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错,形势看起来十分危急。然而,正是在这种“美苏勾结”的极端形势下,毛泽东与周恩来却看到了中美关系破冰的契机和必要性。1969年5月,在中苏关系最具爆炸性的时候,毛泽东指示周恩来:由陈毅牵头,与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组成一个带有绝密任务的特别小组,专门研究国际形势。从7月到9月,这个小组先后提出《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局势的看法》两个重要报告,认为在“美苏联手”的表象下面,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但美苏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全面攻击中国的能力。以胆大敢言而著称的陈毅更是向周恩来口头报告:尼克松具有拉拢中国的迫切心理,我们应该利用美、苏矛盾,打开中美关系。</p><p>周恩来立即向毛泽东报告了老帅们的设想。无疑,他们的判断正好跟毛泽东和周恩来不谋而合!然而,陈毅完全没有想到:他那已经足够大胆设想,与毛泽东的战略考虑比较起来,竟然显得那么逊色!</p><p>按照陈毅的设想,“打开中美关系”的具体举措就是在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基础上,实现中美部长级会谈!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而且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然而,毛泽东早就写下过“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样的豪情诗篇,怎么肯接受“国际惯例”的约束!如果按照国际惯例,中美关系就得“步步升温”:先是司局长谈,然后是副部长谈,然后才到部长谈,而且问题还得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样下来,等到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也许就真了过了“一万年”。</p><p>毛泽东高度赞赏陈毅的外交眼界,但在具体步骤上有自己的考虑。他要实现世界外交史上的超常突破,用自己的思维惯例去改写陈旧的国际惯例。1970年,来自北边的危机已经缓解,而且尼克松已经多次示好,有足够的迹象表明美国正在逐步从强硬反华立场往后退,显示美国已经具有了“还债”的动机。这时,毛泽东等待了整整二十年的中美关系大突破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于是,他请来了老朋友斯诺。针对尼克松公开表示的“访华”言论,毛泽东语出惊人、惊世骇俗:</p><p>——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偷偷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嘛。何必那么僵着?……尼克松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p><p>这一言论由斯诺通过特殊渠道送达尼克松。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毛的这些话,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p><p>现在,双方已经向对方摊出底牌,知道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于是,在1971年元旦前后,中美关系事实上已经处于全面突破的前夜。只要双方安排得当,两国就能突破二十年的敌意和两万里的距离,实现历史性的握手。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够以一种最快的速度实现双边关系的突破?直到此时,中美关系解冻的前景只是存在于两方最高决策层区区几个人的头脑中。如果按照例行的步骤,那么就会陷入“技术官员”们小心翼翼的谈判困局,在一些事务性的问题中难以自拔,导致中美关系迟迟不能突破。因此,必须寻找一个新的途径。</p><p>用中国人的话说,这时就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在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访华邀请之后,两国通过秘密外交渠道,讨论了由美国向中国派遣密使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它的好处是:如果密谈成功,必将能够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不仅能够促进尼克松实现连任的中期性目标,而且能够把一套谈好的原则和措施直接付诸实施,避免了马拉松式的谈判;就算密谈失败,那也没有关系,继续保密就行,对双方都没有伤害。</p><p>顺便说一句。在1980年代的美伊(朗)危机期间,里根总统试图复制尼克松的密使模式,寻求两国关系的戏剧性缓和。然而,那次使命失败了,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是为著名的“伊朗门”事件。可见,密使是需要诸多条件的,绝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够恰当运用的政策工具。</p><p>毛泽东同意实施密使计划。在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密使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做法。然而,对于终生执着走群众路线的毛泽东来说,这种充满拿破仑时代欧洲宫庭外交风格的上层路线是不无缺陷的。但是,究竟还缺少点什么,以及该用什么方式来补救,毛泽东却暂时还没有想明白。</p><p>然后历史就送来了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的东京世乒赛。这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文革”后第一次出国比赛。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支来自神秘红色中国的运动员队伍。西方新闻界惊奇地发现:红色中国的运动员们既没有戴像章,也没有挥舞红宝书,更没有到处宣传毛泽东;他们衣着简朴,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不二信条,总是面带微笑,即使在输球的时候也要祝贺对手,而不怒气冲冲地砸拍走人。当然,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在比赛的最后几天,19岁的美国运动员科恩(一个政治专业的大学生)在前往比赛场馆时竟然弄错了方向,天哪,竟然钻进了红色中国代表团的大巴里面,结果与世界冠军庄则栋交谈上了。双方都很友好,于是科恩就直楞楞地问中国人:“你们邀请了好多国家运动员访问中国,为什么不邀请我们美国运动员?”</p><p>科恩或许在下车后就马上忘记了这个问题。但庄则栋和领队却不敢忘记。这个问题立即通过体委和外交部的公文渠道,火速报到了周恩来那里。两部委的结论是:由于美国乒协支持台湾以“中华民国”名义参加国际乒联,因此访华时机不成熟。周恩来沉思再三,圈阅后呈报毛泽东。这天是4月4日。两天以后,毛泽东正式作了批复。出乎意料,他竟然同意了周恩来意见,决定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团。</p><p>老天,那么,乒乓外交是怎样发生的呢?</p><p>还得怪那些劣质的安眠药。这天晚上11点,毛泽东本来已经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但在从理论上讲药力本来已经应该发作的时候,他老人家却一直嘀嘀咕咕说着话,不肯入睡。护士长只好去听他在说什么,一听之下,才大吃一惊,原来主席要她立即电话告知王海蓉,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护士长的第一个反应是:老头说过“吃了安眠药以后,讲的话不算数”,因此我宁可坐监狱也绝不能理睬他。但主席仍然在嘀咕这事,她只好设法让他再讲一遍。</p><p>于是毛泽东只好再次重复了刚才说过的话,并且命令她火速办理。于是,就在世乒赛的最后时刻,美国代表团接到了中国方面的访华邀请。</p><p>促使毛泽东改变主意的是他在圈阅两部委报告后,在一份内参选编上看到了海外媒体关于庄则栋与科恩握手的消息。这是1950年代中期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以来,最令世界媒体关注的握手事件,简直轰爆了全世界的新闻界。有趣的是,西方世界的所有主流媒体,几乎都以同样热情洋溢的语言,报道了庄则栋与科恩的友好交往。这倒能够说明大家已经厌倦了冷战,开始对“敌国”间的友情和平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那些充满热情的报道使毛泽东想到了什么,但我敢说,这时候的毛泽东更多地是一个诗人,立即在那些感性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全世界的那一阵狂喜和心跳,于是……一阵血气翻腾。</p><p>在我看来,毛泽东关于邀请美国代表团的决定,也许更多地站在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立场上作出的。他透过油印的文字,看到了大洋彼岸那些热切地望向中国大陆的眼睛,他不愿意伤害那些充满期待的心。他更知道,在如此火热的时刻,让一个普通美国青年的愿望变成现实,其实无异于在火上浇了一盆油,其热度足以融化两岸间长期以来的敌意!</p><p>当时,“乒乓外交”这个词汇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尽管毛泽东、周恩来都意识到此举将产生的重大冲击,但整个事件的效应,显然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最乐观的预期。</p><p>美国政府几乎立即批准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但对女队员规定了条件,即未成年队员必须得到父母同意,已婚者必须到丈夫同意。不过,这个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规定却被深受女权主义亚文化影响的队员们迅速落实。这样,4月9日,全体美国队伍被一架飞机带往神秘的红色中国。</p><p>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必说了。反正周恩来把毛泽东创作的剧本导演和主演得出神入化。特别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对美国年轻队员的一席话,几乎感动了整个北美大陆的爸爸妈妈和儿子女儿们。科恩的母亲当时正在为那个嬉皮士儿子而焦虑不安。她后来在回忆起周恩来接见科恩等人的情景时说:中国总理改变了我们的孩子,我们从内心里感谢他。</p><p>就这样,周恩来在这部伟大的历史大片中,用区区十多分钟征服了美国人民的心。这是改变世界的十多分钟。就在这十多分钟的时间里,很多美国人不仅牢牢记住了英武洒脱的周恩来,而且立即改变了得自新闻媒体的对红色中国的陈旧印象。从一刻开始,中国就被多数美国人民开除出了“敌人”的行列。</p><p>毛泽东并没有露面。但是,当科恩在人民大会堂《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声中跳起滚石舞时,全世界政界都意识到:在导演兼主演周恩来的背后,制片人和总编剧正是毛泽东。</p><p>这是毛泽东和周恩来这对黄金搭档的最佳配合之一。中国外交立即如日中天!就在周恩来与美国青年畅谈生活方式问题的时候,彼岸的尼克松政府急速释放善意,大幅度取消对华贸易禁运,把对货贸易置于与美苏贸易同等的地位。随后,美国宣布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进入联合国(但反对驱逐台湾,这就是著名的“两个中国”政策)。</p><p>冷静地说,乒乓外交并不是促成基辛格访华的直接原因。因为就算没有乒乓外交,尼克松也照样会按照与中国方面的约定,及时派出他的密使。只要基辛格到了北京,中美关系就注定能够取得突破。但是,正像中国人常说的“画龙点睛”,如果没有乒乓外交,中美外交史将不会那样激动人心,中美关系破冰就不会那样充满戏剧性。乒乓外交的最大效应,就全面释放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被压抑达20年的善意和友谊,用浪漫主义的新鲜手法在冷淡刻板的世界外交格局中别开了一番生面。它将与随后的基辛格密访、尼克松访华一道,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三大高潮。这在短时间内出现三次高潮,其强度和频率足以冲破中美间二十年的敌意和冷淡,在短短一年内将中美关系送上空前的高峰。</p><p>再来说说基辛格密访。在有关外交档案已经基本解密的今天,那次密访已经没有多少可谈论的新鲜话题。反正基辛格按照与中国的约定,在巴基斯坦玩了个“德里肚子疼”,然后暗渡陈仓,秘密登上了前往中国的专机。不过,尽管后来尼克松在毛泽东面前夸奖基辛格善于保密,但就在他登上飞机的那一刹那,竟然被一个恰好在机场的《泰晤士报》通讯员认了个正着。那位通讯员火速发报:“基辛格正在前往中国!”——主编把电报横着竖着看了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扯淡”。这样,白宫和中南海全力保守的秘密就在报社的垃圾篓里安然度过了保密期。</p><p>基辛格发现,自己几乎立即跟毛泽东和周恩来交上了朋友。结果就不用多说了。总之,在基辛格回以后的第四天,即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公布,声明基辛格博士已经秘密访问北京,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云云。</p><p>基辛格的密访中国时,早先提出中美缓和,促成毛泽东作出战略决定的陈毅元帅已经入院治疗。他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结出了硕果。基辛格的来访,使他再次叹服毛泽东的巨大魄力。他在病床上对熊向晖(一位忠贞坚强的传奇战士,晚年仍然为了毛泽东的声誉而奋战,请允许我向他致敬)说:“只有主席才会下这个决心,只有主席敢于打美国这张战略牌。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都活了”。</p><p>确实,随着基辛格使命的完成,中美就打开了官方和民间两大渠道,关系正常化的步伐陡然提速。之后的事情很简单:很快,基辛格博士再度出访北京,与周恩来商定上海公报。接着,又是黑格将军出访中国,研究尼克松来访的具体事宜。然后……哦,别忙,这儿还有一个小插曲,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毛泽东的外交思路。</p><p>却说黑格来访,差点因一句“错话”令尼克松来不成中国。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后来一直致力于中美友好的美国高级官员对中国同行说:“美国政府担心中国方面还不具备有效保护自己的能力”。话音一落,他的中国同行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前两年尼克松还在说中国奉行“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可能对美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攻击么?怎么两年以后反而“不能有效保护自己”啦?</p><p>这话被很快报告给主席,主席听了很生气,认为黑格应该为此向中国方面道歉。负责接待的外交人员见主席都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立即自作主张降低黑格将军的待遇,就连原来准备送给将军的世界知名的大白兔奶糖,也从十斤减少到五斤。接待人员本以为这样做应该很妥贴。不料主席听说后,立即指示外交部:人家黑格都道歉了,就应该恢复他的待遇级别,确保他的使命成功。</p><p>这是一个被研究人员发现,却普遍忽略了的细节。但只要认真解读,就能够看到当时中美间的微妙关系,特别是看到毛泽东深远的外交心机。</p><p>其实,黑格所传达的美国政府信息暗含着一个对中国的重要邀请:我们担心你们尚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防卫,那么就让我们结成军事联盟吧;中美联手,一定能够构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形成对苏联有效反制。</p><p>用今天的话说,美国要求与中国建立高度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p><p>毛泽东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看穿了美国的意图。这时候,他也许想起了与苏联保持军事联盟关系时的不愉快经历,想起了赫鲁晓夫希望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的往事……他不愿意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美之间。美国理论家早已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毛泽东眼里,独立自主是实现民族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而对盟国承诺的义务,往往会约束我们自由地追求最大化的民族利益。</p><p>他决定拒绝美国的结盟请求。他通过要求黑格道歉的方式,使美国政府明白:我们既然已经联手,还是忘了形式上的结盟吧。正是由于洞察美国政府的心态,他知道黑格这番话并不是什么侮辱,因此只要他的信号能够被黑格理解,也就达到了目标。但是,擅长在外交辞汇中发现微妙语意的外交官员这次竟然没有明白这其中的奥妙,闹出了一点小小的笑话。不过,这已经无伤中美关系大局。</p><p>但是必须一提的是,习惯于西方结盟思维的尼克松并没有彻底忘记这个问题。在访问上海时,他曾乘着茅台的巨大能量,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窗外的夜上海,向中国官员说:“多么美丽的城市啊!……现在,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它免遭敌人的欺凌!”对此,聪明的周恩来微笑着顾左右而言他,委婉而坚决地把美国总统的结盟暗示推到了一边。</p><p>但是,中美交往的大门却正式打开了。随后几年内,大量针对中国的禁运令被取消,中国事实上开始享有优于苏联集团的贸易待遇。中国开始大量采购欧美的先进技术,包括军事和民用技术,以至于美国专家们忧心忡忡地说:中国肯定要用强大的反求技术仿制这些装备,但他们采购欲望太多,可能会脱离中国的实际需要,我们建议中国克制一下采购的胃口。这其中就有著名的斯贝发动机,近年已经被中国军工部门消化吸收,成为中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里程碑。还有武钢和那十三套大化肥。——By the way,可以告诉你:我的父母就参加了其中一套大化肥设施的建设,所以我亲眼见证了毛泽东时代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p><p>还是回到尼克松访华上来。那次访华的最大政治成果,《上海公报》,被称为世界外交史上的天才之作。何也?因为它没有虚饰的“深情厚谊”,倒是充满了真诚朋友间的坦率和诚实。这份外交文书破天荒地列举了双方的分歧,然而又达成了开创性的共识。在这些共识之上,已经足以建设起健康而平等的中美关系。文化成果也值得。通过这次访问,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人民的电视机屏幕上,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而且使中国还通过收购,拥有了第一套电视卫星设备,为中国实现卫星电视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技术仿制的捷径。仅仅十五年后,国产的通讯卫星和接收设备就使我家的电视告别了地面接力站时代的雪花模式。</p><p>尼克松访华在中国掀起了美国热,在中国各地经过口耳相传后衍生出无数变形走样的尼克松传奇。到我于1970年代末期上小学的时候,社会上还流传着许多尼克松故事。那时看看讲故事者的表情,我就已经知道:在中国人民心中,美国已经走出“敌人”的范畴了。尼克松访华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信息开放。我的中学数学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在尼克松访华前,《参考消息》是内部刊物,只是允许一定级别的领导和大中学教师等特定人群阅读。但就在尼克松访华前夕,毛泽东决定扩大《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于是基本上所有单位的干部职工,都拥有了阅读《参考消息》的权利。</p><p>当然,尼克松访华的最终成果,就是邓公在考虑推进改革开放的时候,不需要再考虑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这样的超级艰难任务。虽然由于水门事件,使得尼克松在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建交的计划化为泡影,但中美关系的局面已经打开,建交实际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p><p>尼克松访华引发了世界外交格局的全面雪崩:到毛泽东去世之前,中国就已经借着1971年外交大反攻的威势,收复了二十多年前失去的西方“失地”,与欧美诸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自然,引发西方外交格局雪崩的第一个雪球,当数基辛格秘密访华。在基辛格密访之前,西方世界(除了英法)的对华政策基本都是紧密团结在美国周围的。然而,基辛格密访之后,这个对华统一战线立即土崩瓦解。很多西方国家因为美国的保密而心怀不满,当时就立志要抢先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作为对美国的报复。这就引发了雪崩。</p><p>因此,在基辛格访华之后,很快就出现了雪崩的第一个迹象。这就是联合国席位之战。1971年10月25日,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与阿尔巴尼亚方案在联合国大会上相遇并对决。对于这次决战,不仅美国自信可以勉强获胜,就连毛泽东也相信中国至少还得等一年。他对周恩来等人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今年不进联合国。</p><p>但结果出乎毛泽东和尼克松的预料:原先承诺支持美国的国家纷纷倒戈,导致美国方案被击败(59票反对,55赞成,15弃权),台湾代表知道大势已去,随即宣布退出联合国。随后表决阿尔马尼亚提案,联大以76票支持、35票反对、17票弃权、3票缺席的大比分,通过了2758号决议,会场立即欢声雷动,演成联合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的外交节日。</p><p>联合国方面向中国通知决议结果的时候,正是基辛格结束第二次访华的时节。中国方面聪明地对基辛格隐瞒了真相。但使周恩来等人为难的是,毛泽东已经说过“今年不进联合国”,那么今年我们还派代表团去吗?于是请示毛泽东。主席纵声大笑道:那都是老皇历啦,怎么不去?去!</p><p>于是,1971年11月15日,正是周恩来首次致电联合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的整整第22年,在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重返联合国。结果又开成了联合国大会的狂欢节。据愤愤不平的亲台美国人士说,那一天简直成了各国毫无尊严地讨好巴结红色中国的日子。</p><p>就这样,毛泽东带领中国完成了一次外交长征。跟红军长征一样,毛泽东的外交长征同样是在敌对势力的重重围困中启程,同样面对着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时间和空间。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长征的指挥权从始至终都掌握在毛泽东的手里。于是,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运用其出神入化的高明战略,不仅在战场上挡住了敌人的攻势,通过主动而得当的外交攻略,扩大了国际生存空间,最终形成了对敌对势力的阻击分割之势,在短短二十年内主导了国际格局。尼克松的当选,完全可以被视为这场外交长征的西安事变,使中美两国在对付苏联的共同需求下,捕捉并流放了中美之间的敌意和敌对态势,开创了中美间长达17年的准同盟关系,同时改变了美国与中国。——还有苏联。据说,在得悉基辛格访华的消息后,勃烈日涅夫有好几天的时间魂不守舍,他知道:世界从此将不一样了。</p><p>还记得尼克松与毛泽东见面时说的那句话吗?</p><p>——“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p><p>这里不妨再记住一句话。这是尼克松在向毛泽东告辞时说的:</p><p>——“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p><p>确实,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握手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那次握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在此意义上,毛泽东确实是世界历史的最伟大导演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