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干仕钓叟

[人文文化] 广济历史名人——天才军事家余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1: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人谬奖了,不才之帖意在抛砖引玉!{: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玠籍贯考辨

作者:余炳松  

关于余玠(1198年-1253年)的世系源流和出生籍贯问题,浙、赣、鄂三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据清乾隆《浙江通志》引明弘治《开化县志》说,余玠先祖于宋高宗南迁时“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也就是现在的芳林乡溪西村芳坞自然村。清雍正《江西通志》及《长茅余氏宗谱》则说余玠是江西“分宁(修水)人,侨寓蕲州”,至今修水八贤祠供奉有余玠神主牌位;而湖北蕲州的《余氏谱牒》和相关资料则说余玠“自称”为“蕲春人”,是“由曲江而杭州,经分宁而广济”,由此“推断出他的出生地当是州城的连城街上”,而后“辗转投靠白兔山庄”,“因此,定蕲州广济为其籍贯,是不因余玠‘自己的’意愿而改变的事实”。真是众说纷纭,越说越玄乎。不同说法出现的客观原因,当是因为宋元之际改朝换代,战乱频仍,余氏和其他百姓一样,处于战乱徙流之中,相互投奔,居无定所。而考察其直接原因,则是因为在宋神宗时余元谅的第四代孙、德惠长者余仁合的长子余忠臣“以赵公荐,佥判蕲州,遂居任所”,而且宗支瓜瓞绵延,子孙兴旺发达。从血统上来讲,忠臣公亦确实是余玠之八世叔祖,按遗传基因而言,原本就是一脉相传的。
    再说余玠的伯高祖余公正亦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在湖北黄州出任过多年的通判,官声显赫,难免有眷属或子孙滞留那里形成支派。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兵荒马乱,余玠离乡背井举家前往投亲靠友,最后在余氏聚居的蕲州乡下安家落户。出山从戎后,南征北战,官迹又多在那一带,人缘和口碑都很不错,死后的坟墓也离那里不远。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他和余忠臣本来就是土生土长、就地为官的蕲州人。后来当地余氏拼凑起来会修宗谱时,叙忠臣孝子、列长幼尊卑缺乏原始依据,又不甘心承认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小后”(修谱无谱头、找不到祖宗的人),只得攀龙附凤冒认宗亲,硬是从关系不甚密切的旁宗侧支或毫无瓜葛的附近余氏族谱上找出个“莫须有”的祖宗出来,一厢情愿地往自己所谓的正统上归纳靠拢。死后多年的余玠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身不由己地被拉进去与隔河千里的“八世祖余靖”谱为同宗的。既然余玠本人莫名其妙地在湖北“归宗”入籍了,而作为他在浙江的真正列祖列宗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暂且靠边站,腾出位置由身份更高的人来冒名顶替了。从那时以后,蕲州方面的余氏子孙就把一代名将余玠作为自己的老祖宗“名正言顺”地供奉起来。
    为正本清源,归还余玠血统真貌,在下以二十三代宗孙的血缘情结与历史责任感,凭借还算硬朗的古稀之躯,花了十多年时间内查外调,先后自费走访了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的相关地区和单位,查资料,听传说,顺藤摸瓜,不厌其烦地寻找余玠生前死后的蛛丝马迹,着重查阅了从清朝顺治丁酉年(1657年)以来散处各地的青嶂《芳山余氏宗谱》,发现这些谱牒的所有世系里都明白无误地一致承认余玠是开化县青嶂余氏始祖、翰林承旨余元谅的第十三世嫡系裔孙,出生地是离青嶂五里多路的芳山村,隶属于下邳郡萝蔓世家。先祖余大康早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就渡江南下进住睦州遂邑萝蔓塘,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余元谅致仕后携子余旺自遂安外坦社迁居开化青嶂,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余查(左金旁)落户芳山,南宋庆元戊午年(1198年)余旦义的原配夫人巩氏生下长子余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1: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归寄余玠

蒋凱

病觉腰金重,君恩报已辜。
发从秋后落,花向雨中疏。
诗礼堪谁倚,山川赖有图。
百年心里事,渔钓老江湖。

【作者介绍】蒋凱,宋·淳祐十年(1250)进士。开化城里人,其祖父进士蒋源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从龙邱(今龙游县)芥岭迁居开化县城学宫旁。凯少年时与余玠友善。其子蒋芸宋咸淳三年(1267)解元。元朝屡请出仕,坚辞不就,归隐城东潭源20余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3: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考余玠故里
      余玠,(1198--1253年) ,南宋时我国著名的战略家\军亊家\抗蒙名将。他的出生藉贯问题, 浙、赣、鄂三省却有不同说法, ,甚至为之争执不休,现就三地之说略作归纳分析,以还一代伟人真实籍贯。余玠故里在湖北省(淮南西路)黄冈市(蕲州蕲春郡)武穴市(广济县)余川镇(安乐乡)青蒿村(青蒿铺)余凹佐证如下:
一、浙人观点,余玠开化人,其证据<<开化县志>>说余玠” 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浙人余炳松的<<余玠籍贯考辨>>称,其子余如孙在<<玠公墓志>>的碑文里写有” 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说什么玠的“ 居住地址和出生籍贯好比铁板钉钉,具再也明白不过了,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歧议呢” ?甚至大有推翻<<宋史. 余玠传>>之势……
二、赣人<<江西通志>>称余玠:“分宁人(今修水),侨寓蕲州”。
三、湖北人《广济县志》1994年版载:(余玠)“字义夫,生年不祥。出生于橫岗吴大村余家垸”。(撰写此志时, 武穴还没有清<<广济县志>>, 后向故宫博物院借回的現清代<<广济县志>>。)
四、余玠幕僚阳枋《余大使祠堂记》载“蕲州人”。
五、余氏家谱载:“余玠(?--1253年),南宋将领。字义夫,号樵隐,蕲州广济人”。
以上为浙、赣、鄂三地志载、谱载,阳枋《记》载及余炳松《考辨》,五者说法各不相同。再看我国史载:《宋史.余玠传》载: 余玠, 字义夫, 蕲州人”。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1994年版):“分宁人,侨寓蕲州。”  《辞海》(1988年版):“余玠(?—1253),南宋大臣。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字义夫。出身寒士。”  蔡东藩著<<宋史.通俗演义>>第九十三回载:"淳祐三年,宋廷又命余玠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玠系蕲州人氏......"
    至于浙人两种说法(志载、考辨)自相矛盾,前者“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 后者“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不能自圆其说。更何况“世居衢州开化芳山” 的地名的说法有些不妥,凡属志载、谱载及前人在载名人出身地时,都没有这种载法,要么衢州开化、要么衢州芳山、或开化芳山,故此碑文可能有增字的可能,应不足为据。综合以上十种之说,余玠为蕲州人占有八说(国史、赣人、湖北人、祠记、谱载),并且国史都定为(湖北)蕲春人。“国以史为据”, 余玠的藉贯大前提为蕲州人无可非议。
再看余玠的具体籍贯,南宋时广济属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北宋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淮南西路辖10州计36县,其中蕲州辖蕲春县(州直县)、蕲水县(今浠水县)、广济县(今武穴市) 、黄梅县、罗田县。蕲州所辖5县之中,惟有余玠属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人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其佐证如下:
(一)、清<<广济县志>>康熙丁未六年(1667年)版卷之九<<人物>>中载:“余玠,字义夫,安乐乡①人,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读书青著寺②,后为白鹿洞……”“玠闻命不自安一夕暴卒。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焉,为祠祀之。卒归栖县东青蒿里” 。
(二)清《广济县志》同治版载:“青著寺在层峰面山,为余玠渎书处,寺左有塔圮”。
(三)、《修水八贤》人物简介中也载:“ 余玠年幼启蒙于层峰山青著寺,长成后曾入白鹿书院深造”。
(四)、《余氏谱谍》留给后人的信息有:“余玠原配夫人为邻村苏氏之女。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余玠还有一位继配夫人,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式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
(五)丶镇内蚂蚁河村永丰寺,为余玠继配夫人黄婆避难寺。寺内供有黄婆塑像丶黄婆墓石碑及黄婆灵位,黄婆塑像是当地乡亲为纪念她在此避难守寺而立。
(六)从以上《广济县志》资料和《修水八贤》人物简介资料可以看出,余玠故里为广济县(今武穴市)安乐乡(余川镇)人;再看《余氏谱谍》中载:“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苏姓祖坟葬在余公山西,余玠墓在余公山东头中)”。此山原名“蜈蚣山”, 就在余玠出生地余凹对面,更何况有志载:“卒归栖县东青蒿里”, 如果余玠 不是青蒿人,那有“归栖” 之词。
    (七)丶余玠籍贯为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人氏不是孤立存在,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遗址。1丶青蒿村余凹,是余玠生长的地方;2丶青蒿村邻山--层峰山上青著寺,是余玠读书的地方;3丶青蒿村余公山余公墓,是余玠安息的地方;4丶余川镇内蚂蚁河村永丰寺,是余玠继配夫人黄婆避难的地方,寺内并供有黄婆塑像;5丶余玠继配夫人黄婆墓在蚂蚁河岸(现已毁),其墓碑仍藏于黄婆寨永丰寺;6丶<<清.广济县志>>从康熙丁未刻印本(1667年)丶"故宫博物院藏书"--乾隆辛未刻印本(1794年)到现代<<广济县志>>均载有余玠传,乡贤余玠祠,清代诗人为余玠的读书处丶余玠墓赋有诗词。
综上所述,余玠故里,十说之中八说为蕲春人也;其具体籍贯,有七项佐证为余川镇青蒿人。从囯史到县志,从文载到遗址,抗金名将余玠南宋时系: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安乐乡青蒿铺余凹人 ,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余凹人,这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难怪  姚从吾《余玠评传》:同意广济人说。他的观点是:余玠可能家在蕲、广两县的边界处,古属蕲春,今入广济。  陈世松《余玠传》认为:作者阳枋是余玠知重庆后的第一批入幕的幕宾,又与余玠关系十分密切。阳枋写余玠为“蕲春人“,无异于余玠亲口说是“蕲春人”。因之他坚持余玠为蕲春人说。
_百度百科” 载:“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应改为:”余玠(1198-1253)字义夫, 南宋名将。南宋时蕲州蕲春郡广济人,( 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青蒿村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7: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挖掘、整理、系统化自然山水与人文资源,修水和开化都很值得广济学习...

广药第一了,我们却失却了修水和开化那样的山水,我们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损失...其损失或许是蕲黄广三县人民的共同损失,甚至波及到下游的安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蕲州多篁竹,大量引进和种植各种竹类,或许是快速恢复广济与鄂东山水景观的一个便捷的办法。同时可以为继承、创新和利用广济乃至鄂东的竹艺文化以及为相关产业的对外贸易与开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与生态资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4.htm#sub5039261

余玠一定喜欢长眠在一个到处都是幽篁翠竹的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7: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所 言极是,非常赞同。{: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9: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余玠籍里问题上,通过一定的合作或创新思维,广济或许能够与开化和修水取得互利共赢的资源共享或互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挖掘历史人文,服务社会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0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师!论据有力!如果余公不是余川人,为什么只有武穴才有余川镇,而修水和开化都没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8 17:30 , Processed in 0.0556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