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说由“幹枝”到天干地支
文/七秩龄童
(上)
“干支”本义为树干与树枝总称;见《辞海》干支条:十干十二支,字亦作“榦枝”。指由主榦、枝榦、本义指由榦枝组成的树株系统。
“干支”二字冠以“十”、“十二”、称“十干十二支”,指冠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诸字而组成的“十干”,和冠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诸字而组成的“十二支”。民间对十干十二支使用频率高: 启蒙读物《三字经》即有:“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农村《包诸杂字》课文更清楚:“时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皆是;合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数周复始。”从甲至癸,子至亥,这22个作用于次第数词,均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但不作量词用,与数象也似乎没有关系,甚至于连辞典上也说不出有什么意义,只解释作“天干第x位,表示顺序第x”等。
关于干支的起源,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史书《世本》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容成、大桡 ,史籍记载是黄帝的史官,《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师大挠 。”当然,这是带有传说色彩的口传历史,有一定误差也属必然。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日本专门研究甲骨,出了篇《释支干》的文章,据郭先生旁征博引,详加考释,认为:天干“甲、乙、丙、丁”四字,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中, “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其中“丁”字,在《尔雅.释鱼》中早有成说:“鱼魫谓之丁”,鱼魫就是鱼的头骨。 郭氏进一步提出:“丁”系“睛”之古字,是“达视不能见睛”之古语。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后世“目不识丁”之成语,今人以“目不识丁”为目不识字,原义实为“目无瞳子”之意。郭氏接着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屈刂)为削,壬为鑱(chán)癸为戣(kuí)”,也是古人常用之生产工具。按郭先生别树一帜的说法,引出了不少人的反驳。但我愿就此思路往前想:十干文字起源于上古三皇伏牺、神农时期,与史书《世本》记载不谋而合了。
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也认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个“二首六身”的怪物,…。”他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也产生于殷商之前,又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间认识。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试图证明在殷商时期黄道12宫天文体系,就从两河流域的传入中华文明,并且变为中国的12辰。郭沫若大胆地推测汉代出现的与12辰的对应木星轨道的“摄提格”等12个岁名为外来词,其发音源于巴比伦文明的苏美尔语或阿卡德语星座的发音。但我们知道,中国的使用10干和12支(辰)并组成干支甲子“60记日系统”的殷商甲骨文,写得比两河文明规定早300年以远,而且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两地之间的空间跨度甚大,两地人民并未形成语言沟通机遇,所以,郭沫若试图证明在殷商时期,黄道12宫天文体系从两河流域的传入中华文明并且变为中国的12辰是不成功的。倒是相反,引出了中国古代十二地支文字的朝鼓,反而是敲响了巴比仑黄道十二宫天体系统的晨钟的考证: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认为:十二星座符号既然不存在于巴比伦楔形文字中,那么必然是中国十二地支文字传入了西方。至于“摄提格”等12个岁名的多音节发音,则当是稍迟一些时间,由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为什么要将“干”冠以“十”,称“十干”,笔者认为:与人有十指十趾,中国人认为“十”是自然间最大的个位数相关。孔子说“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进而从天象和历法关系密切的角度考察,比如宋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编》:“十干,天也。干者,榦之义。”宋邵雍《皇极经世》也说:“河图天地全数: 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清刘斯组 《皇极经世书绪言》卷四还说:“阳数天一,一衍而十,数起十干”。《尔雅·释天》云‘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榦是也。”宋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自甲至癸为十榦,自子至亥为十二枝。”
从人事说,与中国历纪显示更密切关系,可从夏商帝名多以“天干”命名来显示:《易·纬·乾凿度》:“帝乙即汤也,殷录质,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按《白虎通义·姓名篇》:“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其中“录”更为“家”字,意义互见)。《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孔子所谓五世之外天之赐名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为讳,盖殷礼也。”《史记·殷本纪·索隐》: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认为夏朝是的帝王有取名“太康”、“仲康”、“少康”,即大庚、中庚、少庚,系日名“太阳庚日”生人无疑。从夏王开始,多有以干支首字为名如:“孔甲、胤甲、履癸;到了殷商时代,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如大乙(天乙)、大丁(太丁)卜丙(外丙)、仲壬、大甲(太甲)、沃丁、大庚(太庚)、小甲、雍己、大戊(太戊)、中丁(仲丁)、卜壬(外壬)、戋甲( 河亶甲)、且乙(祖乙)、且辛(祖辛)、戋甲(沃甲)、且丁(祖丁)、南庚、象甲(阳甲)、般庚( 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乙(孝已)、祖戊、且庚(祖庚)、且甲( 祖甲)、廪辛、康丁( 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等,“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史家认为: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旬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旬:金文日加匀也,以月三十日为基数,等分之意。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其风靡于世的时间之长,延绵达七个世纪。以上所说,由十干古称十日缘起。 |