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界,与毕加索(Pablo Picasso)这样光芒四射的少年天才相比,塞尚(Paul Cézanne)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者。毕加索在20岁就画出了《招魂》(Evocation: The Burial of Casagemas)这样的大师之作,而塞尚所有经典之作都完成于其绘画生涯的末期。有学者发现,毕加索25岁左右创作的作品的平均价值是他六七十岁时作品的四倍,而塞尚恰恰相反,其65岁左右的画作竟是他年轻时作品价值的15倍。像塞尚这样的创作者,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个近乎完美的影像,通常要用很长的时间慢慢斟酌改进技艺。
事实上,这些完美主义者往往因无力达到内心的高标而长久承受了挫败感的折磨。当塞尚给一个评论家画肖像时,竟让此人在三个月内换了80种坐姿。同样地,在给画商安布鲁瓦·沃拉尔(Ambroise Vollard)作画时,他长时间把画商晾在平台上,如此情境重复了150次,最后他在崩溃的愤怒中将画布撕成碎片。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写作中,在近乎绝望的心情中将小说修改了多次,花费了十年之功59岁时才将此书付梓。当代美国作家本·方汀(Ben Fountain)48岁文名鹊起之前,已经默默忍受了近20年的人生低谷期,几乎每篇录用稿背后都有至少30封退稿信垫底。当他们的作品以卓异完美的状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之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背后“十年磨一剑”式的锤炼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