      早在南宋朝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国人称“四附马”的名将仆散安贞(?—1221)以左军元帅权知参政知事的名义,率兵南侵,到了蕲州。就在困龙颈峡谷与衡州人赵范、赵葵兄弟所率的赵家军相遇,两军展开厮杀,金兵败北归去,仆散安贞则被诬以“谋反”之罪处死。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宋关系破裂,成吉思汗异母弟兄的儿子口温不花,以宗王名义率兵“躬行天讨”,围困了蕲州州城,又在困龙颈与南宋名将孟珙(1195—1246)的忠义军狭路相逢。孟珙和他的好友,也是后来出名的抗蒙英雄广济人余玠的襄助下,打得蒙军大败而走。
      到了元朝末年,“达达”统治的锐气消失殆尽,驱元农民运动兴起于长江流域。1358年,驱元首义,称帝于蕲水(今浠水)河边,称之为天亮王朝天完皇帝的徐寿晖,带着沔阳人陈友谅,从困龙颈杀了出去,也曾在这儿演出过无比威武雄壮的历史剧。
      1938年9月6日,侵华日军第6师团由牛岛满指挥的步兵第36旅团所属的佐野虎太大佐(都城出兵的)第23联队,和岩松平治大佐(鹿儿岛出兵的)第45联队,率日共约8千人企图经“困龙颈”狭谷长驱直进武汉,其先头部队约3千多人,当即被国军曹福林第55军之曹福林第29师和李汉章第74师挡个正着,        歼其2000多人,将日军压制于武穴松阳桥以东。国军第55军第29师第86旅旅长陈德馨(河南鄢陵人)率部冲杀,中弹受伤,经送汉口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曹福林本是山东韩复榘的部将。自韩复榘被处决后,蒋介石将其原部改编为孙桐萱第12军,和曹福林第55军,一同到了抗日战场。曹福林以带“罪”之身参加武汉卫国之战,此次一雪“抗战不力”的耻辱,与日军交战,打了个大胜仗。据时任副总参谋长,武穴战场总指挥的白宗禧将军的战役报告:“广济(困龙井)阻击战打了个大胜仗,歼灭日军2000余人,缴获山炮、野炮36门,82迫击炮12门,轻重机枪20余挺。是役曹福林第55军将士表现非凡,应予以褒奖。”日本侵略军第六师团总共只有山野炮共48门,却遭曹福林的部队一举缴械了36门,其损失之大可见一斑。
      此条被侵华日军称为“魔鬼峡谷”的险隘,于田镇阻击战期间,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阻击,至少使日军第六师团牛岛满步兵第36旅团葬身士兵3000以上,且无法跨过峡谷一步,无愧于大武汉第二座“东大门”的誉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1 0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武山湖边的溶洞群
      古彭蠡泽风水吞吐,好一个历经万年以上的“涵淡澎湃”,天工开物了两处神奇的溶洞。古澎蠡溶洞之一在东岸的今彭泽县境,名为“龙宫洞”,开发较早。其另一处在古彭蠡西岸的武山湖畔的今武穴市境。位于今武穴市境武山湖畔的不仅是一处溶洞,而有一大溶洞群,如灵泉洞、双善洞、仙人洞、龚隆洞、猴儿洞、孤仙洞、老虎洞、枫树洞等,其中至少有三大溶洞属自然类型的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它们分别名为灵泉洞、双善洞、仙人洞。武穴的溶洞群虽知名度早,而开发忒迟,至今仍处于“犹抱瑟琶半遮面”状貌:
      灵泉洞:位于武山湖西,今武穴市大法寺镇张秀九村桔园场内。东邻冬瓜崖,西临狮子山,北靠凤凰山,南接阳城山,紧连灵泉山水库。民间传说有龙显应 ,故先名龙仙洞。后又有三国时关云长之子关索在此洞用泉水洗伤,立见灵效,故名“灵泉洞 ”云云。据《明统一志》云:灵泉洞,在县(梅川)西南60里,有泉自洞中流出 ,曰石燕源。其洞内有巨石如卧床。洞内曲折,据传约深10公里;内钟乳千奇百怪,常年恒温,为旅游避暑胜地。明弘治《黄州府志》则云:“在县治南六十里山中,有岩穴,广三丈余,有七洞,深二十里,有灵泉”故名“灵泉洞”。近几年来, 武穴市加大引资力度,开发灵泉古洞 ,修复古迹,己开发约4000米深。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态,有如石笋、石柱、盘龙、瀑布和可容数百人的大厅,由于清除淤泥极难,工程浩大,进展时有断续。据参观者说:灵泉古洞洞内溶岩自然百态,人物有童叟仕女,动物有走兽飞禽,静物有几案书剑,形象维妙维肖,鬼斧神工,诚大自然之杰构,洞深邃莫测,宽处可容百人,窄处亦能陈设四五席。更有支洞若干处,有伛偻可入者,亦有仅能匐匍可进者。洞中泉水,终年外溢,故名“灵泉古洞”,自明代即列为广济十景第八景。诗曰:
         桃花源占武陵春,武穴灵泉傲武陵。
    钟乳天然呈百态,洞中疑有避秦人。
      该溶洞有古人诗词为韵,如苏东坡、 陶文萃、舒渐鸿、梅永旭、居正等。其中明季名士舒峻极与刘子杜有《灵泉洞联句》云:
              天生古洞绿萝封,次第分明十二层。
      六月阴风生雨雪,万年阴气长芙蓉。
      经春冷见龙蛇出,列炬横遭蝠鼠汹。
      载酒相存人不见,携朋得趣意弥浓。
      神工层积恣尘浊,鬼斧疏镂纵水溶。
      疑似丹炉凝圣智,婉如舞佾定愔容。
      豪图玉柱撑天阁,细砌朱栏隐地宫。
      腹阔可屯兵十旅,心深犹探赜千宗。
      寻横黑水穷穿眼,殆断燃薪弃憬憧。
      觌面笑谈陶令梦,隔湖静听景王钟。”
            (此《联句》为残文,经七秩龄童整理补全。)
      双善洞群:位于武山湖西盘塘正北1千米处,名为田家镇山上村笠儿垴的西侧,隔江与半壁山相望。己开发的有双善洞、龚隆洞、孤仙洞。双善洞相传石时有一对仙男仙女常出入此洞,专施善福于人间,故名。洞门高2米,宽约1.5米,上方刻隶书“双善洞”字样,门外石壁8处刻有诗文, 明朝名士吴国伦作有《游阳城洞记》,记叙其景,此洞原有十八重之多,因年久被淤,目前不能穷其源,只能达二重。第一重洞穴面积约五六百平方米,地面平坦,溶岩和钟乳石千奇百怪,有娘娘殿、娘娘床、仙人打座、神龟窥天、仙灵芝、神玉竹、黄龙蟠顶、曲廊通幽等景点。洞左有一个80平方米的竖洞,深不见底,当地群众称为消水孔。从曲廊通幽向右进第二重洞穴,面积比第一洞大,洞顶高处五六米,低处人不能直立,内有通仙廊、百道银河、百亩田、千层楼、藏仙宫、擎天塔、金蟾、玉兔、神钟、天池、石松、伏狮戏球等景点。洞左有一面盆大洞口,据说为第三重洞穴人口,现已被淤,不能进入。双善洞于1993年由当地开发,分上下两层,己开发的有前厅、正殿、大型石景己有一柱擎天、虬龙出海、怪石灵芝等名目,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只能边开发边接待游客。
      补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于公元1568年在荆王第六代朱翊钜的王府里任过两年正八品纪善吏职,《西游记》是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里动笔完成的作品,而灵泉洞等诸溶洞就在州辖本境,他不可能不游。据说,《西游记》中的地名,如花果山、水簾洞、麒麟山、凤凰山、狮子洞、莲花洞、白节山、宝林寺等佛地仙境,都可以在蕲州治内找到近似风景,甚至同名同景之处,证其确为《西游记》景物描写的参照物。(以上资信供参考。)
      仙人洞:位于田镇余冲与大塘垸之间则,为南向石灰岩溶洞。传说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韩湘子八大仙人相逢过海时,曾在此洞歇息。于是洞得此名。继八仙之后,武当一道长闻说此洞胜于仙境,便率四十余名弟子迁居此洞。如今洞内尚存道人们营洞为生的石灶,石塌。洞长数千米、现存6重,长约200米,西北走向,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据清同治壬辰《广济县志》载:洞深数千米,现存六层,“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上下曲折不知几里,而最后闻江上橹声,疑与隔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1 18: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珍贵!
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向史老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2 1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凉抒写之中,史趣横生,先生风神高远,工地理历史,故是俊人逸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8: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两位班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6 08: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史老早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子早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6 12: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午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6 12: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午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6 15: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13 16:48 , Processed in 0.03970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